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谢一彪,陶侃 著 页数:474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内容概要
学术界对光复会领导人,如蔡元培、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研究较多,而对陶成章的研究却很不够。长期以来,陶成章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并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很不公正的。1912年蒋介石暗杀了陶成章,因此,在蒋介石统治时期,陶成章成了研究的禁区。陶成章曾与孙中山有分歧,发起过“倒孙风潮”,在南洋重组光复会,积极倡导与孙中山在沿海起义不同的“中央革命”,被认为是“分裂”革命组织,削弱革命力量,干了“亲痛仇快”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也未给予陶成章公允的评价。 陶成章是光复会的实际领导人。光复会刚成立时,考虑到需要一个有名望的人出任会长,因此,推选了蔡元培担任早期光复会的会长,但蔡元培是一介书生,早期光复会的活动大都由陶成章负责,蔡元培不过是名义上的负责人而已。光复会联络会党,组织革命力量,创办大通学堂,培养军事人才,筹划武装起义,都是陶成章在四处奔走。光复会后期推举章太炎担任会长,也是考虑到章太炎的名气大而已,章太炎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而后期光复会在南洋筹款,光复东南,克复南京,也都是陶成章在积极筹划。
作者简介
谢一彪,江西南康人,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已在《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和传记50余篇,参编著作三部,合著《陈奇涵传》和《陶成章传》,独著《中国苏维埃宪政研究》、《光复会史稿》、《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求知若渴 第一节 江南才乡 第二节 家道中落 第三节 苦难童年 第四节 义塾塾师 第五节 任教通艺 第六节 勤奋好学 第七节 钟爱宗羲第二章 东瀛拒俄 第一节 北上受挫 第二节 东渡扶桑 第三节 改入成城 第四节 参加拒俄 第五节 致力革命第三章 联络会党 第一节 秘密集会 第二节 会党简史 第三节 会党概况 第四节 结识振声 第五节 创办先志 第六节 联络双龙 第七节 结交张恭 第八节 策划起义 第九节 起义受挫 第十节 创建会馆第四章 组建光复 第一节 成立光复 第二节 确立宗旨 第三节 发展组织 第四节 加入同盟第五章 创办大通 第一节 筹措经费 第二节 招收学员 第三节 特殊教育 第四节 捐官计划 第五节 任教芜湖 第六节 秋瑾出山第六章 筹划起义第七章 风波乍起第八章 南洋筹款 第九章 兄弟阎墙 第十章 重组光复第十一章 光复东南第十二章 萁豆相煎 第十三章 血色疑案第十四章 气壮河山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求知若渴 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东部,背靠会稽山,东临杭州湾。绍兴又是著名的名士之乡,人才辈出,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建越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抗倭民族英雄姚长子和抗英爱国将领葛云飞的事迹在越地广为传诵。近代又诞生了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光复会的杰出领导人陶成章。 第一节 江南才乡 陶成章的故乡位于绍兴城东16公里的陶家堰,简称陶堰,东接宁波港,北临杭州湾,杭甬铁路和萧温公路及萧曹运河穿镇而过,是往来杭宁的要道,水陆相映,人俊物阜。陶堰位于鉴湖中洲地,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了江南地区最早的鉴湖蓄水工程,改造了山会平原的沼泽之地,曹娥江以西几千顷土地获得灌溉之利,免除了旱涝灾害,成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马臻筑塘蓄水,防首尾二江,纵横130里,筑25道堰,后来陶姓居于堰下,故名陶堰。陶堰地势平坦,青山绿水,风光秀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