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公有产权制度的演化与解释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葛扬  页数:359  

前言

  献给读者的是南京大学经济学科以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前沿问题为主题的系列整体研究成果。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经济转型或转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此发生了多个层面的变化:市场态势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宏观经济不均衡的主要特征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成为结构变动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转型中的摩擦和矛盾正在显现、市场秩序的混乱、信用的缺失、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剧增等等无序现象又成为经济转型的阻力。对转型内容和目标的研究及转型期摩擦和矛盾的分析就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理论的重点。  当今世界上进行经济转型的国家较多,各国转型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不尽相同,转型的结果明显不同。西方价值观推荐的经济转型模式——“华盛顿共识”,认为:转型有三大支柱:1、价格自由化;2、私有化;3、宏观经济稳定化。转型应该是大爆炸型的、激进的、休克式的。所有的重大改革都应该同时进行,不能有先后顺序。实践“华盛顿共识”的典型国家是俄罗斯等苏联国家,重点在私有化,都采用了大猛击(bigbang)式的“休克疗法”战略。

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成功者的姿态走进2l世纪。在中欧和东欧转型过程的初期,对转型改革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观点明显占据主流地位,并影响着绝大多数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决策,而中国是最大的例外。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中,实现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这在全世界是绝无先例的。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加深,市场化的范围也曰益广泛,这不仅是改革的实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就没有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内在动力源于我们对传统公有制理论的种种误解和实践的种种误区。中国传统的公有产权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因而必然在市场化进程中发生重大变革。

作者简介

葛扬,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兼任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10部、译著1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金融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加者)、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加者)。曾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有12个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书籍目录

丛书序 前言 1.公有产权制度理论的经典表述   1.1  所有制与产权制度   1.2  公有制与公有产权   1.3  东欧经济学派关于公有产权理论的拓展    1.4  西方产权理论  2.公有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化    2.1  经济市场化与公有产权制度的演化图式    2.2  公有产权制度演化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3  中国公有产权制度演化的经验  3.公有产权制度演化与混合经济生成    3.]  市场、国家与混合经济    3.2  混合经济的特点与动态理论模型    3.3  公有产权制度变迁与混合经济发展的路径、机制   3.4  混合所有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4.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化和路径选择    4.1  国有企业产权特征与流动性    4.2  国有企业产权的市场化演进    4.3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发展模式与产权特征   4.4  经济转型期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形式的选择 5.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演化与企业家职能   5.1  国有资本人格化与企业家生成   5.2  企业科层组织与企业家职能  5.3  企业法人制度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   5.4  企业家与激励约束机制  6.公有产权制度演化条件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6.1  公有产权制度演化中的政企博弈与企业治理  6.2  公有产权制度演化中国有企业的家族化现象    6.3  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治理异化    6.4  利益相关者与国有企业治理 7.所有制、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7.1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7.2  所有制、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7.3  乡镇企业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7.4  外商投资、制度变迁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8.公有产权制度演化与产业结构变迁  ……9.公有产权制度演化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分配效应后记

章节摘录

  (1)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  马克思以当时发达和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仔细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根据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占有社会化的趋势,得出了只有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的全社会所有制,才能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设想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所有制应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马克思说:“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已不再是私人生产的资料和私人生产的产品,它们只有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还能是生产资料,因而还能是他们的社会财产,正如它们是他们的社会产品一样。”①显然,这是马克思运用抽象分析法演绎出来的一个理论模式。逻辑的起点不是某个国家所有制的现状和生产力水平,而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逻辑的结论也不是某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变革后立即实现的所有制模式,而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所具有的模式。因此,马克思当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单一的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制,不仅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要消灭一切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在公有制的条件下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马克思说:“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转型期公有产权制度的演化与解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