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任映红,戴海东 著 页数:374 字数:280000
前言
任映红、戴海东寄来新近完成的浙江省马克思主义招标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书稿,嘱我多多批评指正,并为之作序。从鼓励帮助年轻学者出发,我在此作一点评述,谈一些感受,权当序言。选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公正,包含公平、正义、平等之义,是一个社会的根本价值尺度和基本规则体系,也是几千年以来人们追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依法治国的逐步推进,人们享有更多公平竞争、平等交换的权利和机会,各项基本权利有了更切实的保障,社会公正的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但是,由于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分配不公、收入相差悬殊、社会就业不足、腐败问题突出、社会保障滞后等诸多社会不公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入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从领袖到民众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而公平正义是贯穿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指南。那么,在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如何以公正为导向进行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设计?如何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公平公正?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摆在执政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迫切需要理论界去研究、去破题,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为认识和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提供深度分析和新的视角。这是每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内容概要
全书由绪论、八大章组成。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公平正义的理论阐释 主要阐述公正的理论渊源、内涵结构、价值功能。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观 对社会主义公正思想进行历史考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及理论价值进行评析。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把“公正”当作独立的命题来研究,没有写过专门系统的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论著,但在他们对唯物史观的论述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公正思想。 第三章毛泽东的公正平等观 探索毛泽东公正平等观的理论渊源,认为毛泽东的公正平等观主要可分为男女平等、干群平等、国格平等、财富平等以及对公平社会的理想设计等方面,并对毛泽东公正平等观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价值作了评述。 第四章邓小平的公平公正观 邓小平将社会公正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之义,主要从公平公正的物质前提与终极目标、公平公正的实现方式和基本要求、公平公正的政治根基和制度选择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第五章江泽民的社会公正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分析、批判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机会不均、执法不公、地区差距扩大等不公平现象与问题人手,主要从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与衡量标准、社会公正的制度设计和规则体系、社会公正的理性诉求和路径选择、社会公正的保障机制和区域拓展等方面对社会公正问题作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体现在治国理念和推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之中。 第六章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充分肯定公平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利益问题、权利问题置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位置,使公平正义的人文价值关怀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新时期,他强调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目标、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进而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来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发展评述 本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形成确立、继承发展和本质特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维护社会公正,能使我们党更有效地进行现代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化解社会风险,确保稳定和谐。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开放包容性、求真务实性、长期艰巨性等特点。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践行与探求 本章从社会现实与发展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对转型期社会不公的表现、产生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并对新时期实现公平正义作了对策性研究。
作者简介
任映红,1965年生,浙江东阳人;温州大学思政部主任、教授、硕导、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公平正义的理论阐释 一、公平正义的理论渊源 二、公平正义的内涵结构 三、公平正义的价值功能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观 一、社会主义公正思想的历史考察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 三、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理论价值第三章 毛泽东的公正平等观 一、毛泽东公正平等观的理论渊源 二、毛泽东公正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公正平等观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价值第四章 邓小平的公平公正观 一、公平公正的物质前提与终极目标 二、公平公正的实现方式和基本要求 三、公平公正的政治根基和制度选择第五章 江泽民的社会公正观 一、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与衡量标准 二、社会公正的制度设计和规则体系 三、社会公正的理性诉求和路径选择 四、社会公正的保障机制和区域拓展第六章 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 一、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目标 二、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三、推进社会建设是促进公平正义的有力举措 四、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长效机制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发展评述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确立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继承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鲜明特征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践行与探求 一、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转型期社会不公现象的透视剖析 三、新时期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不懈探求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公正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社会。”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测温计”,它客观地测量着社会的和谐度。纵观人类历史,横察当今现实,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天下太平,道德风尚良好都与社会公平正义有关。反之,国家动乱,社会不稳,天下大乱,也都与社会公正缺失有关。社会公正的缺失是产生一切矛盾和纠纷,影响人际关系和谐与稳定的根源和土壤。“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人受到公平的对待就没有怨言,水平静了就不会流动。反之,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以和谐。社会公正是减少社会矛盾,解决和消除社会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条件之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社会公正的现状比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公平,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地区、城乡、行业以及岗位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产生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垄断性经营甚至违法经营得不到有效遏制,群众的土地、住房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产生经济权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政府内部制度不健全,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独断专行,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群众的意志难以表达,产生政治权利上的不公平;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甚至违法违纪、执法犯法。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后记
本书稿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浙江省教育厅联合招标的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的省社科规划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本研究得到了省社科基金、教育厅和温州大学的大力支持。该项目于2006年12月立项,原计划写作15万字,一年半时间完成。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公正问题有了许多新提法和新表述。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蕴涵着许多新的创意和智慧,一些固有名词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如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公平正义。这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课题组认为。我们原有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已显得单薄,不能涵盖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和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经过课题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历时两年多,最终完成了30多万字的书稿。纵然如此,我们还是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无法全面深入地揭示我们党在社会公正问题上的理论思考,无法全景式地描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之路。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