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于昆 页数:277
前言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关键也在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化大调整之中,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创新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远见卓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战略气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内容概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诸多关系。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党群关系的和谐状况,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是党执政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密切党群关系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过失误。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本书在系统梳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吸收借鉴了党的历史上以及国外政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多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密切党群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于昆,女,1971年8月生,山东莱西人。2007年毕业丁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前沿》、《高校理论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党政论坛》、《中国教育报》、《甘肃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篇,其中多篇被有关报刊转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2.列宁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3.中共领导人对党群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人民群众与党的领导 1.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2.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富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三、人民群众与党的建设 1.党的理论创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2.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 3.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是党的组织成分的重要来源 4.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和谐社会中的党群关系 1.“和谐社会”的内涵 2.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和谐的党群关系的特征第二章 放眼世界 ——国外政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 一、苏共丧失民心的深刻教训 1.苏共丧失民心的原因 2.苏共丧失民心的历史教训 二、西欧社会党党群关系嬗变的启示 1.党群关系疏离是西欧社会党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2.西欧社会党党群关系疏离的深刻反思 三、越南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 1.越南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2.越南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启示第三章 风雨同舟 ——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演变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阶层结构 2.党在群众基础问题上的认识 3.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1.党的群众基础的历史性变化 2.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新认识 3.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失误 4.党在党群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第四章 血肉相连 ——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党群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1.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动因 2.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 3.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 二、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变化 1.工人阶级的深刻变化 2.知识分子阶层的新变化 3.农民阶级的新变化 4.社会新阶层的崛起 三、社会阶层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1.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2.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3.农民阶级新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4.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党群关系的影响第五章 山重水复 ——新时期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中的偏向 1.对经济发展理念的误识,导致社会系统诸要素的不协调 2.经济体制转轨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群体利益的矛盾 3.生产力不发达和资源相对短缺,制约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民主政治机制的不完善 1.民主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发挥 2.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影响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权的行使 3.基层民主机制不完善阻碍了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三、公共权力的违规运作 1.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2.权力腐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度 四、社会政策的缺位 1.就业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2.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不平衡加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 3.教育保障与住房保障问题影响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 五、国际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低潮影响了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一 2.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消解了部分群众的政治辨别力一 3.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涌入引发部分群众价值观念的嬗变第六章 任重道远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2.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3.把“协调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保证 二、整合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 1.充分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2.整合利益关系要运用法律和政策两大手段 三、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厘清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关系 2.完善政治参与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 1.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生命线”的理念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创新 五、吸收各阶层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覆盖面 1.吸收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 2.解决党组织发展工作中的难点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前提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 2.党风廉政建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监督两大功能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命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政党与社会各方的关系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协调的过程中,社会发展中的利益调整,决定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冲突或者社会矛盾是难免的。这种矛盾在执政条件下,容易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党群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因此,能否把党群关系解决好、维护好,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思想以新的内容,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政党必须集中本阶级的力量,同时还应聚合本阶级以外的其他政治力量。为此,政党在保持自身阶级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并时刻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这是政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最基础、最核心要素。对此,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在其论著中做了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编辑推荐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吸收借鉴了党的历史上以及国外政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多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密切党群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读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