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敬晓庆 人民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敬晓庆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理论论争研究是古典文学批评中一种相当常见的方法论工具,以其具有激烈的理论交锋与动态的观念演进而为治理论史者所重视。在明代,尤其明代中后期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激烈辩驳与论争往复,是古典文论好辩明真的审美理想在戏曲领域的自然渗透。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涵盖广泛,有“名家之争”、“名家之争”、“意法之争”、“行戾之辨”等论争,涉及戏曲内容和形式的诸多领域,其核心内容则在于中国古典戏曲“辨体”观念的整合重组。
作者简介
敬晓庆(1975- ),甘肃通渭人。2001-2004年就读西北师范大学,师从李占鹏、张兵、龚喜平诸先生习治元明清文学,获硕士学位;2004-2007就读首都师范大学,师从张燕瑾先生习治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获博士学位;2007-2009入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陈洪、陶慕宁先生习治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现供职于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与元明清文学研究。先后在《戏剧》、《西北师大学报》、《戏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一 论争与明人气质二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历史分期与成就综述三 写作思路第一章 名家之争第一节 明人元曲名家论列概述第二节 正本:从《中原音韵》说起一 以散曲为主要依据收录的乐府三百三十五章二 以散曲小令为主的定格四十首三 “传奇”概念的严格使用四 元人曲作中用韵情况的反证第三节 清源:元曲四家与王实甫一 何良俊与元曲四大家概念的形成二 “乐府之难”原是词家“剩技三 “乐府之备”与元曲风格论第四节 明代元曲名家之争的深层原因探析一 曲体分类的完善与曲学观念的自觉二 曲学风格的嬗变第二章 名剧之争第一节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名剧之争”概述第二节 何为“名剧”:“名剧之争”相关概念辨析一 戏曲创作题材与《西厢记》的骨肉之辩二 《拜月亭》“三短”论得失检讨三 名剧的原创性与完整性第三节 “名剧”何为:明人典型名剧的示范意义一 “戏文派”用韵规律的内耗二 雅俗兼济的语言三 教化与情感的统附论 北曲【越调·绵搭絮】谱式辑考一 北曲曲谱【绵搭絮】谱式辑录二 有关北曲【绵搭絮】谱式首四句协韵与否之争议三 有关北曲【绵搭絮】谱式其他争议第三章 意法之争第一节 汤显祖与沈琮曲学理论概观一 汤显祖曲论述评二 沈绿曲论述评第二节 汤沈之争辨析与“双美”理论一 曲学分歧与“相争几于怒詈二 汤沈之辩概观三 论辩共识与“意法双美”第三节 古典戏曲理论“意法之争”背景下的“汤沈之争一戏曲用韵规律的转捩二才思与格调:意法之争与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第四章 行戾之辨第一节 “行戾之辨”理路下戏曲艺术生产人员的“二分”构成第二节 明代戏曲艺术生产人员“二分”理念的嬗变一 从文本中心到舞台中心二 文辞与本色第三节 诗乐紧张关系与行家、戾家的结合一 行戾的二分与诗乐关系的紧张二 明代戏曲创作过程中行家与戾家、文人与艺人的结合方式三 文人与艺人的聚散以及文本与舞台的离合附论 良家戏与戾家戏:朱权戏曲表演主体“二分”表述的合理成分一 良家子弟与古代乐籍制度二 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相关史料钩沉三 戏剧起源与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的合理性结语一 六要素图式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二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显著特点三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历史地位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三 文人与艺人的聚散以及文本与舞台的离合如前所述,中国古典戏曲本源自民间,在其聚合成形之初的宋元之际,文人就已开始厕身其间了。由此就构成了戏曲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文人与艺人两个群体,尽管这种文人与艺人的区分是相对的、整体性的,是可以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事实上,优秀的戏剧作品往往是艺人与文人二者有机的统一,既有民间的基础,有文人的参与。就某一时代而言,文人与艺人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如元代,文人投身勾栏瓦舍,步人民间,与青楼歌伎为伍,粉墨登场,使得杂剧成为真正意义上雅俗兼济的艺术),但是必须看到文人与民间艺人之间还是有着其不可逾越的一面,明王朝在“一洗八十六年之旧”,恢复汉族统治与思想传统之后,文人便从元代的沉抑下僚开始重新走向其旧有序列而逐渐疏离民间,反映在戏曲创作上便是元代雅俗共赏之作渐少而呈雅、俗分离之态。纵观明清两代,文人剧作与民间艺人之作互有消长、交联,但在总体上j呈现着两条路线并行的发展态势,而这种发展态势是由客观上存在文人与民间艺人这样两个审美群体及两种不同戏剧观所规定、制约的。在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人与艺人的这种交联主要集中在两个历史阶段:一次是元代艺人与文人的完美结合,另一次则是明代中后期文人与艺人的结缘。
编辑推荐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