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一兵 主编 页数:571 字数:7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部有关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论著。仔细斟酌之后,我终于还是决定选用“历史原像”——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概念——作为书名,日本著名学者广松涉在研究早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时也曾用过这个语词。其实,使用“原像”这一提法并不是想武断地强调我们的研究和观点代表了唯一正确的结论,毋宁说我们试图借其固有的颠覆性来表达如下的理念:努力挣脱前苏东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领域强加的意识形态构架之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界必须向世人提供一种新的思想史研究和叙事类型。这也是我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始终期冀和追寻的方向。在1999年出版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中,我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即如何真正科学地面对马克思的理论文本,在我看来,由马克思哲学解释所引发的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以至足以适用于全部思想史研究领域。当时的思考和自省,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其一,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解读中“五大模式”的指认。在20世纪对新发表的马克思文本(尤其是早期文本)的解释中,存在许多截然异质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之间的无意识争论此起彼伏、沸沸扬扬,可谓相当热闹。不过,极少有人从方法论的角度承认:面对同一理论文本,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果(其时我自己的反思显然是受到了库恩、拉卡托斯等人在科学史研究中呈现的范式结构论的启发)。“五大模式”从事实角度确证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中,同样可能因为研究方法和根本立场的不同而导致十分异质的解读结果。毫无疑问,对解读方法的自觉正是通往文本真境的正道。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有关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论著,还是2004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理论研究创新基地南京大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重大前期成果。全书共十五章,分为四编,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人学现象学的历史建构及其危机,走向总体性历史科学新视野的哲学思想革命以及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中的演绎与发展。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编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最初探索:从康德的信徒到青年黑格尔派 第一节 伦理激情的深情呼唤: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 一、马克思中学时代的思想来源 二、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的基本面貌 三、正确评价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 第二节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与马克思的世界观危机 一、德国浪漫派的哲学之维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影响 二、“理想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文学表达 三、现实的权威与“理想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危机 第三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 一、转向黑格尔哲学:缘起与过程 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青年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摇篮 三、“博士论文”:青年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哲学史实现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唯心主义哲学的“世界化”尝试及其破产 第一节 《莱茵报》时期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告别鲍威尔:实质与过程 二、马克思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与精神自由观 三、共产主义问题、物质利益难题与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马克思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最初批判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批判 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方法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最初批判 第三章 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与力量: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新飞跃 第一节 走向法权唯物主义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历史研究与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转变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理论逻辑的再考察 第二节 走向哲学社会主义 一、青年马克思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二、转向社会主义 三、废除私有制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编 人学现象学的历史建构及其危机 第四章 经济学研究与人学现象学的初始逻辑 第一节 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黑格尔法哲学中的经济学内容及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蒲鲁东、赫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三、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第二节 从政治异化到人学现象学的逻辑递升 一、经济学初始批判中的哲学失语 二、人学现象学逻辑的激活 第三节 人学现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批判 一、自然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与人本学的唯物主义 二、三种话语与人本学的经济批判 三、异化劳动理论与人学现象学的初始建构 第五章 人学现象学与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确证 第六章 人学现象学的哲学建构 第七章 现实逻辑与人学现象学的危机第三编 走向总体性历史科学新视野的哲学思想革命 第八章 实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范式的逻辑起点 第九章 生产: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构架 第十章 “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初始表述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第四编 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中的演绎与发展 第十二章 “伦敦笔记”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潜在发展空问 第十三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物质生产概念 第十四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 第十五章 作为一种真实假象的资本生活过程:新唯物主义在《资本论》中的演绎与发展结束语 新唯物主义在“晚年笔记”中的拓展与升华后记参考文献附录一 法权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附录二 两条逻辑的相互消长还是共同消解?附录三 实践与物质生产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最初探索:从康德的信徒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是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接受中学教育和思想启蒙,开始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的最初探索的。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少年马克思从父辈和师长那里接受了一种洋溢着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气息的进步世界观,其哲学基础是康德一费希特哲学。进人大学之后,青年马克思开始真实地思考现实问题,现实存在的与应然理想之间的尖锐对立击溃了青年马克思原先尊崇的康德一费希特哲学,使他陷入了一场全面的精神危机之中。正是在迷途中寻求精神出路的过程里,青年马克思逐步意识到没有哲学自己无法前行,从而在批判与反思中日益接近自己原先拒斥的黑格尔哲学,并成为其时普鲁士激进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员。转向黑格尔哲学,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因为正是经过对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化理解,青年马克思方才真正把握住时代的精神脉搏,使自己有可能走到时代的最前沿,批判地继承同时代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着手属于自己的、新的、革命性的理论创造。第一节 伦理激情的深情呼唤: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1818年5月5日,卡尔·亨利希·马克思诞生在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编辑推荐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