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思想的中西哲学基础研究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邵显侠,陈真 著  页数:210  

前言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信念、远大目标、博大胸怀,必定有昂扬向上、坚忍不拔、振奋前行的意志力,必定有深人人心、潜行日常、凝聚民众的是非善恶荣辱价值观,必定有基本公正清明的伦理生活秩序。一个仅仅有庞大经济体量的民族,未必能赢得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敬重,未必能够始终生机勃勃、昂首前行。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再生问题,以无法回避的方式再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我们以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在全社会提出直面荣辱观问题、加强荣辱观教育时,这本身就意味着: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以是非善恶、荣辱廉耻为标识的社会道德价值精神已存有严重问题,无法粉饰,必须直面正视。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向着世界先进民族目标进军过程中,应当具有何种道德文化、确立起何种道德价值精神、建立起何种伦理关系及其秩序?只有具有文明、先进道德文化的民族,才有可能居于世界前列,才能获得全世界各民族的敬重与景仰。人的现代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及其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具体角度,理解我们这个社会,把握时代的脉博,站在时代的前沿。社会精神生活中的病症,缘于社会生活方式自身的病症。社会荣辱价值的迷惘乃至颠倒,在根本上缘于社会伦理关系及其秩序的混乱。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任何严肃、深刻思考,都必须直面并深入产生这种精神生活内容的社会生活方式。离开了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方式,无法认识与说明社会精神生活及其内容。

内容概要

本书在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基础之上,深入发掘、整理、分析中西方哲学思想中的荣辱思想内容;通过批判诠释,在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实践寻求丰富思想资源的同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荣辱观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其可能路径。本书西方哲学部分的资料新近全面,新见迭出;中国哲学部分在诸多细节处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作者简介

邵显侠,安徽淮南人。哲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和美德伦理学。已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译文近20篇。陈真,湖南桃源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以研究学者的身份赴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系学习。1999年获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该校和Macomb Community College的人文-哲学系任教。2004年初回国。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西方哲学。著有:A Puzzle about Morality and Rationality(1999,博士论文),《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2006)。在Southwest Philosophy Review、《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节  “荣辱”概念的伦理学界定  第二节  本书的框架构想第一编  荣辱思想的西方道德哲学基础研究  第一章  荣辱与道德话语    第一节  摩尔的“未决问题论证”    第二节  艾耶尔的情感主义    第三节  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    第四节  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    第五节  道德实在论    第六节  荣辱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第二章  荣辱与实践理性    第一节  道德与理性的困惑:盖吉兹之环    第二节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第三节  哥梯尔的自利契约论    第四节  自利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不可通约性    第五节  斯坎伦的非自利契约论    第六节  荣辱感的实践理性基础  第三章  荣辱与情感理性    第一节  柏拉图论理智、激情与欲望    第二节  不能自制的问题    第三节  不能自制的不可能性    第四节  不能自制的可能性    第五节  休谟论理性与情感    第六节  富特的“与生俱来的善”    第七节  荣辱感的情感理性基础  第四章  荣辱与美德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第二节  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    第三节  弗兰肯纳的义务论美德伦理学    第四节  规范美德伦理学    第五节  美德伦理学的不可替代性及其价值    第六节  荣辱感的长效心理机制第二编  荣辱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研究  导论  “荣辱”与中国的情感哲学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特征    第二节  主体/心灵的现象学性和内省性    第三节  心灵的能动性与“境界”的追求    第四节  中国的情感哲学  第一章  荣辱思想的美德基础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荣辱”概念之辨析    第二节  美德与荣辱感    第三节  儒家的美德标准:“仁道”原则    第四节  道家的美德标准:“无为”原则    第五节  墨家的美德标准:“兼爱”与“利人”      第六节  “荣辱”与理想人格  第二章  荣辱思想的人性基础    第一节  孔孟的“性善论”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节  道家的“自然”即“应然”的人性论    第四节  宋明理学的人性二元论    第五节  人性的实然与应然  第三章  荣辱思想的情感基础    第一节  性情之辨    第二节  理欲之辨    第三节  儒家的“乐以成人”说    第四节  道德理性之情感来源:儒家的“良知”说    第五节  “荣辱”与“境界”  第四章  荣辱思想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法家的“仓廪实,知荣辱”说    第二节  “荣辱”与仁政    第三节  儒家的“荣辱由己”论    第四节  情感的理性之道:“致中和”      第五节  “修身为本”与“止于至善”之道结语  “荣辱观”形成的长效内外机制  第一节  “荣辱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第二节  “荣辱观”与民生  第三节  “荣辱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节  “荣辱观”与政府的责任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如果按照某一规则,强势群体必须作出巨大牺牲,而弱势群体状况的改进又十分有限,则这样的规则也不合理。强势群体因此可以合理地对此加以拒斥。简言之,一条规则的对或错取决于它的不可拒斥性。但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许多规则可能都无法合理地加以拒斥,但彼此之间又是不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能作出这样的推论:即由于它们都通过了不可拒斥性的检测,道德上它们不可能是错误的。那么怎样决定其对错呢?斯坎伦认为哪一种规则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哪一种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这要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来决定。这样,斯坎伦就将某种道德相对论引入了他的契约论。①比方说,一方面,禁止任何情况下的卖淫似乎是无法合理地加以拒斥的;但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些妇女不卖淫就无法生存,不让她们这样做几乎就等于断了她们的生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也无法合理地拒斥她们为了生存所被迫作出的选择。按照斯坎伦的看法,当两条不相容的原则都通过了不可拒斥性的检测,怎样取舍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所决定的。

编辑推荐

《荣辱思想的中西哲学基础研究》西方哲学部分的资料新近全面,新见迭出;中国哲学部分在诸多细节处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荣辱思想的中西哲学基础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