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五七干校”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德宏,宋淑玉,张艺 编  页数:277  字数:26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连,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挑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毛泽东还要求学校缩短学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让“资产阶级统治”学校。    本书将散见于各报刊、书籍上的有关回忆“五七干校”的文章辑录在一起,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书籍目录

蹉跎岁月  1.在江西“五七干校”的日子/萧克  2.在向阳湖的难忘日子/萧乾  3.回眸“向阳湖”/杨子敏  4.文化部“五七干校”散记/张士安  5.东岳“五七干校”/许志英  6.“五七干校”祭/季音  7.“缴枪”/韦贤彰  8.“静海”作笔名/邵牧君  9.“张专家”来了/张一沛  10.大沙河岁月/郭敏  11.大自然的孩子/张耘  12.都是海河人物/刘  耕  13.独立的人格/周  明“五七道路”  14.忆柳河“五七干校”/战凤翰  15.“干校”劳动的回忆/韦君宜  16.荒废与荒诞/雷达  17.惠州市“五七干校”/丘其文  18.进“五七干校”也是“福”/段义海  19.老知识分子二三事/刘东升  20.临沧专区孟定“五七干校”亲历记/袁学昌  21.漫漫“五七”路/马元  22.实话实说话“干校”/郝孚逸  23.田园里的故事/陶  阳  24.土茯苓与红烧肉/贺心颖追忆往事  25.往事追忆:“五七干校”/陈向阳  26.我所知道的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李晓祥  27.我在“五七干校”的见闻/鲁大良  28.我走过的“五七道路”/王蕴玉  29.“五七干校”见闻/李滨声  30.向阳日记(节选)/张光年  31.镇康“五七干校”回顾/杨德富  32.我走向社会的第一驿站:“五七干校”/王国庆  33.中宣部“五七干校”纪事/吉伟青  34.中央在湖北沙洋“五七干校”的回顾/孙君恒  35.回忆在咸宁“五七干校”的日子/崔道怡后记

章节摘录

六1970年3月,回到草坝“五七干校”,又开始了第二年的农田劳动。又是收割小麦、挖花生、砍甘蔗,没完没了的插秧水田活,仍然不知道何时期满。此时的冶金部“五七干校”人数包括家属在内已达到五千多人,分散在草坝几个农场的土地上,头年种出的庄稼已不够养活这么多人了。我那时三十出头,正值壮年,饭量很大,每天是起床、吃饭、下地、睡觉。天黑以后是聊天的时间,一位“五七战友”郭东来对我说:“你是书香门第,到你这代怎么当了农民了,是啥感觉?”我说:“没啥!按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办事!你是工人家庭出身,怎么也来种地了?”他笑了,说:“彼此,彼此!”有一位曾在院里是中层干部的留苏生万群,不久被押来草坝。他的父亲是万毅,曾是东北军的一个将领,西安事变以后跟着吕正操将军投奔了共产党,成为解放军的将领,曾被授予中将军衔。1959年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成员,“文革”中自然挨斗。万群也就受牵连,他到了草坝,住的地方都没有。当年在山西雁北时,他是我们的队长,这次到草坝,身体很弱,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他来说难以承受。我很同情他,就在我住的床边挤个地方,安了个床让他住下来。有一次他拉肚子起不了床,我就照顾他。打饭,扶他大小便都是我。我们聊天时,他说:“我是个搞技术的,让我当干部,简直是历史的误会。”“文革”结束以后,万毅将军平了反,万群也解放了,作为半导体材料专家,他后来当了有色院的副院长,我开他的玩笑说:“老万,你这个历史误会是不是越来越大了!”

后记

谈起“五七干校”,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能知道的恐怕已经很少了。然而,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来说,“五七干校”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文章说:“今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提供了新的经验。”自此,“文化大革命”中又一个新兴事物出现在世人面前。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从全国各地、市、县到各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都普遍办起了“五七干校”。从1968年开始大力兴办到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五七干校”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与“文革”的进程相伴随。“五七干校”虽然已离我们远去,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或普通大众饭桌上的“谈资”,但它却在中国一个特定的人群,即参加过“五七干校”的干部、知识分子中,留下了一段复杂、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段不可复制、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里,他们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类似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或批判,或学习,或劳动;在那里,他们惆怅、无奈、苦闷、彷徨、怀念,有着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和难言的辛酸苦涩。将这一段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为这一群体的文化使命。于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拿起了笔,用心书写了一篇篇饱含感情、记录历史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已成为现代人了解那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党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重要史料。“五七干校”是建国后党史中很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不仅是“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与毛泽东突出强调通过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深入研究“五七干校”,对深化研究建国后党史,特别是“文革史”很有裨益。鉴于此,我们将散见于各报刊、书籍上的有关回忆“五七干校”的文章辑录在一起,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宋淑玉博士负责编辑“蹉跎岁月”、“五七道路”部分,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的张艺负责编辑“追忆往事”部分,全书由郭德宏教授统筹定稿。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未能及时与有关作者或文章原发表书刊单位一一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与相关作者联系并酬谢。

编辑推荐

《我与五七干校》将散见于各报刊、书籍上的有关回忆“五七干校”的文章辑录在一起,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与“五七干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那是我童年的回忆,父亲在五七干校呆了几年
  •   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
  •   有思想深度,内容也很有趣,读之不厌,是一部很好的真实的历史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