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贾振勇 人民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作者:贾振勇 页数:252
前言
20世纪文学的发展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风向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乃至左翼文学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其中的奥秘,努力去探寻它的发展轨迹,从学术和学理上给出一个很准确的定性和定位。无疑,自上世纪80年代始,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种种思想言论条件的限制,我们似乎在遮遮掩掩中很难廓清它的真貌。更重要的是,我们即使有了这种学术的力量,也未必有这种胆识来直陈这体制禁锢所造成的学术茧壳。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贾振勇以其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思想发现为此做结,不但以客观的、历史的严谨立场清晰地梳理了左翼文学的发展理路,同时,也以犀利的、具有强烈人文批判意识的态度,对其进行穿透性的历史剖析,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精彩纷呈之处。用贾振勇对左翼文学的基本定性和定位来说就是:“在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的搏斗中,深刻展现了人性在自我超越进程中的自豪与无奈,演示了人类理性精神在塑造历史和自我形象进程中的力量与局限。”换言之,“自豪与无奈”、“力量与局限”正是左翼文学在历史的使然和必然中呈现出来的两重性,它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潮,曾经不可一世地左右着文学史的进程,制约着人的思想的发展;但是,历史也一次次无情地宣告了它在文学中的不合法性,尽管它有时披着激情的美丽外衣。于是,这才有了一个年轻学者的慨叹:“当我们‘横站’在21世纪的历史支点上,回眸左翼文学运动时代那风云激荡的历史版图,总是生发出无尽的感慨与叹息。
内容概要
《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主要讲述了:20世纪文学的发展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风向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乃至左翼文学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大的生命力,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其中的奥秘,努力去探寻它的发展轨迹,从学术和学理上给出一个很准确的定性和定位。
作者简介
贾振勇,男,1970年生于山东滨州,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中囡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影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老。已出版学术著作5部:《述史理想与经典释义》、《郭沫若的最后29年》、《重叠的镜像:文学史理论与实践》、《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合著)、《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合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 历史的激情与惆怅一、革命摧毁旧的幻象,又创造新的幻象二、岂有豪情似旧时,敢遣春温上笔端上篇 理性与革命:左翼文学运动的精神指向第一章 现代性平台上的理性与革命一、现代性:文学史视野与方法二、理性:革命文学的价值平台三、革命与文学:时代精神的现实演绎第二章 政治文化语境与左翼文学创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旅行二、政治遇挫与激情反弹三、创生:全球性想象与本土目标在文学领域汇流第三章 理论斗争:文坛的奇特景观一、革命文学论争及左翼激进派对鲁迅、茅盾等人的批判二、鲁迅等左翼文人和新月派文人的较量三、从批判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文艺到文艺自由论辩四、“两个口号”论争及左翼文学主潮的终结第四章 左翼文人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一、“理性的狡黠”及作为殊相的文学二、革命资格与话语权力三、文人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的双向选择中篇 意识形态:左翼文学思潮的价值航标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建构一、创造主体的重新塑造二、文学观念的重新建制三、接受传播领域的开拓第六章 意识形态的肯定性用法与政治坐标一、从否定性概念到肯定性概念二、肯定性运用的问题框架三、政治判断标准引导意识形态实践四、政治与文艺:两种职能的失衡第七章 意识形态的历史内涵与实践功能一、意识形态分析的学理逻辑二、信仰的系统化与理性化三、普遍性、合理性形象的现实化第八章理性的僭妄:意识形态与理想一、文艺的自律性与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二、实用主义姿态与理想想象三、理性的僭妄与期待四、战胜精神专制的,正是精神的革命下篇 理性与审美:左翼文学创作的优劣得失第九章 审美观念再阐释与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一、审美尺度与述史秩序二、审美观念再理解三、审美转换与政治移情第十章 革命激情与文学审美新时尚一、政治对文学创作的理性要求二、革命罗曼蒂克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探询 三、青年热血浇灌革命文学之花四、茅盾:激情经验与理性想象之间第十一章 性与革命:作为主题与象征一、“性与革命”的集体无意识二、心路历程:追求一动摇一幻灭三、另类革命罗曼蒂克第十二章 当审美遭遇政治,当娜拉遭遇革命一、政治理性与审美意识能否和谐共生二、革命引导下人性觉醒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选择三、革命启蒙的统摄性、包孕性与复杂性的艺术展现附录一 鲁迅生命尽处的自我理性审视与调整一、“不宽恕”背后的内在多重动机二、生命尽处的思想转变意向三、政治人、社会人形象的自我定位附录二 意识形态想象:文人郭沫若的史学研究一、作为问题框架的意识形态想象二、党派圣哲的追求三、真理战士的限度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性平台上的理性与革命费希特有名言日:“无物常存,无论是在我之外,还是在我之内,所有的只是永不停息的变化。……世间唯有想象:它们是唯一的存在,它们以想象的方式认识自己。”现代中国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视为是创造主体和研究主体的“想象”的产物,即以“想象”的话语生产方式,以“想象”作为动力和激情,以现代性为认同基础,进行着关于自身现代性命题的文学系统的建构,推动着仍处于现在进行时态的文学现代性梦想及价值的实现。一、现代性:文学史视野与方法关于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德曼在《文学史与文学现代性》一文的开篇就提出质疑:“如果提笔对现代性作一回顾就会发豌,这一用语到底有没有用处还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它是否适用于文学的时候。”④适用与否暂且不论,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性”与“文学”作为最基本的理论概念,并非是澄明而可靠的存在。同时作为原始的、不证自明的话语表达体系,又往往被运用于协会者的阐释行为和评判活动中。在现代性一语的使用日益频繁、语义日益驳杂的当下语境,尤其是被人们戏言现代性争论最为激烈的当代中国,它不仅成为一种泛理论形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强势话语,而且作为一种话语权力,H益成为重新规划和构造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的某种先验的思维框架和理念图式。
后记
当这本书终于要出版的时候,本来有很多话要说,可是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修改而成,绝大部分内容写于2000年至2002年间,只有《鲁迅生命尽处的自我理性审视与调整》写于去年,因为延续了我对左翼文学的思考,就作为附录收入本书。当年丁帆先生和我的导师朱德发先生为本书作序时,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序要拖到今天才能问世,真是颇感歉意。感谢朱老师多年来对我的辛勤培养,感谢丁先生奖掖后学之德风,感谢人民出版社副编审李惠女士,感谢我的老师们、同事们和学界的同行朋友们,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很多很多,即使在这里没有写出他们的名字,一想起他们我心里就充满了暖意,我想他们也知道我的深深感念。感谢的话不多说了,但愿以后我能有机会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谢意与敬意。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的资助,所以本书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成果、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成果、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程成果、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成果、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