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国形象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光辉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笔者曾经提出过跨文化形象学有关中国形象研究的“三组问题”: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砷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形成,与此相关的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硬不同国家地区的中国形象中流露的“自我东方化”、“自我西方化”的问题;三、域外的中国彤蒙,主要是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国自我形象认同的“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性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的问题。三组问题相互关联,在理论上指向中国现代性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问题;在实践上关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地缘政治战略的文化背景问题。在国内学术界,第一组课题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第二组课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丛书具有草创意义;第三组课题则有待开启,那将深入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核心。第一组问题在知识社会学与观念史的意义上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一、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如何结构、生产与分配的;二、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考察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类型或原型并形成一种文化程式的过程;三、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它不仅在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的意义,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及其文化霸权的过程与机制。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日关系的专著,书中包括了:中国形象与跨文化形象学研究、朝贡关系与华夷秩序、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主体性”的历史与“现代性”的形象、跨文化形象学的本质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吴光辉  湖北武汉人。2001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日本哲学史博士课程毕业,2005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史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思想史、日本教育史。出版著作有:《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汉字》(共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近代之挫折——东亚社会与西方文明的碰撞》(译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中国形象与跨文化形象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  第二节  日本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跨文化形象学的本质第二章  文明帝国与中国形象  第一节  朝贡关系与华夷秩序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内核  第三节  相对化的中国与日本第三章  文明比较与中国形象  第一节  文明碰撞与中国形象  第二节  东方化的系谱  第三节  中国研究与中国纪行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科举评价第四章  文化他者与中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二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  第三节  他者中国与中国形象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中国形象  第五节  中国的崛起与比较视角第五章  中国形象研究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共同他者与中国形象  第二节  “主体性”的历史与“现代性”的形象  第三节  中国形象的自认与自证  第四节  文化张力与形象张力的悖论  第五节  中国的日本形象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他在其代表作《国是三论》(1860年)之中指出:“五大洲之内,亚细亚之中国乃面II缶东海之巨邦,文物开发之早,稻麦黍稷,人类生活之无所不足,乃至智巧、技艺、百货、玩好,皆取之不绝,无比丰饶。上自朝廷下至庶民,乃成自尊骄傲之风习,虽准许海外诸国朝贡贸易,往往无所求之意,又不知取他人智识之事,故中国兵力衰弱,诸州饱受凌辱也。”①作为天朝上国的中国,自尊骄傲、不启民智、兵力衰弱,故遭到了鸦片战争,乃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犯。横井小楠进一步指出:中国历史上闲人辈出,制度文物领先世界,因此将周边未开化、野蛮的外国称之为“九夷八蛮”。而今,强大的海外诸国加以报复,反视其为“夷狄”而蔑视之。中国即便保持了独立国家的体面,但是其根本国体完全丧失,不得不说其“大帝国的荣光成为虚幻”。但是,横井小楠并不主张抛弃中国,而是强调中日之间“唇寒齿亡”,日本不可“坐视旁观”,必须采取“天地公共之实理”的开国之政策,积极推行富国强兵以共御外侮。②概而言之,日本之所以出现了“中华意识”,背景:其一是通过西方学问的翻译,将中国学问与西方学问进行对比,从而逐渐转向了西方,而后鸦片战争之中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到日本,转向西方学问这一命题进一步得到了确认。其二则是延续了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观念,并在与西方的对抗意识下开始觉醒的一种主体观念。不过,正如日本学者小岛晋治所指出的,幕府末期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坚持儒学的中国还是抱着一种“敬意与亲切”之感的。

后记

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曾基于1966年、1968年的两度日本体验,撰写出版了一部涉及日本文化的著作((符号帝国》(1970年),将日本称为一个“符号帝国”。日本之所以在其笔下被称为了“符号帝国”,大概是因为罗兰·巴特切身体会到了日本的日常生活、传统艺术、学生运动等,经历了惊诧、困惑、着迷的一个心理过程,由此不仅发现了日本——“象征符号”的帝国与西方——“意义”的帝国之间的截然不同的“情趣”,还发现了这样的日本带有了强烈的“符号”式的隐喻特征吧。①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漫步在日本的都市乡村,流连于日本的名山庭院,或许我们感受更为深刻的乃是随处可见的、或者说无所不在的来自中国文化的“信息”,由此也就会将它们凝聚在一起,从而联想到彼此之间历史文化的渊源。日本确实是一个“符号”的帝国,是一个带有了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融汇了东西方文明,并且与之不同的“符号帝国”。所谓“符号”,其彰显出来的是一个文化的“他者”;反之,作为“信息”,却只能是局限于历史情感之纽带的一个认识而已。中NAG日本形象的认识,是否意识到了日本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信息”,同时也是一个与自身截然不同的“他者”?不仅如此,抱着求同存异、世界大同之观念的中国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将日本视为了一个“绝对”的他者?这一问题或者说观念,应该说正是制约着中国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的一大症结。

编辑推荐

《日本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的中国形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吴光辉教授的新作,有力度
  •   书写的很好,可以知道很多中日知识哦
  •   挺有思维深度的
  •   还好吧,没太有兴趣看,还在书橱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