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德育论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人民  作者:杨维  页数:316  

内容概要

  《素质德育论》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新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果,是课题组所有成员一年半来学习、讨论、写作、修改的结果。 《素质德育论:大学生的现代适应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重点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时代问题。人的培养是在具体环境下完成的,环境是人的哺育者,素质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对教育环境的成功把握。全书内容包括素质德育的内涵与价值意义、素质德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素质德育的兴起与发展、素质德育的结构与功能、素质德育的本质与特点、素质德育的核心与重点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素质德育的内涵与价值意义一 素质德育的内涵(一)素质的内涵(二)德育的内涵(三)素质德育的内涵二 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一)知识与能力(二)知识与素质(三)素质与能力(四)知识、能力、素质:素质德育视阈下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三维合一三 素质德育与应试德育的关系(一)素质德育和应试德育的区别(二)素质德育和应试德育的联系四 研究素质德育的价值意义(一)研究素质德育的紧迫性(二)研究素质德育的意义第二章 素质德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一 素质德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性要求(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创新性要求(三)学习型社会的自觉性要求二 素质德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素质德育提供正确目标(二)科学发展观为素质德育提供全面指导(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素质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第三章 素质德育的兴起与发展一 素质德育在高校改革中兴起(一)高校德育滞后性的表现(二)高校德育滞后性的原因(三)高校德育改革的过程与经验二 素质德育在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中发展(一)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基本状况(二)大学生德育素质不适应性的根源(三)大学生对素质德育的迫切诉求三 素质德育在继承与扬弃中丰富(一)对中国古代德育传统的态度(二)批判地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德育传统四 素质德育在开放与借鉴中充实(一)素质德育在开放与借鉴中充实的根据(二)素质德育在开放与借鉴中充实的内容第四章 素质德育的结构与功能一 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及结构(一)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要素(二)大学生德育素质的结构二 素质德育的结构(一)大学生德育素质结构决定素质德育内容结构(二)大学生德育素质结构决定素质德育过程结构三 素质德育的功能(一)素质德育的结构决定素质德育的功能(二)素质德育的功能与发挥第五章 素质德育的本质与特点一 知性德育的本质与特征(一)知性德育的本质(二)知性德育的特征二 素质德育的本质(一)素质德育的目的性(二)素质德育的实践性(三)素质德育的超越性三 素质德育的特点(一)德育素质形成的不可替代性(二)德育素质的不可转让性(三)德育素质的不可间断性(四)德育素质形成的渗透性第六章 素质德育的价值与实现一 德育价值与智育价值(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二)德育价值与智育价值的关系二 应试德育的价值与特征(一)应试德育的价值(二)应试德育的表现与根源三 素质德育的价值与实现(一)素质德育的价值(二)素质德育价值的实现(三)素质德育的价值与素质德育的功能第七章 素质德育的核心与重点一 素质德育的核心是形成理想信念(一)素质德育中的理想信念(二)现代社会理想信念的形成(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新特征与新矛盾(四)现代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五)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二 素质德育的重点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二)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其根源(三)培育爱国主义的主要方法(四)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五)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第八章 素质德育的保证与基础一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素质德育的保证(一)交往哲学视阈下道德的作用(二)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路径二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德育的基础(一)素质德育中的心理素质(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三)素质德育中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四)素质德育中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第九章 素质德育的对策与方式一 转变德育观念是前提(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转变德育观念的重要性(二)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转变德育观念二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关键(一)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三 改革是德育发展的动力(一)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性(二)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改革四 建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一)开发隐性课程,提高德育实效性(二)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构建高校德育课程新体系五 发展学生的自教自律是目的(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对大学生自教自律的新要求(二)联系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三)结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强化自我教育功能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素质德育的内涵与价值意义  二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二)知识与素质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成果,它的形成有益于素质的提高。一般来说,一个掌握大量知识的人,其素质也比较高。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也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意味着一个素质高的人的知识也高,广义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可以被看成是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通过实践发展起来的,也是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因此素质是构成知识的基础。知识体现了素质的要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素质与知识的区别表现为:其一,内涵不同。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的总和,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可以指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又可以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既指人的个体素质,也可指群体素质。其二,获得方式不同。知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自身和生活的社会环境认识的结果,是人类活动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而素质则是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结构,决定人的活动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基本因素,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社会生活和学习获得的结果。其三,表现形式不同。知识可以脱离有生命的人而独立存在于书本、磁盘和其他媒体中,可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符号性工具得以表现,能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传递;而素质是深层隐含的、不能脱离有生命的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素质同人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互相传递。其四,评价手段不同。知识可以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而由于素质具有概括性,只能通过全面观察其多种多样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很难从一次行为表现中了解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品质。其五,发展方向不同。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的总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是向着真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而素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可变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素质德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