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谭建光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回北京的路上,接到建光老师的短信,要我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他的新著《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做一序言。看了书稿以后,很感佩建光这么多年来在志愿服务研究上坚持与实践的精神,就此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建光曾和我提起他早年开始介入志愿服务研究时,经费常有困难,因为在当时那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不仅如此,他还总是亲身到第一线去参与和体验志愿服务在各地的发展与成长的历程。因此,他的著述不仅是理论的陈述或总结,而且还常伴随着一个志愿者真诚的心声和深刻的体验。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志愿服务研究不仅在当代中国是少见而可贵的,即使在志愿服务体系成熟的美国也如是。
内容概要
《志愿中国:亲历思考》是资深志愿服务研究专家谭建光教授对二十多年亲历事件的记叙与思考。在从事志愿服务调查、咨询、推动、普及过程中记录了一件件真实的感人故事,记叙了一点一滴真诚的思考。书中有志愿服务叙事,有志愿团队活动分析,有志愿事业发展思考,体现了一名志愿者的深情和专家的睿智。《志愿中国:亲历思考》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笔调,以深入浅出的议论,为中国志愿服务作出全景式的记录。适合志愿组织管理者、普通志愿者和热心参与服务的民众阅读。
作者简介
谭建光,男,1960年生,广东江门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志愿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副会长等职。曾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中国志愿事业发展“贡献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团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2007年)、广州市“十大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主编并出版《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故事》、《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青年领袖素质训练》等书,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青年研究》等刊发论文与研究报告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 感受志愿精神之美引言 伴随志愿服务的幸福人生一、志愿者——中国社会的骄傲志愿者——中国社会的骄傲生命救援的接力奥运志愿者:累并快乐着为奥运会喝彩,为志愿者喝彩志愿者二次方——一个时尚的名词山区默默的坚持者都江堰司机的“志愿者”经历感受北京,感受残奥会听到服务呼叫就激动的志愿者激情过后:从志愿者到公益组织者淋着雨的志愿者,谢谢你们寻找志愿者初生牛犊不怕虎观摩志愿者支教服务贫困生在服务中自豪与成长小小创意带来的乐趣再次见到漩口的亲人与北川中学生的一段情谊带雷晴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貌美不能长久,心美可伴一生来自映秀的电话志愿者:从团员青年到全民古城新姿,志愿者的身影“要鼓励富家子弟做志愿者”蔡大姐:“我为你提供例证”队长与队长的相遇陈太勇:新事业的坚持者志愿者仅有热情够不够如何做一个好的志愿者骨干男人豪情与女中豪杰二、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大爱无畏,心怀天下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礼物传递”还有志愿者的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爱心更需要讲诚信“忠兴镇那些可爱的孩子”爱照相的青海小孩有艺术爱好的爱心店长“玻璃人”的志愿热情“他是一团火”“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志向——在灾难后更加坚定自自然然的感恩中西文化比较与志愿精神创新中西文化融合与志愿精神普及助人自助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基础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愿者服务的“有我利他意识”和谐文化对志愿精神的孕育志愿精神的几大要素三、我们共同的志愿家园奥运北京,志愿中国慈善义工队,另一种风格玄装之路——志愿救援队的第一次行动四海一家,温柔的心灵映秀工作组的辛勤,也体现志愿精神志愿者的协调与支持志愿者基金会的支持功能义工学堂:成长的摇篮从友情支持到拓展志愿研究北大论坛:志愿服务的学术高峰我们的志愿家园社会志愿者团体的困惑“官方”志愿组织对社会人士的开放社区志愿服务站的“双站长”拜访志愿者协会时的热切交流志愿者站:物业管理公司的需求共青团组织推动的志愿服务基层志愿者组织要抓住“四个一”“我们需要志愿服务体系”政府与民间:志愿服务的动力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推动公民组织成长志愿服务:激发社团组织的新活力志愿组织——民主参与途径四、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成长2008年:中国志愿服务载入史册的一年理发剪,磨刀石快乐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智力资源尊重专家就是尊重智慧农村的友邻互助与志愿服务“一次讲话会改变人的一生”农村缺乏志愿服务,农村需要志愿服务广泛多样的志愿领域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国家志愿服务统筹协调体系宽松友善的志愿环境日常生活的志愿行为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区、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探索公民教育的新途径志愿服务对青年就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志愿服务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辅助和补充志愿服务岗位就业的探索与推广志愿服务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自豪感当代志愿服务的多元发展带人致富也是志愿服务三件小事——志愿者还在行动附录我们曾坚守在废墟之下我做志愿者的日子消防战士——以命相搏救援灾区有多少事可以重来(外两篇)志愿者亲情行珍惜人生这一回柔柔光,微微笑真心付出是最大的快乐时尚义工打造魔力团队那天,她决定她也要当志愿者火一样的热情光一样的温暖后记
章节摘录
一、志愿者——中国社会的骄傲 志愿者——中国社会的骄傲 2008年是中国志愿者经历特殊考验的一年,也是作出卓越奉献的一年。当万众期待的北京奥运会正在筹备,奥运圣火传递的志愿服务正在进行的时刻,中国大地上突如其来地发生两次大灾难,又吸引了千百万志愿者参与应急服务。 刚刚进入新年,从天而降的春运“雪灾”使数千万南方人口受到影响;数百万归家心切的旅客滞留在各地火车站、汽车站、机场;数万路途中的人困在天寒地冻的京珠高速公路上。志愿者迅速行动,送衣送被,嘘寒问暖,疏解心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 春夏之际,自地而来的“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千百万志愿者自发自愿行动起来,或者奔赴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或者留守后方参与支援服务。 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和研究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员,自1987年开始就与早期志愿者有交往,1995年开始投入主要精力研究志愿事业。今年,有幸作为第一位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服务和调查的志愿服务专家,在5月20日-29日的十天时间里走遍灾区的主要地方,接触了各类志愿者和群众,发现“三同步”是这次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最大特色——志愿者与部队战士同步进入灾区协助救援;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同步进入灾区帮助救护;志愿者与当地干部群众同步开展自救活动。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志愿者!当看完我撰写的调查报告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冯小双老师说:“这是公民社会在发育、公民组织在成长,志愿者就是公民社会的骄傲。”确实,志愿者就是公民社会的骄傲,成为继政府、企业之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三种力量。 因此,我打算用半年的时间走遍中国志愿服务开展较好、志愿者活跃的社区、农村,“用脚去走、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想、用手去写”,记叙志愿者服务的感人故事,撰写中国志愿服务调查报告,为20年志愿事业的发展做全景式的记录。 我不敢说是做得最好的,但我一定是用心去做的,我也是志愿者,也有满腔的热诚和奉献的愿望。 生命救援的接力 我最近仍然对有关四川的新闻特别关心,而且形成了经常看四川电视台节目的习惯。但是,如今我更关注的不是灾难和救灾场景的渲染,而是救灾服务、灾区服务中引起思考的事件。 电视里讲述唐山市的农民“老宋”的故事,他5月12日下午得知灾难消息,当晚就到北京希望乘飞机到四川服务,却发现所有飞往四川的航班都被迫取消(当时四川机场受地震影响具有不安全因素)。于是,老宋恳请“的士”(出租车)直接开往四川。司机不敢,说:“太远,太危险。”老宋说:“我要去救人,就当我求你帮忙了。”最终老宋花费2400多元车费赶到成都,辗转进入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等帮助救人,还召来农民兄弟,成立“唐山市农民志愿服务队”,从废墟中救出许多人,又到灾民安置区协助生活服务。 电视里还讲述一个“生命接力——志愿者接替救援”的故事。在什邡市灾区,三名四川志愿者从山里救出一矿工,用担架抬下山;三名广东省东莞市志愿者遇见了就加入救援行列;记者也加入抬担架的行列;一队解放军小分队奉命上山救援受困群众,帮助矿工简单包扎伤口再往山上去;半山腰有些矿工见到也加入救援行列,警察看见也加入救援行列。由于沿途塌方、泥石流造成的破坏严重,有时抬担架走,有时抬担架爬,有时要用人传递担架跨越障碍。经过艰辛的接力救援,受伤矿工被及时送到帐篷医院抢救,转危为安。矿工说:“我这条命是志愿者给的。”矿工妻子从外地赶来,不停地感谢志愿者。 我看着镜头也在思考,志愿者做了应该做的事——抢救生命。但是志愿者也是做了非常难做的事——从残破险峻的山路(甚至是没有路)抬担架救援受伤者。救助的路充满艰难,而且经常遇到危险,但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接力,使得救援行动顺利延续;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和群众壮大了救援的力量,生命的奇迹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奥运志愿者:累并快乐着 由于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成果转化的研究项目,自从开幕式以来就不断收集奥运志愿者的服务资料。不论从蒋巍、李泓霖、李森、罗慧玲等广东志愿者反馈的信息,还是网络、报刊介绍的志愿服务信息,详细比较可以发现大都经历了“激动、平凡、珍惜”的心态变化。 北京乃至全国的志愿者,被选中做奥运会场馆志愿服务,大多数人最初都具有激动、兴奋的心情。这是百年一遇的盛事,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展示,是国际大交往和大竞赛的机会,参与服务就意味着亲近世界、亮丽中国。 我作为专家学者,不是冲锋在前的一线志愿者,但是在进行欠发达地区志愿事业研究、农村志愿服务研究的同时,一直在关注和收集奥运会志愿者的资料。一方面,我需要保持冷静,以学者的理性分析研究奥运会志愿服务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我依然充满期待、充满激动,为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为千百万志愿者的真情服务自豪。 奥运会真正开始之后,志愿者的服务就是平淡和琐碎的,一件一件小事要做好,一个一个难题要解决。运动员全情比赛、观众全情观看的时候,志愿者不能享受,而要坚守岗位持续服务。一位志愿者前往北京之前,对我说道:“谭老师,虽然我们身在奥运会场馆,但是观看比赛的情景可能还不如你们的百分之一。你们在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可能正在从事琐碎的服务。”因此,当许多人羡慕奥运志愿者的机会时,能否理解这样特殊的牺牲与奉献。 经历平凡,才珍惜神圣;经历艰辛,才珍惜幸福。我始终认为,入选奥运服务的志愿者是最幸运的人,他们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人生珍贵的体验,在为运动员、观众服务的时候充实自己的生活经历。累并快乐着,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值得我们羡慕,应该成为我们的骄傲。 为奥运会喝彩,为志愿者喝彩 北京奥运会获得圆满成功,今天就要举行闭幕式了。盛大的欢迎氛围,精彩的体育赛事,中国体育运动员获得金牌与奖牌的数量大幅增加,构成本届奥运会成功的要素。同时,所有运动员、记者、观众,都不会忽略的是奥运志愿者的服务。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的讲话,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讲话,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先生的讲话,在赞赏体育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的同时,都特别提到感谢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微笑与服务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奥运会再一次证明“志愿服务是奥运会的基石”。 我作为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成果转化”课题研究的唯一外省专家,密切关注赛场内外的志愿者服务。每次球类比赛的暂停期间,就有穿着蓝衣服的志愿者迅速进入场地,拖干地板、收拾器具。他们动作快捷、灵敏,态度友善、温和,脸上始终带有微笑,让人看了非常舒心。闭幕式上,12位志愿者代表登场,接受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献花,这一场景让人自豪、让人感动。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志愿服务就是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17天来志愿者的服务资料收集起来,认真分析、全面梳理,提炼对于全国和全人类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这就是我们志愿专家的贡献,也是在奥运会历史上留下珍贵的要素。 志愿者二次方——一个时尚的名词 在观看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时候,发送短信给认识的奥运志愿者们,祝贺他们的圆满服务,祝贺他们赢得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一位志愿者回复的短信中说:“志愿者完美服务来源于我们有大量像您这样的志愿者二次方的关心和支持,再次感谢您。” 志愿者二次方——这一名词让我非常佩服志愿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是在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成果转化项目时,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志愿者二次方——就是指奥运会场馆外面的大量志愿者,包括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外地志愿者、外国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不同场合为奥运会作出服务、作出奉献。 我想起中国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刻,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志愿者举办盛大助威活动。他们的千名志愿者共同做了一个庞大的“中国结”,用飞机吊起来,升空的场景非常壮观。然后,将中国结和千名志愿者的签名助威信送到北京奥组委,表达全国人民的支持心声。 我想起2005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启动仪式暨人文奥运国际研讨会”时,香港、澳门志愿社团倾情介绍他们的服务优势、服务特长,竭力争取参加奥运会志愿服务的机会。内地志愿社团也受到感染,纷纷强化展示实力,展开争取机会,争取名额的行动。 我想起2007年中山市一家企业因为赞助北京奥运会,获得10名奥运志愿者服务的名额。企业委托中山市志愿者协会公开招募,引起社会各层次的志愿者争相报名。我们作为评审专家,笔试、面试的时候,被应聘者的热情、真诚、渴望所感动,真是不忍心卡住大多数人。但没办法只有极少数人通过面试获得机会。 我想起金牌志愿者李森,获得奥运火炬传递机会和获得奥运会服务机会,非常激动,几个月前就早早准备。不仅自己认真服务、友好待人,树立志愿者的良好形象,而且,细心考虑为启智志愿总队的万名志愿者带来什么资源。包括替星级志愿者邮寄开幕式明信片,撰写博客分享经历等等。 前方志愿者、后方志愿者;场馆志愿者、场外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农村志愿者;不论是那些类型、那种场合,只要真情服务、真情微笑、真情奉献,就一定能够带给他人美好的东西,带给社会美好的东西。 山区默默的坚持者 2008年7月我为广东省县级青年干部讲授志愿服务课程,我说道:“过去对珠江三角洲的研究较多,也取得成效;今后要更多去欠发达地区、山区进行研究,为山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做些贡献。”结果,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学员说:“谭老师,我们本来想找你,但是听你说只去山区,不去珠三角,就不敢找你了。”于是,我在课上又解释,我是重点去山区,但是也还继续到珠三角,“因为,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志愿服务的试验区之一,我不可能放弃不顾的。”另外一位学员说:“谭老师,我们原来都议论你去珠江三角洲多,到山区少,现在多来山区,我们就很高兴。因为,山区开展志愿服务,会遇到很多困难,人才不足、资金不足,也不知道策划什么服务活动好,往往是搞完一个活动就停下来。”这位来自河源市连平县的吴红媚学员,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的学生,当年还帮助我抄写论文草稿;一晃就十多年过去了,她也成长为连平县团委书记,希望促进本地的志愿服务发展。 说起来,我心有歉意,很早就希望开展山区志愿服务的研究,为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和志愿者作贡献。但是,我们的研究经费要来自社会的支持。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委托研究课题的时候,具有经费保障;山区则缺乏基本服务经费,更无法提供研究经费。为此,我多次设法筹集社会经费支持山区,都遇到困难。2008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农村处和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提供专门经费,支持我开展“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创新发展”课题研究,我就有条件多次进入山区调研,而且在不麻烦当地组织、不增加当地群众负担的前提下,做好调研工作,进行科学分析,提供有益的成果,为山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再次,我先向默默在山区坚持服务的志愿者致敬,感谢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让志愿事业的火种逐渐燃亮,为山区带来希望。我近期会陆续深入山区,深入了解情况,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都江堰司机的“志愿者”经历 2008年7月24日清晨,我们赶早到都江堰,希望尽快进入漩口、映秀。公共汽车不能通行到里面,我们就寻找当地的车辆。这时,有一个小伙子主动招揽生意,要我们搭乘他的车。开始他要的价格较高,后来知道我们是前往映秀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系志愿服务事宜,就降低了收费。 这让我想起在成都来都江堰的路上,六人乘两部出租车到茶店子车站。前面一部车要价较高,后面一部车要价较低。在车上闲聊的时候,后面那部车的司机说:“那人(指前面那部出租车的司机)一定没有参加救灾,要是参加过救灾的司机,都知道去都江堰只要这种低价,不能要高价。5月份,我有几天反复送志愿者去都江堰,都没有收钱;送都江堰的群众出来,也不收钱。” 现在载我们去映秀、漩口的司机叫张光伟,是都江堰市聚源镇人。他说:“5·12”大地震的时候,他正在汶川山区收樱桃。恰巧那天下午在汶川县城吃饭,没有在路途中,所以人车安全。如果在路途中就危险了,可能被泥石流、塌方掩埋。从5月12日到5月19日,他被困在汶川7天,由于通往都江堰的道路尚未打通,就走走停停。最慢的时候,四公里走了三个多小时。这期间,他就免费运载灾区的群众,“一分钱都不收,也像你们志愿者做的。”见到山上下来的群众,就让他们上车,走到安全的地方才放下来。七个座位的小客车(0.5吨小车),最多的时候载了十个人。当时,由于汶川成为孤岛,汽油严格控制,他的车几乎没油行驶了。恰巧,车上一位群众是加油站的,带张光伟到加油站加满汽油,也不收钱。他的车就可以继续运送重灾区出来的群众。一直到5月19日,张光伟连人带车才驶出汶川的道路,回到都江堰。 特殊的环境下,不管你有没有经过培训,有没有思想准备,只要愿意就是志愿者,就能够帮助人、服务人。张司机的经历,既特殊也普遍,在四川省各地区,我听到很多人都说起地震当时义无反顾地帮助人的事迹,那时并没有想很多,更没有考究志愿者的本质,感觉有人需要帮助,就提供了帮助。 感受北京,感受残奥会 我从北戴河回北京停留一天,就是感受奥运会带来的影响。这时正好是北京奥运会结束,北京残奥会即将举办,市面具有浓厚的节庆氛围。 我特别预定王府井大街的汉庭连锁酒店,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特色街道,最能够感受北京气息。我放下行李,轻松地外出浏览。在商务印书馆旁边的古老教堂,今天非常多的人观赏、拍照。特别是有几对新人,在婚纱公司的安排下拍结婚照片,成为一道风景。 教堂的不远处,就是东城区志愿者协会设置的志愿服务点,一把太阳伞,几张桌子,两边分别列有宣传画。一边是北京奥运会场馆介绍,另一边是王府井大街特色店铺介绍。还有一个木条幅,上面有许多人写的祝福语,写在心形彩色纸上。 我走过的时候,恰巧有一对外国夫妇在问询,志愿者详细解答,并且拿出北京城区地图细心地指路。我拍下了照片,外国男人抬头看了看,笑了一下,我就多拍了一张。
编辑推荐
《志愿中国:亲历思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志愿者是最吸引人的群体,他们热情、友爱、奉献、快乐,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充满温情。他们的行动和话语之中都包含了无限的爱与友善。我以结识他们为自豪,以伴他们同行为快乐,以促进他们成长为幸福。 与志愿者交往,是纯洁和快乐的;与志愿服务相伴,是充实和幸福的。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机遇而庆幸,也愿更多的人有这样的机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