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宁俊达 页数:374
前言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崇敬的是天安门和中南海。而在外国人眼里,更看重钓鱼台国宾馆。我从这里走出去,又从国外回到这里。几十年的人生历练,使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大氛围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 钓鱼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高贵而神秘的地方。早在800多年前,金朝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金章宗完景即位之后,即选中碧如明镜的玉渊潭,命人筑台,供其垂钓,于是得“钓鱼台”之名。元代(公元1271一1368年)初年,宰相廉希宪在这里修建别墅“万柳堂”,成为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明代永乐之后,这里是达官贵戚的别墅,许多文人学士游宴赋诗于此。清代乾隆皇帝爱其风光旖旎,定为行宫,营建了养源斋、清露堂、潇碧轩、澄漪亭、望海楼,并亲笔题诗立匾。清代乾隆年间,敕命疏浚玉渊潭,兴建行宫,将钓鱼台收为皇家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钓鱼台仍然不失为风景秀丽之地,但人们对帝王将相嗤之以鼻,钓鱼台曾被冷落多年。因此给了我小时候带着一帮小朋友去那里过“队日”的机会。直到1958年,因筹备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将邀请外国贵宾前来参加庆典,苦于没有适当的地方接待,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想到了钓鱼台。经过四处探寻,找到了古钓鱼台的旧址,以其地名定名为“钓鱼台国宾馆”,由外交部具体实施筹划和营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了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总面积为42万平方米的钓鱼台国宾馆园区,其中湖水面积5万平方米。
内容概要
宁俊达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其一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生父为国民党高官,养父为我党地下工作者,从1980年怀揣300美元赴美国闯世界,到挣得百万美元转向投资中国及东南亚、菲洲等地,到如今坐镇钓鱼台国宾馆,身家亿万资产,历经海内外创业20余载,其间的人生际遇、纵横跌宕、机缘化合令人感叹。 在特殊的机缘下,宁俊达先生得以常年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在钓鱼台,他结识了一些中央领导和多国元首及诸多社会知名人士。他与尼克松、老布什、基辛格、西哈努克等国家元首和高屡人物,以及美国波音公司、美国阿拉斯加石油公司等众多实业公司的企业家有广泛交往。本书是宁俊达先生于工作之余记录下的上百个与钓鱼台有着密切关系,其亲身经历或见闻的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珍贵,内容生动感人。以独特的个人传记形式,记述了一段与钓鱼台有关的人生传奇。
作者简介
宁俊达,国内外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企业家。1938年出生于湖北,长在四川和北京,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在中国国家科委系统及中国科协国际部工作多年。1980年10月赴美国留学,曾任纽约《北美日报》记者,并于1983年在纽约创办《美中经济导报》及“哑太贸易公司”,任社长及总经理,同年成功地在美国俄亥俄州创办了第一个“中国厂长经理培训班”,先后培训出来的1500多名企业骨干,大多成为国内改革开放的中坚。
1987年,宁俊达在中国香港创办“国际联合香港有限公司”并出任总裁,主理能源及金融业务,转向祖国内地及东南亚、非洲等地投资,是中国民航航空煤油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他还先后在浙江嘉兴及桐乡成功投资两座热电厂。现为浙江省政协海外特邀委员,黑龙江省、舟山市、桐乡市、安阳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月U 舌序一序二·上篇 结缘钓鱼台· 我爱钓鱼台国宾馆 钓鱼台国宾馆的掌门人 喝“乌鱼蛋汤”引起的反思 钓鱼台绝对安全 戈尔巴乔夫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 生父王元辉从台湾来到国宾馆 国家安全部请我赴宴·中篇 广交天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俄罗斯人在钓鱼台国宾馆 又一次见到老布什 饮茶养源斋,漫话尼克松 基辛格的独特魅力 回忆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 斐济国总理——兰布卡将军 古巴的华裔将军——邵黄 我很佩服亚蒙·哈默 纽约领事和我谈“七叔” 我所知道的应行久 华侨巨商——黄鸿年 冯玉祥将军的珍贵照片引出的故事 回忆陈赓大将 红军老战士——肖锋 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侯波 两个“哥德巴赫猜想定律”破译者 我曾帮过“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我与董建华之父的一段渊源 海峡两岸需要更多沟通 一件漂洋过海的神秘礼物·下篇 成就环球业· 《北美日报》求职记 《美中经济导报》创办记 办在美国的“黄埔经校” 我的人生第一桶金 我是中国第一个使用 彩色磁带录像机的人 空中巴士花落中国 纽约世贸中心的回忆 坐“灰狗巴士”横穿美洲大陆 美国兰卡斯特蜡像馆 美丽的贝加尔湖 我又发现新大陆 安哥拉充满商机 乘坐总理专机赶航班 美丽富饶的南非 闯入世外桃源阿拉斯加 去西伯利亚租赁俄国飞机 我居然做成航空煤油生意 在浙江成功投资两座热电厂 有趣的“101毛发再生精” 搏击金融风暴
章节摘录
。从此,钓鱼台便成为历代皇帝垂钓游玩之所。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敕命疏浚玉渊潭,兴建行宫,将钓鱼台扩建为皇家园林。此后历经朝代更迭,世事沧桑,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昔日皇帝老儿游玩之处已沦为乡野荒疏之地,淡忘于人们的记忆之外了。 1951年我13岁,在北京三中上初中二年级。班上同学选我为少先队中队长,为了筹备一次“少先队队日活动”,我只身骑车来到当时满是菜地的三里河,碰见一位70多岁的农民,我问:“老乡,这附近什么地方风景最好?”老者立刻回答道:“小孩子,钓鱼台最好玩,一直往西走,看见湖泊和河沟就到了!”于是我立刻往西骑,不到5分钟就看见一片“世外桃源”,水渠纵横,湖?白星罗棋布,绿树成荫,成群喜鹊在枝头翩翩起舞,这里虽处华北平原,但颇有江南风味,不出北京,似乎就有置身“苏杭”之感了。 从那天起,我们的“队日”或朋友的聚会就经常选在“钓鱼台”,到这里可以免费游玩及观赏,我多次对朋友称:“这是北京最美丽的地方,到这里可以令人心旷神怡。”虽然那时的钓鱼台已荒废多年,但旧日皇家园林的气派依稀尚存,后来被选为国宾馆的地址,也是非常自然的。 1961年,我在北京变压器厂工作,钓鱼台国宾馆一台变压器失灵,急需修理,我受厂方指派前去执行修复任务,终于第一次走进这门禁森严的钓鱼台国宾馆。当我忙了几小时完成任务匆匆回到工厂时,同事们都非常羡慕地对我说:“嘿!老宁开眼界了,可进钓鱼台啦!” 20世纪70年代末,我调往全国科协国际部任职,主管接待外宾,常在钓鱼台国宾馆中宴请一些重要的客人,其中就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振道、丁肇中等知名人士,在我经常出入国宾馆的同时,也同这里的许多员IT逐渐成了朋友。 真正与钓鱼台国宾馆的全面接触是在1988年初,我所领导的公司从纽约迁往香港,并在北京设办事处。在当时的管理局局长翟荫堂的指引及帮助下,我将钓鱼台作为首选,成为钓鱼台国宾馆实行改革开放举措后接纳的第一位包楼的外商,也续写了我与钓鱼台这块风水宝地近20年来的不解之缘。
编辑推荐
《相约钓鱼台》一个独特的个人史讲述钓鱼台里的传奇人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