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水照,熊海英 著 页数:526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内容概要
南宋文学史是一个特定时段(1127—1279)的文学史,更是在文学现象、文学形态、文学性质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重要历史地位的一部断代文学史。南宋文学一方面是北宋文学的继承与延伸,文统与政统、道统均先后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在天翻地覆时局变动、经济长足增长、社会思潮更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又产生了一系列新质的变化。北、南两宋文学既脉息相联,而又各具一定的自足性,由此深入研究和探求,当能更准确、更详尽地描述出中国文学由“雅”向“俗”的转变过程,把握中国社会所谓“唐宋转型”的具体走势。
作者简介
王水照,1934年生,浙江余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复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出版有《王水照自选集》、《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主编)、《苏轼研究》、《苏轼选集》、《鳞爪文辑》等著作,编有《历代文话》、《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等。熊海英,1972年8月生,湖北省红安县人。199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起师从王水照先生,2005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中华书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前言 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一、南宋文学的繁荣与整体成就可与北宋比肩二、南宋作家的阶层分化与文学新变三、重心转移:由北而南和由雅而俗第一章 渡江南来与文学转型第一节 南宋王朝建立与文学新格局的初步奠定一 偏安政权的建立二 南宋文学新格局的初步奠定第二节 时代强音与欧苏远韵——南宋初期的文章一 南宋初期的散文二 南宋初期的四六大家第三节 “简斋体”与江西派——南宋初期的诗歌一 陈与义与“简斋体”二 从“法度”到“活法”——江西派的自我修正三 与江西派疏离的另一倾向——不黄不杜、独学晚唐的小诗人左纬第四节 从江北旧词到江南新词——南宋初期的词一 “别是一家”《漱玉词》二 南渡词人的变徵之音第二章 中兴之局与文学高潮第一节 文质彬彬的中兴之局一 隆兴和议以后的宋金形势二 南宋文学的中兴第二节 确立典范缘法循理——南宋中期的文章一 宋四六的中兴二 平稳发展的古文创作三 以古文为法的时文写作第三节 出入江西自成面目——南宋中期的诗歌一 中兴时期的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二 “莫不濡染晚唐”——后中兴时期的诗人三 理学家的诗歌第四节 笙箫钟鼓不同音——辛弃疾与姜夔的词一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二 姜夔与骚雅词风第三章 国运衰颓与文运潜转第一节 怠惰偷安的政治与文学的深化发展一 “嘉定和议”后积重难返的政局二 南宋后期文学的嬗变第二节 道统盛而文脉衰——南宋后期的文章一 风会转变——南宋后期四六二 文道分离——南宋后期散文第三节 江湖体与濂洛风雅——南宋后期的诗歌一 江湖诗人与江湖体诗二 道学诗人与“击壤派”第四节 繁声竞作变态百出——南宋后期的词一 辛、姜二派不绝如缕二 “清真之附庸”、“白石之羽翼”——史达祖、高观国的词三 眩人眼目的“七宝楼台”——吴文英的密丽之词第四章 王朝终局与文学余晌第一节 王朝终局与文学余响一 南宋覆亡前后二 宋亡前后的文学第二节 亡国之诗遗民心史一 宋亡诗史——文天祥、汪元量的诗二 遗民诗人群体的诗歌第三节 曲终奏雅悲风遗韵——宋元之际的词一 辛派之尾腔二 周密、王沂孙、张炎的雅词第五章 南宋的笔记、诗话、词话与文话第一节 南宋文人笔记概说一 杂史类笔记二 随笔杂感类笔记三 笔记体小说第二节 南宋诗话概说一 南宋的诗话总集和专书二 以江西派诗歌为批评中心,受理学影响的南宋诗话三 南宋诗话与南宋诗歌批评理论的深入发展第三节 南宋词话概说一 《碧鸡漫志》、《乐府指迷》与《词源》二 词话显示了宋代词学批评发展的基本趋向第四节 南宋文话:中国文章 学成立的标志一 “文”概念内涵的演变与文章 学的成立二 宋代科举制度与文章 学的成立第六章 南宋通俗文学概说第一节 “话本”与话本小说及白话小说一 “话本”与话本小说及白话小说二 “水浒”题材的宋元话本与《水浒传》的成书第二节 宋杂剧与其他歌舞曲艺样式一 杂剧二 其他歌舞曲艺样式第三节 南戏第七章 南宋与“汉文化圈”内诸族群政权的文学交流第一节 诸族接受汉(宋)文化概况第二节 文学典籍的传播第三节 文学的交往活动及交往中的文学创作一 含有文学内容的相互交往二 外交活动与出使题材的文学创作第四节 文学创作及观念上的影响一 南宋对金文学创作及观念的影响二 南宋对东亚诸国文学的影响编后语
章节摘录
又如前文所述,在南渡过程中,由地域自然环境、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南逃路线决定,两浙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是文学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域,福建、荆湖、两广及蜀地也多有文人占籍而居,南渡文人和他们的文学活动不再像北宋一样以汴京和洛阳为中心,而是呈现出相对集中、又局部分散的特征,使得南宋文化和文学重心南移的同时又显示出中心多元化分布的特点。③文化和文学重心南移、文学活动中心多元化分布的这一新的趋势和特色,通过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反映出来,南宋文学便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北宋文学的风貌特征。首先,文人们在南迁过程中,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国。由于经历坎坷、心境变化,南渡文人的个人写作风格往往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改变,吕本中、陈与义、朱敦儒、李清照等莫不如此。将南渡文人的文学创作作为整体来观察,又会发现它们在感情基调和内容题材方面有着某些共性。南方与中原明显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引起文学风貌的改变。浅言之,一些具有鲜明南方特色的自然山水、岁时风物大量涌人文人笔下,这些意象在北宋文学作品中可能是比较少见的。复杂一些的,例如“江湖”——相对于“山林”来说——是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存环境,“浪迹江湖”与“隐逸山林”是明显不同的生存方式,也是内涵区隔极大的生存态度。南渡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江湖”意象极为常见,几乎替代了以前文学作品中的“山林”意象。而南宋后期出现了“江湖诗人”群体,这一人群的属性与江湖体诗歌的风貌特征,当与南方特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一种特定的生存态度具有深层内在的关联。
编辑推荐
《南宋文学史》:南宋史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