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田赋刍论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业键  页数:197  译者:高风  
Tag标签:无  

前言

纂修清史是我国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余万字的清史主体工程及文献、档案整理和编译工作。广大史学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编纂工作,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世界各国从分散发展到趋于一体,大抵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清朝从1644年~1912年共延续了268年,这是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却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使封建社会的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中,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的辉煌”,而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衰颓,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

内容概要

田赋(或日土地税),是国家大政,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能与历史割裂的“典章制度”,本书探讨了中国清代(1644-1911年)的田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财政史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首先,田赋构成了清朝财政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作为国库收入的一个最大的来源,田赋在清朝财政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有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把中国历代王朝的衰亡归因于向农民课征压迫性赋税。但税收负担是否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赋税到底重或不重,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试图就清朝的情况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总结。    本书作者长期治中国经济史,可以说本书是有关方面的一部奠基之作,是学习清代经济史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王业键,1930年生,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及远东语言学博士,曾任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

书籍目录

总序导言第一章  清代中国的经济与财政制度  经济结构  国库收入的来源  财政组织  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第二章  田赋管理  土地登记  田赋的确定  田赋的征收第三章  田赋附加税的增加  地方财政和田赋附加税  制度上的缺陷  人口增长与价格膨胀  义和团运动和现代化运动第四章  田赋在财政上的重要性  1753年的税收结构  1908年的税收结构  田赋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第五章  田赋的地区差别  区域经济开发和田赋征收量的变化  已开发区域和开发中区域相对税收负担的转变  高、中、低收入的各省份第六章  物价变动与田赋负担  田赋的实际负担:一个宏观的分析  晚清田赋的增加与通货膨胀:若干具体实例第七章  清末田赋制度的重构书目  后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已出版书目

章节摘录

众所周知,清朝田赋定额是以白银或谷物或两者兼行的方式征收的。然而从18世纪中期起,在付税方面出现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将漕粮折合成货币缴纳,一是以铜钱代替白银交税。铜钱所以比白银流行,是因为18世纪中后期云南地区铜产量的大幅度增加。④在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4年)之前,南方有一位总督指出,中国农村80%-00%的人以铜钱形式交付田赋。②另一方面,典章规定知县向上级缴纳的税款(叫做“起运”)必须是白银。按照这种情况,他们只好在白银相对于铜钱的价值上涨时提高税率(在以铜钱交税时)。例如,18世纪中期,当白银和铜钱的比值为750铜钱等于1两白银的时候,征收地丁税额时,知县以1两白银比稍少于1009铜钱的比例就可以完成他们为上级衙门承担的义务,同时维持地方行政支出。但一个世纪之后,当每两白银价值2000铜钱以上时,任何一个知县,不管他的能力多强和廉洁奉公,都不可能完成其任务,除非将税额的兑换率提高到每两白银折合2000铜钱以上(见表3.4)。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清朝时期货币和价格的行为,以便弄清它们是如何影响实征税率的。在表3.4中,我汇集了三组资料,以说明1750年至1910年间中国最繁荣的地区长江三角洲一般价格的波动、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化和征收地丁税的实际税率。分析这三组资料,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实征税率与白银——铜钱兑换值的变化紧密相关。当1750年至1850年和1900年代白银相对于铜钱的比价上升时,以铜钱计的税率也稳步上升。

后记

当1850年至1900年这50年间白银相对于铜钱的价值下跌时,税率随之一本译作的后记或前言一类文字,通常是由译者或原书作者本人来写。但眼下情况有所不同,王业键(Yeh-chien wang)先生一再表示,要我来为他代笔。我认识王先生已有很长时间,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先生来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找资料(清代粮价史料),曾到人民大学讲课。那时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还有一次李华老师请客,戴逸老师在座,记得我还提了一个人口增长为何先快后慢的问题,向王先生请教。不过,我当时关注的重点,却不在粮价及货币(这都是王先生的重头研究),而是这部关于清代田赋(农业税)的专著《清代田赋刍论》(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1750-1911,Cambridge,Harvard Univensity Pless,1973)。当时,包产到户已经推向全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家考虑的问题重点已不是包产到户,而是“包产到户以后”,并终于把解决农业税(包括粮食和统购统销)问题作为农村改革的“第二步”。在今天看来,这两者也许是“不匹配”的,所谓“第二步”当另有所指,但当初的这一个决定却也出于很现实的考虑。我和朋友高山等人遂打算翻译清代田赋及明代财政(黄仁宇著)这两本书,以为改革的参照。

编辑推荐

《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代田赋刍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在清代田赋问题的研究史上,该书是最具学术影响力的一本。王先生此书是为了以清代的例子来否定所谓“压迫性的赋税理论”。虽然,无论是在史料运用,还是研究的视点、方法上,以及对于清代的财政管理、小农经济的认识,该书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限于篇幅与英文的表述方式,许多关键性问题仅是点到而止,值得后来者进一步发挥。在既有的明清财政史的著述中,以王先生此书以及黄仁宇先生之《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税收与财政》二书为最佳。
  •   本书研究清朝的土地税,从而理解中华帝国的国家治理。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研究当今中国的土地税费制度都是有益的。本书的翻译也非常精细。
  •   研究清代经济赋税不可或缺之书
  •   文章看似朴实无华,但却是大家经典之作,能在薄薄的书中将200多年的田税制度说清楚,那不是一般学者能做到的。
  •   大家之作 学术研究必备
  •   价格、印刷、内容都很好。
  •   国家清史工程的系列成果。。。真是笑死人。。。但是写论文很有用。
  •   有很多数据资料,很好的书
  •   初步翻了翻,不错的书,研究的视角与大陆学者的有所不同,受益匪浅
  •   研究古代税,指导当今。
  •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清代中国的经济与财政制度、田赋管理、田赋附加税的增加、田赋在财务上的重要性、田赋的地区差别、物价变动与田赋负担、清末田赋制度的重构
  •   这本书过去只是在剑桥中国史的注释中听说过(书名翻译有不同),现在终于有中译本了。内容还是相当经典的。
  •   书籍不干净
  •   可能人大那般人找不到事做了,拿着编清史的钱来翻译出版一些国外的书来敷衍官员和国人,弄出这没一点学术价值的东西。
  •   不愧是大家的手笔,有分量
  •     好的作品不需要太长的篇幅,只需要点到为止。而神作,往往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一篇论文的突破口。
      如果没有对清代田赋有深刻理解,是无法用如此简洁的话语让读者享受阅读。当然,如果没有亲身实践赋役财政史的研究,也很难体会到此书所带来的震撼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