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秉荣 页数:5807
Tag标签:无
前言
贺捷生 刘秉荣同志创作的《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出版之际,他请我作序,我说 这么重大的题材,我作序不合适吧?他说:“大姐,由你作序最合适,你父 亲贺龙元帅是八一南昌暴动的总指挥,南昌暴动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 的第一枪,而你出生十九天就参加了长征,是红军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从红 军初创至今八十年后的今天,由你这最小的红军作序更有特殊的意义。” 是啊,从1927年八一南昌暴动至今已八十年了,我虽然经历了长征,但 仅一岁,虽有亲身经历但没有记忆。关于红军的十年苦斗,多是从父母以及 各方面了解到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8月1曰,南昌暴动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 革命第一枪,自此,十年土地革命历史的一页掀开了。继南昌暴动后,在湖 北、湖南、广东等省,也都纷纷举行暴动,尔后逐渐形成了三大苏区。 正当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顺利发展之际,从1930年起,李立三的“左” 倾冒险错误支配了全党,继而王明的“左”倾中央掌权,他们不顾红军的实 力,命令各地冒险举行暴动;排斥打击不同意见者;错误地肃杀了一大批优 秀干部,等等。虽然如此,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段德昌、周逸 群、徐向前、曾中生等中共领袖的领导下,仍使红军和苏区不断发展壮大。 在江西中央苏区,从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创建了红一方面军,并形成了红军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湘鄂西,贺 龙、周逸群、段德昌经过几起几落,创建了红2军团;在鄂豫皖,徐向前等 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连续“围剿”,并成立了红四方面军。 但是,共产国际和王明的“左”倾中央终于把中共和红军推上了绝路, 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和湘鄂西、鄂豫皖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失 败了,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长征初期,在博古、李德的盲目指挥下,红军 又迭遭失败。遵义会议上,张闻天、王稼祥等投了关键一票,使毛泽东掌握 了军队指挥权,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与 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终于到达了陕北。第二年贺龙、任弼时等也率红 2、6军团从滇东出发,一路破关斩将,在滇西石鼓抢渡了金沙江,而后翻越 大雪山抵甘孜。在甘孜,贺龙、任弼时等也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并按中央 指令成立了红二方面军。最后,迫张率红军北上。经过草地和甘南、陕南的 战斗,三大主力终于在1936年秋会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翌 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东进抗日。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写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贺龙、 邓小平、彭德怀、滕代远、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张 闻天、王稼祥、博古等几乎所有的中共领袖的曲折经历,写了中国工农红军 十年艰苦斗争的历程。写了南昌暴动、湘南暴动、广州暴动、秋收暴动、平 江起义、洪湖暴动、黄麻暴动、苏区肃反、反五次“围剿”、万里长征等等 大大小小的事件:写了蒋介石、陈诚、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 龙云、刘湘、刘文辉、阎锡山、张学良、杨虎成等国民党军政首脑、将领及 对红军“围剿”的经过,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 中国工农红军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是红军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 族精神的大集合体,中国工农红军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是他们 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放在了首位,正是这种崇高的思想信念的力量,这种敢 为人先的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86年历程的今天,尤其更要发扬这种革命的精神,而这 种崇高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共产党员身上所缺少的。 我与秉荣同志相识于1980年,1980年6月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立之 际,秉荣同志到了编写组工作。他是从北京军区宣传部借调来的。他对工作 认真、负责,对同志真诚坦荡。1983年。他创作了长篇评书《菜刀记》,这 是写我父亲的内容,各地电台播放后反响很大。后来他还连续出版了《反南 昌》、《红海忠魂》、《神龙元帅》、《贺龙元帅》、《福将贺龙》、《贺 龙传奇》、《贺龙姐弟》、《贺龙大传》、《贺龙全传》、《中共领袖蒙难 记》、《洪湖曲》、《喋血洪湖》、《洪湖血浪》、“红一、红二、红四方 面军纪实”等一批反映中共领袖和红军题材的著作,还写了反映民国内容的 《辛亥革命秘史》、《北伐秘史》、《国民政府秘史》等著作。这些创作为 他写的这部《中国工农红军全传》作了准备工作。 对于他写这部书,我是赞成和支持的。我负责军科大百科部工作时,给 他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方便,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有关红军的历史和事件。他把 写好的章节送给我看,他说他写此书的指导原则是:秉笔直书,注重史实, 不搞“戏说”,让读者自己从中领悟中国革命之艰辛;尽最大可能做到于史 有据,文字上尽量通俗易懂:他认为,虽成书于今日,不仅为当今读者负责 ,更要为以后的读者负责,要为人们留下一部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又具有 真实性的中国工农红军全传。 我认为秉荣同志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创作的,他潜心研究红军史已二十 七年,创作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我相信这部作品一定会得到读者的喜爱, 也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史料。 2007年7月
内容概要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写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贺龙、邓小平、彭德怀、滕代远、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几乎所有的中共领袖的曲折经历,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十年艰苦斗争的历程。写了南昌暴动、湘南暴动、广州暴动、秋收暴动、平江起义、洪湖暴动、黄麻暴动、苏区肃反、反五次“围剿”、万里长征等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写了蒋介石、陈诚、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龙云、刘湘、刘文辉、阎锡山、张学良、杨虎成等国民党军政首脑、将领及对红军“围剿”的经过,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 中国工农红军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是红军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集合体,中国工农红军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是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放在了首位,正是这种崇高的思想信念的力量,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走过86年历程的今天,尤其更要发扬这种革命的精神,而这种崇高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共产党员身上所缺少的。
作者简介
刘秉荣,天津市宝坻县人。1945年生,1965年入伍。曾在部队中任记者、文艺期刊编辑、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法制日报》特约记者,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员,武警部队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先后出版《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大传》《红海忠魂》《魂飘重霄九》《西路军魂》《中共领袖蒙难记》《洪湖血浪》《喋血洪湖》《神龙元帅》《贺龙姐弟》《贺龙传奇》《彭德怀传奇》《沧海横流》《国民政府秘史》《辛亥革命秘史》《北伐青史》《杨三姐告状》《清末绿林纪实》《军阀与迷信》《东方武警》《南疆擒魔》《蛇头弄险》《贩毒枭雄》《硝烟谍影》《刘家友传》《第九次较量》《善书》《新编拍案惊奇》《屹立》《英雄赞歌》《朱声达将军传》《贺龙全传》等46部著作,并在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散文数百篇,总字数逾2800万。
书籍目录
序第一卷 楔子 第一章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第二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 第三章 陈独秀的错误与中共的悲剧 第四章 两夫人肝胆昭日月第二卷 第五章 两把菜刀起义人 第六章 英雄闹江州 第七章 朱德投身革命之路 第八章 蜀中名将刘伯承 第九章 南昌暴动的决策者 第十章 涂家埠铁桥被炸 第十一章 周恩来赴南昌 第十二章 周恩来枪下留情 第十三章 “一声枪晌惊天地” 第十四章 叶剑英游说张发奎 第十五章 秘密共产党员叶剑英 第十六章 起义军南征 第十七章 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的召开 第十八章 乌石“云落” 第十九章 三河坝朱德激战 第二十章 起义军南下失败之后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秋收暴动惊天地 第二十二章 向井冈山进军(一) 第二十三章 广州暴动泣鬼神 第二十四章 南昌暴动后的星星火种 第二十五章 向井冈山进军(二) 第二十六章 湘南暴动 第二十七章 伟大的会师第四卷 第二十八章 广州暴动后广东各地的工农武装斗争 第二十九章 琼崖暴动 第三十章 齐鲁大地的暴动 第三十一章 玉田暴动 第三十二章 苏沪地区的暴动(一)第五卷 第三十三章 三克永新 第三十四章 毛泽东在永新调查 第三十五章 “八月失败” 第三十六章 井冈红旗飘 第三十七章 红五军上井冈山第六卷 第三十八章 贺龙决心赴湘西 第三十九章 爆竹声中 第四十章 反嘴镇兄弟相逢 第四十一章 洪湖激浪连天涌 第四十二章 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 第四十三章 画影图形拿“祸龙”第七卷 第四十九章 共产党组织在鄂豫皖边的成立 第五十章 鄂东北、鄂东南的秋收暴动 第五十一章 河南省的武装暴动 第五十二章 “黄麻革命涌洪波” 第五十三章 徐向前赴鄂东北 第五十四章 商南暴动前后 第五十五章 红三十一、红三十二师会合之际 第五十六章 鄂豫皖边暴动再起第八卷 第五十七章 中共“六大”前后的中央 第五十八章 朱、毛率军挺进赣南 第五十九章 彭德怀率部游击赣南 第六十章 淌血的井冈山 第六十一章 大革命前后的闽西 第六十二章 红四军首次入闽 第六十三章 中央下令毛、朱离开红军 第六十四章 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 第六十五章 红四军二次入闽 第六十六章 红四军的“七大”“八大”前后 第六十七章 古田会议 第六十八章 “风展红旗如画” 第六十九章 罗炳辉率部起义 第七十章 红五军重返井冈山 第七十一章 风卷红旗过大关 第七十二章 袁文才、王佐之死 第七十三章 李立三“左”倾错误推行之始 第七十四章 红三军团攻占长沙 第七十五章 红一方面军攻长沙 第七十六章 “一克名城赣水红” 第七十七章 共产国际不满李立三 第七十八章 从峡江会议到罗坊会议 第七十九章 蒋介石南昌设“剿赤”行营 第八十章 “富田事变” 第八十一章 “前头捉了张辉瓒” 第八十二章 红十一军的建立与改编 第八十三章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第九卷 第八十四章 王明爬上了中共高位 第八十五章 王明决心排除异己 第八十六章 项英与“富田事变” 第八十七章 闽西苏区的肃“社党” 第八十八章 第二次反“围剿”之战 第八十九章 “三人团”到中央苏区 第九十章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九十一章 彭德怀杀了黄公略之兄 第九十二章 八桂农民的暴动 第九十三章 红七军转战到中央苏区 第九十四章 红军 第三次反“围剿”之战 第九十五章 “开国大典” 第九十六章 打“土围”拔“白点” 第九十七章 宁都兵暴” 第九十八章 博古执掌了中共大权 第九十九章 红军攻打赣州 第一○○章 第十九路军淞沪血战 第一○一章 江口会议的决定 第一○二章 蒋、汪重合作的“剿赤”举措 第一○三章 惨烈的水口之战 第一○四章 苏区中央局中的严重分歧 第一○五章 宁都会议——毛泽东受排挤第十卷 第一○六章 锁龙洞中“锁”贺龙 第一○七章 春雷滚动时 第一○八章 贺龙三打鹤峰 第一○九章 赤溪河大捷 第一一○章 红四军向大庸、慈利推进 第一一一章 红四军占鹤峰、克五峰、破长阳 第一一二章 洪湖水浪打浪 第一一三章 汉川中心县委成立前后 第一一四章 贺龙率军东下洪湖 第一一五章 红二、红六军的军事行动 第一一六章 邓中夏赴洪湖 第一一七章 邓中夏决心攻长沙 第一一八章 邓中夏下令攻津、澧第十一卷 第一一九章 红一军奉命攻武汉 第一二○章 殷区、桐柏、白狗庙的暴动 第一二一章 红九军的建立 第一二二章 鄂豫皖苏区一反“围剿” 第一二三章 鄂豫皖苏区的二反“围剿” 第一二四章 红四军行动方针上的严重分歧 第一二五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一二六章 张国焘坐镇白雀园 第一二七章 红四军的“肃反” 第一二八章 “高唱入云”的“肃反声浪” 第一二九章 “血沃中原肥劲草” 第一三○章 张国焘率兵西移 第一三一章 沈泽民等状告张国焘 第一三二章 红二十五军的艰苦斗争第十二卷 第一三三章 罢官段德昌 第一三四章 红二军团败走杨林市 第一三五章 夏曦抵洪湖苏区 第一三六章 红三军转战鄂西北 第一三七章 段德昌洪湖重显威 第一三八章 夏曦吹捧王明 第一三九章 周逸群血洒洞庭 第一四○章 红九师奉命北上 第一四一章 邓中夏之死 第一四二章 夏曦推卸责任 第一四三章 关向应奉命赴洪湖 第一四四章 贺龙洪湖“呼风唤雨” 第一四五章 “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 第一四六章 湘鄂西苏区 第一次肃反 第一四七章 洪湖苏区的失陷 第一四八章 洪湖女杰——钱瑛 第一四九章 夏曦败走大洪山 第一五○章 “夏曦当年若身死” 第一五一章 红三军困守大洪山 第一五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第十三卷 第一五三章 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前后 第一五四章 受到批判的山东省委 第一五五章 苏沪地区的暴动(二)第十四卷 第一五六章 红军的进攻之役 第一五七章 红军 第四次反“围剿”之战 第一五八章 东方军入闽作战 第一五九章 中共临时中央迁到中央苏区 第一六○章 “左”倾中央改组湘赣省委 第一六一章 反“罗明路线” 第一六二章 “谢古邓毛剩小平” 第一六三章 一波三折的大规模查田运动 第一六四章 任弼时到了湘赣省 第一六五章 蒋介石亲征 第一六六章 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的 第一回合 第一六七章 “福建事变” 第一六八章 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的 第二回合 第一六九章 “闽府”解体 第一七○章 湘赣苏区 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第一七一章 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 第一七二章 苏维埃 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第一七三章 全国红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一七四章 “崽卖爷田不心痛” 第一七五章 “博洛矛盾” 第一七六章 “风景这边独好” 第一七七章 “血染东南半壁红” 第一七八章 红六军团西征第十五卷 第一七九章 巾帼英雄——贺英与谷大姐 第一八○章 夏曦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一八一章 贺英血洒青山 第一八二章 红三军游荡湘鄂边 第一八三章 熊贡卿欲招安贺龙 第一八四章 十字路会议 第一八五章 红三军抵黔东 第一八六章 “双龙”会师南腰界第十六卷 第一八七章 战斗在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 第一八八章 宛西的农民暴动 第一八九章 高敬亭与红二十八军 第一九○章 天府之国的红色火种 第一九一章 红四方面军占领通南巴 第一九二章 任伟章率部起义 第一九三章 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的建立 第一九四章 红军反三路围攻之役 第一九五章 众英雄身陷囹国 第一九六章 中共川陕省 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第一九七章 木门会议 第一九八章 张国焘再搞“莫须有” 第一九九章 川陕省苏 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 第二○○章 红军的三次进攻之战 第二○一章 红军的反六路围攻 第二○二章 毛裕镇与清江渡会议 第二○三章 广昭之役第十七卷 第二○四章 博古、李德终败北 第二○五章 陈济棠与红军的密谈 第二○六章 万里长征始于都 第二○七章 蒋介石急飞南昌 第二○八章 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防线 第二○九章 毛泽东否定李德北上入湘西的路线 第二一○章 突破乌江 第二一一章 “群龙得首自腾翔” 第二一二章 中革军委决定红军入川 第二一三章 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 第二一四章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第二一五章 蒋介石贵阳惊魂 第二一六章 红军巧渡金沙江 第二一七章 红三军团攻打会理城 第二一八章 会理会议的风波 第二一九章 蒋氏给刘文辉的“报丧帖子” 第二二○章 刘伯承彝海结盟 第二二一章 红军不是“石达开 第二” 第二二二章 红军翻越大雪山 第二二三章 万分激动的时刻 第二二四章 张国焘用枪杆子压中央 第二二五章 红军过草地 第二二六章 板荡识忠臣 第二二七章 俄界紧急会议 第二二八章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 第二二九章 一张报纸“定乾坤”第十八卷 第二三○章 红二十五军转战抵陕北 第二三一章 陕甘根据地的发展经过 第二三二章 崂山伏击战第十九卷 第二三三章 张国焘另立中央 第二三四章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第二三五章 蒋介石会阎锡山 第二三六章 直罗镇之战 第二三七章 刘志丹险被肃杀 第二三八章 蒋、汪、胡再次斗法 第二三九章 瓦窑堡会议 第二四○章 中共对东北军的统战 第二四一章 冀晋绥的革命武装斗争 第二四二章 阎锡山的“河防” 第二四三章 红军渡河东征 第二四四章 红四方面军的南下战役 第二四五章 张浩电示张国焘第二十卷 第二四六章 “万坪大捷奠大业” 第二四七章 湘西攻势 第二四八章 黔东特区保卫战 第二四九章 湘鄂川黔边苏区的政权建设 第二五○章 批判夏曦与刘士杰叛变 第二五一章 与以往不同的中共中央电令 第二五二章 鸡公垭红军陷重围 第二五三章 连战连捷 第二五四章 东进湘中 第二五五章 明、密码电报 第二五六章 贺龙与家乡的诀别 第二五七章 红二、六军团长征 第一关 第二五八章 湘中之战 第二五九章 红二、六军团急赴黔东 第二六○章 红十八师血战突围 第二六一章 红二、六军团进占黔、大、毕 第二六二章 夏曦之死 第二六三章 乌蒙山中回旋战 第二六四章 红二、六军团急进滇中 第二六五章 顾祝同飞抵昆明” 第二六六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二六七章 张冲大义让路 第二六八章 贺龙占富民、克楚雄 第二六九章 贺龙三袭镇南、祥云 第二七○章 红六军团势如破竹 第二七一章 蒋介石急飞昆明 第二七二章 “贺龙敲石鼓” 第二七三章 迎接红二、六军团的北上 第二七四章 格达活佛 第二七五章 张国焘被迫取消“ 第二中央” 第二七六章 热情的先头迎接部队 第二七七章 翻越大雪山 第二七八章 贺龙与归化寺的八大老僧 第二七九章 失望的得荣城 第二八○章 红二军团进巴安 第二八一章 红六军团抵甲洼 第二八二章 甘孜风云 第二八三章 同床异梦 第二八四章 红二方面军成立之际 第二八五章 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第二十一卷 第二八六章 联合抗日前奏曲 第二八七章 中共与杨虎城 第二八八章 中共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第二八九章 红军西征甘肃 第二九○章 斯诺到红军中采访 第二九一章 “两广事变” 第二九二章 红四方面军鏖战岷、洮、西 第二九三章 中共中央不同意张国焘的“西进计划” 第二九四章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第二九五章 宁夏战役 第二九六章 西渡黄河——悲剧的开始 第二九七章 山城堡之战 第二九八章 “半壁河山沉血海” 第二九九章 胶东的农民暴动第二十二卷 第三○○章 河西“二马” 第三○一章 “红军的谈判是真诚的!” 第三○二章 “再扔一袋‘山药蛋’!” 第三○三章 徐、陈决心西进 第三○四章 古浪三战,九军折半 第三○五章 西路军假道凉州 第三○六章 陈昌浩与徐向前的争吵 第三○七章 西四十里铺和永昌的血战 第三○八章 前进剧团的悲剧 第三○九章 激战山丹 第三一○章 “西安事变” 第三一一章 中央电令使西路军徘徊不定 第三一二章 “英雄战死错路上” 第三一三章 中央要西硌军东返 第三一四章 “紧箍咒” 第三一五章 援西军进驻镇原 第三一六章 倪家营子九昼夜的血战 第三一七章 兵败祁连山 第三一八章 马德涵飞抵凉州 第三一九章 石窝分兵 第三二○章 他们九死一生(一) 第三二一章 盛世才与西路军 第三二二章 他们九死一生(二) 第三三五章 陕南人民抗日 第一军的建立 第三三六章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的开始 第三三七章 红军奔赴抗日前线
章节摘录
楔子 话说神州大陆,自秦汉以后,便专制日甚,其间皇帝虽几经易姓,究不 脱帝制之范围,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盼来辛亥武昌首义,推翻了帝制, 出来了一个中华民国。民国,顾名思义,民之国也。全国的人心,以为推翻 清室,将永除专制之苦,得享共和之福,然不料狐埋狐捐,以北洋渠魁袁世 凯为首的军阀,醉心帝制,把刚刚解脱专制的中华民族又推向了军阀割据的 局面。这些军阀深染专制之毒,枭雄自肆,祸心包藏,争权夺利,阴谋迭出 ,他们操纵着中国的政治舞台,为一己之欲,不顾流尽天下人之血,不顾生 灵惨遭涂炭之苦,而使战云翻腾,战祸延绵。袁氏卒后,黎(元洪)、冯(国 璋)相继,迭被是祸,依次下野,东海(徐世昌)承之,南北纷争,迄无宁岁 ,苍狗白云,演出许许多多怪状。 一代伟人孙中山看到了袁世凯等军阀如此专横跋扈,心中恼怒,在共产 国际和中共的影响之下,改组了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使国共两党从此携手。然上天不祜,伟人不幸大行西去。1926年 ,国共两党于广东誓师北伐,一举打过长江,底定湘鄂之后,又分道扬镳。 那些大大小小的新老军阀,为争夺权势,依然纵横捭阖,翻云覆雨,互争雄 长,拥兵自重,尔虞我诈,盗用民意,鼠首两端,伪装革命,亦敌亦友,使 得国纪荡然,民生凋敝。 也是上苍有眼,生出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又掀开了 新的一页。 1917年,这一代英豪中的周恩来在东渡日本之际,曾于轮船之上,写下 了抒发救国之志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中的“面壁十年”,记述的是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北魏孝文帝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后,其身影突破于壁,虽为 传说足见其志。 从1927年至1937年,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也苦战十年,其 艰难之状,非菩提达摩面壁可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为多买些大炮、军舰便可强国,正所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朝中一片昏聩的情况下,当时的清廷驻英国公使 郭嵩焘写信给李鸿章说:“船坚炮利(兵事)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 立国之本!”此话今天听来,仍振聋发聩。当时新老军阀的兵力、武器胜过 共产党人百倍,然胜利仍为中国共产党人所获,真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 到了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之际,国民党内的一群首脑人物忽 然茅塞顿开,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满地红”,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 红”的党旗不吉利,共产党的“满地红”包围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特 务头子毛人凤特别赞赏此论,他逃到昆明后,还专门设计了一面党旗,让“ 青天白日”包围了“满地红”。然大势去矣,一个腐败的、将真理扼杀的、 对不同观点压制的反动统治,尽管它表现的极其凶残,但最终结果仍是灭亡 。果真是: 孙文革命未成功, 一代英豪应运生, 十年沙场染碧血, 难酬蹈海亦英雄! 第一章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诞生于韶山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诞生了,乳名石三伢子 。 韶山系南岳衡山山脉中著名的山峰之一,其绵亘二十余里,位于湘中的 湘潭、湘乡、宁乡县的交界处,葱松翠竹,布满山间。相传远古时代的舜帝 南巡行抵韶山时,见这里山清水秀,甚是喜爱,遂登山游览,并于山上奏高 雅的韶乐,于是,人们便把这里唤做韶山,舜奏乐歌舞之处的山唤做韶峰, 奏乐之地唤做韶山冲,溪水唤做韶水。 毛泽东的父亲名毛贻昌,字顺生,母亲毛文氏。此前,他们生过两个男 孩,均不幸夭折。毛顺生是个贫苦的农民,后出外当兵攒了些银钱,回到家 中,买了几亩地,日子才算好过些。 毛泽东因生在农民之家,六岁时即下地劳动。 毛氏祖先原居江西吉水八都,明朝时迁到湘潭的七都七甲,即韶山,以 后就于此定居了。韶山毛氏有十条家训、六条家戒,规范着毛氏家人的理想 、伦理、道德、行为及人生追求等。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为人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常常周济穷人。她 对毛泽东影响很大。 毛泽东出生后,母亲又生下毛泽民、毛泽覃。毛泽东八岁时,毛顺生送 他到韶山南麓私塾里读书,启蒙教师邹春培。毛泽东在私塾起名毛泽东,又 起了个表字咏芝(后改为润之),读的无非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之 类的启蒙读物。他天资聪敏,过目不忘。毛泽东不喜欢教师讲的四书五经, 常借一些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来读。教师发现他常 读“杂书”,就要考他的功课,结果,叫他背,他背得;叫他认生字,他认 得;叫他读书,他读得,没讲过的东西他也会。教师惊讶不已,百思莫解, 只得说:“毛咏芝不是今世读的书,他是前世读的书。” 两年后,毛泽东又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塾师毛咏生。接着,他又到 了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为周少希。十三岁那年秋天,毛泽东到了 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毛宇居。 毛泽东自八岁入学后,每天都要劳动,早晨上学之前去放牛。晚上他总 是把牛栏和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因此他喂的牛和猪,就是在传染病最厉害 的时候,也没有害过病。每年冬天,他特别注意照料耕牛,饮水、喂草的事 都是他自己干。他说:“冬天把牛喂好,春天就不会耽误人工了。” 毛泽东十三岁时停学了,在家里帮父亲劳作。他年龄虽小,可干的都是 大人的活儿。和毛泽东一起劳动过的毛林生回忆当时的情形说:“这时候的 毛泽东同志,从早到晚辛勤耕作,是个出名的劳动能手。犁田、插秧、舂米 什么活他都很会做。别人的田,只锄两遍草,而毛泽东同志却至少要锄三遍 。有时就不论遍数,看见有草就去锄。因此,他种的田禾,比一般人的都要 好。他修整的菜地里,从来见不到一棵小草。他种的菜全家都吃不完。” 毛泽东白天劳动,晚问仍挑灯读书。这期间,他从表兄文运昌处借到一 本《盛世危言》,系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该书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 文明,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原则。这本书对毛泽东影响 很大,开阔了视野,激发了他复学的念头。 1909年秋天,毛泽东十六岁时,到了韶山乌龟井私塾就读,塾师系以讼 笔著称于韶山一带的毛岱松。这当儿,一位叫李漱涛的新派教师来到了韶山 冲李家屋场,他给人们讲爱国维新故事,他的观点受到守旧者的反对,而毛 泽东却赞成他的主张。从1902年到1909年,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 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读书。后来到 了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把这六年私塾生 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 1910年,毛泽东十七岁时,长沙因灾闹粮荒,饿死了成千成万的人。灾 民们组织起来去攻打衙门,砍断了衙门里的旗杆,赶走了巡抚。清政府勾结 帝国主义大肆镇压,杀了许多人。这件事对毛泽东震动非常大。他后来说: “我虽然不认识这些人,但他们和我的亲人一样,由于他们没有饭吃,被反 动派杀害了,所以(我)内心感到非常难受,非常不平,这是影响我一生的重 大事件,于是(我)下决心要参加革命,改变这个世界。” 有一次,一些农民组织起来反对地主,地主和官府勾结起来把他们镇压 下去了。农民们的首领是一个姓庞的铁匠,他又组织一些人到山上搞暴动, 进行反抗,但被反动派抓住杀害了。当时毛泽东和同学们一起议论的时候, 就肯定“庞铁匠是一个英雄”。后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文中,还热烈赞扬了农民的斗争,他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 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1910年的春天,毛译东考入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抄了一 首诗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首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由于这所学校不少教员见过世面,思想新,因而毛泽东在这里长进很大 。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文中写道:“这个 学校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由学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后 整天休息。毛泽东同志每次都认真作文,成绩很好,他写的《言志》、《救 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全校有名。” 这时,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把康梁变法的书报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对这 些书报反复阅读,对梁启超的《新民说》一文,看得非常用心,并写有批语 :“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专制之国家, 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 ,后者如中国数千万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时的毛泽东不反对君主制度只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君主立宪。 1911年,毛泽东十八岁时,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这里,他从《 民立报》上知道了同盟会、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他心情激动地写 下了拥护孙中山主张的政治见解。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谈到此说 :“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 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 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在剪辫子事件上,我和一个在法政学堂的朋友发生了争论,双方就这个 问题提出了相反的理论。这位法政学生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看法,说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但是,我自己和反对蓄辫子的人,站在反清的政 治立场上,提出了一种相反的理论,驳得他哑口无言。” 这时的毛泽东主张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无字书”,他 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求学必须“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读书时,特别注重独立思考。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今人,必须通过自己的 思考,对的接受,不对的就扬弃。毛泽东在读《韩昌黎全集》时,凡是他认 为文章好、道理对的地方,就加圈加点;认为文章不好、道理不对的地方, 就打杠打叉,写上“不通”、“荒谬”、“陋儒之说也”等批语。更不寻常 的是,他在《伦理学原理》这本十万字的书上,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而且全书逐字、逐句都用墨笔加了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等符号 。在批语中,对这本书的唯心主义部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也有很多地方 ,则是结合当时的学术思潮,对照书上的内容,加以综合、比较,然后提出 自己的见解。 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当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0月22日 ,长沙的革命党人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关于毛泽东从八岁启蒙到湘乡读书这段史情,他自己回忆说:“我八岁 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 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 。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 。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 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 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 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 我的抗诞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我刚识了 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 ;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P3-1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