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乔治·J.E.格雷西亚 页数:339 译者:汪常砚,李志
Tag标签:无
前言
文本是人类经验最常遇到的对象之一。实际上,诸种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文本构成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起来的、使其自身适应并处理所处环境的一切东西。宗教、艺术、科学、哲学、道德、价值观、法律、组织机构、技术、语言等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明是复杂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种将知识和信息保存下来并传递给后世的可靠方式得以发展起来。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都依赖于文本,因为正是文本构成了大多数知识和信息借以传递和存储的种种手段。不过,文化可以只依赖于口头文本(oral texts),文明却还要依赖于笔头文本(written texts)。同借助于口头文本所可能实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相比较,借助笔头文本所实现的这种传递更伟大、更准确,持续的时间也更久远,并由此使文明趋于精巧和复杂。笔头文本直到现在仍是文明的构造材料。至于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笔头文本是否能在将来依然如此,我们现在作出回答还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着并将继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哲学家们从来没有忽视过文本的重要性,在西方尤其如此,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可以追溯至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典古代(antiquity)和公元纪年的初期,哲学家们对文本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哲学家们将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言上面。在文学界,对文本和文本性(textuality)的探讨越来越热烈。文学批评业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解释、作者权(authorship)以及读者在决断文本的意义和功能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等。实际上,这些关注主要导致了某些哲学家(特别是某些处在大陆传统中的哲学家)开始注意到由文本引起的种种谜题。
内容概要
是人类经验最常遇到的对象之一。实际上,诸种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文本构成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起来的、使其自身适应并处理所处环境的一切东西。宗教、艺术、科学、哲学、道德、价值观、法律、组织机构、技术、语言等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明是复杂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种将知识和信息保存下来并传递给后世的可靠方式得以发展起来。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都依赖于文本,因为正是文本构成了大多数知识和信息借以传递和存储的种种手段。不过,文化可以只依赖于口头文本,文明却还要依赖于笔头文本。同借助于口头文本所可能实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相比较,借助笔头文本所实现的这种传递更伟大、更准确,持续的时间也更久远,并由此使文明趋于精巧和复杂。笔头文本直到现在仍是文明的构造材料。至于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笔头文本是否能在将来依然如此,我们现在作出回答还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着并将继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乔治·J.E.格雷西亚 译者:汪常砚 李志乔治·J·E 格雷西亚是美国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的杰出教授,在哲学史尤其是在中世纪哲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时又是英美解释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而本书就是他的最重要的解释学著作之一。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序言导言:问题一、问题的一般特征二、总体纲要A、文本的逻辑:内涵、外延和分类法B、文本的认识论:理解、解释和可辨识性第一部分 文本的逻辑1、内涵一、文本定义的组成要素A、构成文本的实体(ECTs)B、符号C、特定的意义D、意向E、选择和排列F、语境二、文本的约定性三、结论2、外延一、文本与语言二、文本与人造物三、文本与艺术客体四、文本与作品五、结论3、分类法一、形态分类A、现实文本(1)历史文本(2)当代文本(3)中间状态的文本B、意向文本C、理想文本二、功能分类A、语言功能(1)信息文本(2)指示文本(3)表达文本(4)评价文本(5)执行文本B、文化功能(1)法律文本(2)文学文本(3)哲学文本(4)科学文本(5)宗教文本(6)历史文本(7)政治文本(8)教育文本(9)忏悔文本(10)娱乐文本(11)启示文本(12)备忘文本(13)文本的其他功能范畴三、结论第二部分 文本的认识论4、理解一、理解VS意义二、理解的数目三、理解与文本的同一性四、理解的限度A、意义的限度(1)意义中的本质差别与偶然差别(2)意义与意义的含义(3)意义与意向B、确立意义限度的各种因素(1)作者(2)读者(3)语境(4)社会(5)语言(6)文本(7)文化功能C、文本理解的限度D、对文本的理解不同于历史作者理解的合理性V、理解的真值与客观性五、结论5、解释一、解释的本质和本体论地位二、解释者的两难境地与解释的功能A、历史的功能B、意义的功能C、含义的功能三、解释的类型:文本解释vs、非文本解释四、解释的数目、真值与客观性A、文本解释的问题(1)数目(2)真值(3)客观性和主观性B、非文本解释的问题五、解释的理解、意义与解释六、结论6、可辨识性1、我如何知道一个事物是文本?二、我如何知晓一个文本的意义?三、我如何能确信自己知道了一个文本的意义?A、文本理解中的预期行为和确定性B、几种异议C、传统在文本的可辩识性中的作用四、结论结语:文本性理论-逻辑与认识论主要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文本的逻辑1、内涵本章旨在回答这一问题,即什么是文本。本章旨在通过提出一个为文本性概念提供内涵分析的文本定义来回答这一问题。文本的定义是任何一种文本性理论的基石,因为它不仅会阐明文本性概念本身,还有助于澄清与此相关的其他哲学问题。而且,我所提出的定义,将有助于阐明导言中提到的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它将指明一种用来解决以互不相容的方式思考文本所带来问题的方法。因而,我们将揭示为什么文本总是根据那些称谓(例如,意指文本既是物理实体又是非物理实体的称谓)而被提及的原因,并将表明这些称谓既不意味着文本的性质是互不相容的也不意味着我们是用一种不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文本。发现一个恰当的文本定义绝非易事,这不仅因为文本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性质,还因为人们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文本概念,近年来情况尤其如此。有两种讨论文本定义的程式:一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定义,然后对该定义的意义和含意(implication)进行分析;另一种是从讨论提出一个定义所包含的问题开始,沿着这种方式考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直到形成一个可接受的定义。第一种程式的主要优点是清晰性-因为它预先给出了所赞成的定义,从而提供了一个引导后续讨论的坐标。
后记
本书作者乔治·J·E 格雷西亚是美国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的杰出教授,在哲学史尤其是在中世纪哲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时又是英美解释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而本书就是他的最重要的解释学著作之一。2000年我在芝加哥的一家书店购得此书英文版后,就有意将它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然而,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使我很难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本书的翻译上来,故翻译工作一直时断时续。后得李志博士相助,才使本书的翻译得以最终完成。几年来,本书的翻译一直受到格雷西亚教授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他不仅给我惠寄了本书的姊妹篇《文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读者》,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且还欣然为本书中文版作序,概述了他在解释学领域的探索历程,为中国读者理解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值此书中文版付梓之际,我们谨向格雷西亚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的翻译还得益于李白鹤博士的大力帮助。从最初的译稿到最后阶段的勘校,她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对她表示衷心的感谢。格雷西亚教授在本书“中文版序”中说:“翻译是一项充满歧途、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出错的艰巨任务。”对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深有感触。他的这部著作旁征博引、纵论古今,所涉知识领域甚广,其中又夹杂着多种文字,翻译起来有很大难度。尽管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小心,但错谬之处定在所难免。望识者不吝指正。汪信砚2008年7月15 于武昌珞珈山
编辑推荐
《文本性理论:逻辑与认识论》旨在提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不仅相关于文本的本质,也相关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被言说的词语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隐秘力量,当教诲从言说者的口中直接传向徒的耳朵时,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印象深刻。-《哲罗姆》图画看似充满活力,但如果你向它们发问,得到的却总是一片庄严的沉默,被书写了的言语同样如此。-苏格拉底《斐多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