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俞吾金 页数:400 字数:35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放在我们面前的俞吾金博士的这部著作勾勒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史以及这一概念从它最初的奠基人弗兰西斯·培根到当代的变化。培根的“假相说”(Idolenlehre)是把“虚假的意识”、“错误的观念”归结为社会环境影响的最初的历史的尝试。为了获得科学知识,人们应当摆脱四种假相,这四种假相是: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在培根那里,“种族假相”意味着一种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是通过我们人类的本性而产生出来的。我们的意识并不是一面反映宇宙的洁净的镜子,而是一面不平的、破碎的镜子。这种知识上的错误是不可能完全地被排除的,但是人们能够并应该估计到这种情况,以避免做出急躁的判断。按照培根的看法,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以及随之而来的错误的知识)也来自人们借以观察自然的工具(例如望远镜)。培根也论述到知识论的问题,这一问题后来被康德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精确的思考。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我们感觉的产物,而感觉材料又经过内在于人的知性范畴和直观形式的“加工”。这既表明了具有正确的认识方法的科学家之间在知识上的一致性,又限制了这种知识,因为我们只能达到“现象”的层面上,并不能知道其他的知识形式和居于现象背后的东西。
内容概要
人是在意识形态的教化中学会思考的人飘浮在意识形态中。要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世界,先得破解意识形态之谜。
书籍目录
初版序再版序绪论 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第一章 意识形态: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出现 第一节“假相”与“偏见”的黄昏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降生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异化概念的会合第二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前提 第一节 社会政治实践的推动 第二节 理论批判活动的深入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三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拜物教观念 第三节 朝着完整的意识形态学说第四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论析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刍议 第二节 “虚假的意识”问题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 第四节 意识形态学说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意义 第一节 德国批判精神的继承者 第二节 元批判与去蔽 第三节 哲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第六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与演化 第一节 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者 第二节 意识形态学说的“修正者”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无意识 第四节 “派生物”与“价值的中立性”第七章 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一节 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一 第二节 生活方式决定思想方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第八章 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 物化、合法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凸现 第四节 新意识形态概念论争 第五节 意识形态锚入性格结构 第六节 作为认识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第九章 当代西方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新思考 第一节合理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幻想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到科学 第四节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第五节 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特征第十章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走向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第十一章 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本体论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第四节 人、意识形态和传统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结论 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附录 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主要参考文献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意识形态既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也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而是个人进入并生活于某个社会中的许可证。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所以,黑格尔早已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中接受的教化越多,他在该社会中具有的现实力量就越大。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个人越是与某种意识形态认同,他在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中就越显得得心应手。然而,与此同时,他的主体性的失落也越严重。在极端的形式下,他甚至成了一个装满意识形态象形文字的容器,陶醉于对子虚乌有的主体性的盲目的满足。他常常充满自信地使用下面这些句型,如“我确信……”、“我认为……”、“我发现……”,实际上,这里的“我”不过是意识形态的代名词。真正的我,即有独立见解的我已经淹没在意识形态的硫酸池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主体性谈得最多的地方,我们见到的却是纯粹的客体性;在“我”字出现得最多的地方,我们见到的却是一种无我之我,即我之死亡。正如马克思在谈到涵括着各种情感和观点的意识形态时所说的:“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①这段重要的论述早已暗示我们:真正居于主体位置上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个人通过教化而内化为心中权威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个人主体性的实质是意识形态主体性。个人自以为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用双脚站立在大地母亲的躯体上。实际上,作为空虚的、单纯形式上的主体性,他只是像浮萍一样飘浮在意识形态的以太中。个人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幻觉之中,即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任何愿意思考的问题。
后记
拙著《意识形态论》于199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1994年7月,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组织的评审活动中,拙著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类一等奖。1995年12月,在国家教委(后更名为教育部)组织的评审活动中,拙著再度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其实,拙著之所以能够连连获奖,主要得益于它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探索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专著。此外,拙著注重从哲学上,而不是从政治上来探讨意识形态问题,似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拙著初版时的印数只有两千册,这也表明,出版社似乎并不期望这本书会热销。然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便告罄了。经常有朋友、同行或不相识的人,从全国各地,通过写信、打电话或其他途径,向我索要这本书;也有些人甚至以单位的名义,要求我向出版社转达他们的意向,他们需要订购五百册书或一千册书。他们的热情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于是,通过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卫和其他的相关人员,我不断地把这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出版社,然而,也许是那时的出版社还缺少理财意识,也许是出版社对这本书可能带来的菲薄的利益缺乏兴趣,再开动印刷机,似乎也销售不了多少,或者也许是出版社领导没有从机制上协调好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之间的关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此全面系统地论述意识形态学说,在我国尚属罕见。 ——冯契这是我所见到的国内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著作。 ——辛敬良无论从其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从理论上的深刻性来看,都可以说是我国理论界这个领域中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李继宗使问题的当代性质得以展开和显明,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作为理解和解决当代问题的任务提出来,乃是《意识形态论》一书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或优点。 ——吴晓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