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谢维营 页数:405
Tag标签:无
前言
根据惯例,在一本著作撰写之前,需要对这本著作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单的介绍,本书也不例外。在此想对本体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什么是本体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具体内容将在本书《引论》“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中详细介绍。这里只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我们在本书中说的“本体论”,不等于英文的“ontology”和德文的“Ontologie”或拉丁文的“Ontologia”,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存在论”、“实在论”、“实存论”、“存有论”或“是论”、“本是论”等等。中文的“本体论”含义非常宽泛,很难用一个个别的词语概括无遗。如果一定要用其他的词语说明的话,最好把“本体论”与其他哲学术语作一比较来确定它的位置。我们认为,在中文里,“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是同一层次并互相区别的概念,它是“存在论”、“实在论”、“唯物论”、“唯心论”等名词的上位概念,凡是讨论世界或宇宙的原因、根据、本原、始基、本体、本质、实体等等内容的哲学理论都属于“本体论”范畴。我们认为,“本体论”包括“存在论”但不等于“存在论”,“本体论”包括“实在论”但不等于“实在论”,“本体论”包括“唯物论”但不等于“唯物论”,“本体论”包括“唯心论”但不等于“唯心论”。
内容概要
面对灏翰飘缈的星河,神妙奇特的生命,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宿命,人们有无尽的暇思,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探索者在这些问题面前孜孜以求。本体论所思考的问题,就是那些无法被科学“证明”或“证伪”的“大”问题。 本书旨在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本体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本书分为古代本体论批判、近代本体论批判和现代本体论批判三篇,共12章。从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分析本体论,是本书一大特点。
作者简介
谢维营,广东梅州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插队10年,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上饶师专(院)工作至今。2000年晋升教授,江西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先后主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原著、现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课程,在《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40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6次(一等奖1次),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个,专著《哲学的魅力一思想探索的快乐》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重印。
书籍目录
前言 本体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引论 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 一、关于“本体”的中文辞源 二、关于本体论的译名 三、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四、现代中国哲学界对本体论的理解 五、哲学范畴的“转义”源于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一篇 古代本体论批判 第一章 “始基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始基本体论”的产生与哲学的起源 第二节 “始基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 第三节 “始基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 第二章 “属性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感性存在、属性、本质与本体论 第二节 “属性本体论”的各种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第三节 “属性本体论”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理念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苏格拉底对“理念本体论”的贡献 第二节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哲学的改造——“理念本体论”的建立 第三节 “理念本体论”演绎 第四节 “理念本体论”评述 第四章 “实体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对“理念本体论”的修正和完善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本体”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后的实体说 第五节 “实体本体论”的得失 第五章 “神学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神学本体论”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基督教“神学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一、从教父哲学到神学 二、从奥古斯丁到安瑟伦 三、托马斯·阿奎那对神学本体论的贡献 第三节 “神学本体论”的历史价值 第四节“神学本体论”的历史局限性 小 结第二篇 近代本体论批判 第六章 “人学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人学本体论”概述 一、古希腊的人学传统 ……第三篇 现代本体论批判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永恒的形而上学,永恒的本体论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始基本体论把某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例如水、火、气、土、风等等作为世界的“始基”和“本原”,固然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他由于不能正确解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而陷人困境。经验的可靠性与思维的超越性这时构成了显著的矛盾。人们凭借经验觉察到世界的感性物质存在,但是这些感性存在的理由却不能再靠经验来说明。当需要超越经验的时候,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古代的“始基本体论”显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水、火、气、土、风这些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本来是“多”,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存在形态,可是它们在成为“多”的同时又要担当这个世界的唯一本原,是事物多种多样形态的根源、原因和本体,即同时成为“多”中之“一”,这是难以正确说明二者关系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跳出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中寻找世界本原的思路。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探讨世界的本原,“属性本体论”或称为“本质本体论”应运而生。
后记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的成果。具体的写作分工是:前言,谢维营、张丽英;引论,谢维营;第一章,谢维营、张丽英;第二章,张丽英、谢维营;第三、四、五章,谢维营;第六、七章,王东胜、龙鑫、谢维营;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章,谢维营、刘陆鹏写了第十一章第二节的主体部分。全书由谢维营统稿。吴京红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作出相对全面而客观的梳理,是我们在课题申报书上给自己提出的要求,但是真正要做起来,才发现何其艰难。作为在哲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哲学家,每个人的思想都博大精深,每一本著作都堪称世界名著,要对他们的思想作出“客观”的评价,已经不太可能;更何况要“全面”呢?我们只能说:我们尽力而为吧!最后效果如何,也只能让读者评判了。我们在本书中使用了很多新的概念,有的是别人使用过我们借用,有的则是我们创造的。前者如“实体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本体论”等等;后者如“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理念本体论”等等。其实,任何概念都是抽象的结果,为了对所、选择的对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必须把原本千差万别的事物进行归类,进行抽象。对客观事物是这样,对主观的精神现象也是如此。每一个哲学家的本体论都可能各具特色,如果一定要把他们的哲学原汁原味地复述下来,不但难以达到,而且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使用这些概念概括相同或相似的哲学本体论。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哲学界同行的认可。
编辑推荐
《本体论批判》分为古代本体论批判、近代本体论批判和现代本体论批判三篇,共12章。从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分析本体论,是《本体论批判》一大特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