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凤炎,郑红 著  页数:405  

前言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信念、远大目标、博大胸怀,必定有昂扬向上、坚忍不拔、振奋前行的意志力,必定有深人人心、潜行日常、凝聚民众的是非善恶荣辱价值观,必定有基本公正清明的伦理生活秩序。一个仅仅有庞大经济体量的民族,未必能赢得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敬重,未必能够始终生机勃勃、昂首前行。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再生问题,以无法回避的方式再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我们以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在全社会提出直面荣辱观问题、加强荣辱观教育时,这本身就意味着: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以是非善恶、荣辱廉耻为标识的社会道德价值精神已存有严重问题,无法粉饰,必须直面正视。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向着世界先进民族目标进军过程中,应当具有何种道德文化、确立起何种道德价值精神、建立起何种伦理关系及其秩序?只有具有文明、先进道德文化的民族,才有可能居于世界前列,才能获得全世界各民族的敬重与景仰。人的现代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及其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具体角度,理解我们这个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社会精神生活中的病症,缘于社会生活方式自身的病症。社会荣辱价值的迷惘乃至颠倒,在根本上缘于社会伦理关系及其秩序的混乱。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任何严肃、深刻思考,都必须直面并深入产生这种精神生活内容的社会生活方式。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荣耻心的含义、特点与功能;荣耻心的产生与发展;荣耻心的日常样式与荣耻心的培育。本书综合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两个维度,妥善运用语义分析法、深度比较法、文本分析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得本书具有视角新、观点新与结构新等特点,并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汪凤炎,江西景德镇人。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合著论著2部(均是第一作者),主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与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郑红,江西上饶人。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攻教育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已出版合著2部(均是第二作者);在国内权威与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含第二作者)。

书籍目录

导论  理论准备  一、理论意义    (一)弘扬传统尚荣知耻文化的精髓,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揭示中国人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促进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建设  二、研究路径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三、良心:研究荣耻心时无法回避的一个概念    (一)从何种视角使用“良心”概念    (二)对“良心”概念的新界定第一章  荣耻心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一、“恥”的含义与特点    (一)“恥”、“羞”、“辱”辨析    (二)“恥”的含义    (三)“恥”的特点  二、“荣”的含义与特点    (一)“荣”的含义    (二)“荣”的特点  三、尚荣知耻心理的功能    (一)“成人之本”    (二)规范功能    (三)导善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适应功能第二章  荣耻心的产生与发展  一、荣耻心的来源    (一)天赋说与外铄说    (二)外铄说的困境及破解策略    (三)善端与恶端的两个解释维度  二、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    (一)羞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    (二)荣誉心产生的心理机制  三、荣耻心的发展阶段    (一)羞耻心的发展阶段    (二)荣誉心的发展阶段  四、影响荣耻心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在文化教育环境    (二)个体自身因素第三章  荣耻心态的日常样式  一、多姿多彩的荣誉心或荣誉感    (一)伦理道德领域的荣誉心和非伦理道德领域的荣誉心    (二)“义荣”与“势荣”    (三)个体荣誉心与集体荣誉心    (四)错误的荣誉心与正确的荣誉心    (五)他律之荣与自律之荣    (六)一般性的荣誉感与无比光荣    (七)自我引发型荣誉心与他人引发型荣誉心    (八)多维视野下的荣誉心类型  二、五花八门的羞耻心或羞耻感    (一)伦理道德领域的羞耻心和非伦理道德领域的羞耻心    (二)“义辱”与“势辱”    (三)错误的羞耻心与正确的羞耻心    (四)奇耻大辱与一般性耻辱    (五)个体羞耻心与集体羞耻心    (六)多维视野下的羞耻心类型第四章  荣耻心的培育  一、家庭、学校与社会齐努力    (一)家长做好“第一任教师”    (二)教师接好“接力棒”    (三)社会营造好大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二)将主要德性与次要德性作适当区分    (三)循序渐进    (四)“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防微杜渐    (五)知行合一  三、具体方法    (一)学会避免耻感产生的正确策略,消除避免耻感产生的错误策略    (二)学会妥当的赢取荣誉心的策略,避免用错误策略来谋取荣誉心    (三)用适当方法提高个体的知耻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不注重对人进行必要的荣耻教育,不注重彰显民众心中的羞耻心与荣誉心,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连一点羞耻心或荣誉感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导致道德在当代中国一些人心里逐渐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为了提高当代中国德育的实效性,为了在新时期更有效地开展荣辱观教育,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重新审慎地对接中国传统的尚荣知耻文化,并将之作现代转换,以便营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新型尚荣知耻文化。因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和柯尔伯格(Kohlbcrs,L.1927-1987)关于习俗(convcntion)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可知,一旦在全社会重新营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新型尚荣知耻文化,必将有助于人们重新培育起荣耻心或荣耻感的。由此可见,开展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意义在于:弘扬中国传统尚荣知耻文化的精髓,发挥尚荣知耻文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二)揭示中国人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恩格斯认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①。在存在利益差别和对立的社会中,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的。②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即便与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即便其不道德的行为已被他人当面予以提醒或痛斥,假若其心中没有内化的善恶标准或荣辱标准,即没有良知,那么,他或她心中也不会产生羞耻心或羞耻感的。可见,要想在新时期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理清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这就要开展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

后记

本书的主体构思及三级提纲由汪凤炎制定,撰写主要是由汪凤炎和郑红共同完成。在本书统稿期间,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高兆明教授与陈真教授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赵志毅教授都曾提供一些宝贵意见,使本书增辉不少,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学记》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语的高明!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引用、借鉴了许多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这在书中的脚注和参考文献里已一一作了注解,在此,对这些学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鲁洁教授和杨鑫辉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两位先生传授给我的为学之方,让我受益终身!与此同时,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专业的余嘉元教授(郑红的博士生导师)、叶浩生教授、郭本禹教授、李小平教授、顾雪英教授、邓铸博士,教育学专业的班华教授、吴康宁教授、杨启亮教授、缪建东教授、顾建军教授以及道德教育研究所的金生鉉教授、高德胜教授、潘慧芳副所长和金鸽老师等人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支持与帮助。我所指导的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蒋东平、董苏云、王杰、王庆峰等人帮我查阅与下载了一些研究资料,蒋东平、董苏云、王杰、王庆峰、黄雨田、刘妮香和申娅莉等人对书稿先后进行了两次认真校对,从而省去了我们很多查找文献与校对的工夫,在此也向这些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辑推荐

《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荣辱文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