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人民 作者:魏小萍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前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拓自己事业的初始阶段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与当时德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想、观点、思潮进行一次清理的成果。在进行这样的清理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在早先与论敌的交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因此在《形态》中,他们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前,批判他人的观点在后,《形态》的布局结构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思路还正处于形成阶段,并且清理的对手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庞大和复杂,《形态》手稿并没有最终完成。尤其对于第一卷第一篇来说是这样,因为在这一篇,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批判他人(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混合在一起的,而在第一卷第二篇、第三篇基本上就是以批判他人的观点为主了。如果第一篇要在内容和结构上与第二篇、第三篇保持平衡,那么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就应该从第一篇抽出来,单独构成一个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似乎感觉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修改过程中反复起草过第一篇的开端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开端都没有最终完成,所以就留下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未完成稿。《形态》手稿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联手合作共同与论敌进行论战并阐述自己观点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它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历史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
内容概要
全书的研究宗旨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为基础,重新阅读和理解《形态》,其中涉及以德文为主的版本及其相关版本,书中提到日本广松涉版,因为广松版不是普通的著作版,而是一种类似的考证版,而且翻译成了中文。本书本身没有专门关注《形态》的各类版本史研究,版本史研究涉及面更加广泛,除了中国、日本,当然还要涉及苏联、欧洲等国的版本情况,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难以为本书所容纳。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与不同版本的相关问题 1.历史考证版与普通著作版:编辑原则不同 2.历史考证版的努力与原始风貌的不断趋近 3.文献、文本研究与版本学研究的差异 第二节 文本、手稿文献整体情况讨论 1.文本、手稿文献基本情况与整体结构 2.手稿本身是一份经过多次修改且没有完成的稿子 3.原始手稿残缺什么 第三节 文本、手稿文献各篇章基本情况讨论 1.修订散稿的基本情况 2.“Ⅰ.费尔巴哈,莱比锡宗教会议” 3.“Ⅱ.圣布鲁诺” 4.“Ⅲ.圣麦克斯,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 5.“Ⅰ.‘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6.“Ⅳ.卡尔·格律恩。‘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主义’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 7.“Ⅴ.‘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内容与解读 第一节 费尔巴哈和历史 1.未定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内容上的相互关联性 2.第一卷第一篇“Ⅰ.费尔巴哈,莱比锡宗教会议”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其余各篇章中的体现 1.第一卷第二篇“Ⅱ.圣布鲁诺” 2.第一卷第三篇“Ⅲ.圣麦克斯,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 3.第二卷第一篇“Ⅰ.‘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4.第二卷第四篇Ⅳ.卡尔·格律恩:“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 5.第二卷第五篇Ⅴ.“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中的理论问题研究 第一节 历史考证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新视野 1.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 2.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思路的过程性、开放性 3.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可比较路径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思想进程中的理论问题及其研究 1.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与私有制的关系 2.分工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3.劳动与分工:不同的对象性关系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文、德文对比中显现出来的理论问题及其研究 第一节 词汇理解和翻译中衍生出来的理论问题 1.所有制与财产:关系与实体的不同 2.能力与资产:对财富来源的两种可能解释 3.财产与资产:功能差异还是性质差异 4.能力在资产关系中的被异化 第二节 原文理解和翻译中衍生出来的理论问题 1.相互利用(剥削):本质的批判还是现象的批判 2.对施蒂纳批判理论根源的揭示:源于功利主义理论 3.区别不同性质的利用(剥削)关系是通向《资本论》的唯一途径 4.功利与公益 第三节 理想社会的财产制度:“公有”、“共有”、“公共所有”、“社会所有”,还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 1.与私有制相对而言的财产制度是什么 2.如何理解以“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取代“私有”财产制度 3.“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与个人自由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 第一节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为基础的比较研究 1.从对不同文献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差异 2.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追加标题中体现出来的差异 3.对差异的比较意义何在 第二节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比较中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思路的异同 1.《提纲》是否为《形态》而写 2.《形态》与《提纲》是否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3.《形态》向着社会历史观方向发展 第三节 新历史观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思维方式的比较 1.新历史观研究思路与德国观念论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区别开端于对人及其意识的认识 2.新历史观研究思路与德国观念论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区别发展于对社会关系本质的认识 3.新历史观的形成:马克思是否受着恩格斯的影响结束语《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研究的意旨与价值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内容与解读各种著作版本都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两卷六个篇章,从其研究思路与结构来看,第一卷是对费尔巴哈、布鲁诺和施蒂纳的批判,第二卷是对各种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但是第一卷第一章实际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新历史观理论的主要发源地,而对费尔巴哈理论的批判并没有展开。所以从理论研究的意义上来说,第一篇的内容最有理论研究价值,多次修改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新理论诞生过程的艰难与曲折,这样的过程在著作版中难以展现。当著作版以完成的、成熟的理论形态去展现一个事实上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思路时,就很容易将一些有待发展的思路作为定型的结论提供给读者,这在某种意义上终结了有待于继续开发的研究领域。而忠实于手稿的历史考证版展现给人们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全过程,这显然不仅有利于人们对其研究思路的准确理解,更有利于在时代境遇下继续深化对问题本身的认识。本章伴随着对文本内容的解读,笔者提出自己所理解到的一些问题,为了不中断阅读的连续性,对其中一些问题的专门讨论,则留待于在第三章进行。
编辑推荐
《探求马克思: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