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方勇 页数:229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方勇博士初次见面,是在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那时,他正在北大中文系做博士后,除了专心撰写出站论文《庄子学史》(第一、二编)而外,还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了“庄子研究”专题课。弹指一挥间,我与方勇教授第二次见面已是在2007年12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此时他的《庄子学史》全书已基本完稿,即将交付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欣喜之馀,颇有些感慨。在当前崇尚物质利益的风气下,方勇教授能潜心庄子学研究领域十馀年,知难而进,秉烛夜战,完成这部近二百万字的庄学巨著,实在是学术界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内容概要
《庄子》素以难解著称。由于《庄子》文本的开放性,在庄学阐释史上存在着多种阐释指向,以道解庄者有之,以儒解庄者有之,以《易》解庄者有之,以佛解庄者有之,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如宋、明、清时期,以儒解庄就成为一种潮流,林希逸《庄子口义》、朱得之《庄子通义》、林云铭《庄子因》、宣颖《南华经解》、林仲懿《南华本义》、陆树芝《庄子雪》等一批重要庄子学著作都具有这种特征。因此,《庄子》与其他先秦典籍有着明显的不同,《论语》、《老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不管如何深奥,它们的阐释指向基本上是单一的、明晰的,而《庄子》阐释指向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理解《庄子》的难度。 方勇教授倾十多年的心力,搜集自魏晋至民国庄子学著作二百馀种,并对这些著作详加梳理、研究,著成了近二百万字的《庄子学史》。这部巨著,正可以向人们展示庄子学各阶段发展的概貌、特征,对大家解读《庄子》及相关文化事象甚有襄助之功。
书籍目录
序导言综论第一编 战国秦汉庄子学 第一章 战国秦汉庄子学概说 第二章 战国诸子对庄子的评论与阐释 第三章 秦汉辞赋、儒学、医学对《庄子》的多所吸纳 第四章 《淮南子》对庄子的多所阐释——汉代黄老学积极吸纳庄子思想的典型例子 第五章 汉代诸学者的庄子研究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概说 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庄子的关系 第三章 王弼、阮籍、嵇康的庄子学 第四章 司马彪、崔譔、向秀的《庄子》研究 第五章 郭象的《庄子注》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学者的庄子学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学者的庄子学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文论所反映的庄子学第三编 隋唐庄子学 第一章 隋唐庄子学概说 第二章 陆德明的《庄子音义》 第三章 成玄英的《庄子疏》 第四章 隋唐其他人的庄子学 第五章 隋唐佛教学者的庄子学 第六章 隋唐道教学者的庄子学 第七章 隋唐文士的庄子学
章节摘录
2.魏晋南北朝庄子学演进之迹 东汉末年,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冲击下,士人们开始对传统经学感到厌倦,转而对老庄思想表现出了兴趣。魏晋时期,随着玄风振起,庄子学更是在“玄学”这个学术舞台上获得了绝佳的传播和发展良机,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正始年间,玄谈之风渐兴,并以何晏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谈玄群体。“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①,“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文心雕龙·论说》)此时玄谈家们主要发挥的还是老子思想,对庄子似乎关注不多。不过,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尽管庄子没有进入正始名士玄谈的中心,但一直在他们中间传播着。之后,王弼天才卓出,其水平大大超过了当时的玄谈领袖何晏,而且王弼比较重视发挥庄子的哲学思想,从而拉近了玄学与庄子的距离。庄子真正大放异彩是在“竹林七贤”时期。此时,司马氏排斥异己,大开杀戒,政治环境空前恶劣,名士们朝不保夕。竹林名士则傲然于世,以“自然”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相抗衡,他们一致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庄子,从思想到行为自觉追慕庄子,用身心诠释着庄子。如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晋书·阮籍传》),但黑暗的现实却使他“以庄周为模则”②,希望像庄子那样逍遥于大道之乡,以获得个体精神上的彻底解脱。其《大人先生传》塑造了庄子式的道家理想人物,表达了自己邈世超迈的精神和不为世俗所拘的恢宏气度,可谓是对庄子的完美演绎。与阮籍一样,嵇康虽然“家世儒学”③,亦有“济世志”,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也不得不到庄子那儿寻求精神解脱的良方,于是“长而好。
后记
我生性孤愚,不愿与世多接,而祖父竹卿公为私塾老宿,受其精神感召,遂慕旧学,窃欲友古人于千载之上,尤悦庄周之风而欲从之游。一九八三年,我有幸忝列河北大学魏际昌先生门下,攻读先秦文学硕士学位。先生以孺子尚且可教,特为恭请庄学专家陆永品先生讲授《庄子》,指示研究门径,我由是肆力庄学,沉心十载。至九四年投于杭州大学吴熊和先生门下,攻读宋元文学博士学位,而志趣仍在庄子,故每每关注宋元以来庄学发展之状况。九七年,我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褚斌杰先生研治先秦文学,所定课题为《庄子学史》,出站时完成第一、二编。
编辑推荐
希冀《庄子学史(套装全3册)》能将上下二千多年的庄学长卷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则努力将传统的训诂方法、史论结合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