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中国形象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荣建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笔者曾经提出过跨文化形象学有关中国形象研究的“三组问题”: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世界的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形成,与此相关的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中国形象中流露的“自我东方化”、“自我西方化”的问题;三、域外的中国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国自我形象认同的“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性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的问题。三组问题相互关联,在理论上指向中国现代性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问题;在实践上关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地缘政治战略的文化背景问题。在国内学术界,第一组课题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第二组课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丛书具有草创意义;第三组课题则有待开启,那将深入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核,心。第一组问题在知识社会学与观念史的意义上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一、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如何结构、生产与分配的;二、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考察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类型或原型并形成一种文化程式的过程;三、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它不仅在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的意义,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及其文化霸权的过程与机制。第一组问题近年来国内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本套丛书也有所推进。笔者曾经在《天朝遥远一一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一书中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形象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他者”镜像。它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现欲望与向往、表现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的乌托邦;也可能是丑恶化的,表现恐惧与排斥、满足自我确认与自我巩固的需求的意识形态。在七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西方以启蒙运动高潮为分界点,建构出此前不断乌托邦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和此后系统意识形态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

内容概要

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中国,千百年来,阿拉伯人始终以好奇和友善的目光注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瓷器之路”曾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近现代中阿交流日趋频繁,双方了解日益加深。本书以历史为经线,描述阿、中典籍中记录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以个案为纬线,通过作者在阿拉伯国家的所魁所闻和研读当代阿拉伯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透视中国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变化。

作者简介

李荣建,男,武汉大学教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先后留学埃及、叙利亚,多次应邀出国访问,曾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政治处副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干部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教育宣讲团教授、武汉市政办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工作顾问、湖北省扎仪学会会长、中国中东学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阿拉伯历史、文化研究,发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中、美、俄、日与欧盟》、《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伊拉克战争与国际局势》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了《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等专著。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遥远工艺大国——古代阿拉伯的中国形象第二章 蹒跚前进的亚洲巨人——近现代阿拉伯的中国形象第三章 日新月异的中国——当代阿拉伯的中国形象第四章 不平凡的中国——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第五章 五光十色的中国——阿拉伯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第六章 阔步前进的巨人——在华生活的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后汉书》是第一部提及“阿蛮”(阿曼)的史籍。此后,中国同阿曼的交往增加,对阿曼的文献记载越来越多。明朝初年,郑和多次下西洋,几次驶临阿曼的沿海城市。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航海家奥贝达驾驶一艘双桅木船,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途中历经惊涛骇浪和艰难困苦,辗转颠簸两年后抵达广州。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描写海上冒险家辛巴达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欧贝德的亲身经历。1980年,为纪念先辈远航中国的壮举,阿曼政府决定依照奥贝达时期的样式,建造一艘名为“苏哈尔”号的仿古木船,沿着先人的航迹再访中国。经7个半月的劈波斩浪,“苏哈尔”号顺利抵达目的地广州。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这一盛事,曾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并立碑纪念。金秋的北京,满目碧绿,生机勃勃。9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52周年和阿曼“苏哈尔”号船驶抵广州20周年之际,记者黄泽全应邀前往阿曼苏丹国驻中国大使馆采访,阿卜杜拉•扎希尔•侯斯尼大使先生热情接待,侃侃而谈,畅叙友情,令记者自始至终沉浸在兄弟般的友好气氛之中。记者:“请您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和阿曼的传统友好交往的历史。”大使:“首先,我要高兴地告诉你,在接受你的采访之后,我将前往贵国外交部出席我们国家元首卡布斯苏丹向江泽民主席赠送‘苏哈尔’号船模型仪式,贵国杨文昌副外长将代表江泽民主席接受这份珍贵的礼物。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份礼物将成为阿中两国人民过去、现在、未来特殊友好关系的象征。我真心祝愿阿中友谊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后记

我受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的邀请,撰写由周宁教授主编的《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中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虽然我以前发表过有关论文,但国内外迄今没有出版过可资借鉴的同类书籍,也无现成的专著可以参考,好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例如古代阿拉伯历史学家关于中阿关系的记载,当代阿拉伯作家、新闻工作者对中国的报道,以及我国记者、外交官、翻译家对类似题目的介绍和探讨等,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一定的基础。经过一年多的构思、收集资料和写作,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周宁教授,周教授与同仁交往时的虚怀若谷和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我要感谢对拙书的成形提供帮助的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中阿网站的建设者、管理者,他们保存的史料或提出的见解都使我受益良多。另外,我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人民出版社的林敏老师,正是由于她的辛勤劳动,本书方得以面世。最后,我还要感谢内子宋和平的帮助与奉献。近30年来,她始终如一地支持我的工作,精心照料我的生活。在撰写《阿拉伯的中国形象》书稿过程中,她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并抽空帮我打字、审稿。该书是我们同心协力合作的新成果。

编辑推荐

《阿拉伯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阿拉伯的中国形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全很好。仲老的书一定要支持。学阿拉伯文学的必备参考
  •   对这个系列比较感兴趣!
  •     “以历史为经线,描述阿中典籍中记录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以个案为纬线,通过作者在阿拉伯国家的所魁所闻和研读当代阿拉伯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透视中国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变化”----这是谁写的文案?写文案的人啊,同情你。
      
      历史,你只看一面就够了?
      个案,你只看某社报道就够了?
      国家形象,你以为你知道了就是了?
      
      有一种书,打开了都是故弄玄虚的自己编出来骗鬼的理论体系,自圆其说是真的,看得头痛也是真的,因为经不起辩驳,风吹吹就倒了。
      
      而这一种书,满纸伟光正的案例,案例丰富是真的,看得犯困也是真的,因为全都是一言堂。
      
      你说得没错,你说得都是事实,但是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如果世间真有一本好书,你也只是part one。
  •   本来就不要太过于寄希望能够很客观和中立,屁股坐在那个椅子上,嘴巴就说那张椅子的话。
    要求太高是不现实的。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事实也是一样,多方面看,才慢慢知道是怎么回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