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秋光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前言
本项目成果是2002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初期的中国红十字会研究》的最终成果。 红十字会是国际上最大的慈善救助团体,瑞士有国际红十字总会,各国都设立有红十字分会(但各国的分会在国内或又称总会)。比较言之,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对于红十字会的研究十分重视,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过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研究的对象一般多系其各自国家和本埠地区的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的研究在中国大陆起步较晚。中国大陆过去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把慈善救助看做是“伪善”与“沽名钓誉”,研究它有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政策服务、为剥削阶级歌功颂德之嫌,故而成为禁区,建国后40多年几乎无人问津,自然也谈不上研究红十字会了。直到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因为频遭自然灾害的打击,政府在一次又一次的救灾中感到力有未逮,需要民间的慈善行为以为补充,于是开始重视慈善,学术界也才得以研究慈善。综计1990年以来,大陆学术界已出版了大约20多本灾荒与救济方面的书籍,100余篇相关的研究论文,但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研究,却还处于拓荒阶段。笔者因为研究社会慈善事业而较早涉足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可以说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早拓荒者之一。
内容概要
《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充分发掘各种文献档案资料与民间收藏,对史料去伪存真,采用社会学、文化学、比较史学的方法,论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的演变、会内的行政、红十字会在这段时期的战争中进行的救护与赈济活动以及国际交往等内容。对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1997年与2005年两次赴美国留学访问。主攻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出版著作(含主编)《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熊希龄传》、《湖南教育史》(第2卷)、《湖湘文化宏观研究》等,发表《共进会平议》、《论湖湘文化的近代化开端及其标志》、《熊希龄与湖南维新运动》、《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等。1997年、1999年获湖南省第四、五届社科优秀著作奖:2003年获全国第三届优秀图书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1904-1911)第一章 组织的演变一、组织的酝酿二、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三、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四、大清帝国红十字会五、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第二章 会内行政一、会内行政机制的运作二、会章 、会员与会的宣传三、总会与分会四、会内经费收支第三章 救护与赈济一、日俄战时的救护和赈济二、辛亥战时的救援行动三、平时的慈善救济活动第四章 国际交往一、参加海牙减兵保和会二、补签红十字原约与批准保和会画押三条约三、参与修订《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四、与日本赤十字社的交往及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联合会上篇结束语下篇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1912——1927)第五章 组织与发展一、第一次会员大会及统一大会的召开二、沈敦和掌会时期红十字会的发展三、沈敦和与美国红十字会之间的冲突四、20年代初中国红十字会的整顿与改革五、新政府下的红十字会第六章 会内行政一、三权分立的领导体制二、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三、会员与分会的发展四、红十字会的宣传五、红十字会的经费第七章 救护与赈济一、兵灾的救护与赈济二、水旱各灾的救护与赈灾第八章 国际交往一、参加国际性会议二、参与国际救护三、开展经常性会际交往下篇结束语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组织的演变 中国自古以来灾害频仍,因救荒赈灾而成立的善堂、善会很多,但却没有红十字会。红十字会是舶来品,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产物。中国红十字会酝酿成立的时间比较长。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成立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可以看做是其先声。其后由中、英、法、德、美五国合办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日俄战争结束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解散,中国人乃自办红十字会。1910年初,清廷任命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盛奉命后,建议改名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并请颁发关防。清廷准予所请。1910年6月,“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关防正式启用。次年,辛亥事起,沈敦和等人对红十字会实行重大改组,成立万国董事会,红十字会名称恢复为“中国红十字会”。l912年7月,万国董事会解散。同年9月、10月,中国红十字会相继召开会员大会和统一大会,从此走上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