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刘丽琼 人民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刘丽琼 页数:245
前言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适应新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更是给予了特殊的关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08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内容概要
在实践研究层面,作者以接受理论为一般指导,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立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际,围绕着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问题。从第五章到第七章,反映了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接受的调查分析和思考。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初步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接受的真实状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对策;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具体分析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在实践中存在的偏差等,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纳入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阈中来思考,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思路。从第八章到第十二章,作者紧紧抓住影响接受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从具体的教学环节,深入地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与接受效果的深化问题。如从传授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提高教师素质对保障接受效果的重要意义;从接受客体的可接受性的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问题;从接受媒介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问题,其中包括,营造审美氛围以提升接受效果,挖掘本地资源以增强接受效果,组织参观学习以提高接受效果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既有理论研究的成果,又有实践研究的成果,两个结果的结合共同形成了作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理论的思想体系。 据我所知,作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迄今已有23年时间,近年来她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两课”教学中的接受理论与实践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接受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应该说是她以往成果的集大成和进一步系统化。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接受的内涵和要素一、对接受内涵的梳理和界定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接受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系统要素第二章 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过程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过程中的矛盾第三章 接受客体的可接受性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概述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接受性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审美特性第四章 接受主体的接受动力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主体的需要驱动力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主体的价值导引力第五章 接受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状况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状况分析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对策思考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任务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思考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教学新理念三、科学发展观的育人价值及其整合利用第八章 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接受效果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培养第九章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接受效果一、科学理论与伟人精神的有机统一二、一代伟人的崇高精神及其构成要素三、整合贯穿伟人精神的思路及成效第十章 营造审美氛围提升接受效果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审美要求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审美氛围的营造第十一章 挖掘本地资源增强接受效果一、“一二·一”运动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解读二、“一二·一”运动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载体三、“一二·一”运动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化关键第十二章 组织参观学习深化接受效果一、参观客体的情境性特征二、参观活动的操作性要素三、参观活动对接受效果的深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接受的内涵和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等等。然而笔者认为,选择接受这个角度来研究,它能关联到上述多个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存在一个中介转化层次,这个中介转化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受过程。在这个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思想信息的影响,并且通过主动地内化和外化,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特征。没有这个接受过程,思想转化就无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会取得效果。接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呢?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看不同学科和领域对接受概念的定义和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接受的基本内涵,最后再具体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内涵和具体要素。对接受内涵的梳理和界定(一)接受概念的梳理接受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它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悠久。人类与对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可以说,没有接受活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就失去了必要条件,人类文明的承继、衍生、发展将失去可能。尽管接受活动如此久远,但对于接受现象的研究仅仅发生在现代,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接受才成为西方人文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西方接受理论进行了翻译和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接受现象展开了研究,关于接受的概念也有各种不同解释。
后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大问题。我自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接受效果,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国外接受理论的传播,给教育工作者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以重要启示,从接受的视角探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便成为我研究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天地。这一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问题繁多,背景知识复杂,但为了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在马列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不断探索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论文。2003年,我申报的“‘两课’教学中的接受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还被列为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这更极大地推动了我的研究工作。本书就是在以上科研工作积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研究成果。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由于教学工作繁重,本书的写作一次次中断。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我到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陈教授对我写作本书的工作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还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得以最后完稿。在此真诚感谢我的导师陈占安教授,感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云南师范大学一贯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马列部和科研处等部门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经费上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编辑推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