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陆玉林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青年文化是变动不居、差异性极强的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对它的研究既没有固定的学科基础,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深入剖析英美和我国的青年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青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将客观描述与主观阐释结合起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的流变及其与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关系,从生活风格、话语实践、文化趣味、人物崇拜、网络文化等方面揭示和分析21世纪以都市青年为主的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青年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与立场。本书认为青年文化是各种社会力量和青年共同建构的产物,更能够体现时代的文化特征。青年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而且有助于把握意识形态对普通民众的影响、社会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冲突与变革。

作者简介

   陆玉林,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多年,出版《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等著作多部。近年来主要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研究重点为青年文化和青年工作。主持国家社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理论  一、风格与意义  二、建构与互动  三、认同与抵抗  四、代际与阶层  五、描述与阐释第二章 流变简史 一、在政治的激流中 二、在市场的暖风里 三、流变史的聚类分析第三章 生活风格 一、经济条件和消费观念 二、服装服饰 三、休闲娱乐 四、新交往文化 五、时尚生活先锋第四章 话语实践 一、青年流行语解析 二、话语的建构 三、人际意义 四、权力博弈第五章 文化趣味  一、正趣和俗趣  二、视听偏好  三、摇滚的起伏  四、阅读偏向  五、青春文学的喧嚣第六章 人物崇拜 一、榜样和偶像的制造 二、青年的选择 三、粉丝们 四、价值竞争第七章 网络社会的青年文化 一、交流 二、游戏 三、政治参与 四、越轨 五、虚拟世界的沉迷第八章 文化认同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伯明翰学派对风格的研究,既不是从消费的层面,也不是从道德的层面,而是从阶级的立场,从文化抵抗方面加以探讨。为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研究奠定基础的费尔·科恩认为:风格是用“想象的方式”表达或解决工人阶级文化中隐藏或无法解决的矛盾,强调风格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内容,这是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在亚文化风格的形成上,保罗·威利斯在对嬉皮士(Hippy)亚文化的研究中,借助列维一斯特劳斯的“异质同构”概念加以解释,认为风格就是亚文化团体的自我意识与物品的可能意义之间的“异质同构”。约翰·克拉克则是用列维一斯特劳斯的“拼贴”概念,认为风格是形成亚文化团体借助已有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并加以挪用和篡改来实现的。迪克·海狄奇在其所著《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认为青年亚文化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亚文化所使用的物品(符号)和团体自身的经验,是“有意为之”的交流,包括团体认同和与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异。①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风格所做的理论分析和民族志调查,都表明风格是理解和区分青年亚文化的关键因素。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有其自身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理论的特殊性,并不能完全拿来分析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这里既有地域差异、社会结构的差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有时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如当代中国青年在网络上发展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就难以用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来分析。但是,他们关注为青年所采纳的、往往一目了然的风格与总体效果,对研究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换言之,我们对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可以从风格方面、从青年人所使用的物品及其所赋予的意义加以区分。青年人的服装、服饰、发型及其他们对手机、网络的使用,青年的追星、电视秀等现象,青年的流行语以及青年经常谈论的东西和表达的观点,青年的特殊行为,都是理解和界定青年文化的重要因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对于研究青年问题,这本书非常好
  •   还没仔细看,比较专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