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荣启 页数:3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语言学》以文学作品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书中回顾与梳理了文学语言学前学科时期和准学科时期中外理论界的研究脉络和理论建树,深入评析了中外文学语言观念的深变,系统阐述了文学语言的地位作用、性质特征、形式美范畴、类型与风格、文学语言的接受等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对以注国内文论界研究薄弱的论题多有涉猎。作者构思严整,立论锐意求新,并运用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方法,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和阐述文学语言,论析中体现了理论与创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 《文学语言学》是一部集学术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理论著作,能够切实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实践,帮助读者从语言的角度深入知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了解文学的创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去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章 文学语言的观念 一 20世纪西方语言论文论派的文学语言观念 (一)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语言的阐发 (二)英美新批诬蔑平派的文学语言分析 (三)现代结构主义对文学语言观念的拓展 二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观念的演进 三 新潮作家对文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章 文学语言的性质 一 符号·语言·文化 (一)以文言为根本到以白话为正宗 (二)由大众化走向多元化的语言形态 (三)从载体论到本体论的观念转变 (四)全面认识汉语的特性,确立“创造汉语言文学”的观念 二 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 三 文学语言与艺术表现第三章 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 一 文学语言的文本结构 二 文学语言的表层特征 三 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第四章 文学语言的类型 一 叙事性文学语言 二 抒情性文学语言 三 影据性文学语言第五章 文学语言的形式美 一 文学语言的节奏美 二 文学语言的色彩美 三 文学语言的造型美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风格 一 文学风格的语言特质 二 文学语言风格的类型 三 文学语言风格的原因第七章 文学语言的接受 一 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 二 文学语言接受的主理机制 三 文学语言接受的特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学语言观念 文学语言观念,即对文学语言的认识、思考和看法。了解文学语言观念的发展、变化,是研究文学语言学的前提,因为“观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并被实践者所掌握,便会对后来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性的作用。文学语言观念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古至今,文学语言观念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演变史,随着人类文学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文学语言观念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变异与更新。本章没有足够的篇幅对中西方语言观念的发展史做出全面的历时性描述,只是选择了三个重要论题,通过评述20世纪西方语言论文论的文学语言观念,描述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观念演进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新潮作家对文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从中见出文学语言观念演变的历程,了解当今文学语言观念发展变化的新趋向。 一、20世纪西方语言论文论派的文学语言观念 西方哲学界在20世纪发生的意义深远的语言学转向,使得代表人类精英文化的三个主要领域哲学、语言学和文学,齐头并进且相互影响地开展了一场语言革新。这场强大的革新思潮使人类的语言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载体,反之,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语言并非人的驯服工具,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与自己的框架,语言包括逻辑,而不受逻辑的局限。语言之根在于无意识之中,语言在形成‘可见的语言’之前是运动于无意识中的无数无形的踪迹(一种能)。语言并不听从于某个人的意志,语言是一个种族自诞生起自然的积累,其中有无数种族文化历史的踪迹,它是这个种族的历史的地质层。只要语言不死,其记载的、沉淀的种族文化也不会死亡。”语言从理性的工具被提升到人的生存的本体世界的层次,用语言消融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这是从方法论到世界观、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导致了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对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而且也使作为语言主体的人,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解放。 昔日备受冷落的语言为何被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语言哲学为什么能在20世纪获得如此重大的进展?自然,“语言学转向”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根本原因是20世纪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新变化与新发展使然。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既为语言表达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大大拓展了语言概念的含义。书刊、报纸等印刷物的无比丰富,显示着印刷语言的无穷魅力,而电脑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高速传播的信息社会,由此大众传媒语言則成为备受青睐的新宠,电子出版物、数字化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成为人类创造的新的文化载体。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新的语言时代的到来。正如法国当代语言学家海然热所言:“不管公元2000年为人类准备的是怎样的未来——其开端倏然间已经逼近——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本世纪最后这些年代堪称实实在在的语言时代,正如说这是一个在宇宙、机器人、原子或遗传学等方面均有重大发现的时代一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李荣启所著《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致力于语言本体,探索其文学性、审美性,为建立科学、系统、成熟的文学语言学,拓展文学研究空间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在哲学观念变革的影响带动下,西方的文学领域以自身的语言论转向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和深入广泛的开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观念在本体论意义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语言论转向在中国也得到了适时的传播和发展。我国学者童庆炳、郑敏、王一川、鲁枢元等在语言、文学语言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在语言论转的过程中,仅有“转向”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在“语言”本体上。《文学语言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层开掘和研究,为建立文学语言这门新学科作出了贡献。《文学语言学》系统梳理了文学语言观念的演进,探讨了文学语言的功能地位、性质特征、文本结构、类型与风格,剖析了文学语言的接受问题,突出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书中对以往国内理论界研究薄弱的论题都有深度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综合法,合理地吸收和消化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阐释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本书将宏观论析与微观实证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切实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帮助读者从语言的角度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了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李荣启所著《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致力于语言本体,探索其文学性、审美性,为建立科学、系统、成熟的文学语言学,拓展文学研究空间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在哲学观念变革的影响带动下,西方的文学领域以自身的语言论转向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和深入广泛的开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观念在本体论意义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语言论转向在中国也得到了适时的传播和发展。我国学者童庆炳、郑敏、王一川、鲁枢元等在语言、文学语言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在语言论转的过程中,仅有“转向”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在“语言”本体上。《文学语言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层开掘和研究,为建立文学语言这门新学科作出了贡献。《文学语言学》系统梳理了文学语言观念的演进,探讨了文学语言的功能地位、性质特征、文本结构、类型与风格,剖析了文学语言的接受问题,突出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书中对以往国内理论界研究薄弱的论题都有深度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综合法,合理地吸收和消化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阐释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本书将宏观论析与微观实证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切实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帮助读者从语言的角度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了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