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腾飞的哲学奠基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军,汪澄清 主编,林锋,郭丽兰 改编  页数:525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学者自述、学生记述和学界评述相结合的当代中国学人的学术思想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王东教授的学术思想自述,遴选了13篇文章立求全面展现王东教授30年学术生涯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成果;二是对王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的全方位解读,重点展示王东教授在“中国学”、“马克思学”、“改革学”和“创新学”等领域的学术思想;三是王东教授的教育创新和学术传承,在介绍王东教授教育创新思想实践的同时,展现以王东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的基本情况;四是学界同仁和社会名流对王东教授各个时期不同学术思想成果的分析和点评。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王东先生的心路历程,而且可以看到他的学术创新和教育创新,进而领悟和体会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和为师之道。

书籍目录

上编  王东学术思想自述 我的学术梦想——学术寻梦三十年 我的六个理论观点与中国学 谆谆教诲鼓励创新——谈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教授对我的培养教育 大师嘱托,重如泰山——回忆张岱年先生二三事 中国教师精神、母亲精神、女性精神的一面镜子——追思母亲高惠莹 跨世纪课题,跨学科方法——《中华国富论》序言与中国学宣言 为圆一个梦,呼唤民族魂——我为什么写《中华文明论》 十年准备,五年写作一万小时,十万投资——我怎样写《中华文明论》 《中华文明论》新意何在——九点创新论 我为什么写《北京魅力》——七大动因综合论 我怎样写《北京魅力》 《北京魅力》新意何在——北京文化研究六点创新论 我为什么提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    中编  学术理论创新 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发奋著书——读王东教授的哲学著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论》中的中华文明史观 中华腾飞的哲学奠基——王东先生民族精神研究略记 发展综合创新学开创中华文化新篇章——王东教授创新学思想综述 王东教授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 努力创建中国马克思学——王东教授的马克思学创新观综述 马克思四大文本群的新解读 王东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四大研究 王东教授民主政治思想综述下编  教育创新和学术传承 学术交锋·把握前沿·自主创新——王东教授教育创新观 王东教授学术共同体综述 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点探索 学术之行附编  名家评论和社会评价 一、《北京魅力》  《北京魅力》与2008奥运  解读北京文化的新视角  《北京魅力》读后  为北京提出一个新概念——《北京魅力》三人谈  传承北京精神——《北京魅力》的文化之美  严肃而生动的北京名片——评王东、王放著《北京魅力》  打造北京的奥运名片 二、《马克思学新奠基》  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创新之作——读《马克思学新奠基》  为马克思学奠基——评王东新作《马克思学新奠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评《马克思学新奠基》  中国马克思学是否可能?何以可能?——评《马克思学新奠基》  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研究必须突破两大“瓶颈”  面向马克思本身:探寻“中国特色马克思学”自觉建构——读王东教授新著《马克思学新奠基》  中国马克思学的奠基之作——对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个比较思考  开创中国特色马克思学——《马克思学新奠基》一书评介  开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马克思学新奠基》评介  探索马克思哲学解读方法的创新之作——《马克思学新奠基》一书评介 三、《中华文明论》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运用  中国文化研究的新作——评《中华文明论》  尽述中华文明——评介《中华文明论——多元文化综合创新哲学》  《中华文明论》告诉我们什么  评《中华文明论》的文明起源思想 四、《中华腾飞论》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构想——读《中华腾飞论》  研究中华腾飞之路的学术力作——评王东新著《中华腾飞论》  深入研究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力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评介 五、《中华国富论》  国富新论——评王东《中华国富论》  《中华国富论》出版 六、《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  改革源头的系统探索——评王东《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  列宁最后之作的当代沉思——读《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 七、《(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  拓展历史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评价 八、《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  读《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 九、访谈录  探寻当代哲学发展的生长点——访中年学者王东编后记

章节摘录

我的学术梦想——学术寻梦三十年一、理想:学术共同体的灵魂理想是一个人的人生灵魂,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灵魂,更是我们这个学术团队的灵魂所系。我们的学术理想是什么?就理想目标来说,我们追求三位一体的学术梦想:北大学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理论空间来说,我们渴望三学一体的治学目标:中国马克思学——中国学——改革创新学。首先是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创造中国马克思学; 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石,开创中国学; 以“马克思学——中国学”为两个基石,开创改革创新学,特别是哲学创新之学,为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现代化起飞,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我的生活轨迹是三部曲:北京——北大荒——北大。我的治学之道也是三部曲:20世纪80年代改革创新学——90年代中国学——21世纪初提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 在这三部曲中,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为中国现代化起飞,做哲学奠基、铺路石子。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和祖国一起经历了曲折多磨的历史命运,在建国之初的壮丽日出中,我也有一个金色童年之梦;而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我从北京师大二附中上山下乡,来到了黑龙江的北大荒,在虎林县中苏边境的一个小村子里,一待就是整整十年。令人庆幸的是,在我三十而立之年,终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而就学术生命来说,我又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的学术生涯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息息相关: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历史洪流,我作为一名“老三届”高中生,“七七级大学生”有幸进入黑龙江大学校门;才读一年半,又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我又在北京大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哲学博士;l991年,我又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的生活轨迹,是“北京——北大荒——北大”。转来转去,没有离开“北国风光”的一个“北”字。或许可以说,我的学风文风,带着北京四合院的京味,又掺着北大荒黑土地的土味,又带点兼收并蓄、综合创新的北大味。我虽历经沧桑,却仍痴心不改,在这不惑之年里,辗转思索的一个问题是:我有幸能从事于科学研究,决不能仅仅为个人做学问,一定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中华民族和祖国母亲!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学人,站在世界走向21世纪的门槛上,我最关心的,莫过于两大命运问题:一是中国命运;二是人的命运。就像椭圆形有两个焦点一样,我的全部研究工作,紧紧围绕着这两个命运的焦点问题。如果说,我有什么学术夙愿、理想追求的话,那就是倾注我的全部心血,为探索这两大命运问题,创建两门跨学科的新学问:一门叫做“中国学”,一门叫做“人学”。我愿把自己上下求索的这两门新学,化作两块铺路的石子,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铺在中华腾飞的道路上,铺在21世纪人类走向解放的道路上。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人红尘数百年”。曹雪芹与《红楼梦》,意在补天,像女娲一样炼石补天;我的志向没有那么高远,我愿呕心沥血,化做一块铺路石子,铺在中国现代化创新之路上,铺在中华腾飞的大道上!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起,有一次,熊十力先生突然对陈毅元帅大哭起来,说的是他没有弟子,学无传人。张先生感到释然和欣然的是,他有不少弟子,学有传人。我感到自己三生有幸的是,不仅先后在北大师从黄楠森、张岱年等名家大师,而且自己身边也有一批弟子,学术传人,并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学术共同体。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应当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来说,最高的典范是三个:第一,是孔子私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开启了启发式教育法的东方源头,开创了教学相长的理想型的师生共同体;第二,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人先后开创的学园,推崇学术自由、个性自由,那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是马克思学派,树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的是开创现代世界哲学,实现人类解放,走向每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我们应当把这三种范式综合起来,加以创新:第一步,创造中国马克思学;  第二步,创造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中国学;第三步,创造面向全球化时代与人类解放的现代世界新型哲学——大成智慧学,为中国与世界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二、20世纪80年代:倡导改革创新学的五部曲 我出生在一个文理结合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王培英毕业于上海交大,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高级工程师;母亲高慧莹毕业于北京师大,是多年专攻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这或许是我从小偏爱跨学科、跨文理的家学渊源吧?在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还伴随着一场“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对于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三种观点,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几乎势均力敌,如同中国文坛上的“三国演义”。第一种观点是全盘西化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因而要一切照搬西学;第二种观点是儒学复归论,认为文化必须固守中国本位,因而要回到传统儒学:第三种观点是综合创新论,认为要综合中西文明成果,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讨论过程当中,张岱年先生在1986年首先提出综合创新论的文化主张。我在同年出版的《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一书中,也提出了综合创新论的基本思想,但远不如张先生提得更早、更深刻、更系统,因而我虽然后来很快评上了正教授,但仍心悦诚服地拜张先生为师。为了体现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走向,就需要打破传统研究方法的束缚,努力开拓新的方法论工具,跨学科方法是一种必然选择。可以说,综合创新论是跨学科方法的一以贯之的内在灵魂,跨学科方法是综合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论工具;——者相辅相成,犹如一枚金币的两面。二者相结合,旨在创造改革学,或叫创新学。为了探索跨学科新方法,创造改革创新学,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先后迈出了五步,以我的五本书为标志,可以叫做“改革创新学五部曲”:198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是我写的第一本书,也是跨学科研究的第一步——把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并把中国传统的考据学、解释学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中,该书1992年获第二届吴玉章奖,主旨是哲学创新,尤其是哲学世界观的创新;1986年出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与张翼星、孙承叔合著),是第二部书,也是跨学科研究的第二步——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综合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研究,该书曾获北京大学学术著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评论中指出:“该书探讨了‘经济改革一政治改革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1987年6月8日),主旨是系统改革论,或叫综合创新论;1988年出版的《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现代历史哲学构想)》(与孙承叔合作),是我的第三本书,也是跨学科研究的第三步——经济学和哲学的综合研究,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综合研究,该书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旨是唯物史观、历史哲学的重大创新;1990年出版的个人专著《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是第四本书,也是迈出的跨学科研究的第四步——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的综合研究,主旨是理论创新与体制创新;1994年出版的第五本书《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与丰子义、孙承叔合著),是跨学科研究的第五步——中国人学、西方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综合,并试图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做综合研究,主旨是人学创新,主体论创新。正是在此基础上,这些年来在跨学科方法上,我又做出了新探索,试图登上一个新台阶、大台阶。“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了跨出这一步,我所付出的代价,经历的艰辛,实在是一言难尽的。且不说我曾潜心研究10年,其中后6年甚至很少发表东西,也不说曾经负笈远行,行程3万里,走访俄罗斯、德国、瑞典等6国;光是为了购买跨学科研究的书籍资料,就花去了我近年来收入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在知识分子收入菲薄的商品大潮中,此中艰辛,可想而知。但我的母亲、爱人、孩子及其他亲人,却毫无怨言地支持了我的研究工作,在我的学术成果中,也融入了他们的一份心意。  我向学术界的老前辈钱学森、黄楠森、张岱年先生,致以深深的谢忱!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和精神支持,我几乎难以支撑下去。三、20世纪90年代:开创中国学的五部曲就像一出剧、一首歌、一部电影,总要有个主题那样,每个时代、每一代人,也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最大的时代主题,最高的历史使命,就是改革创新,振兴中华。改革创新,经济起飞,不仅是我个人命运的历史转折点,而且是中国命运的历史转折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腾飞的哲学奠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