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档案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社香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毛泽东一生爱山。毛泽东的生命和追求亦像一座高山,万人仰慕千古解读。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开创在井冈山,转战于宝塔山,但毛泽东一生难以释怀的是庐山,令世人费解或不乏各种评说则是毛泽东在庐山。  《庐山档案:毛泽东与名人在庐山》作者以毛泽东四上庐山为主线,寻觅了近百位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在领袖和名人身边工作过的知情者,循着历史的记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在庐山宏厚的历史文化蕴藏中独具魅力的当代篇章,全面展示了曾在庐山这个政治大舞台登场的众生相,包括领袖和百性、名人和平民、科学家和普通劳动者、外国友人和当地群众……这些琐细而平常的事情由于岁月的雕琢成为历史。  书中大量珍贵照片,大多来自于普通老百性的珍藏。这些发黄的陈旧的老照片,随着他们埋藏在心底的记忆一起呈现给广大的读者。

作者简介

马社香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师从吴量恺先生攻读明清史。曾发表明清史系列学术论文和反腐败系列文论。出版史学类著作有:    《明末十大疑案》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同货币文化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楚史寻踪》    (湖北少儿出版社1992年)出版传记类著作有:    《韶山档案》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一个女革命者的历史见证》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    《红色第一家族》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韶山之谜))    (与夷学苗合著、香港商报出版社2000~F)    《叶剑英照片档案实录》    (主撰,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初上庐山 1.遥望庐山起夙愿 2.踏进美庐阅方志 3.为余宝山改名 4.畅游仙人洞 5.秘见贺子珍第二章  1959年庐山会议 1.刘少奇二上庐山 2.周恩来夫妇换房换车 3.五老峰上的笑声 4.七步赛诗咏庐山 5.彭德怀176别墅闭门看文件 6.周小舟六筐竹叶菜 7.“烧蚊帐”和“推车”第三章  彭德怀交“意见书”1.彭德怀写信2.林彪被召上山3.奉命下山接江青4.江青三换起居室5.舞会中的毛泽东和江青6.毛泽东电站大坝游泳7.题写《跃进》刊名8.“革命奶奶”视察幼儿园第四章  胡志明秘访庐山1.“兵戈阵阵”飞庐山2.毛泽东180别墅设宴3.拜访刘少奇4.撒糖和看戏5.指书“庐山好”第五章  风雨过后的留念1.毛泽东一到含鄱口2.刘少奇重游海会寺3.朱德六到植物园4.诗词墨宝留庐山5.周小舟的三等客船票6.全体合影差了谁?第六章  一样风景别样情1.林彪二住美庐2.贺子珍二上庐山3.李立三一家4.十世班禅美庐设佛堂5.计划经济中的特殊供应第七章  毛泽东再上庐山1.芦林一号别墅2.秘密下山赴杭州3.常委会上“发大水”4.芦林湖中的亲情5.庐山京剧团第八章  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侧影1.邓小平的四川泡菜2.邓颖超和“小女儿”3.喜欢摄影的江青4.王光美“送礼”5.毛泽东为李进题照6.毛泽东和“山长庐绍明”第九章  庐山共大三周年1.毛泽东的一封信2.周恩来视察共大庐山分校3.朱老总的“共大”情结4.晦毅庐山“踩点”第十章  避暑胜地寄思情1.宋庆龄五上庐山2.郭沫若的美庐诗3.贺子珍四上庐山4.亚非作家访庐山5.越南留学生大型参观团第十一章  毛泽东四上庐山1.蹊跷的庐山机场2.毛泽东秘密住进175别墅3.林彪同党含鄱口亮相4.陈伯达得意和失意5.叶群摔跤6.老帅忧思五老峰7.毛泽东两召叶剑英8.陈伯达重游仙人洞第十二章  九届二中全会闭幕1.推迟了的闭幕2.夜访芦林一号3.林彪和江青相继离山4.毛泽东接见庐山人5.南昌“八二八”别墅第十三章  科学家的庐山缘1.庐山植物园“三老墓”2.李四光庐山别墅3.中外科学家造访植物园4.杨振宁夫妇庐山行第十四章  风雨庐山总关情1.赵丹的庐山童心2.丁玲庐山疗养3.庐山故人觅旧4.重寻交芦精舍5.国学大师魂归庐山第十五章  今日庐山竞风流1.牯岭美国学校2.台湾佛教参拜团庐山礼祖3.庐山恋电影院4.美庐研究中心5.世界地质公园6.毛泽东诗碑园主要采访对象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一回到山上,曾志就去180看毛泽东。曾志向毛泽东讲了她和贺子珍的南昌见面,特别提到贺子珍记性很好,过去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曾志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他沉思片刻,很干脆地对曾志说:“我想见见她,毕竟是十年的夫妻嘛!”    毛泽东知道这是个难题,接着对曾志说,“你跟汪东兴同志讲一下,乘江青还没上山之前,将贺子珍接来,晚上两点,小封(封耀松)值班时来。”曾志在她的回忆录中写过那日之事。曾志将毛泽东所嘱之言告诉了汪东兴。汪东兴一知道此事,找来庐山会议江西省接待委员会主任方志纯商量,因“乘江青还没有上山以前,将贺子珍接来”,时间比较紧,当即决定了“严格保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的策略,初步决定曾志、朱旦华等人承担这个工作。可能主要是考虑朱旦华和毛泽东家族关系比较亲近,在南昌和贺子珍关系比较友善;曾志和贺子珍关系悠久,刚刚看过贺子珍,两人去请贺子珍上山比较合适。    由于“都不是外人”,毛泽东下午请曾志、朱旦华在180二楼客厅里吃了一餐便饭,只有四个菜,朱旦华记得有一盘青椒炒肉丝,毛泽东自己有一小碟炸辣椒,江西人嗜辣,毛泽东吃的还要辣。毛泽东看着朱旦华无从下筷子,笑着说:“你这个上海人也要学吃一点儿辣。”接着宽慰地说,“江青是怎么也不吃辣。”毛泽东大笑,旁边人跟着笑起来。    那天毛泽东的心情很好,但好半天没有提到贺子珍,直至饭快吃完了,毛泽东才问:“很想和贺子珍见最后一面,怎么搞好?”曾志没有说话,她的目光望着朱旦华,她是了解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姻缘,朱旦华也没有讲话。    毛泽东的目光也转向朱旦华。毛泽东是不是希望朱旦华和曾志一起下山接贺子珍呢?这其中有一个朱旦华和毛泽东一直共同保守的秘密。1949年6月,贺怡陪同贺子珍从沈阳辗转至天津,准备进京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发现不妥,是要朱旦华和方志纯陪同贺子珍两姊妹离开天津直下上海的。(参见拙著《一个女革命者的历史见证》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那件事朱旦华夫妇处置得比较妥善。毛泽东蓦地单刀直入:“旦华同志,你看呢?”    朱旦华表态:“我听主席的。”    毛泽东点点头。但事情又起波澜,由于陶铸的阻止,曾志没有继续介入此事。汪东兴向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作了汇报,最后商量由水静下山接贺子珍,朱旦华在山上陪同。    P21-22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一生爱山。毛泽东的生命和追求亦像一座高山,万人仰慕千古解读。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开创在井冈山,转战于宝塔山,但毛泽东一生难以释怀的是庐山,令世人费解或不乏各种评说则是毛泽东在庐山。    本书作者以毛泽东四上庐山为主线,寻觅了近百位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在领袖和名人身边工作过的知情者,循着历史的记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在庐山宏厚的历史文化蕴藏中独具魅力的当代篇章,全面展示了曾在庐山这个政治大舞台登场的众生相,包括领袖和百姓、名人和平民、科学家和普通劳动者、外国友人和当地群众……这些琐细而平常的事情由于岁月的雕琢成为历史。    书中大量珍贵照片,大多来自于普通老百姓的珍藏。这些发黄的陈旧的老照片,随着他们埋藏在心底的记忆一起呈现给广大的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庐山档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了解庐山的书 主席一生到的山不多 庐山这座山国共领袖都偏爱的山 为什么呢 严格来说 庐山是一个小城市 景点集中 设施完善 气候宜人 太方便了 所以两党都愿意在庐山开会 而不愿去华山 武当山 娥眉山去开会的原因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