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贺仲明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了这个话题,作者将自己的全部激情投入于五四时期至二十世纪末。如此大规模的或深或浅的论述,等于在写一部中国农民文学发展史,所费的力气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促使作者深情缠绵于此的深刻动机,应该是缘于人性中的善的自我更新的力量。
书籍目录
绪论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总论第一章 农民运动与乡村书写第一节 责任与偏向——论20世纪30年代农村灾难题材文学第二节 重与轻:历史的两面——论中国新文学中的土地改革运动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文学书写及真实性辨析第四节 新文学世界中的“文革”后乡村改革第二章 农民形象与乡村精神第一节 新文学农民形象类型及嬗变第二节 新文学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民间宗教第三节 新文学世界中的农民土地意识第四节 独特的农民文化历史观——以刘震云“新历史小说”与陈忠实《白鹿原》为例第五节 文学世界与乡村生态——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为中心第三章 农民文化与作家心灵第一节 赵树理:农民生活的忠实代言者第二节 孙犁:乡村心灵的无声浸润第三节 张炜:尴尬的农民文化守护者第四节 莫言:乡村孤独的自语者第四章 农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形式变迁第一节 论农民文学与中国新诗的复杂关系——以新诗史上三次民歌潮流为中心第二节 农民文学与政治文化的联姻——论20世纪40年代的“新章 回体小说”创作第三节 农民语言与新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为例第四节 乡土小说形态与农民文化的历史变迁第五章 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困境之探讨第一节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性悖论第二节 中国乡土小说叙述的二重困境第三节 “大众化”问题与农民对新文学的接受——兼以《平凡的世界》为个案结论 新文学与农民——不尽的话题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至于改革对乡村文化的触动和变化,对于农民来说其实很难简单地说是优还是劣。 但作家们普遍将关注点放在文化上,比他们对现实的关注要多得多,这显然缘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感受而不是农民的现实状况。比如在30年代,沈从文就表示过:“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那点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性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现代’二字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①但这与其说是农民们的心声,不如说是作家内心文化世界的折射。同样,90年代贾平凹、张炜等作家的创作也存在着类似的文化错位,他们以农民文化卫护者的姿态自居,却并不一定能得到现实中农民的理解和拥护,农民和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隔膜的。 再如90年代以来的农民工文学,作家们的关注点都在农民出路、城乡冲突这方面。这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他们也许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乡村观念问题。在作家们看来,农民们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往往是一种对更高文明的追求和向往,其隐含的前提是城市化应该是农村的出路。但其实,这里存在着比较大的思索空间,就是农村的发展方向是否一定要像美国一样,走都市化的道路?乡村世界自身能否自足地发展?像上世纪4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进行过“乡村建设运动”,像80年代的苏南模式,他们设想的是另一种乡村改革和发展模式。他们的“乡村建设”、“离土不离乡”是否完全没有其可行性?农民是否一定要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才是现代化的标志?②在这一前提上思考,也许我们许多作家在出发点上就存在着许多可商榷的地方。 当然,我这里不是要求作家们都去当社会学家,去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把脉,我们所提出的是,作为中国关注农民和农村的作家,如何立足于乡村和农民文化本身来看问题,是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前提上,他们才能走出思想的困惑,突破现有创作的瓶颈。这是考察一个作家思想深度的重要方面,但就目前来看,中国乡土文学领域的作家似乎大都没有实现这一突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