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常裕 人民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常裕 页数:333
前言
亡友刘文英教授临走前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把他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生带完。这个博士生就是常裕同志。为了全力照顾病中的刘老师,常裕在一年多时间里放下自己的学业,为挽救老师的生命做了最大的努力。这种师生情谊十分难得,其行为令人感动。我满口答应了文英的嘱托,让他放心而去。在最后一年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常裕也表现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愿意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也有不为前人的先见所囿、敢于实事求是的学术创新精神。他做的题目是《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重点研究在儒学重心南移后人们关注较少的北方理学的发展,以明初河东学派为中心,并追溯“河汾道统”之传承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应有的地位。这个课题不仅对地域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儒学史中若干关键环节的认识和评价,我认为是很值得做的。
内容概要
《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作者不仅用大量历史事实说明了“河汾道统”的存在及其干年影响之不可磨灭,有力地回应了梁启超的“虚构”说,而且指出王通的道统观是建立在肯定“三教可一”,即以“中道”思想来对待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相对开放的弘道观念基础上的,而不同于韩愈的那种企图通过排斥佛道来确立自家正统地位的十分褊狭的道统论。就这一点而言,王通实为宋明理学吸纳佛道思想、推进儒学的综合创新开了先河。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节 解题:关于“河东学派”一、“河东学派”释义二、“河汾道统”钩沉第二节 问题:“河东之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一、研究现状二、存在问题第三节 主题:“河东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一、薛瑄的哲学思想二、明初理学的转向三、“河汾道统”的地位第四节 转向:河东后学的发展演变第五节 定位:如何评价薛瑄及“河东学派”第一章 河东学派的地域渊源第一节 王通哲学思想对河东学派思想的影响一、王通其人其事二、王通的哲学思想三、王通对河汾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二节 柳宗元哲学思想对河东学派思想的影响一、统合儒释二、天人关系三、大中之道第三节 王通“巾说”与柳宗元“大中之道”及其对河东学派的影响第二章 河东学派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渊源第一节 明初调和朱陆思想及其理论转向一、相争与相融二、实体化与去实体化第二节 曹端哲学对河东学派的影响一、曹端的哲学思想二、曹端哲学思想对河东学派的影响第三节 明代河东学派的形成一、河东学派兴起的社会原因二、北方河东学派的兴起第四节 河东学派是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元代理学发展的趋势二、明代初期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五节 河东学派并非“恪守宋人矩矱”一、从《明儒学案》看“河东之学”二、从薛瑄思想看“河东之学”第三章 薛瑄及其哲学思想(上)第一节 薛瑄简介第二节 薛瑄师承考第三节 薛瑄的主要哲学思想一、理气观二、复性说三、实学观及其对明清实学的推动第四章 薛瑄及其哲学思想(下)第一节 薛瑄的人生修养与境界追求一、薛瑄的“诚”、“敬”修养思想二、薛瑄的“性天通”理想境界第二节 薛瑄的政治哲学思想一、论“清廉”二、论“勤政”第三节 薛瑄的教育思想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为师之道的论述三、为学方法的闽释四、现代教育的启示第五章 薛瑄之后河东学派的发展第一节 薛瑄之后河东学派师传考第二节 河东学派的传承与变化——关中诸儒一、王恕的“诚敬”实学思想二、薛敬之“心以气动”的理学思想三、吕柟“性气相即”的理学思想四、关中诸儒的思想分化第三节 心性实体化倾向及其嬗变第六章 薛瑄及河东学派在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第一节 薛瑄对朱子学的发展第二节 薛瑄对心性学的修正第三节 薛瑄与关学中兴第四节 河东学派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余论 关于“河汾道统”说第一节 “河汾道统”说的提出第二节 “河汾道统”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第三节 “河汾道统”在儒家道统中的影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河东学派的地域渊源河东地区学术源远流长,历代不乏大儒。在薛瑄及河东学派出现之前,河东地区学术文化氛围浓厚,有着良好的地域发展传统。在哲学思想发展方面,隋朝大思想家王通,唐代大哲学家柳宗元对薛瑄及河东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地域文化上讲,是河东学派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一节 王通哲学思想对河东学派思想的影响一、王通其人其事王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通化乡平原村)人,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卒于隋大业十三年(617)。死后,门人私谥“文中子”。王通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王隆,字伯高,曾教授门人许多。隋开皇初年,王隆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总结六代的兴衰得失,后又出任武阳郡昌乐县(河南南乐县)县令,再转迁忻州铜川县(山西忻县西)县令,所以后来被称为铜川府君,任满退归,遂不仕。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初稿写于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于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作了修改,送方克立、周桂钿、张锡勤、魏宗禹、周可真等专家进行评审,他们对论文的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使我收益颇丰。2006年7月至2007年2月,我综合评审专家的意见,对论文再次做了修改。对于中国哲学,我深知她的博大精深。1993年我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主要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哲学问题很少涉猎。1995年我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师从赵瑞民先生习中国古代史,蒙赵先生指点,主要对宋明时期的儒学做了初步探讨,这也为我日后从事中国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98年从山西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山西省教育学院历史系工作,又得到杨东升先生的指点和帮助,使我的知识面得以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03年9月,我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师从刘文英先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在南开大学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主要问题作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当时主要集中于对北方理学的探索。
编辑推荐
《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为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系列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