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杜维明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曾经参加了美国科罗拉多州艾斯本人文中心(Aspen Institute)为庆祝中心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美国前总统卡特作了大会特别发言。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全球化与人的境况(Globalization and the Human Condition)。在大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构想,即希望美国从一个教导文明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学习文明。美国本来面对欧洲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文明,可是从二战以后,美国对东亚、东南亚、南亚成为一个教导文明。我们希望面向将来,美国对西方以外的世界也成为一个学习文明。另外,这次会议结束后,我又要去参加由联合国组织的在纽约举办的世界精神领袖高峰会议,而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文明对话(Dialogue among Civnizations)。在那个会上,我也想提出一个很简单的构想,即“公共知识分子”,意指对于政治有强烈的关切、对于社会有参与感、对于文化有研究和发展意愿的知识人。这种知识分子不仅在学术界,同时在政府、媒体、企业,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中,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类型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把人类文明、现代世界文明所碰到的重大议题提到公共领域,让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协商,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作用。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杜维明 编译:彭国翔
书籍目录
序: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一 儒学与文明 (一)生态意识 (二)女性主义的感受性 (三)宗教多元论 (四)全球伦理二 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三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四 文明的对话: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传达的信息五 全球化和文明对话六 相互学习:社会发展的一项议程七 全球社群:探寻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八 文明对话的脉络:全球化与多样性 (一)全球化与人类状况 (二)多样性和共同体 (三)共同价值 (四)智慧九 汇集观念的资源把握变动的世界 (一)所谓地球村的出现 (二)东方未实现的愿望 (三)何谓现代? (四)地方化的全球化 (五)召唤公共知识分子 (六)遭受围攻的文科大学 (七)变动中的东亚 (八)资本主义种种 (九)朝向全球对话_十 迈向一种对话的文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宗教领袖十一 文明对话的成果之一:波士顿儒学评介十二 文明对话的成果之二:中国传统中的回儒对话略说十三 作为“体证之爱”的仁道:全球伦理视野中“孝”的探索十四 新儒学论域的开展十五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一)儒家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 (二)从时间、地域、层次解说儒家传统 (三)儒家传统的解构 (四)对儒学的批判 (五)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强势的回应及新儒学的发展十六 儒家人文精神与生态十七 杜维明教授访谈录 (一)边缘批评:地方化与全球化 (二)关于俄国、印度和日本 (三)关于“东亚现代性” (四)“现代化”“对话”和“超越西方”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资本 (六)儒学思想与启蒙心态编译后记
章节摘录
虽然是从西方一根而发,一定打上了西方的烙印,但在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所以最近我们在美国的文理学院(其机关报有一期就叫做《多元现代性》)提出,我们能不能考虑有不同的现代性的问题Multiple Modernities,Dae-dalus,winter 2000。其实这一提法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在西方还存在颇大争议。东亚社会,包括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沿海以及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多多少少都含有现代性的文明,不管自身以何种为标志。因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和个人尊严等都是现代性的要素,因此可以说都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但各自所体现的生命形态跟西方在很多地方不同。换句话说,受西方的影响,但具体形态各异,所以现代性和西化和现代化都不尽相同。全球化和现代化有何不同?我认为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讨论现代化时,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同质的过程,很多文化、地域、制度、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差异都会消解掉。可是进入全球化后,情况大有不同,即全球化加强了认同意识;全球化还加深了根源性。因此,全球化导致了地域化。打个比方,全球化和地域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完全连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因为全球化所以导致地方上的情况变化。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地域性的加强和全球化是一个同时的过程。因此最近二三十年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在西方即美国和西欧等发展最快的国家,特别是以西欧为主的根源意识渐强,而其他地方更不在话下。什么叫根源意识?语言、性别、年龄、地域、阶层或者阶级乃至信仰,都是根源性①。我们在一般生活中都碰到的基本课题,譬如族群,假如美国不处理“黑白”的关系,美国就会由联邦走向分裂。
后记
作为全球范围内代表儒家传统积极参与并推动文明对话的代表人物之一,杜维明教授在获悉这套“文明对话书”的构想伊始,就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笔者2003年在夏威夷大学做客座教授时,杜维明教授即亲手选定本书各篇文字,请助理李若虹女士寄来。其中“儒学与文明”、“相互学习:社会发展的一项议程”、“汇集观念的资源,把握变动的世界”、“迈向一种对话的文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宗教领袖”、“文明对话的成果之一:波士顿儒学评介”、“文明对话的成果之二:中国传统中的回儒对话略说”以及“作为‘体证之爱’的仁道:全球伦理视野中‘孝’的探索”,均为笔者由英文直接译出。其中,“文明对话的成果之一:波士顿儒学评介”和“文明对话的成果之二:中国传统中的回儒对话略说”,原本是杜先生分别为南乐山(Pobert Neville)《波士顿儒学》(Boston Confucian-ism)一书和村田幸子《苏非之光的中文闪耀》(Chinese Gleamsof SufiLight)的序言,由笔者加了如许的标题。此外,“迈向一种对话的文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宗教领袖”一文,则是杜先生2005年4月在日本参加国际宗教史学会第19届会议时的主题发言。
编辑推荐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人民·联盟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