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道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吴景峰 人民出版社 (2009-02出版)  作者:吴景峰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前言

《老子》在后世流传的版本很多,对于老子著书的经过,根据《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是他出关西隐之时应关令尹喜所请。因其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所以后人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所以叫做《德经》。后世多认为上、下两篇,核心内容是分别对“道”和“德”的阐述,故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言辞隽永,是一部不朽的哲理诗集,也是被历朝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虽然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但是无可否认,《老子》也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尤其体现在文字隐晦、章节无序上。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难点,在对《老子》一书的解读中,尝试对《老子》全文做了一个比较通俗、全面的诠释。首先,本书中对历来理解不一的“道”和“德”的概念做了全新的定义,在解读过程中以推理的方式,从《老子》原文寻找线索、依据。老子说“道法自然”,而自然正是一种适应法则。所以对“道”“德”的理解也同样是应该建立在符合现实的基础之上。正如老子所说“万物”在天地中生存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同样“人”在社会中无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平安健康等等也都是因为适应了他所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否定的就是“消极避世”的说法,其实“道”应该为如何去做到适应客观环境的渠道。同样,既然是“人”去适应环境,就不能离开人的“本性”。老子并不认为靠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中的“贪欲”“私利”等等,而是认为“不见到可以让人引发欲望的东西”才是关键所在。这一观点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的。所以,“德”实际上也并不是传统中所理解的高尚的品德,而是人性中的淳朴自然的天性。虽然老子在文字中有许多“不智”、“绝学”这样的字眼,但我们同样也要否定有些人认为的让人回归愚昧无知,从而淳朴自然生活的说法。回归淳朴原始的心态和回到淳朴原始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如何在充满物欲的客观环境中不失去原始淳朴的人性呢?老子依然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他的见解:就是要“正确认知客观环境”。因此老子的那些“弃智”、“绝学”等词语,指的正是让人不要自作聪明。“趋利避害”同样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只有当人在认清利、弊的时候才会有明智的行为。“用道”也正是这一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老子所谓“用道”,是在符合客观要求的大前提下,如何正确地行为活动。他不仅提出了对思维意识的要求,更提出了人的“心性”对它们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整部《老子》全文,并不是历来所认为的用上下两篇来对“道”和“德”进行分别阐述,而是通篇论“道”,也是通篇论“德”,他以“道”为明线贯穿始终,而把“德”隐伏在文字背后,恰如“人”的行为是显露在明处,人人可以看到的;而心理活动的过程却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推敲、判断来获知一样。这也许是《道德经》里的玄机之一吧!正因如此,本书在解读中不再像传统那样分解《道经》、《德经》为两部分,也不固执《老子》原文的章节顺序,而是按照文意进行重新归类,把它分为九个不同的篇章。第一篇、第二篇分别说了如何“悟道”和“用道”;第三篇根据“悟”和“用”提出了对“德”的要求;然后在第四篇分析“做好这些”的素质要求。所以前四篇说的是总的理论准备,而后面的第五、六、七、八这四篇则是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最后第九篇《论道》进行了提炼性总结。全书九篇,解读了《老子》的八十一章原文。古人说,“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转而后成。”所以,本书也以中国传统的“九九”之数来整理归纳《老子》一书。同时,根据对《老子》的深入解读,发现老子文意往往是从反面去理解,如“无为”“不争”等概念,“失彼得此”等方法,以及大方无隅、大音希声……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道德经》也在暗示一部“倒得经”?顺着原文的字面去理解是走不通的,运用《易》的“阴阳”哲学精髓,“倒”着去理解才能“得”其精华,《道德经》也即《倒得经》。对于本书中许多颠覆传统的地方,以及对《老子》的解读是否合理,我认为这正和“道”的特点有关。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所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在今天理解《老子》,一样也要赋予它积极的精神和时代魅力。本书所引用的《老子》原文,是以现在通行的三国时期魏国王弼《老子注》为底本,参考了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及其他古本,并广泛吸收了前人的注解,对文中的难解的字词做了注释。因作者学力有限,谬误之处,恳望读者指正。

内容概要

  老子所谓“用道”,是在符合客观要求的大前提下,如何正确地行为活动。他不仅提出了对思维意识的要求,更提出了人的“心性”对它们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整部《老子》全文,并不是历来所认为的用上下两篇来对“道”和“德”进行分别阐述,而是通篇论“道”,也是通篇论“德”,他以“道”为明线贯穿始终,而把“德”隐伏在文字背后,恰如“人”的行为是显露在明处,人人可以看到的;而心理活动的过程却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推敲、判断来获知一样。这也许是《道德经》里的玄机之一吧!  正因如此,《人生有道》在解读中不再像传统那样分解《道经》、《德经》为两部分,也不固执《老子》原文的章节顺序,而是按照文意进行重新归类,把它分为九个不同的篇章。第一篇、第二篇分别说了如何“悟道”和“用道”;第三篇根据“悟”和“用”提出了对“德”的要求;然后在第四篇分析“做好这些”的素质要求。所以前四篇说的是总的理论准备,而后面的第五、六、七、八这四篇则是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最后第九篇《论道》进行了提炼性总结。全书九篇,解读了《老子》的八十一章原文。古人说,“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转而后成。”所以,《人生有道》也以中国传统的“九九”之数来整理归纳《老子》一书。  同时,根据对《老子》的深入解读,发现老子文意往往是从反面去理解,如“无为”“不争”等概念,“失彼得此”等方法,以及大方无隅、大音希声……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道德经》也在暗示一部“倒得经”?顺着原文的字面去理解是走不通的,运用《易》的“阴阳”哲学精髓,“倒”着去理解才能“得”其精华,《道德经》也即《倒得经》。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悟道“道”究竟可道不可道旋的学问无为和“缺广纳排序之谜第二篇 思维思维心性行为如何用道学会运用是真谛第三篇 论德解开“德”的谜底道与德战亦有“德王者之德大国之德第四篇 修养之道修养“思”“心”“行不要自以为是人性是人生的根本不妨“委曲求全不敢逞强我有“三宝”持而保提高你的情商培养洞察事物的眼光学会多给予少收取第五篇 养生 养生问知家庭第六篇 人生之道得道者人生常得失道者人生常失善者无为知强守弱,蓄能待进欲强先弱,反向获能另辟蹊径适者生存无“死地积少成多,慎始慎终正确应对人生大事如何让福更大、祸更小第七篇 治政之道治政上下同心施政第八篇 社会之道法制发展和平第九篇 论道“道”从哪里来道的规律与作用“道”的内涵道无弃人天之道道,永无穷尽道就在我们身边“道”的独白为道而赞后记

章节摘录

万物因为适应了天地而得以生存,却不是天地因为满足了万物而得以存在。圣人呢?难道理解为百姓因为适应了“圣人”才得以生活?显然不通。再者,人总有个人喜恶呀。佛家说人性有喜、怒、哀、惧、忧、爱、欲七种情感,所谓七大罪的根源,也称为七情。寄希望于某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只能叫理想的心愿罢了。所以,能对每个人做到公正而不偏倚的只能是一个完善的法制体系。而所有人必须遵循这一体系,适者生存,背离者势必遭受淘汰。这么一来,前面指的是自然法则;后面说的是社会法则。但无论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是适应它的才能够生存。对人来说,只能你去适应“法则”,绝没有要法则来适应你的道理。老子话锋一转:天地之间,其犹橐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亏锄用意?原来,“多闻”,是说人见多识广了。“数穷”:计谋到头,无路可走。所以,“不若守中”才是关键。老子告诉我们:心理上过于依赖你的所长,反而会让你缚住自己手脚,久而久之,忽视了自己潜在的能力。并且这种依赖心越强,穷尽无奈的速度就越快。“不若守中”,不如那些心理上不以为自己有什么优势的人。——不是知识多了叫“多闻”,而是自以为知识多了!这,才是老子说的“多闻”的真实含义!其实,所谓长,短,不过是在某个静态点下的长与短。而这个静态点只是相对的,今天是这,明天也许就在那。旋之又旋,转换不停。而这个静态点应该如何去选呢?就是刚刚研究的:要学会适应你生活的那个体系,而不是让体系来适应你。那个能适应的点就是你要找的静态点!因而,用《老子》的观点看,人不应该总是抱怨这个制度不好,那个规定不好。一套社会体系,是有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来适应你,就同天地不会去适应万物一样。所以人必须去适应你目前生活的社会环境:你的长与短,也是在那个静态点下的长与短,而不是自己以为的长短;自认的才能未必就是社会认同的才干。归根结底一句话:不要以你为基准来选“静态点”。什么叫真适应?就是——上善如水。如何去适应?就是拉风箱的道理,虽然虚空却不会穷尽,越推风量越大。呵,老子借一个“风箱”的比喻,提出“悟道”要有“广纳的胸怀”。对“道”来讲,“容”不是宽容,更不是纵容。宽容是一种理解和忍让,纵容则是一种妥协,而“道”所讲的容是没有。像一个空空的杯子一样。没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的宽博心胸,才称得上“广纳”。

后记

《老子》在后世流传的版本很多,对于老子著书的经过,根据《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是他出关西隐之时应关令尹喜所请。因其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所以后人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所以叫做《德经》。后世多认为上、下两篇,核心内容是分别对“道”和“德”的阐述,故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言辞隽永,是一部不朽的哲理诗集,也是被历朝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虽然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但是无可否认,《老子》也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尤其体现在文字隐晦、章节无序上。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难点,在对《老子》一书的解读中,尝试对《老子》全文做了一个比较通俗、全面的诠释。首先,本书中对历来理解不一的“道”和“德”的概念做了全新的定义,在解读过程中以推理的方式,从《老子》原文寻找线索、依据。老子说“道法自然”,而自然正是一种适应法则。所以对“道”“德”的理解也同样是应该建立在符合现实的基础之上。正如老子所说“万物”在天地中生存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同样“人”在社会中无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平安健康等等也都是因为适应了他所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否定的就是“消极避世”的说法,其实“道”应该为如何去做到适应客观环境的渠道。同样,既然是“人”去适应环境,就不能离开人的“本性”。老子并不认为靠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中的“贪欲”“私利”等等,而是认为“不见到可以让人引发欲望的东西”才是关键所在。这一观点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的。

编辑推荐

作者在《人生有道》中致力于人生中的实际运用,以全新的视角,从遵从现实、合作客观环境、创造和谐的角度对《老子》进行全方位的诠释。老子如长风划空而过我们寻找那一刹那间他所留下的心灵痕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生有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