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评传

出版时间:200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蒋勤国  页数:3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冯至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上重要作家和学者冯至学术生涯及学术活动的专著,作者在充分收集冯至生平和文学活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冯至的人生道路,创作思想的演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冯至的作品和学术思想成果进行了缜密的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全面展示了冯至的精神世界和学者情怀。

作者简介

  蒋勤国,1964年10月生,山西河东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6年7月至1993年2月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对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着力尢多,1993年3月调入广东省惠州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  大学后期开始发表文艺评论。先后在省及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论文40余万字,另完成《何其芳评传》、《李健吾评传》。关于何其芳、冯至、李健吾、卞之琳等作家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前辈学者、作家萧乾、唐弢、柯灵、蹇先艾、唐湜及冯至、卞之琳本人的称许和肯定。  发表新闻作品50余万字,散文随笔10余万字。采写的新闻作品、文学评论、散文、新闻论文先后获得过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广东省新闻奖三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广东省优秀新闻论文奖等。新闻作品集《惠州侧影》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忧郁孤寂的童年第二章 思想和文学的启蒙一、崭新的思想天地二、沐浴着“五四”的春风三、诗的启蒙和新诗创作的真正开端第三章 含英咀华的大学时代一、遨游在中西文学的海洋里二、从“浅草”到“沉钟”三、聆听鲁迅的教诲第四章 文学生活的第一个丰收期一、幽婉动人的《昨日之歌》二、别具特色的梦幻剧三、现代小说的探索者第五章 走向现实的足迹——《北游及其他》第六章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第七章 留学德国,摄取异域的营养第八章 由沉思而歌唱 由激情而抨击一、中西诗学的融合——《十四行集》二、历史讽喻小说《伍子胥》三、从寄情山水到驱遣愤怒——《山水》及杂文第九章 在新天地里放歌一、唱给新生活的颂歌——《西郊集》及《十年诗抄》二、散文游记及其他第十章 学术领域建树多一、杜甫研究开新天二、海涅研究及其他第十一章 “人间重晚晴”一、暮年迎来“返青春”二、立论坚实、深刻的学术论著——《论歌德》三、作为诗论家的冯至四、沉思世事立斜阳——晚年的散文和诗歌创作结束语本书主要参考资料目录冯至年谱冯至著译年表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冯至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浅谈冯至先生
       纵观我国的近代史,从鸦片贩子打响第一炮开始,这个诞生了无数闻名人物的东方大国又诞生了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我想借这个机会,浅谈一下被鲁迅先生赞誉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我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在近现代中国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名家,许多人我们都耳熟能详,“鲁迅、老舍、郭沫若……”再了解一些的可能还知道“卞之琳、胡适、郁达夫……”可是,有个杰出的诗人和学者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但他为现代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就是冯至先生。
       冯至是1905年9月17日出生在河北省涿州一个落败的家庭中,原名冯承培。在他的早年,母亲与继母先后与世长辞,而父亲一直失业。家人力排重难,送他去了北京读书,他先后在北京市立四中、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7年冬远赴哈尔滨当任中学教师,1928年回到北京,几年后于1930年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留学,1933年6月与夫人姚可崑订婚,1935年回国,之后中日战争爆发,他先随同济大学内迁,后又任西南联大德文系教授,期间潜心研究并耕耘不辍,1946年回到重庆又到北平。之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直到1964年,十年浩劫中他备受打击,在河南干校度过了两年的艰苦岁耶,1972年重返北京,之后被选为中国外国文学会会长,之后被中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授予了多项荣誉,1993年2月去世。
       冯至的一生是满载着荣誉的,但他却为何一直不被别人提起?这与冯至先生的为人处世低调有很大关系。他唯一一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是因为他早年的抒情诗《蛇》,但这首诗的知名度岂能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相提并论?我第一次知道冯至是我在高二的时候借来一本厚厚的《海涅全集》,译者是冯至与张玉书先生。由于我更爱好的是诗歌(张玉书先生主要翻译的是小说,比如很多茨威格的小说),于是冯至这个名字才渐渐被我熟知。冯至一生淡泊名利,过着一种素朴,实在而平凡的生活,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在他的诗《自传》里也有提及。他曾写信给友人蒋勤国说“过份溢美的文字,读后往往不但不感愉快,反而很难过。”他最喜爱的诗人里尔克也类似的在长篇《布里格随笔》中写到:“不要请求任何人提及你,尤其是轻蔑的提及你……你要这样想:这个名字已经坏掉了。选另外一个名字,随便什么名字,好让上帝能在夜里呼唤你,别让任何人知道你这个名字。”
       但是冯至应当得到尊重,朱自清称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著名文学史家王瑶誉之为“尤称独步”。而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并称赞冯至的小说《仲尼之将丧》《蝉与晚祷》为“幽婉的名篇”。他的《杜甫传》是国内外第一本研究杜甫的文学传记,打破了中国诗人传统的研究路数(考据、注释、欣赏),他是知名的德语文学翻译家与研究者与翻译工作者。我国的德语文学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水平,离不开冯至先生的教诲指导和其本人的耕耘不辍。在七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可谓是矗立了一座丰碑。而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是我国现代德语文学研究的奠基人。
       “五四”以后,正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冯至也参与了进来。他当时对郭沫若的《三叶集》《女神》特别感兴趣,但之后当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外来文学时,他看到了当时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他深深的受到了其影响。之后他选择进入北大的德文系学习,之后更是远赴德国海德堡,聆听着著名学者宫道尔夫的教诲,并发现了他最爱的诗人——里尔克。冯至深深地被里尔克吸引,并潜心研究他的作品。在1936年,正好是里尔克逝世十周年之际,发表了《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在其中大谈自己对里尔克作品的喜爱,并得到了许多创作的灵感和宝贵的经验,他写道:“但里尔克说,情感是我们早已有了的,我们需要的是经验,这样的经验,像是佛家弟子,化身万物,尝遍众生痛苦一般。”由此以一种“工作,工匠般的工作”的态度去写作,这种态度恰恰也是罗丹当年教导里尔克的,艺术即劳动的观念,不再把诗歌看成是灵感的产物,而是强调“通过学习观看”而写诗,随即里尔克开始转向写“事物诗”,并创作名篇无数,如《豹》。冯至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腐尸》为例,将这种风格带入自己的创作中。当里尔克十年磨一剑写出《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时,他彻底改变了这一固定的十四行诗套路。当冯至有机会读到他的作品的时候,忽然有了灵感,“渐渐感觉十四行诗与一般抒情诗的不同,它自成一格,它的结构大都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有期待有回答……它使作者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冯至于1941年唤醒了自己沉睡十年的创作冲动,写出了《十四行集》,在中国新诗且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前所未见的,弘扬了诗人一种严肃生活,勇于承担,多所关怀和敢于开拓的人生态度,在艺术上又是深入浅出,朴素自然,平易近人,这正式冯至的过人之处。同时,他也不忘将中国古典诗艺的精华带入其中,如“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又把一切都淋入泥土”正有杜甫七律《登高》的风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冯至在耕耘不辍的同时,潜心研究海涅、歌德、里尔克、荷尔德林的作品,并翻译他们的名篇,在文革期间他悲愤地翻译了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长篇政治讽刺诗,并引用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予以解读,在国内实属首例,他开创了新中国德语文学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的有关思想和理论建树直至今天仍在滋养启迪着这个领域中的后来者。并在1987年接受了联邦德国总理魏茨泽克的接见,并接受了其颁发的“大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的与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做出的贡献。我记得我高三时拿到了一本触及我内心的《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正是里尔克的作品,它也是由冯至先生翻译并且引进的,书的扉页上有冯至先生的评注“当我于一九三一年的春天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心里,感到一种满足和兴奋。”正是冯至将这本好书带入我的生活里,并且深深地敬佩这一位真正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和成就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当冯老在即进耄耋之年回忆自己一生时,用一首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在此我也谨用这来概括他的一生:
      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
      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成错;
      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么那么多,
      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
      我这一生,都象是在否定里生活,
      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到底应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进入了九十年代,要有些清醒了,
      于是才明白,人生最难得到的,是自知之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