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永林  页数:33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在深入研究民间、民间精神、民间文化和民间理性的基本特征、主要品格、主体精神和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及雅俗互动的规律;后半部分重点探讨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神秘文化、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和民间语言等形态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具体影响,即这些民间文化形态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存在形态、功能作用,及价值意义,并分析了新时期小说创作重视向民间文化学习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作家个人等方面的背景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将民间文化学、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学、民间文艺学等理论与社会学、美学、文艺学、叙事学、文学史学、小说学等理论结合起来,将民间文化类型、素材、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与新时期小说作家及作品的具体研究结合,将现代民间文艺思潮和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形成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具体研究的结合与照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民间”意义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地域空间的民间   一、乡村乡民的民间   二、都市市民的民间 第二节 社会范畴的民间   一、民间是一个政治的概念   二、民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第二章 民间精神与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精神的基本品格  一、生存欲望精神  二、自发自为精神  三、批判创造精神 第二节 民间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广义民间文化与狭义民间文化  二、民间文化的主要特征第三章 民间理性与作家写作 第一节 作家写作立场的民间理性  一、启蒙民众的民间理性  二、回归民间的理性  三、反思批判的民间理性 第二节 作家写作范式的民间理性  一、二元对立的形象塑造模式  二、民俗背景的典型环境模式  三、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  四、故事母题的叙事内容模式  五、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模式第四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   一、生产主体:集体——个体   二、消费主体:农民——市民   三、传播媒介:口头——书面   四、主要功能:实用——娱乐   五、发展历史:古老——年轻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   一、精英文学追求传统理性,通俗文学追求世俗理性   二、精英文学崇尚永恒价值,通俗文学祈盼市场流通   三、精英文学注重自我表现,通俗文学注重读者需求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与新时期小说第六章 神秘文化与新时期小说第七章 民间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第八章 民间故事与新时期小说第九章 民间诗歌与新时期小说第十章 民间语言与新时期小说第十一章 民间语言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民间”意义的现代阐释  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们可以从政治、教育、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民间,因此民间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中有着不同的面貌,指涉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作为现代意义的民间不仅仅是一种地域空间的概念,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概念。本文站在文化的角度从地域空间和社会范畴两方面论述民间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地域空间的民间  一、乡村乡民的民间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根据他在墨西哥农村小区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式:乡民(Folk)和市民(Urban)处于对立的两极,在与“现代城市”的对比中建构和界定了“乡民社会”,“在建构这种理想的类型时,我们可以设想其社会成员总是呆在他们所占据的狭小的疆域里。”他认为,乡民社会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传统的乡民社会是由不与外人交流的人群构成的,他们居住在半封闭的社区里,在文化上属于小传统而与都市文明的大传统相对立:“小传统——小规模、单一性、神圣化;大传统——大规模、多元性、世俗化。”他在用大传统与小传统来界说文化的存在形态时,用民间对应他的小传统,与少数上层精英分子所创造的大传统不同,小传统是大多数不识字的农民在乡村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可见,雷德菲尔德的“民间”主要是指乡村乡民生活的空问。按照日本学者富永健一的看法,所谓村落或乡村社会,就是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一般比较小,社会关系大部分局限于地域内部,居民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地域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从目录看内容还不错,写的比较四平八稳,不是很深。
  •   封面实在太脏
  •     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80年代到九十年代)
      黄永林著
      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第一章:“民间”意义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地域空间的民间
      一、 乡村乡民的民间
      二、 都市市民的民间
      第二节 社会范畴的民间
      一、 民间是一个政治的概念
      二、 民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第二章 民间精神与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精神的基本品格
      生存欲望 自发自为 批判创造
      第二节 民间文化的主要特征
      广义与狭义的民间文化
      特征:狂欢形式
      批判精神
      价值取向:土地故乡情结;家庭家族本位;邻里群体认同
      鲜活形态
      
      第三章 民间理性与作家写作
      第一节 作家写作立场的民间理性
      启蒙民众 回归民间 反思批判
      第二节 作家写作范式的民间理性
      二元对立的形象塑造模式
      民俗背景的典型环境模式
      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
      故事母题的叙事内容模式
      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模式
      
      第四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
      生产主体:集体 个人
      消费主体:农民 市民
      传播媒介:口头 书面
      主要功能:实用 娱乐
      发展历史:古老 年轻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
      传统理性 世俗理性
      永恒价值 市场流通
      自我表现 读者需求
      社会作用 娱乐功能
      文学创新 传统继承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
      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转化
      作家文学向民间文学的转化
      从民间来,经过作家加工后又回到民间的循环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与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 民俗文化在新时期小说中的作用
      揭示作品主题,使之更加含蓄深刻
      再现历史背景,使之更加真是丰富
      烘托典型环境,使之更加绚丽多姿
      塑造人物形象,使之更加立体生动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中民俗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个人原因: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
      社会原因:时代对民族精神的强烈需求
      文化原因:文学对民族文化的迫切追寻
      
      第六章 神秘文化与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 新时期小说中神秘文化的运用
      神秘巫术事项的叙述
      神秘自然景观的描写
      神秘人生困惑的思考
      神秘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重视神秘文化的原因
      国内“文化寻根”的兴起
      国外“魔幻现实主义” 的影响
      神话和神秘文化的魅力
      
      第六章 民间传说和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 民间传说在新时期小说中的作用
      再现历史真实
      营造文化氛围
      突出民族性格
      彰显地域特色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与新时期小说
      一、民间传说的双重文化意义与新时期小说
       帝王的传说:揭露帝王与崇拜皇权
       将相的传说:歌颂清官与认同人治
       妇女的传说:赞美忠贞与推崇忍耐
       传说的结局:现实残酷与结局理想
      (抚慰群众失衡的心态)
      二、故事、传说的历史价值与新时期小说
      1.故事与历史
      故事:过去的事 story:历史或史话,也是过去的事 故事和史诗是一体的,源头是原始神话
      P181 故事;历史
      从过去时这一角度认识历史与故事的同一性,对于理解故事的文化特质是十分重要的。简单的说,过去时态意味着记忆。通过记忆而展开的世界是人的生存活动在符号层次上向过去延伸了。假如一个民族没有流传自己的故事,这个民族就不会有真正的历史;而一个个人如果没有关于自己过去的故事,这个人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历史。没有历史的人是生活在一个个瞬间的无定性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了故事,也就没有了人。
      P182 故事;谎言
       故事是谎言,又不全然是谎言。它通过虚构而显示出某种可能。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即叙事文学)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而具有了比历史更普遍的意义,“更富于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代表了一种经典的故事观念,即相信故事的字面意义尽管是虚构的,但在字面意义的后面还埋藏着某种一般的、普通的意义,这层意义就是讲述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主题。有了这层意义,故事的虚构便不再是纯粹的谎言,而具有了某种真实性和“哲学意味”。
      
      历史:法国历史学家丹纳《英国文学史》 历史的“复活”:p184外壳和动物都是无生命的残骸,它们只是作为了解完整的活生生的存在的一个线索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返回到这种存在中去,努力地重造它。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人论》概括上述思想:把所有单纯的事实都归溯到它们的生成(fieri),把所有的结果都归溯到过程,把所有静态的事物或制度都归溯到它们的创造性活动。
      (1)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差异和虚构;(2)关于历史的意义和看法的意识形态性
      2.传说与历史
      传说的历史性与传奇性 历史的传奇化
      3.历史小说与历史
      “似是而非”
      胡适:p192最好是能于历史事实之外,造成一些似历史而非历史的事实,写到结束却又不违反历史的事实。
      新历史小说:叙事话语上表现出民间话语特征;
       叙事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虚构特征;
      叙事风格上表现出消解传统史诗性风格的特点;
      叙事立场上表现出作家主体意识的弱化的特点。
      
      第八章 民间故事与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 民间故事和小说的源流
      第二节 民间故事与中国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故事与情节
      一、 民间故事的结构律
      二、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线性化结构 抒情化意蕴 《黑骏马》《北方的河》 生活化风格
      三、 超越故事结构的意义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
      P222读一部故事小说,吸引我们的是环环相扣的情节因果链,是一种时间单向性的线性运动流程。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因果性,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事实上,当纷纭斑驳的生活被故事化、情节化的同时,复杂的现象世界也就被简单化、单纯化了。正因为如此,现代的一些小说家,不再满足于编造一个故事,他们或从创作者主体出发,以主体心灵的折射去改造客体,强调心理真实,产生了抒情化的艺术走向;或采用全方位观照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不是全能的,也不去搜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必然”因果联系,只是试图从概率的原则出发逼近生活,从而导致了生活化的艺术走向。无论是抒情化还是生活化,其目标是一致的。这一目标即是打破故事小说以线性因果情节为基石建立起来的单一秩序,开始寻找隐匿在现象背后的某种更高的生活实在,从而建立一种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有力度、更有弹性、更适于生活本身的小说艺术秩序。在我们看来,超越故事的美学意义也在于此。
      第四节 故事与时间
      时序、时长、频率
      第五节 故事与人物
      
      第九章 民间诗歌与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 民间诗歌在新时期小说中的作用
      一、 描写现实社会和表达民间立场,增强小说的现实性和民间性
      二、 表现民族精神和再现历史内涵,增强小说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黑骏马》《钢嘎•哈拉》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将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同明确的未来感交融在一起,对蒙古民族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风俗习性,以及古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反映出富有历史和民族意义的深广内涵。
      三、 凸显地域特色和提升语言韵味,增强小说的地域性和生动性
      《黑骏马》将民间诗歌那凄婉动人、悲凉沉郁的韵味带入小说作品,时断时续地在草原上一对青年男女现实的悲欢离合中回响,以其粗犷的旋律、揪人心肠的变调轰鸣着、挤压着,弥漫在每个读者的心头,是小说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片古朴、悠远、纯净、自然的生活氛围里,小说也因此增添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苍凉感。张承志认为这首古歌是理解蒙古游牧民族的心理、生活、矛盾、理想及文化特点的钥匙,与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基本一致,所以就以古歌的内容和结构作为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框架,为小说带来了源于古歌又多余古歌的音乐的旋律和诗歌意境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重视民间诗歌的原因
      一、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雅俗互动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二、 从文学创作的现状来看,回归民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P265新时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经过反思后回归传统和民间的一种自觉的选择。(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4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5)
      P266“寻根”的提倡者们,以高度 的理性自觉,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他们从哲学本体论上重新提出和阐释文化概念,把文化作为自己艺术创造的思想闪光点和聚集点,力图通过对民族现在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示民族意识、心态的原状和过程,以及这一成型文化对灵魂、精神的种种“扭曲性”塑造,目的在于重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在这种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建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回归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P26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像韩少功、余华、李锐等作家来说,民间已不是某种理论的强制性摊派,也不再是某种冷冰冰的意识形态的虚构,他们的民间就在身边,是一个灼热的存在。这些作家走向民间、观察民间、走访民间、亲历民间。他们惊奇地意识到民间并不是理论的紧箍咒,而是文学取之不尽的资源。文学有理由充分地描写民间,文学必须充分注意到民间的存在。作者们把自己的创作视野转向民间和民间题材,就在于帮助人们从那种近似教条化的片断的认识中拯救出来,拓展了小说创作的审美空间。这正如陈思和所指出的那样:“我想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着对事物的多种理解和多种解释,不管社会多么残酷和严厉,民间永远是一块自由自在的天地,它无所不在:时间和空间、城市和农村、精神领域和世俗社会……这个有待开拓的新空间里所展示的世界风貌,远比权力话语合理性逻辑所揭示的世界要丰富得多也有趣得多。”(陈思和 犬耕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148)对于小说家来说,小说的艺术生命在民间,作家只有以最丰厚而广袤的民间作为坚强的依托,才可能创作出具有充分艺术美感和人情意味的作品来。藏族作家阿来:“我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知道在藏民族生活中,强大的官方话语、宗教话语并没有淹没一切。在这里,我必须说,不是我掘开了这个宝库,而是命运给了我着无比丰厚的馈赠”,“是民间传说那种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自由穿越的方式,给了我启发,给了我自由,给了我无限的表达空间”。(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料》《民族文学研究》2001.3)
      
      第十章 民间语言与新时期小说
      这些新时期小说作家之所以重视民间语言的运用和改造,除了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客观原因外,还与作家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民间语言深刻的主观性感和体验有关。P271
      第一节 民间语言在新时期小说中的运用
      一、 方言俚语的运用 地域感
      二、 比喻象征的御用
      三、 生动口语的运用
      四、 个性语言的运用 是人物创造变成了营构地域文化氛围的一个生动的有机载体。
      第二节 民间语言在新时期小说中的作用
      一、 增强小说的文化内涵
      二、 增强小说的地域特色
      瑞士学者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萨丕尔 霍尔 卡西尔
      P288特定的地域文化总是在不自觉中,规囿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使生存于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某种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结构。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地域文化中的这种群体思维模式和心理因素影响着小说家的包括直觉和感受在内的主观世界,诸如精神气质、情感内涵、表情达意的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等。因此,他们创作的小说本身就成为某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者,以至于形成了于这种地域文化同质同构的心理定势。小说语言运用上的地域性共通特征的出现,就是因为人类的生存总是要受到某种文化制约的缘故。
      P290 民间语言的运用与地域文化精神特点紧相维系和互为表里,这是新时期小说的重要特征。在独特的叙述气韵的营造中,新时期作家除了利用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民情民俗等进行描绘和渲染之外,还大量吸收本地域有着文化积淀意味的民间语言句式、方言俚语和口头语,将其点缀于环境和人物刻画之中,从而收到特殊的效果。
      第三节 民间语言与新时期小说作家
      一、 作家对民间语言的深刻体验 本土
      二、 作家对民间语言的改造提升小说语言形态 p293由此不难看出,在新时期地域小说中,对于特定语言意念的追索,已成为一些作家创作小说中的一个自觉的追求过程。小说语言形态的民间化,对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来说,已成为捕捉和营造民间语感和地域特色的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
      
      第二十一章 民间语言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节 早期的“白话文运动”,从“言文合一”的角度论述了民间语言的价值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从“建立新文学”的角度指出了民间语言的意义
      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从保存民间文学的角度搜集民间语言
      这一运动造成了较大的声势,让民歌进入高等学府,以鄙野冲击道统,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无论是胡适,还是刘半农,虽然他们向古代和现代的民间歌谣学习创立了白话诗,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向民间语言学习,只是为了宣传启蒙的需要,他们都不是凭借这些运用民间语言创作的新诗在中国现代文学上产生影响的。因此,“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他们的启蒙立场是一致的,民间、启蒙、文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强大的启蒙思想并未能使得广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更多地投入到那些鄙陋的民间方言土语的运用之中,相反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大量出现生硬的欧化的语言。
      第四节 三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从启蒙大众的角度反思民间语言
      第五节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服务大众的角度提出学习民间语言
      反对党八股: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毛泽东这样的论述凝结了强大的历史能量,它同时包含话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设定,在理论上改变了20世纪的汉语的发展方向。
      第六节 五十年代的“新民歌运动”,从普及民歌创作的角度学习民间语言
      这次新民歌运动,由于领袖人物的倡导和国家权力机构的积极鼓动,是新民歌拥有了不容置疑的地位,并赢得了显赫的声望,这对提高民歌乃至整个民间文学的地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作家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这种语言进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实质上成为政治权利的传声筒,因此,一些新民歌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一些错误的东西,如左倾思想、浮夸风等。
      第七节 八十年代后期的“寻根文学”,从发掘文化意义的角度运用民间语言
      P314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文化开放的年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融汇中,许多作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展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的讨论,使新时期文学对人的认识进入到文化心理层次上。文化寻根意识对整个文学创作影响较大,启发了后起的作家们自觉地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促进了新时期文学对文化价值的自觉追求。
      P317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学运动和思潮中,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存在及其意义,越来越从理性的高度重视民间语言在作家文学中的运用价值。
      新时期的“寻根文学”,从追寻文学的民族性的角度发现民间语言和文化对作家文学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寻找文学的民族之根和文化之根。这是一个从文学语言形式的改良到文学语体的革命;从激进的语言变革到理性的文化的自觉追求的过程。P318从民间语言价值和意义的发现和不断被重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与民间大众的关系、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政治权利与主流话语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等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体现。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和复杂的关系中,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并将它运用与文学创作中,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