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春馥 页数:312
前言
《研究丛刊》是为完成清史编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种丛刊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文献丛刊》、《档案丛刊》和《编译丛刊》),其任务是及时编辑出版清史专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 修纂清史是新世纪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对新编的清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精品,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岚清在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作艰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筑在对清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 专题性研究同综合性学术成果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学术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专题性研究是基础,综合性学术成果则是概括、提炼、深化和升华。一部优秀的综合性学术成果的产生,又为更加宽阔、更加深入的专题性研究提供契机,开辟道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上个世纪八十多年对清代历史的各个方面的专题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编纂工程的成熟条件。
内容概要
这部专著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康有为设议会的主张细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具体分析了康有为在何时因何主张设下议院,又在何时因何主张设上议院而反对设下议院,从而比较清晰地说明了康有为在戊戌前后关于议会主张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且比较有力地论证了维新派“设议院、立宪法”的政治纲领。
作者简介
李春馥,1966年3月生,韩国夫余人。1992年2月毕业于韩国中央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书籍目录
序导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研究现状及本书结构 一、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 三、本书结构和研究重点 第二节 戊戌以前近代议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一、近代议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国近代议会思想的演变第一章 议会思想的渊源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近代化 第一节 议郎制与民选议院 一、“议院”之渊源来自《德国议院章程》——证据之 二、“辟门”是“民选议院”——证据之二 三、“议郎”是民选议员的别称——证据之三 第二节 从《德国议院章程》中汲取营养——民选下院及其受理请愿权 一、《德国议院章程》的传播 二、不接受上院和立法权的原因 三、仿行民选下院的民选“议郎” 第三节 儒家政治思想的近代化 一、公民的请愿权:“国人之皆可”、“谋及庶人”和“上书”等 二、两种议决方式:“然后可”、“然后察”与“三占从二” 三、下院对行政命令的监督权:“命众至庭”、“上驳诏书”等第二章 下院一院制到上下两院制的转变——以《第四书》和《第五书》为主 第一节 《第四书》的议会结构调整 一、上院机构的增设及其职权调整 二、光绪帝的态度与康氏对君权设计的调整 三、维护公民选举权的康氏表达方式 第二节 立法权归属——《第五书》的议会思想 一、“国会”的渊源 二、立法权的归属 三、“国会”结构:上下两院制 第三节 戊戌以前康有为民选下院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 上议院的议会思想和立宪思想——以《第六书》其后为主第四章 仿行上议院的筹备始末——以“司员士民上书”、“参预新政”和“懋勤殿”为中心征引文献和参考书目重点名词索引后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已出书目
章节摘录
二、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 康有为的议会思想和立宪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几乎每一部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著作,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及其在百日维新中的政治活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康有为的议会思想就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相关的研究著述和专题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以80年代初发现《上清帝第三书》、《杰士上书汇录》等康有为的相关著述为界,可将康氏议会思想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戊戌政变至1980年 受史料所限,史学界此期对康有为议会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第六书》及其后康有为的议会思想和立宪思想做出的判断和分析往往不够准确,这是本阶段康氏议会思想研究所共有的一大特征。尽管如此,此期的许多研究成果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此期的研究又可分两个小阶段。 (一)1949年以前 1949年以前,几乎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成果出现,更谈不上对康有为议会思想的研究。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和胡思敬以及苏继祖等戊戌维新当事人的回忆性资料纷纷问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资料并非研究成果,而更多的是研究戊戌维新的史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