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前 页数:279
前言
“哲学”这个词是外来词。在古希腊,它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家是头脑中充满智慧的人,学习哲学应该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学习哲学之后如果头脑变呆板了,迂腐了,是学习失败的表现。人的智慧是在灵活多变的思想交流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哲学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激发出智慧,使人变得聪明、机灵、能言善辩、机智幽默。这种学问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也不同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不能完全依靠老老实实地背概念、记原理、做习题。哲学是深奥的知识,更是深刻的体验。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领着学生们在逍遥散步之中讲哲学,孔夫子在与弟子们随意问答之间讲哲学,毛泽东在黄土高坡上联系战争大势讲哲学,很潇洒,很自在,这是鲜活的哲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哲学变得越来越像学习数学、物理、经济学、社会学,同样地背概念、记原理、做习题,同样有标准答案,同样考试打分数,分数的高低逐渐代替了智慧的多少。学习哲学之后,未必变得更聪明,但哲学考试的好分数可以保证学业的升级甚至职位的升迁。哲学专业的学生未必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智慧,看问题未必更深刻,办事情未必更精明。一些哲学专业的学生反而显得有些怪异,在现实生活中喜欢讲抽象概念,在应该灵活多变的地方坚持教条。这样来学习哲学,难免使人产生疑问:“学哲学有什么用”时下许多人对学习哲学的价值表示怀疑,除了来自功利主义的实际考虑之外,对这种哲学学习方式及其后果的反感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内容概要
在古希腊,“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但是当前我们将哲学教学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手段,实际上“遮蔽”了哲学的本性和应有功能。两哲学教学由知识向体验的转变,正是哲学的“解蔽”。本书的作者通过“内省篇”、“人际篇”、“外观篇”等三个专题的101篇小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当今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如环保、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路边烧烤等,使读者逐渐消除僵化的观念、成见、习惯造成的遮蔽,变得耳聪目明,增强洞察力。
作者简介
王前,1950年生于沈阳。1979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
1991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评为教授。1997年起师承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在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技思想史、科技伦理。有《中国技术思想史论》、《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悟性的智慧》、《数学哲学引论》、《理科教育中的
德育》等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书籍目录
丛书思序哲学的解蔽——从知识到体验(代序)内省篇 1.“折来又折去”——鲜活的哲学 2.哲学有什么用 3.“用心”与“动脑”——两类思维 4.“逻辑在先”与“事实在先” 5.客观也是“观” 6.镜中的“自我” 7.“我思故我在”辩 8.精神、意识、实践是不是物质 9.何谓“实在” 10.主观能动作用的另一面 11.理性与激情 12.“天宫”遐想 13.如果吴承恩在飞机上 14.“当下”的现实 15.不可忽视的“无条件” 16.世界为什么会有“规律” 17.论“道”与“程序” 18.由“道”至“理”的演变 19.关于“迷信”的思考 20.何时应该“信命” 21.“天意”与“人意” 22.科学的因果性与宗教的因果性 23.戏说“形式”与“内容” 24.“象”的意蕴 25.“柔弱”何以胜“刚强” 26.论“反者道之动” 27.“中庸之道”与“能耐” 28.“水到”一定“渠成”? 29.论“穷变通久” 30.历史的“测不准关系” 31.“没理讲什么理?” 32.论“真”与“实” 33.逻辑的“真相”与事实的“真相” 34.论“视”与“见” 35.论“虚拟自我” 36.“太极图”的一种解读 37.逻辑思维的误用人际篇 1.品行与环境 2.论“成熟” 3.至纯至善的追求 4.人的正面和反面 5.镜头里的世界 ……外观篇结语:哲学体验的乐趣
章节摘录
1.“折来又折去”——鲜活的哲学 “折来又折去”——这个标题很有些古怪。它来自我很多年以前的一段亲身经历。 大约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辽宁西北部农村的一名“下乡知青”,成天忙着干各种农活。当时有一点和“知识”沾边的事情,就是社会上号召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因而知识青年们可以闲暇聚在一起谈“哲学”。在那个年代,这成了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当时有些城里职工也被动员到乡下来落户当农民,叫做“下放户”。我们中间有位同学全家就被下放到这里,我们到他家里闲聊自然觉得更轻松,更随意。一次,我们几个人聚在他家中谈“哲学”,七嘴八舌闲侃“精神”、“意识”、“辩证法”之类哲学名词,很是热闹。忽然,这位同学的父亲插话问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哲学吗?”我们全愣住了。要知道这位同学的父亲下放前是沈阳一家有名餐馆的“面案”,就是做面食的厨师。他为人纯朴忠厚,文化程度不高,听说手艺不错。他的特长应该是烙饼,难道他懂得什么是哲学吗? 这位老厨师看我们发愣,于是用山东方言很认真地讲:“折(哲)学——就是折来又折去。折来又折去,折到最后折好了,那就叫做‘中’。折(哲)学要的就是这个‘中’。”他边讲边用手比划。这整个是个烙饼的过程,难道这就是哲学吗?我们哄堂大笑。 我突然不笑了。我意识到他讲的或许有道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折来又折去”的事情还少吗?年轻人好冲动,顺利的时候容易趾高气扬,遇挫折容易垂头丧气,“折来又折去”才慢慢成熟起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左”倾和右倾曾交替出现,也是“折来又折去”,才逐渐成熟起来。中国古代讲“中庸之道”,“三字经”上讲“中不偏,庸不易”。
编辑推荐
《科学与人文研究丛书》,是一套跨越科学与人文两个研究领域的综合性丛书,具有基础性、交叉性、哲理性、现实性、综合性的特点,内容主要涵盖科学与人文综合研究的诸多方面。举凡涉及科学、人文及其关系的内容,均收入这套丛书,以期实现“文理渗透、中西融汇”,促进我国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