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5-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庄福龄 页数:4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根据“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写者投入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体会,对再版本修订增写而成的。本书在保持四卷本的特色和深度,力求做到简而不浅,明而不俗;历史发展线索乘法,重大理论观点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dxp理论一脉相承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这次修订主要是以新写的“导言”代替原书的“绪言”;以“创新篇”的时间下限延续到2002年十六大,其中第十八章增写了部分节、目和相关内容,新写了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分别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则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线索一以贯之,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新探索。
书籍目录
导言奠基篇 (1840-1895) 第一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开拓篇 (1895-1917)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发展篇 (1917-1956)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创新篇(1956-1997)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第十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 第二十章 新世纪的建设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理论创新与十六大的召开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现。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严整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并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类先进思想面临时代的巨大挑战而产生严重困惑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伟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马克思主义这一划时代的思想体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对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而提出的时代课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伟大成果。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先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业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过渡的序幕。这场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兴资产阶级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为追逐更多利润,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而使采用大机器生产成为必然,其结果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个工业部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建立了大机器的工厂制。当时的英国制造着全世界所需要的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工厂”。以下几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工业革命在英国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棉纺织业是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在1771—1795年期间输入英国的籽棉平均每年不到500万磅,而到19世纪40年代初输入量就达到了6亿磅;铁的生产,1740年不过1.7万吨,而到1834年就增达70万吨;煤的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795年增至1000万吨,到1834年,仅诺森伯兰和德勒穆两个地区的煤矿每年就有.500万吨以上用以出口;1836年铁路总长度仅为251公里,到1848年就猛增至8203公里。1811年第一艘轮船下水,到1836年仅停泊在英国海湾的轮船就达500艘以上。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比英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但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也开始获得了很大发展,并且进入了工业革命。德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与英、法两国相比德国在经济上远为落后,到19世纪初只有少数工厂。但在30-4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飞跃性发展。1826年全普鲁士仅拥有蒸汽机58台,1837年增至328台,1848年就增至1138台;棉织品和生铁的产量从1836年到1844年大约增加了50%;1835年第一条铁路通车,到1850年总长度达到5826公里。上述英、法、德三国的情况表明,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也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使以机器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的工厂制度获得了统治地位并导致了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存在下去。因而“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引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充分显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表明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历史的范畴,它的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工业革命使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日益明确地显示了出来,阶级斗争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明确地暴露,这就为人们科学地说明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变革的动力提供了可能。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迅速地开拓和扩大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日益具有世界性,从而打破了以往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各民族间的多方面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社会历史已由各民族的历史变为世界的历史。这种状况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狭隘的民族界限,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常规性和重复性,从而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总之,工业革命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后记
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的姊妹篇是在1999年7月出版的。两年后经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再版,半年后重印。2002年5月又经教育部作为“十五”国家级教材立项。现在的新版就是根据“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写者投入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体会,对再版本修订增写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路线的科学,正在受到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的重视,特别在十六大前后,人们从学习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科学不仅全面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重要理论科学的基本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最好教材,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联系,历史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我们党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这些自然应当成为我们修订新版的着眼点和依据。在最初编写本书时,我们曾定下了几条要求:其一不是四卷本简单的压缩或节选,但又要保持四卷本的特色和深度,力求做到简而不浅,明而不俗;其二要力求历史发展线索更简洁,重大理论观点更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其三要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现在看来,这些仍然是我们编写的主要要求,仍然应当是这次修订的主要要求。
编辑推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