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甫银 编  页数:289  字数:4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写基于以上理念进行妥排,围绕备考的“四个环节”来组织各章节,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申论概述,主要讲述申论试题的测评要素、试题特点、评分规则以及备考策略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根据申论备考的四个环节进行编写的。每章介绍题型分类、答题要求与基本方法、答题步骤与答题的思维模式,以及常见问题及过关建议,真正实现“手把手”指导应试者应对考试“实战”的各种情况。    第六章申论备考必备哲学原理和政策理论,旨在帮助应试者提高认识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答题时的政策理论水平,向高分冲刺。  总之,本书首先从题型设计的特点出发,使应试者明确命题人是如何“出招”的,其次,又从应试的角度,指导应试者学会“拆招”和“接招”。力图帮助考生以“不变应万变”正确备考和应对申论考试,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申论概述  第一节  申论的测评要素与试题特点    一、申论的测评要素    二、申论的试题特点  第二节  历年试题题材及命题变化趋势分析    一、历年中央机关试题题材    二、申论命题变化趋势  第三节  申论的命题阅卷与评分    一、申论的命题与阅卷    二、申论的评分标准与扣分要素  第四节  申论试题结构与应试技巧    一、申论的试题结构    二、申论的应试技巧  第五节  申论备考策略建议    一、关于申论备考周期    二、关于申论备考资料    三、关于申论备考冲刺安排    四、关于申论试题作答顺序    五、关于申论试卷、答题纸、草稿纸的使用第二章  阅读理解  第一节  给定资料的形式、内容与特点    一、给定资料的形式    二、给定资料的内容    三、给定资料的特点  第二节  阅读给定资料的原则、步骤与技巧    一、阅读给定资料的原则    二、阅读给定资料的步骤    三、阅读给定资料的技巧  第三节  使用给定资料的技巧    一、案例的使用    二、数字的使用    三、观点的使用    四、他国他地做法的使用    五、政府作为的使用    六、参考文献的使用  第四节  阅读理解的常见问题与过关建议    一、阅读理解的常见问题    二、阅读理解的过关建议第三章  归纳概括  第一节  归纳概括题型分类    一、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二、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三、归纳概括因果关系    四、归纳概括观点意图  第二节  归纳概括的答题原则、要求与基本方法    一、归纳概括的答题原则    二、归纳概括的答题要求    三、归纳概括的答题基本方法  第三节  归纳概括的答题步骤与答题模式    一、归纳概括的答题步骤    二、归纳概括的答题模式  第四节  归纳概括的特殊文体写作    一、报告    二、意见    三、情况综述    四、会议纪要    五、总结  第五节  归纳概括的常见问题与过关建议    一、归纳概括的常见问题    二、归纳概括的过关建议第四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对策建议题型分类    一、提出对策类    二、对策有效性分析类    三、对策启示类    四、建议类    五、调研提纲类    六、工作方案与发展规划类  第二节  对策建议的答题要求与基本方法    一、对策建议的答题要求    二、对策建议的答题基本方法  第三节  对策建议的答题步骤与答题模式    一、对策建议的答题步骤    二、对策建议的答题模式  第四节  对策建议的原因分析技巧与过关建议    一、对策建议的原因分析技巧    二、对策建议的过关建议第五章  论述  第一节  论述题型分类    一、评述型论述    二、论辩型论述    三、引申型论述    四、析理型论述    五、公文型论述  第二节  论述的答题要求与方法    一、论述的答题要求    二、论述的答题基本方法  第三节  论述的答题步骤与答题模式    一、论述的答题步骤    二、论述的答题模式  第四节  论述的特殊文体写作    一、演讲稿    二、领导讲话    三、调查报告    四、述评与短评    五、请示    六、通知    七、决定    八、开幕词  第五节  论述的常见问题与过关建议    一、论述的常见问题    二、论述的过关建议第六章  申论备考必备哲学原理和政策理论  第一节  申论备考必备基础哲学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    二、认识论    三、价值观    四、唯物史观  第二节  申论备考必备基础政策理论    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五、和谐社会    六、社会主义荣辱观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八、医疗体制改革    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一、教育体制改革    十二、建设服务型政府    十三、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四、公共安全问题    十五、诚信建设附:例题完整解析与答题纸  一、例题完整解析    (一)例1: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解析    (二)例2:2008年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解析    (三)例3:2007年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解析    (四)例4:2007年黑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A)解析    (五)例5:2006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解析  二、答题纸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申论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干部录用工作中曾使用过公开招考的办法,但并没有作为 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干部录用主要 采用四种形式:一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二是由国家组织调配安置退役军人;三是从社会上有计划地吸收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四是通过“顶替”、“内招”等 形式从现有干部子弟中招收人员。上述方式在当时为促进经济建设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逐渐暴露诸多弊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选才视野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选人用人缺乏客观标准。  建立考试录用制度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党和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革除陈规、锐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查、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开始,“凡进必考”就成为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广纳人才,即所有招考职位面向符合资格条件的所有人员,最大限度地吸纳有志于公共事务管理的人才;二是标准客观,即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必须参加统一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能力的客观尺度;三是公开透明,即招考信息、考试成绩、录用名单等向社会公开,为维护应考者权益和实施监督提供保障;四是竞争择优,即通过考试竞争和择优录取。既体现公平公正,又保证公务员的高素质。因此,公务员录用制度是代表着新型人事制度的价值取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申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很具体,很详细,是本好书
  •   具体内容还没看呢,不知印刷及实用性如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