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马克思 页数:220 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本书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 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我们期望这套文库的出版能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广大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书籍目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笔记本Ⅰ 工资 资本的利润 地租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笔记本Ⅱ 私有财产的关系笔记本Ⅲ 对笔记本Ⅱ第XXXIX页的补充 私有财产和劳动 对笔记本Ⅱ第XXXIX页的补充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对黑格尔的辩证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私有财产和需要 增补 片断 分工 货币附录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搞要 一 论生产 二 论分配 三 论交换 四 论消费注释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 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虽大的而且是绝对的。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他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少于对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而对利润的影响又少于对工资的影响。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当某个地方工资提高时,别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业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拥有的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无利可得。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二者往往成反比。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资料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就互相抵消。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资料价格下降而下降。这样也就互相抵消。 工人还有一个不利的方面: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在劳动中,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会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并且对现实的个人活动漠不关心。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苦恼,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工人不仅必须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手段而斗争。 我们列举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主要状态,并且考察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遭受的痛苦最大。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2)现在且以财富正在增长的社会来说。这是对工人惟一有利的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但是, 首先,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为贪欲而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I]一、资本 (1)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尽管资本本身不归结为盗窃或诈骗,可是为了使继承神圣化,仍然需要有立法的协助。”(萨伊,第1卷第136页,注) 人怎样成为生产基金的所有者?他怎样成为用这些生产基金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所有者? 根据实在法。(萨伊,第2卷第4页) 人依靠资本,例如,依靠大宗财产的继承,可以得到什么? “例如,继承了大宗财产的人并不因此直接得到政治权力。这种财富直接和径直提供给他的那种权力是购买的权力,这是对一切他人劳动或者说对当时市场上存在着的他人劳动的一切产品的控制权。”(斯密,第1卷第61页) 因此,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下面我们首先将看到,资本家怎样利用资本来行使他对劳动的支配权力,然后将看到资本的支配权力怎样支配着资本家本身。 地产的分割否定地产的大垄断,扬弃它,但只通过下述办法——使这种垄断普遍化。地产的分割并不消灭垄断的基础——私有制。它只触及垄断的存在形式,而不触及垄断的本质。结果,地产的分割成了私有制规律的牺牲品。因为地产的分割是适应工业领域的竞争运动的。除了工具分开和劳动相互分离(显然,应当同分工区别开来:这里不是一件工作由许多人来分担,而是大家各自从事同样的劳动,这就是无数次地重复同样的劳动)这种经济上的不利之外,这种分割也和上述的竞争一样,必然重新转化为积累。 因此,凡是进行地产分割的地方,就只能或者回到具有更加丑恶形态的垄断,或者否定(扬弃)地产分割本身。但是,这不是回到封建的土地占有制,而是扬弃整个土地私有制。对垄断的最初扬弃总是使垄断普遍化,也就是使它的存在范围扩大。扬弃了具有最广泛的、无所不包的存在形式的垄断,才算完全消灭了垄断。联合一旦应用于土地,就享有大地产在经济上的好处,并第一次实现分割的原有倾向即平等。同样,联合也通过合理的方式,而不再采用以农奴制度、领主统治和有关所有权的荒谬的神秘主义为中介的方式来恢复人与土地的温情的关系,因为土地不再是牟利的对象,而是通过自由的劳动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为人的真正的个人财产。地产分割的一大优点是,一大批人不再听命于农奴制,他们将以不同于工业的方式因财产而没落下去。 至于说到大地产,它的维护者总是用诡辩的方式把大农业在经济上的好处同大地产混为一谈,仿佛这种好处,恰恰不是通过这种财产的废除,才能一方面获得最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第一次成为社会的利益。同样,这些维护者还攻击小地产的牟利精神,仿佛大地产甚至在它的封建形式下也没有潜藏着牟利行为,更不用说现代英国的地产形式了,在那里,地主的封建主义是同租地农场主的以产业形式牟利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的。 大地产可以把地产分割说它垄断的责难回敬给地产分割,因为地产分割也是以私有财产的垄断为基础的,同样,地产分割可以把说它分割的责难回敬给大地产,因为那里也是分割占统治地位,只不过采取不动的、冻结的形式罢了。总之,私有财产是以分割为基础的。 此外,正如地产分割要重新导致作为资本财富的大地产一样,封建的地产,不管它怎样设法挣脱,也必然要遭到分割,或者至少要落到资本家手中。 这是因为大地产,像在英国那样,把绝大多数居民推人工业的怀抱,并把它自己的工人压榨到赤贫的程度。因此,大地产把国内的贫民和全部活动都推到敌对方面,从而促使自己敌人的势力即资本、工业的势力产生和壮大。大地产把国内的大多数居民变成工业人口,从而使他们成为大地产的敌人。如果工业获得雄厚的实力,像现在英国那样,那么工业就会逐步地迫使大地产把它的垄断针对外国,并让它投入同外国地产的竞争。 因为,在工业的统治下,地产只有通过针对外国的垄断才能确保自己的封建威严,从而不受与它的封建本质相矛盾的一般商业规律支配。地产一旦卷入竞争,就要像其他任何受竞争支配的商品一样,遵循竞争的规律。它同样会动荡不定,时而缩减,时而增加,从一个人手中转入另一个人手中,任何法律都无法使它再保持在少数注定的人手中。直接的结果就是地产分散到许多人手中,并且无论如何要服从于工业资本的权力。 最后,那种就这样靠强力维持下来并在自己旁边产生了巨大工业的大地产,要比地产分割更快地导致危机,因为在地产分割条件下工业的权力总是处于次要地位。 正如我们在英国看到的,大地产就它力求赚到尽可能多的货币而言,已经失去自己的封建性质,而具有工业的性质。它给所有者[带来]尽可能多的地租,而给租地农场主带来尽可能多的资本利润。结果,农业工人的工资被降到最低限度,而租地农场主阶级在地产范围内代表着工业和资本的权力。由于同外国竞争,地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收入了。很大一部分土地所有者不得不取代租地农场主的地位,而租地农场主就有一部分以这种方式沦为无产阶级。另一方面,有许多租地农场主也占有地产;这是因为有优裕收入的大土地所有者大都沉湎于挥霍,并且大多数都不适宜于领导大规模的农业,他们往往既无资本又无能力来开发土地。因此,他们中间也有一部分人完全破产。最后,为了经受住新的竞争,已经降到最低限度的工资不得不进一步降低。而这就必然导致革命。 工业必然以垄断的形式和竞争的形式走向破产,以便学会信任人,同样,地产必然以这两种方式的任何一种方式发展起来,以便以这两种方式走向必不可免的灭亡。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XXXIX]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的这些题目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所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过本著作的要点。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9。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 我认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XL)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必然的不彻底性,因为即使是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当他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怯懦地和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明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和对这种屈从的恼恨。仔细考察起来,神学的批判——尽管地在运动之初曾是一真正的进步因素——归根结底不外是旧哲学的、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险性的已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本身来显示哲学的消极解体,即哲学的腐烂过程。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场合加以详细的介绍。
编辑推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是人民出版社就广大读者对马列著作单行本的迫切要求而推出的一套马列著作系列丛书。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丛书之一,本书收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读者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也可系统收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