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向前 页数:3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毛泽东诗词,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第一学术厅中国现代文学馆、清华大学等60余家高校和单位以“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为题发表演讲,听众达数万人,引起强烈反响。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周末开讲”栏目邀请朱向前教授主讲《诗人毛泽东》受到了上自将军下至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朱向前教授融诗入史,化史入诗诗史合一,在向读者展示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同时,将毛泽东诗词创作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相结合,探及更深层次的毛泽东的性格、智慧、魅力和作为其渊源的中华文化的奇光异彩。 广征博引,阅尽经史子集春色;兼收并蓄,取法三李苏辛精华。毛泽东是如何以豪迈的诗词展示革命领袖的雄浑气魄,又是怎样以诗人的浪漫情怀书写宏大而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为您一一解读……
作者简介
朱向前,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周末开讲”主讲人。祖籍江西萍乡,1954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96年授大校军衔,1997年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并获政府特殊津贴,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历任“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评委。出版专著《军旅文学史论》(1998)、《中国军旅文学50年(1949—1999)》(2007),文论集《心灵的咏叹》(1993)、《寻找合点》(1994)、《沉入生命》(1996)、《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2003),小说集《漂亮女兵》(1986与张聚宁合著)等十余种,主编《长篇军旅小说·金戈丛书》(1997)《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军旅人生小说》(1999)、《新中国军事文艺大系·中篇小说》(2004)、先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94)、鲁迅文学奖(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2006)等多项奖励。
书籍目录
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 一、“一个背景” (一)西方人看毛泽东的三个阶段 (二)梁濑溟评价毛泽东的三句名言 (三)30年来,对毛泽东评价的三个变化 二、“两个代表” (一)毛泽东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代表,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代表 (二)毛泽东是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三)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师合一”的人物 (四)毛泽东的“立德”、“立功”、“立言” 三、“三个特点” (一)豪迈大气 (二)想象浪漫 (三)文采华美 四、“四个佐证” (一)有诗为证 (二)有文为证 (三)有事为证 (四)有史为证 五、“五个来源” (一)源自毛泽东的天赋个性 (二)源自毛泽东的斗争实践 (三)源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四)源自“三李苏辛” (五)源自湖湘文化 结语毛泽东诗词鉴赏 五古·挽易昌陶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虞美人·枕上 贺新郎·别友 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黄鹤楼 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井冈山 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十六字令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雪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五律·张冠道中 五律·喜闻捷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咏贾谊 七绝·贾谊 浪淘沙·北戴河 五律·看山 七绝·莫干山 七绝·五云山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水调歌头·游泳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七绝·观潮 七绝·刘蒉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 七绝·屈原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律·答友人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贺新郎·读史 念奴娇·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七律·洪都 念奴娇·鸟儿问答 七律·有所思附录 五古·咏指甲花 咏蛙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杂言诗·游泳启事 祭母文 祭黄帝陵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五律·西行 七绝·无题 五绝·无题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七绝·仿陆放翁 贺新郎·改张元干词悼董必武代后记 毛泽东诗词的传世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
章节摘录
“一个背景”(一)西方人看毛泽东的三个阶段先从一本书的尾声说起。这本书是英国传记作家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是经过审定认可的,也是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研究毛泽东的最新成果。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有这么两段话,带有总结性质:“毛是同整个欧洲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上居住的约四分之一的人类的无可争辩的领袖,他掌握着只有中国历代那些最威严的皇帝才能与之相比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短短一代人的时间所发生的浓缩了的变化,需要西方用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毛具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他是幻想家、政治家、天才的政治军事战略家、哲学家和诗人。”这就是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毛泽东。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谈到了毛泽东的诗词——“毛的诗就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抓住了那个时代痛苦的、无法平息的精神。”我觉得这是个巧合,在这本60多万字的书里,最后一句话居然说的是毛泽东诗词,这的确耐人寻味。当然,也有一些对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譬如说:“唐诗的伟大翻译家亚瑟·瓦利就认为‘毛的诗词不像希特勒的画那样糟,也不像丘吉尔的画那样好’。”又譬如说到毛泽东的书法,就认为“初看上去惊世骇俗,却透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自尊自大,达到了傲慢无理的程度……丝毫不顾运笔的传统章法,并且基本上是不相关联的”。显而易见,这些评价基本不着调。但是,他对毛泽东诗词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相互关系的看法却别具一格。他说:“毛对诗歌的热爱,使他在东山高级小学堂的那段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格外有光彩,而且这种爱好继续伴随他度过了以后所有动乱不安的岁月,这一爱好,也成为一种崇高的副旋律,调节了战争的野蛮,并使他从革命斗争的枯燥乏味的逻辑中走出来。”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写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专著、传记,这里首先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西方人看毛泽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约70年前,即1936年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共1939年10月,毛泽东会见重访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 产党和毛泽东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英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代表作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延安》、《毛泽东印象记》;第二阶段是大约50年前到“文革”前,主要有美国学者史华兹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1)、英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1966);第三阶段是30年前毛泽东逝世至今,主要有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历史的巨人毛泽东》(197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1980)。最新的就是英国学者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为写此书,他来到中国,花了5年时间走长征路,采访当事人,查阅资料,该书英文版1999年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译为法文、保加利亚文、捷克文、俄文、西班牙文和德文,是迄今为止西方国家最具影响力的毛泽东传记。但是即便包括这本书在内,我总的印象是,他们看中国的政治、军事、历史还差强人意,可一旦谈到文学艺术,就相去甚远。这也是激发我来解读毛泽东诗词的动力之一。因为东西方之间确有个跨文化“传通”的问题,不能苛求他们对毛泽东诗词的深入理解。(二)梁濑溟评价毛泽东的三句名言前面谈到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人的评价,现在我再介绍国内学界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梁漱溟评价毛泽东的三句名言。梁漱溟人称是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大儒,是反对阶级斗争第一人,是毛泽东一辈子的诤友和辩友。1957年,为了试一试中国共产党的气量,他在大庭广众面前与毛泽东辩论,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在一片“梁漱溟滚下来”的口号声中才悻悻下台。晚年梁漱溟对毛泽东有三句话的著名评价。第一句话说,影响20世纪中国的有三个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这后来成为流传甚广的说法。第二句话说,毛泽东不只是一个毛泽东,有多个毛泽东。这是说毛泽东有多个侧面,是很丰富的、复杂的、变化的。关于毛泽东的多个侧面,我多说两句。两年前李敖来大陆做了三场演讲,他给三场演讲的定位分别是“尼姑思凡”式、“金刚怒目”式和“慈眉善目”式。如果借用这三个定位来解读毛泽东,那么可以说毛泽东在这三个侧面都有非常精彩的、经典的表现。比如说“慈眉善目”的一面。我们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有一位已退休的女老师,叫汤景秀,20世纪50年代是中南文工团的舞蹈演员,曾经多次陪毛泽东跳舞。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就问她,小鬼你叫什么名字。说我叫汤景秀。毛泽东问哪个汤?三点水的汤!毛泽东说,北京有个小汤山,那就是你们家的山,下次你到了北京,我请你去小汤山。这就是毛泽东的一种风格。现在汤景秀随便什么时候跟大家说起这几句话,就两眼放光,神采飞扬。她已经70多岁了。她当时的舞蹈队长叫俞九香,毛泽东也是问她名字,然后想想说,你这不对,鱼放久了只会臭,怎么会香呢,我建议你改一下,叫“鱼久臭”。另外有一位孟锦云,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大家熟知张玉凤,而孟锦云就是与张玉凤一起陪伴毛泽东走过最后两年岁月的幕后人物。孟锦云是原空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1964年陪毛泽东跳舞而与毛泽东相识。毛泽东一问她的名字就开起了玩笑,说:“你跟孟夫子一个姓,而且你这个锦上添云比锦上添花好啊!你湖北,我湖南,我们一湖之隔,你可算得是我的半个小老乡吧。”从此毛泽东称她为半个小老乡,并一直叫她孟夫子。毛泽东的这种风格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因此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都非常深刻,显示了他的机智、风趣和幽默。另外一种问法是,你老家是哪里。只要你一报出地名来,他就能马上告诉你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大事,出过什么大人物。这又反映了毛泽东博闻强记的一面。通过这个和普通人沟通,往往能让你终生难忘。再说“金刚怒目”的一面,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比如说19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我举一个细节。毛泽东说,彭几十年以来和我是三七开。就是说七分不合作,三分合作。这个话说得是很不客观的,而且说得太重。彭德怀不能接受,说五五开行不行?毛泽东说,不行,就是三七开。这时候就顶上牛了,互不相让,不可开交,几乎是对骂起来,彭德怀说:“在延安你操了我40天的娘,现在我操你20天的娘还不行吗?”毛泽东说:“(延安时)华北座谈会操了40天娘,补足20天,这次也40天!满足操娘要求,操够……”朱老总听不下去了,想调节一下,刚说没两句,毛泽东把穿着老头布鞋的脚抬到桌上来了,敲着鞋帮子说:“朱老总,你在隔靴搔痒啊。”这一下让朱老总也不敢吭声了。当然,事后毛泽东对彭德怀其实是心存内疚的。据张耀祠回忆,1962年某日,毛泽东收到彭德怀的八万言的长信后,一大早就在颐年堂等彭德怀,见面就说:“早在等着你,还没有睡觉,昨天收到你的信,也高兴得睡不着。你这个人有个倔脾气,几年不写,要写就写八万字。现在要建设‘大三线’,准备战争,按比例西南投资最多,战略后防也特别重要,你去西南最合适。你说的三条保证,我还记得后面两条。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去作结论吧!”张耀祠认为,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对自己的反思。毛泽东的这一面在今天的回忆文章中多有所见,这就是所谓的“金刚怒目”式。仅举一例,聊备一格。三说“尼姑思凡”,居高临下而又亲和无间。毛泽东的这种风格对社会贤达、博学鸿儒特别具有征服力。我手边就有两个现成的例子。梁漱溟时隔半个世纪以后,深情回忆1938年春天那个夜晚的陕北窑洞,他和毛泽东就中国的抗日前途问题争论得不亦乐乎——“毛十分耐心地听着,不打断我的话,抽烟、喝茶。等我说完后,他露出了笑容,十分果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使我终身难忘的是毛泽东政治家的风貌气度。他穿着一件皮袍子,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说到这里,我想起再前推22年,即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分析了日本对我之既定策略后说:“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予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 20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印证了毛之远见。所以,面对毛泽东的雄辩,梁自然心悦诚服。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在1957年3月12日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毛主席的讲话,那种口吻、音调,特别亲切平易,极富于幽默感;而且没有教训口气,速度恰当,间以适当的停顿,笔记无法传达。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信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讲话的逻辑都是隐而不露,真是艺术高手……他的胸襟博大,思想自由,当然国家大事掌握得好了。毛主席是真正把古今中外的哲理融会贯通了的人。”桀骜如梁公,清高如傅君。接谈之下,欣然就范。梁漱溟的第三句话说:“毛的功劳最大,错误也最大。没有最大的功劳,就不可能有‘文化大革命’。”说到“文化大革命”,其实我个人对毛泽东的感情也颇为复杂。因为“文化大革命”,我的家庭也受到了冲击,我目睹过父亲戴高帽、游街、被批斗和造反派上家里抄家的种种场景。尤其对我影响更大的是,我只读了5年小学,上了一年初中,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无书可读,在初中混了两年,就赶上了“老三届”的末班车,下放到农村去了。在读书的最好时光,没读到书,这是我此生的最大遗憾。这是时代造成的,“文革”造成的,和毛泽东直接相关。所以,当1976年9月中旬的某一天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追悼大会的时候,我在东南沿海某军营招待所的房间里,独自面向北方,按北京追悼会的程序,作虔诚的追悼。理智告诉我应该哭,但就是没有眼泪,感情有点迷茫,有点空白,有点惶恐,有点失落,也有一点庆幸和解脱……但是当毛泽东离去30年之后,当我经历了家事、世事和国事沧桑巨变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毛泽东,可以更加平静、客观,从而看得更清晰一些。这时,反倒感觉到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三)30年来,对毛泽东评价的三个变化因此,就说到了毛泽东离开我们30年来,中国内地对毛泽东评价的三个变化。第一个小变化是1976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毛泽东虽然离去了,但政治上还是坚持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对毛泽东的顶礼膜拜变化不大,显示出了一种民族的巨大的思维惯性。第二个大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时,人们眼中看到更多的是“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看到的是非神的一面,是人的一面,普通平凡的一面,有局限的一面,甚至是犯错误的一面。当时的党内文件中还有这样的原话,比如《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第二卷第679页中说:“毛主席的像在过去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程度。”还说:“《毛主席语录》是林彪为捞取政治资本而搞的,危害很大,流毒甚广。”同时,1980年全国只有21万人到韶山参观。这个时期也有把毛泽东妖魔化的书,比如李志绥的《毛泽东的私人医生》。这种情况的转折点是1989年,那年以后又开始重新印毛主席像,那时印了37万张。到1991年,就飙升到了5,000万张,很多家庭又开始贴毛主席像了。第三个变化始于1990年初。有个现象很奇怪,好像突然一夜之间,所有的出租车里边都挂上毛主席像了。最近我看资料,找到了出处,源于何处?是因为1990年的某一天,在广州市的街头出了个车祸,八车连环相撞,结果七个司机重伤,只有一个人安然无恙,完好无缺。为什么呢?一看,他的车里挂了个毛主席像。然后,所有的出租车都挂上了毛主席像。人们又开始把毛泽东当成神了,祈求他保佑平安。之后的高潮是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家可能看过很多报道和影像资料。毛泽东的铜像迎回韶山的时候,日月星同辉,杜鹃花提前一个月怒放,等等。确有其事。进入21世纪以后,我个人感觉毛泽东热还在持续升温,而且这个升温不是源于政府的发动。比如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电视剧《长征》、《延安颂》,以及电视文献片《诗人毛泽东》等的播出掀起了新的热潮。我个人感觉,这是一种“政治淡出”和“文化凸显”。政府没有更大的动作,更多的悼念、缅怀、追思是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来自人们内心。最近我查了一下网上网页,在全世界的华人中,最高的是文体明星,周杰伦2,300万,姚明2,100万,李宇春1,700万。除了文体明星,毛泽东是第一名,1,400多万。另外,2005年底,以全国妇联为首的六家单位有一个调查,在中学生里边调查“你心目中的英雄”。结果出人意料,第一名的英雄就是毛泽东。今天的中学生——实际是小孩——他们对毛泽东到底有多少了解?毛泽东何以成为他们心目中第一位的英雄?值得研究,更值得庆幸。
编辑推荐
《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中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毛泽东是如何以豪迈的诗词展示革命家,领袖的雄浑气魄,又是怎样以诗人的浪漫情怀书写宏大而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为您一一解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