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应对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阎守成 编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代自然灾害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主要表现在:1.对唐代自然灾害概况的研究,过去仅仅集中在水、旱等个别灾种上,缺乏系统、全面、深人的研究,包括对灾害的科学分类、灾害的统计、灾害等级的划分,以及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共生组合的研究。2.对唐代自然灾害成因中的社会因素,缺乏具体的研究。3.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灾害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都存在,尤其是与政治、经济关系密切。以灾害为切人点,是观察、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途径。过去,我们对此往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4.关于唐代弭灾、救灾措施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中,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阎守诚,1942年6月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山西五台。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隋唐五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唐代自然灾害概况(一) 第一节  洪涝灾害 第二节  干旱灾害 第三节  气象灾害  第二章 唐代自然灾害概况(二) 第一节  生物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三节 火灾 第四节 综述第三章 唐代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一节 屯田与黄河水患 第二节  人水争地与长江水患 第三节  关中地区灾害频发的原因第四章 唐代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 第一节  灾害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 第二节  灾害与农民的反抗斗争 第三节  灾害与藩镇割据 第四节  灾害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第五章 唐代皇室与弭灾 第一节  皇帝与弭灾 第二节  祈禳、祭祀及其他 第三节  皇太子与弭灾第六章 唐代官员与弭灾 第一节  因灾虑囚 第二节  宰相与弭灾 第三节  因灾求言第七章 唐代防灾救灾制度 第一节  唐代的防灾制度与管理 第二节  灾害的上奏制度与中央决策 第三节  灾害的巡覆与监察制度 第四节  遣使救灾第八章 唐代中央的救灾 第一节  灾害的蠲免 第二节  灾害的赈济 第三节  其他救灾措施第九章 唐代地方的救灾 第一节  唐前期地方政府的救灾活动 第二节  唐后期两税体制下的地方救灾   第三节  唐后期地方救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民间的救灾活动第十章 开元十四、十五年的自然灾害——一个个案考察 第一节  灾害与弭灾、救灾 第二节  宇文融的救灾业绩 第三节  灾害对财政与边防的影响附录:唐代自然灾害年表(618-907)后记

章节摘录

  当修德以禳之,反对灭蝗的声浪甚高,唐玄宗也犹豫不定时,姚崇说服了唐玄宗,其关键是八个字,即:灭蝗“事系安危,不可胶柱”。因为武则天之后,唐中央政局不稳,动荡了十几年,唐玄宗刚刚上台,这时山东地区(唐朝最重要的传统经济区域)如果由于灾荒发生动乱,就会直接危及政权的安危。正因为看到灭蝗“事系安危”,所以,唐玄宗转而坚定支持灭蝗,使灭蝗工作取得成效,从而稳定了政局,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可见,灾害与政治休戚相关。因此,从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国家政权的救灾状况两方面去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也许会更全面、更确切一些。  其实,农民起义只是自然灾害危及社会的极端效应,从自然灾害发生到农民起义,其间有一个过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古代农业经济是长时期受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而发生和发展的。农业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秩序,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南稻北谷为主的农作物分布、四季廿四节气的农历以及多种多样的农事习俗,无不打上自然环境影响的深深烙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往往被严重的自然灾害所打断和破坏。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农业首当其冲。由于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经济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受到自然灾害一次又一次或重或轻的打击,农业经济的盛衰必然导致社会的波动,从而给历史打上特殊的印记。  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习俗等,也会使整个社会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简言之,自然灾害会使社会处于特殊的危机时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使社会恢复正常,继续发展,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提出的严重挑战。在以个体小生产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作为专制统治的国家——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与物力,应对灾害造成的危机。因此,封建国家在防灾、救灾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在灾害发生后,民间的互助自救也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危机的经验,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多样化的措施。为了预防灾害的发生,国家建立了仓储体系和制度,以储备粮食,应对灾害导致的饥荒;兴修各种水利工程,以防止或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害。在灾害发生之后,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弭灾,一类是救灾。救灾包括赈贷粮食、蠲免赋税、安置灾民、给予耕牛种子、帮助恢复生产等等,其目的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是过去研究灾荒史的主要内容。弭灾,包括皇帝下罪己诏、减膳、撤乐、避正殿、祈祷、释放宫女、策免宰相、下诏言事、下诏虑囚等等。由于我国古代“灾异天谴论”、“阴阳五行灾异观”的传统灾害思想影响,认为自然灾害是现实政治的过失引起的,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因此,当灾害发生后,弭灾就是皇帝对天谴的回应,对阴阳的调整,其目的是试图从根本上消弭灾害。  如果说救灾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措施,弭灾就主要是政治领域的措施。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弭灾是统治者故作姿态,或封建迷信,对救灾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此不予重视和深究。其实,弭灾活动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例如:祈禳有突显皇帝沟通天人、君权天授的特殊意义,对于安定灾民,缓解紧张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天长日久,民间的祈禳活动也形成了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习俗。在专制主义制度下,通过下诏言事和策免宰相,灾害为统治阶级造成了一个言论相对宽松的时期,提供了一个调整内部关系的特殊平台。在客观上,因灾虑囚有助于封建法制的完善。因此,弭灾不仅对消弭灾害后果有一定意义,而且是灾害影响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值得认真研究。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是在顺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也是在不断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发展的。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灾害频发的农业古国。  在我国历史上,唐代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逐渐频繁的时代。为了更深入、全面、细致地了解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以唐代为社会背景,从自然灾害爆发造成的特殊的危机时期,研究唐代社会对危机的应对,以及灾害引起的持续性后果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是从灾害的具体情况出发,延伸到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的各个层面,既从灾害造成的危机时期观察唐代社会的变化,也从唐代社会的发展看待灾害的因果,目的是以灾害为切人点,深入研究唐代社会。  我开始关注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在1999年初。当时,刚完成宁可先生主编的《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我承担部分的撰写。书稿交出版社后,宁先生让我考虑一个新的、大一点的课题。我从带研究生的需要,也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愈来愈多,我想如果有一个大一点的新课题,和研究生共同去完成,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可以事半功倍。  在我考虑新的研究方向时,有一次,和我二哥守邕谈及此事。守邕时任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在1998年抗击长江特大洪水时,他们用遥感的方法监测灾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他主持的“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守邕建议我研究古代的自然灾害,他说:我国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最为系统、丰富的灾害记载,认真研究这些资料,可以对世界环境变迁与灾荒历史的研究做出贡献。守邕还建议我从做《中国古代灾荒数据库》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守邕的一席谈,使我萌生了研究古代自然灾害的念头。我在大学本科时,曾学过两年地质地理,对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方面的问题也很有兴趣,但我想,从史学的角度来考虑,研究的侧重点,不在自然灾害本身,而在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的互动关系。当我把这些想法向宁先生陈述后,得到宁先生的首肯。宁先生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影响的问题上,做过很有理论深度的、宏观的研究,宁先生认为我提出的这个新课题很有意义,希望我们的研究具体一点,扎实一点,能够有所发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危机与应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知识点很全,我正需要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