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作耀 页数:468 字数:36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曹操,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但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疑难盖棺论定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替曹操翻案》等文,试图重塑曹操形象。
内容概要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的实际建立者。他倥偬军旅数十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于打下了北方一片天下。本书取材丰富,对曹操的事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其诸多重要思想及其实践,以及中国历史上对曹操的诸多评议都作了论述,为人谲诈的一面也如实作出了反映和评论。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既智且诈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张作耀,1931年生,山东平度人,汉族,作家。1955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7年调至人民出版社,历任编审、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新华文摘》和《新华月报》主编等职。曾兼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郭沫若学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等职。张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和书刊编辑工作。学习和工作之余,致力于个人学术研究。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动荡的社会背景第二章 家世源流及其青少年时代 一、“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二、任侠放荡的少年时代 三、初人仕途,勇向权贵和陋习挑战 四、不愿违道取容,称疾归里第三章 陈留起兵到中原始逐鹿 一、拒绝参加“谋废灵帝”的行动 二、陈留起兵 三、“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四、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壮大自己 五、中原始逐鹿第四章 迎帝都许 一、迎帝都许 二、百官总己以听 三、重用贤能第五章 推行屯田 一、取“先代之良式”以为“定国之术” 二、许下屯田 三、不断完善屯田制度 四、曹操建置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影响第六章 初试“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南征张绣 二、东讨袁术 三、长驱伐吕布第七章 平定袁绍父子和北征乌桓 一、官渡胜袁绍 二、讨平袁氏兄弟 三、北征乌桓第八章 兵败赤壁 一、间行轻进取荆州 二、初战失利 三、兵败赤壁第九章 外备边防,内固权力 一、军谯备战 二、让县明志 三、加强集权第十章 西征马超与韩遂 一、渡蒲阪,据河西,结营渭南 二、巧施离间 三、“兵之变化非一道”第十一章 军败叹赞孙仲谋 一、阮璃捉刀胁孙权 二、军败叹赞孙仲谋 三、密教张辽破敌军 四、屡屡用兵无大功第十二章 得陇不复望蜀 一、遥制兵,夏侯渊建功西北 二、亲督将,张鲁畏服封侯 三、失掉“望蜀”的机会 …… 第十三章 封公建国,晋爵为王第十四章 联吴击关羽第十五章 尚礼崇法,不信天命第十六章 用人重谋,举贤勿拘品行第十七章 抑制兼并,改革租税制度第十八章 整顿风俗,倡办教育第十九章 文学贡献第二十章 多才多艺及其谲诈性格
章节摘录
官渡之战操胜绍败。探其原因,范晔和司马光认为,“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那么从曹操方面分析,原因又在什么地方呢?他的部下荀或、郭嘉、荀攸、贾诩等都曾论说曹操必胜袁绍,他们都是从事物的一般必然性说的。现在看来,最为重要的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众虽少,却是王者师,出师有名,讨逆伐邪,正义在己。正义之师,其气自盛,其势易壮。两军相敌,义者胜。第二,长于从善。曹操也有刚愎自用的时候,但在对待袁绍,特别是官渡之战期间,曹操自始至终都很注意听取属下意见,而且随时融入自己的思想,变为行动。他采用了荀彧、荀攸、贾诩等谋臣和新投来附的许攸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于此,袁绍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田丰、沮授、许攸、张郃的正确意见,全被拒绝。第三,将士精练。曹操以比袁绍少得多的兵力抗袁绍,虽然有时将领也有畏惧表现,但总的来说,士气较高。原因就在将士训练有素。这一点,不仅郭嘉等人自诩,即使旁观者和自己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如凉州从事杨阜说操“法一而兵精”,沮授称“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等等。第四,善于用奇。操善用兵,世人共认。自己的人,郭嘉誉其为“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敌方的谋臣,田丰称其为“变化无方(没有一定之规),众虽少,未可轻也”。的确是这样,前后数战,无不有奇。诸如,不在沿河御敌,而退保官渡布防,“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声东击西”趋兵救白马,斩颜良;饵敌轻进斩文丑;抓住时机,巧用时间差,击溃刘备;坚壁守垒以老绍兵;出其不意纵兵烧敌辎重;打好关键一仗,置军死地而尽燔敌之粮谷,等等。第五,亲临前敌,壮己志气,灭敌威风。可以看出,凡重要战役,曹操均亲临前线,直接指挥,而且敢于让敌骑逼已“背后”,一鼓而战之。刘备为什么望见曹操“旌旗”即已胆怯,不战而溃了?原因就在曹操善战有名,具有慑敌之威。火烧乌巢,为什么袁绍大将淳于琼轻易授首?亦当曹操亲临,士兵奋战,敌兵气夺之故也。曹操迎天子而制之,把天子的大旗拿在自己手里号令天下,迅即引起震动,发生了慑敌之效。沛相陈珪说吕布:“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诸葛亮隆中对策言于刘备:“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桓阶说长沙太守张羡背刘表而附操:“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傅巽说刘琮降操:“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张昭说孙权:“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可见,在四百年汉统仍有影响的情况下,天子的旗帜仍有不小的号召力,在不少人的眼里,抗操就是抗汉,就是以下抗上。挟天子,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发挥着很大作用。因此凡是敢于抗操的敌对势力总要揭露曹操“挟天子”的本质,如周瑜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刘备说,“曹操阶祸,窃执天衡”、“剥乱天下,残毁民物”。朝内也有言操有不逊之志者。曹操为了反驳内外言论,则尽力反复说明自己如何屡立大功,如何忠于汉室,遂有《让县自明本志令》一类的文字写出。史载,曹操昼讲武策,夜思经传,登高必赋,横槊赋诗,所作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这种精神,对于社会,对于他的儿子们都有深刻影响。曹丕称颂父亲“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典论·自叙》);曹植追念父王“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武帝诔》)。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爱好学问,尤擅文学。他留下了诸多颇有影响的诗歌和表章、令教式散文。这些作品,发展、充实了中国固有的文艺形式,体现着作者的文学见解,对后代文学的创作与文艺思想的演进产生了不小影响,从而也使曹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一页,成为人所公认的文学家。综上可见,曹操爱好音乐、提倡音乐,虽然同其娱悦“声色”的因素有重要而直接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把音乐视为社会文化现象而给予了重视,因此应该承认他在中国音乐史上至少有两点贡献,一是由于他的确甚通音律,因而能支持正确的意见,避免了谬种流传,影响后代音乐的发展;二是战乱之后古代雅乐已经逐步流失,曹操获杜夔、用杜夔,从而“绍复先代古乐”。曹操时的“先代古乐”是否流传至今,很难断言,但其历史的影响当是不可否认的。魏晋时期,同统治者的腐朽相称,音乐歌舞曾有过繁荣。史载,魏时有短箫铙歌十二曲,诸如《楚之平》、《获吕布》、《克官渡》、《旧邦》、《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荆》、《平关中》等,大都是歌颂曹操功业的。这些歌曲都没有流传至今。但任何艺术领域的发展都不应割断历史,都应注意到它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历史证明,晋人就是在曹魏基础上改进律尺,发展音乐的。史载,杜夔调律尺(即魏尺,合0.242米),并不是很准确。晋武帝时,“张华、苟勖校魏杜夔所造钟律,其声乐多不谐和,乃出御府古今铜竹律二十五铜尺,铜斛七具,校减新尺,短夔尺四分,因造十有二笛,具五音以应京房之术……”。新尺,即晋荀勖律尺,合0.231米,较杜夔律尺短0.011米。由此可证,晋人曾经是在曹操用杜夔“绍复先代古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并发展了中国音乐,尤其是汉代音乐。九品中正是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选举制度。天下丧乱,士人流散,原来的举人和征辟制度已无法施行,影响了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于是便有了以人才优劣“权立九品”的办法。初始做法似乎也无可非议。先是州郡县各取本地“德充才盛”、“贤有识鉴”的人作大小中正;然后由大小中正将辖区所管人物根据其能力大小,而不以世族高阜,区别高下,定为九等,并且随时根据每个人的言行优劣,或升或降其等。政府则根据其品第授以官职。但后来弊端非常严重,只重门阀,不辨贤愚,从而成为一种“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无形而又实际的封建世袭制度。但这都是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九品中正的原有之义。就曹丕、陈群的本意是期求建立一种适应历史时代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举人制度,所以对他们应作肯定的评价。曹丕为帝后,接受了乃父尚儒的一面,立即把尊孔崇儒的思想付诸行动。数其著者,一为封孔子之后。据载,西汉元帝时曾封孔子后为褒成君,平帝和东汉光武帝曾封孔子后为褒成侯,汉末其国已绝。曹丕于黄初二年正月复封孔子后,号宗圣侯,赐邑百户;同时令鲁郡重修孔子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并在孔庙周围广为室屋以居学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二为编集经传。曹丕本纪载,曹丕“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当时,不少名儒如王象、桓范、刘劭、韦诞、牛弘等都参加了这项工作。《皇览》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开始了为皇帝编书的先河。后世所谓《御览》、《集成》、《大典》一类的书,追其源,均当在此;第二,开始了类书的先河。正如宋人王应麟辑《玉海》在《艺文·承诏撰述篇》所说:“类书之事,始于《皇览》”;第三,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发挥了工具书的作用。三是制五经课试之法。曹丕为帝不久,便采纳了华歆的意见,凡举孝廉必须通过“经试”。《文帝纪》说,黄初五年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课试之法,《王肃传》注引《魏略》说:“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补旧石碑之缺坏,当指修补熹平石经的缺损;备博士之员,当指按照以往成法置博士。曹丕的崇儒行动取得了不少效果,所以高柔上魏明帝的疏中说:“高祖(丕)即位,遂阐其(操)业,兴复辟雍,州立课试。于是天下之士复闻庠序之教,亲俎豆之礼焉。”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约稿撰写《曹操评传》(附曹丕、曹植)。书成,字数竟达40余万。然后,大加砍削,并去掉了不少章节,才算符合了曹操本传不超过25万字、全稿控制在30万字左右的约稿要求。俗谓“敝帚自珍”,去掉这么多的内容,自然有点舍不得。幸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约写《曹操传》,删掉的内容才有了新的用场。这样,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曹操评传》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操传》便有着共同的渊源和内在的必然联系。两书在事实取材和评论上繁简不一,各有侧重,但也有一些内容是相通的。前者更重视传主事功的得失分析,突出其思想的归纳、研究和评论;后者则尽量简化评论性文字,剔除一些专论思想的章节,而侧重于传主人生经历和事实本身的系统叙述,并作适量评论。因此,笔者谨请读者注意,为了不致浪费精力,不妨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阅读前者还是后者。人民出版社乔还田、杨美艳、诸晓军诸位同志为出版本书付出了许多辛苦,谨此志谢!2000年1月
编辑推荐
历代帝王的传记均极富传奇色彩的,并因此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曹操传》即是其中较为有魅力的君王之一——曹操的传记,该书向读者刻画了一个全方位的颇为真实的曹操,具有非常翔实的史料来源,对于研究曹操的学者以及对曹操感兴趣的读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