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

出版时间:1997/07  出版社:三笠書房  作者:新渡戸稲造  译者:奈良本辰也  

内容概要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武士道の光り輝く最高の支柱である「義」、人の上に立つための「仁」、試練に耐えるための「名誉」―本書は、強靱な精神力を生んだ武士道の本質を見事に解き明かしている。武士は何を学び、どう己を磨いたか、これを知ることはすべての現代人にとって重要である。英文で書かれ、欧米人に大反響を巻き起こした最高の名著を、奈良本辰也が、平易な文体で新訳。
内容(「MARC」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礼儀と「恥」を知る国・日本。強烈なリーダーシップと強い責任感で「奇跡の復興」を遂げた国・日本。その精神的支柱となった武士道の本質を見事に解き明かした新渡戸稲造の名著を、平易な文体で新訳。〈ソフトカバ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武士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这本书是新渡户稻造为西方读者了解日本文化而写的,1899年于美国写成,原作为英文。
      
       作者从小接受传统武士道教育,但后来接受了洗礼,成为一个基督徒。这本书对武士道的介绍简要切中,日本文化向来就有暧昧的特点,在外人看来,有很多不解的地方,这一点远甚于同属东方的中国和印度。
      
       但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不同文化(尤其是与西方文化,很多时候就是用孔孟之言与之对照)比较的方式来阐明日本的特点,在作者看来,众多表面上的差异只是形式上或表述上的,在道德或价值观的根本层次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但作者也并没有忘了日本的独特性,并以此为豪,武士道及其对日本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一种独特的自恋形式正是日本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
      
       书中有一句颇有意思的话,作者借用尼采的语句说:“在印度,也在中国,人们想起那里都是广阔的平原,但在欧洲和日本,人们是以山岳来象征人的。”作者认为:在日本,人和人的差别很大部分在个人的独创性上,而在中国,是没有这一独创性的。
      
       这一论断我们暂不加以评论,日本人脱亚入欧的梦想倒是从未中断,不过在文化上缺乏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只是与物质上强大的文明找共同点,似乎难以真正屹立于世界。作者也承认,日本缺乏伟大的思想家和深刻的思想,认为这与武士道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联系书中作者多次提到并引以为豪的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我们应该看到,所谓的武士道或说日本文化并不仅是书中讲的“义、勇、仁、礼、诚。”
      
       似乎到现在,日本人还是在找自己与强者的共同点,并在此之上突出自己的独特性,这或许是与中国根生蒂固的天下观念最为抵触的了,也是日本文化在根本上不同于中印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地方。
  •      这本书最大不足是没有作者介绍,查过,才知来头不小,足证此书可读。新渡户稻造(1862—1933):是一战前日本的自由主义者、基督徒,曾任国联事务局次长6年,书成于1899年,1900-1905年间再版10次。
       武士道不同于神道。一夜读完,实觉被作者认为是伦理体系的武士道,其来源大约主要是儒学,或者说包含中国儒释杂家学说在内的伦理体系,另外结合了唐代之好武任侠精神,并发挥到极致。其体系之中,好勇源自任侠精神,武士道之推崇剑,可资证明唐风于日本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性;所推崇的正直、勇气、仁慈、忠义、克制等无不源于儒学,而且是自孔孟至王阳明以下的儒学。两相揉合,便成武士道,儒而尚武并重也算日本人的创造了。当然,这也是由于儒家之刚健与侠者之尚武的精神有可勾稽关联之处。
       在此之外,武士道之发展到极致也可算偏执到极致的招牌标志,就是为忠义而剖腹自杀的“行为艺术”了。其原因应在于日本“超长期”的诸侯割据乱战不止的封建历史,各权臣或诸侯养武士自重,尤重“忠义”,只是乃忠义于“养主”的忠义,而非中国之“忠君”。这也许就是日本历史中胜则恶贯满盈败也能尽奉强者的精神来源。前倨而后恭,这哪是真儒者的忠义刚健,历史塑造民族性格的法力真可叹为观止。
       明治重尊皇权,二战后虚尊天皇,正是凝系日本的对症之药。
       作者作为自由主义者,虽将日本民族精神的养成寄望于基督教化,但仍对武士道大发辩护宏论,视为国之血脉,难怪日本后有一战二战的兴恶作浪。
       除此,别有一管见,当今日本,经美国麦氏改造而后,武士道之负面因素渐消,但极右翼势力单薄而又占一定话语权,当还与武士道的余毒有关,因为武士道传统上是封闭化的精英主义的,所以仍有话语权。对比而言,中国的儒家大约因为皇权下的平民化选拔制度而先被驯养,游侠骑士之尚武再被改造过的儒家改造,进而由近现代对儒家的破坏,两者就几乎损失殆尽了,所以只余尽言孔方的市侩气和好勇斗狠的戾气罢。
       读此书,再结合迪克《菊花与刀》、戴季陶《日本论》,综合中美日三个视角,应可大致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民族了。
       整书翻译相当不错,流畅优雅。个别地方或有印刷错误,二三处可能不尽准确,但一点也不影响阅读。
  •      无论武士道精神怎样,世界会给予它能力的评价。武士道做为一个入仕的极端主义,在我们的观念和印象中他是多么的不人性。但就是因为他的极端,致使日本在国际轨迹上的出色表现,行动上的高效。以牺牲个人来增加群体对外的能力,以用一个简单偏执的理念与哲学来消除内部矛盾,让他的矛和盾一致对外。
       但武士道有一种对理性之美的极致追求。正直与公正、勇气与仁慈、诚实与真诚、荣誉与正义……
       一个国度人的理性和理解必然有其差别,这些差别使日本人的行为偏离了其精神。作者之言在于解释武士道的精神,这也是我看此书的目的。但是我没有看到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论证,不免让我读到后面感到不爽。在他的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认同自己、理解自己、欣赏自己国度的日本人。维护自己的所做所为、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个可怕的……
  •      什么事情一旦和政治挂钩,就全然变了味儿了。就容易失去客观和公正。以我愚见,政治不过是动物行为的高级形态罢了,区别于动物以武力决定首领,人类则是凭借大脑多一些,我不懂政治,此处不再赘言,以后深入讨论,只是觉得在看待一些事情时,首先要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这样可以看到事物的全貌。
       那场拳赛使我比较有感触,当然,也有以前接触过的一些有关日本的影视作品,是我对这个从小就耳闻被骂作小日本的民族产生了兴趣。
       仁义、忠勇、礼貌、荣誉是武士道的核心。其中,荣誉在传统武士内心的分量之重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在日本以外的所有外国人看来,切腹自杀是变态且残忍的,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死?为什么要切腹?不疼吗?有意义吗?活着多好?
       在我的电影文件夹中,其中一个子文件夹我标记为junk food,在我看来,尽是些不合逻辑不合现实而又痛快酣畅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小粟旬和山田孝之主演的《热血高校》,讲的是一群不爱学习,整天打架的不良学生,整个学校似乎是黑社会人才储备基地,他们惦记的的不是自己未来的前途,而是整天考虑打败全校的人取得“铃兰制霸”(老大)的地位,都是那个年龄过来的,这种SB逻辑很容易理解,但是这么点鸡毛蒜皮的“意义”被拍成电影,除了吸引那个年龄段的观众以赢得收视率以外我总觉得导演太小题大作了,让我感叹日本人深入骨髓的“二”,再就是山田孝之的眼神、眉宇之间的气质,让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在演戏,这说明了什么。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自己可以对这部电影的导演理解多一些了。传统的武士道不是哪本书,不是哪个哲人的明文规定或是天皇的法律制度,而是历史上众多武士游侠口耳相传、你写一篇文章,我写一篇书评,最终在众人心里形成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潜意识。
       与武士距离最远的职业是商业。传统武士以清贫为自豪,以富裕为耻辱。武士的尊严不容践踏,这颇像中国人爱面子,但有过之无不及。他们可以为了尊严杀人,也可以为了尊严自杀。他们将自杀看作是一种荣誉,对切腹也有严格的动作标准,而且视死如归,以死为荣誉。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他们的很多举动是一种变态的意气用事,也是极端不足取的,为了自己的荣誉、主上的荣誉可以付出一切。
       日本人的礼貌在武士道中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对其遵守程度也是极端严苛。
       这些让我想到了什么?日本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极深,武士道是日本封建制度的长子,它不同于欧洲骑士道,骑士道在封建制度破灭后还可以继续以基督教为依托,而武士道在封建制度破灭后则成为了彻头彻脑的孤儿,但是尽管如此,这种精神哲学却在每一个日本人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目之所及的一切日本影视作品中,没有一部可以摆脱这种烙印。自己的荣誉、主上的荣誉、国家的荣誉高于一切。每个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主人,不是机器。当然,这是理论化的理想状态,也不乏各种类型的人、各种类型的情况。作者自己在书中也指出,武士精神伴随经济学家、阴谋家、诡辩家的觉醒而渐渐淡化。但我认为,这不太说明什么。反观自身,自己的民族。我们大多数人是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统治者已经为你我的思想裁好了衣服,前有儒家思想、后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且不谈他们的政治目的,但就这些的内容来看,我们缺乏一种认真执着的态度,缺乏一种狠。中国人动不动就讲中庸。表面上人人以礼相待,其实笑容的背后有着无数的小聪明、算计。人应当有礼貌,应该有风度气量,当然前提是自己不饿。说到这我也可以对中国人的那些无奈的举动表示一些同情,没办法,人太多了,而且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大客栈,我们只是过往的旅客而已,所有权属于统治阶级,很难想像有人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很深的关切(在房租很贵的情况下)。
       我可以理解国人的无奈,也可以原谅这些无奈。也许买一些别的旅馆的香果尝尝心情会好很多。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暴力是人的本能,战争则是部落之间更高层次的暴力。只要有人出生,这就不可避免。
       还愿到时中国旗开得胜,或者说改改防守型国土策略。
       取其精华,狠!
      
  •     翻开此书,看到日本人大言不惭地谈论日本精神,真是无语。日本人的精神在哪呢?老拿孔孟说事,要不就是王阳明,哪句至理名言出自日本人之口呢?其实日本文化就是个杂种,这一点他们也承认,把别的民族文化搬来改改就是自己民族的了,日本人就擅长这个。
      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定,日本人学习外来先进文明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按他们自己的话讲“本来就没有文化上的枷锁,所以可以轻装前进。”
      所谓武士道,还是日本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意识形态影响下产生出的一种说法而已,目的是要使西方列强看到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区别,高歌所谓日本民族精神独特之处,“亚”是“脱了”,“欧”还没“入”,这就当然要想办法表现出日本的卓尔不群了,全民的武士道精神?感觉真是让人恶心,一个掩耳盗铃的群贼国家。
  •     作者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
  •     一本道德书,跨越东西方。
      行文流畅,不知是不是翻译得太好。
      新旧之间的过渡阶段总是危险重重,而这才是“当下”必然的常态。
      无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人,轻易屈服于外来影响,都是贫弱之魂。
      
      ————————————
      当少年武士日下部临死的时候,劝他皈依献身中最高贵和希望中最伟大的神灵时,他回答说:“总是我理解了你们的主耶稣,我也不能只把生命的渣滓献给他。”
      唯有比较,才是学术和教育的生命,不是吗?在语言、道德、宗教、礼貌举止的研究方面,说“仅知其一者,一无所知也。”
      本世纪的最大问题,及解决东方与西方和谐与一致的问题,做出显著的贡献。
      “禅”意味着在超出靠语言来表达的范围之外的思想领域里,凭冥思默想来达到的人的努力。
      勇——敢作敢当、坚韧不拔的精神
      过于义则固,过于仁则懦。
      最刚毅的人是最温柔的人,仁爱的人是勇敢的人。
      礼是宽容而慈悲,礼不妒忌,礼不夸耀,不骄,不行非礼,不求己利,不愤,不念人恶。
      勇的锻炼要求铭记着不哼一声的忍耐;另一方面,礼的教导则要求我们不要因流露自己的悲哀或痛苦而伤害他人的快乐或宁静。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产生禁欲主义的禀性,终于形成表面上的禁欲主义的国民性格。
      “喜怒不形于色”,是在评论伟大人物时所使用的话。最自然的爱情也要受到抑制。
      一个国家的国民之魂如果会像这样迅速死亡的话,那是可悲的。这样轻易地屈服于外来影响的,乃是贫弱之魂。
      今天还并存着3各个不相同的日本——旧日本还没有完全死亡,新日本只不过刚在精神上诞生,而过渡的日本现在正经历着其最危急地苦闷。
  •     由一位具有西方文化素养的日本人来介绍武士道,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跳开,二是可以深入。当然,作者归根结底还是日本人,因此,对武士道偏重赞扬也并不奇怪。而且,作者在序言里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为被告,为武士道辩护。    阅读此书,绝对可以增加对于日本人的一些怪异行为或性格的理解。    全书只有100页,很快就能读完。
  •     
      
      酒井法子失踪了几天,曾一度传说她在北海道自杀了,因为摩周湖畔发现了一具疑似女尸。现在当然明白了,那具女尸不是酒井法子。她只是在东京的朋友家躲了几天,就出来自首了。
      日本每年都有数万人自杀,为什么在北海道的摩周湖发现一具无名女尸,人们就将她与酒井法子联系起来呢?相对于东京的闹市区跳楼跃轨,在北海道自杀是富于诗意的。而且,摩周湖的纯净水,也很符合酒井法子曾经的玉女形象。毋宁说,日本人设想她在北海道自杀,是想送她一个好死。
      人如果想死的话,在北海道自杀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原以为只日本人这么想,不料有些中国人也这么想。《非诚勿扰》的梁笑笑,本打算在北海道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后来却莫名其妙地跳海自杀了。这北海道不是有些诡秘么?
      “眼下的湖水轻轻荡漾着,那里映照着岸边的雪橇。在这片寂静的湖水面底下,原来藏着那么多可怕的脸,在这片寂静中竟不知有多少尸体隐藏在里面。”这是《无影灯》中北海道的千笏湖。这个火山湖底有很多树木,尸体沉下去,就会被树枝挂住浮不上来。因此,在千笏湖自杀的人不少,一具尸体也没浮上来过。渡边淳一最后安排直江庸介也在千笏湖自杀了,尸体也没有浮上来。青山、绿水、雪天、过年的寂寞时节,构成这幅日本式死亡美学的极致画面。
      美丽与自杀如影随形,是日本文化中比较独特的现象。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和川端康成的《雪国》,都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美丽小说,两位作者却先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尤其具有日本精神:切腹,由介错人砍下头颅。这颗头颅的照片在网上很容易见到,没什么痛苦,似乎还带着点玩世不恭的微笑。
      日本的审美观崇尚简素,体现于日常生活就是爱干净。东京银座是全世界最繁华的街道,地上却很难见到一片纸屑;路面总像刚刚洗过,锃亮锃亮。北海道的札幌有一条面食小巷,宽不足一米,两边全是面食店。但几乎闻不到一点油烟,地上也见不到潲水的渍迹。日本人的这种洁癖不仅表现于生活细节,也表现于对生命的取舍。
      冈仓由三郎在1913年出版的《日本的生活与思想》中说:“日本人的心理特异性,很多来自喜爱洁净及与之相联系的厌恶污秽。否则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我们被训练成遇到侮蔑家庭名誉或者国家荣誉,就视若污秽或疱疥,必须通过申辩洗刷干净,否则就不能恢复清洁或健康。”而所谓申辩的方式,往往是复仇与自杀——杀别人,或者杀自己;杀不了别人就杀自己。唯非如此,不能洗刷污名。本尼迪克特60多年前作对日调研报告时,也特别注意到这一现象。她在《菊与刀》中写道:“现代日本人施之于自身的最极端的攻击行为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用适当的方式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它只不过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日本人则尊重自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
      为此,古代日本人还发明了一项“适当的方式”——切腹。听一个日本朋友说,切腹很有讲究,不可拿刀子在肚子上乱捅,也不是随便什么刀子都可以用来切。不管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武士短刀一定从自己的左腹切进去,往右拉。拉到中间可以向上,也可以继续往右。如果有仇未报,死不瞑目,就往上拉,刀口呈“L”型,这叫“遗憾切”。可以边切边骂,甚至还掏出内脏投掷仇人。一直拉到右腹,刀口呈“一”字型,叫“不遗憾切”,表示心愿已了,没什么放不下的事了。
      相对中国古人的触柱、悬梁之类,切腹是种痛感较长的自杀方式。在肚子上用利刃切出完整的“一”或者“L”,且等到血尽而亡,痛苦指数远比关夫子的刮骨疗伤大。周作人先生说:“苦痛比死还可怕,这是实在的事。”日本人并非没有痛觉神经,痛得切不下去是常有的事。因此就得有人来助死,一刀砍下自杀者的头颅,这就是所谓介错。介错人一般是切腹者的亲友,还得是剑术高手,否则,是完不成任务的。
      死则死矣,为什么要和自己的肚子过不去?服毒、投水、抹脖子这些自杀方式,各国人们没有商量过,但可以通用。只有切腹,是日本人的独创。外国人观察日本文化时,对这种自杀方式也迷惑不解,觉得它既残忍又莫名其妙。于是,便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人介绍自己的文化时,往往得专门解释切腹。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就专辟 “自杀及复仇的制度” 一章讨论这个问题。“切腹之所以在我国国民心目中没有一丁点不合理的感觉,并不仅是因为联想到其他事情的缘故。所以特意选择身体这个部位切刀,乃是基于这里为灵魂和爱情的归宿之处的古代解剖学的信念。”日本曾流行过灵魂寓于腹部的信仰,他还举例说明其他民族也有这种认识:大卫向主祈祷别忘了他的肠子,闪族人常把肝、肾周围的脂肪当作感情和生命的寓所,法语中的entrailles(腹部)这个单词也用作爱情、怜悯的意思。说起来这个道理我们也不陌生,中国人不是也讲“一肚子的学问”吗?话到此处,新渡户稻造还不免夹枪带棍:“这种信仰并不是单纯的迷信,比起把心脏作为感情中枢的一般观念还是科学的。”谁把心脏作为感情的中枢?看看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心情”、“心思”、“心意”、“伤心”等等,就会明白了。因此,新渡户稻造认为日本人选择这个地方下手,只是要向人表白:
      “我打开我的灵魂宝库,给您看看它的样子吧。是污浊还是清白,请您自己看吧!”
      从学者的态度看,日本人之切腹自杀,乃是缘于他们的道德洁癖,而非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另一种说法: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冷兵器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已很难找到武士刀,切腹也失去了它存在的物质条件。自杀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但要死得美一点,不妨考虑去北海道,尤其是摩周湖。日本人相信,摩周湖的水是世界上最纯的自然水,因此湖里的鱼也长不大。
      精彩地活,不囫囵地死,完美地走到人生尽头,其实是令人羡慕的事。泰戈尔言:“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没有对死的深思,是写不出这样诗句的。
      
      
  •     骑士道已经离去,武士道还有多久?或者说它已经离去,然而阴魂还在樱花树下游离!
      
       我对日本军国主义并不了解,只知道这是日本军事家侵略各国的伎俩,他们将尚武和军事扩张作为立国之本,企图利用军事权力达到统治和侵略他国的目的,而中华民族曾经就是他的侵略对象。对于我们有着侠士情节的中华民族却在侵略中深受迫害,昔日的智勇如今成为了羸弱的炮灰,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民族的柔弱而使日本军国主义如此地嚣张?我们拭目以待!
      
       100多年前,留学在美的日本政论家、教育家新渡户稻造用卧病在床的闲暇时间写作一本书叫《武士道》,这本书的创作动机归功于他的妻子不停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的观念和习俗(笔者添加:武士道的教育来源幼时的训练而非学校教育)会在日本流行呢”(P2)?其实从当时的写作时间考虑,新渡户稻造写作这本书有着更大的目的。1899年正是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几年,此时日本军国主义复兴的顶峰时期,这本书首次在美国出版时受到西方欧美国家的强烈关注。他在这本书中主要为了达到普及欧美国家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了解,而“如果不首先理解封建制度和武士道,那么现代日本流行的道德观念就依然是一个难以解答的迷”(p2)。为了更好地符合西方人士的喜好,新渡户稻造除了用英文形式出版外,更多的还是强调欧洲骑士道与日本武士道的相同之处,他在序言中说道“我一直试着从欧洲历史和文学中选取类似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因为我相信,这样我相信,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主题”(p3)。
      
       其实新渡户稻造是为支持军国主义的阴谋家,全书的前大部分美化武士道在日本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最后对武士道的没落提出了警示的同时也不忘军国主义对侵略朝鲜和韩国的行径进行辩护,因此说,这本书隐含着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军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合法侵略,从而为其卑劣的行为提供辩护。果然不负众望,至1945年前,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对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二战期间的美国也并不是什么好鸟,战争使得美国军事武器的大量输出带动了上世纪50年代后的经济腾飞,间接性地助长了二战的混乱。今天,法西斯已经逝去60多年,军国主义的身躯已经逝去,而灵魂还在渗透。
      
       半个世纪以后,美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为管制战败国日本,不得深入了解日本独特而奇怪的民族特性,因此特别邀请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人的性格特性。1946年她的代表作《菊与刀》在美国问世,顿时深受全世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本书的出版使它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美国政府的初衷,至今还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到踪影。《菊与刀》和《武士道》是东西方各国了解日本性格的两本主要著作,人们通常喜欢将两者横向比较,从而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其实日本文化根源主要是改良后的中国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应用,当然也是武士道的主要来源之一。
      
       新渡户稻造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日本武士道的起源,他认为,佛教、神道教、儒教是武士道的主要起源,它从佛教中获取了从容镇静、神道教获取了忠诚和爱国、儒教中获取了礼仪和博爱。儒家思想其实还是武士道的主要来源,像神道教一样没有什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教义,它更接近东方人的性格特点,《武士道》全书中也大量引用了不少孔孟之道来完善武士道的完美特性和教义。
      
       那么武士道的精神特性究竟和中国儒教思想的精神特性有何区别呢?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思想2000多年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与此同时,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将武士道的精神特性归纳为“义、勇、仁、礼、诚实与真诚、荣誉、忠诚”。义是什么?义是有负责地,在一定理由下对一定行为的判断;勇是义的一对孪生兄弟,勇是理性判断下的英勇、坚韧、勇敢,它以合理为前提条件,因此冲动不是勇,而恰好是麻痹;仁,恻隐之心也,也即同情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美德品质,武士通常通过修习音乐和文学来培养他们的恻隐之心,从而使得他们刚柔相济;礼是儒家强调交往生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是它的主要教义,礼在日本民族的渗透性依然很强,优雅是行礼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最经济的行为方式;真诚是武士道的主要行为准则,商业的不真诚使得日本封建主义对商人的藐视,因而地位较低,这种观点与中国封建主义比较相似,武士道后来的没落与封建社会的变迁有很大关系;荣誉是武士的地位象征,失败是武士的耻辱,剖腹是结束耻辱的主要途径,他们从小就训练这种意识教育;忠诚在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日本人对于国家、天皇、企业的忠诚人人皆知,日本人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渡户稻造在介绍日本道德观念的特性时引用了不少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当然为了迎合西方人的特点,书中也引用不少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对比,譬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巴尔扎克等等频频出现。我想新渡户稻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少这本书经历了100多年的考验。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详细介绍了日本人从小受到武士道教育,以培养刚毅、坚强、忠诚的优良品德。武士道的训练强度不亚于军队训练的强度,武士的魔鬼教育中有剑术、箭术、柔术或柔道、马术、矛术、兵术、书法、伦理和历史等等,当然哲学、文学等美学造诣也很重要。自制、自杀(即剖腹)、复仇也是武士道训练的主要科目,这些显得武士道有常人不可理解之处,武士道的斯巴达教育似乎有禁欲、奴化、麻木的味道,而这些正是与欧洲骑士道的非同之处。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序言中说“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刀是武士荣誉忠诚的象征,而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与武士道的暴力美学相比,菊花下的日本女性温婉柔远显示着日本人矛盾性格的真实写照。而在《武士道》这本书中,新渡户稻造并没有太多的强调日本人的双重性格特点,只是简单介绍了日本女性的教育和地位。
      
       本书的最后对武士道的没落提出了警示,在西方文明向日本传播的冲击下,延续2000多年的日本国民特性是否依然存在?新渡户稻造虽然承认武士道至封建主义消亡后,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被颠倒,武士道的沃土(即封建主义)被破坏下,加上武士道本身缺乏形而上学的哲学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活力是否依旧存在新渡户稻造持有怀疑的态度。
      
       骑士道的消亡接受了基督教的衣钵,从而融入到基督教本身中去,而对于武士道,军国主义承接了它的劣行和暴力,从而暴行了半个多世纪,对亚洲各国造成了严重的遭难,至今,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日本政府的致歉和忏悔,相反日本人民已经开始行动了!
      
       如果抛去军国主义的阴谋和辩护,新渡户稻造用真诚朴实的语言娓娓而谈日本武士道的各种特性,加上详细而博学的西方哲学、文学的丰富知识,清淡文雅的英文写作方式,本书不失为一部了解日本民族精神特性和佳作。
      
       By:《武士道》 新渡户稻造 群言出版社 2006年5月 定价25元
      
       《菊与刀》 本尼克迪特 商务印书馆 1990年6月 定价11元
  •     这两本书实在太像太像了,拿来做比较阅读实在再合适不过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个是假中国人写的,一个是假日本人写的;都是用英语写的,向洋人介绍,但作者又都有着深厚的本国文化功底和饱满充盈的感情;篇幅都不长;谈的都是士阶层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武士道,都有着近乎宗教的作用;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这两种旧道德也基本没有踪影了。
      (插播:陈亚玲说,《围城》和《我是猫》也颇有相似之处,我很赞同。)
      
      新渡户更多的停留在介绍武士的行为准则,介绍了武士道的各个方面(忠义礼仁勇诚名),故事讲得比较多,赞美武士道忠孝节义的行为,感情色彩非常浓重。特别是结尾段,说它“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毫不夸张。在此我把它抄下来。作者怀着惋惜的心情讲到武士道纵然在将来会慢慢消逝:
      武士道作为一个独立的伦理的训条也许会消失,但是它的威力大概不会从人间消亡。它的武勇的以及文德的教诲作为体系也许会毁灭。但是它的光辉、它的光荣,将会越过这些废墟而永世长存。正像象征它的樱花那样,当它在四面吹来的风中散落之后,仍然会用它的芬芳来丰富人世,向人类祝福。百世之后,到了它的习惯已被埋葬,连它的名字也被忘掉之日,它的芳香也会从那“在路旁站着眺望”也见不到的遥远的山岗上随风飘来——这时,正如那个教友派诗人用美丽的语言所吟唱的那样:
      “对身旁不知来自何处的芬芳,
      旅人怀着感谢的心情,
      停止脚步,脱下帽子,
      去接受那来自空中的祝福。”
      
      相比之下,辜鸿铭在伦理和社会的层面挖掘得更加深入,说理更加铿锵有力,入木三分,时而还对洋人语涉讥刺。西洋人认为我们野蛮,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没有宗教就意味着没有教育,没有道德伦理。辜鸿铭的论述主要就在于——儒家就是一种宗教,不是彼岸的宗教,正是现世的宗教,一生不是为了奉献并光耀主,而是要奉献并光耀父母、家族、祖先、国家。并在其文中时时抨击洋人美其名曰很有道德,还不是热火朝天地打着世界大战。
      恰恰好,关于宗教的问题新渡户博士在他的前言里也说到了,他遇到洋人朋友问他——你们日本人既然没有宗教,那么何来的道德呢?
      怎么说呢,洋人就是这样的令人崩溃。一百多年了,时至今日,西方中心主义从没有一刻放低它的身段、表示出任何谦逊的姿态。
      新渡户书里有这样一段,写得非常精彩。说到妇女问题,洋人认为日本妇女地位太低,经常被丈夫贬低,实在不开化。新渡户这样说:
      “我认为,我国国民的婚姻观在某些方面要比所谓基督教徒更深一层。‘男女应合为一体。’盎格鲁撒克逊的个人主义从未摆脱夫与妻是两个人格的观念。所以,他们在失和时,就承认各自有各自的权利,而在和好时,则用尽了各种各样无聊的相爱的昵称和毫无意义的阿谀的言辞。夫或妻对别人说他的另一半——好一些的一半或坏一些的一半姑且不论——是可爱啦、聪明啦、亲切啦、这个啦那个啦,在我国国民听来极不近情理。把自己本身说成‘聪明的我’啦,‘我的可爱的性格’啦等等,是善良的趣味吗?我们认为夸奖自己的妻子就是夸奖自己本身的一部分,而在我国国民中间,认为自我赞赏至少是一种坏的趣味——而且我也希望,在基督教国民中间也应该这样!”
      
      新渡户的书里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关于佩刀的问题,武士的教育,女子的行为准则,自杀的制度。这最后一项确实是个敏感问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认为简直无比野蛮恐怖残忍骇人。但毕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吧。在书里新渡户博士也说得十分近情理了,武士用自杀来维护自己的名誉,证明自己的清白,并且自杀也不应当被滥用。
      我过去也一度认为,日本人切腹的行为不仅恐怖,简直恶心。不过玩了这些年的“信长之野望”和“太阁立志传”,读到了第七卷的《德川家康》,我现在基本理解认可“切腹”的概念了。其实我们自己战国时代的人也动不动就自杀嘛,近一些的也还有尤三姐呢(不过确实没那么频繁)。
      
      就说这么多吧。最后,作为中国人,我隆重推荐《中国人的精神》。写得确实好,相当好。
      
      
      
      新渡户稻造,这个是84-04年版日元5000元纸币上的头像。
      那么到现在,福泽、新渡户、夏目的作品我都读过啦,可喜可贺呀!
      但令人不齿的是,福泽谕吉和新渡户稻造都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
  •      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就在想应该从哪个角度评价日本人呢,真是个复杂而矛盾的民族,自比为樱花,颜色清丽,香味幽淡,随时准备听从自然的召唤,摒弃生命;殊不知樱花败落后其果实的丑陋。戴季陶先生说的好:“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几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几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发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 ,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叫做“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此文还是走了中庸路线,从我感兴趣的方面介绍一下我们的邻邦吧。(有原文的部分摘要)
      
       武士道的起源
      
       就表面上看,日本最昌盛的宗教是佛教,其实日本统治阶级的宗教却是神教。佛教未能给予武士道的东西,神教却充分的提供了。对君主的忠贞、对祖先的崇敬、对孝的虔诚,都是其他宗教从未教导过的。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这种思想都从神教的信仰产生出来,所谓神教,就是以神的力量表现天皇的权利。而它的祖先崇拜,则使得皇室,从一个世系到另一个世系,成为整个日本民族的共同祖先。
      
       神道教义与孔子的教诲又有交织的地方,即,爱国和忠心。孔子的政治道德理论平和、仁慈、并富有处事智慧,这些特点特别适合统治阶级的武士。再次,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对日本武士教义影响深远,这个人就是王守仁。东乡平八郎曾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所教导的“知行合一”在武士中的受众广泛。当然这些学说在日本也有了本土化的衍生:有一个知名的学者叫做山鹿素行,在这民族自尊心的鼓荡里面,创立了日本古学派,借助中国的学问来造就了日本民族的中心思想,而精神却与孔子之道绝对两样,他是鼓吹“神造国家”“君权神授”。
      
       克己的至善境界——切腹
      
       武士道概括来说就是“轻生死”、“重然诺”、“尚意气”而其至端也是最灿烂的结局就是高规格的死法,切腹自杀。所谓切腹:“我将打开我的灵魂。是污浊是清白,您自己看。”切腹不仅仅是一种自杀方法。它也是一种法律与礼仪制度。作为中世纪的一种发明,切腹是一种武士用以抵罪、悔过、雪耻、赎罪和明志的方法。这种死法是与最高尚的行为和最动人的哀伤联系在一起的。近代日本极高的自杀率和武士道精神多少有些联系吧,生命如樱花般绽放也如樱花般凋落,不带有一丝眷恋,决绝的,动人心魄的死去。
      
       武士道的现代继承——北野武的暴力美学
      
       西方谚语说:“在我的心中,有猛虎轻嗅着蔷薇”;而在日本,被“菊与刀”双重文化传统浸染之下的北野武,在其影像世界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意境。鲜花与枪弹,海蓝与血腥,花火与死亡,一切都让你在不经意之间被抛向美好幻灭之后极度压抑的痛的边缘。《兄弟》中的的切腹,割头,复仇;《花火》中的灿烂与死亡,无不是武士道在当代的展现。
      
       书的作者新渡户稻造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了武士道的起源、道义、影响和未来,虽然难免有“民族的自画自赞”之嫌,但是仍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茶道与AV并存,生鱼片与牛排混杂,东方与西方交织的民族。了解它,学习它,战胜它。
      
  •     觉得这本书写的很不错,真正的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了武士道的种种因素,把武士道的历史与现在凯凯道来,可以给人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武士道,毕竟很多人对武士道的认识都还是很肤浅的
      当然咯,这本书要去了解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个人推荐就是,先去了解一下武士道形成时代前后的一些历史,(英)肯尼斯•韩歇尔写的《日本小史》很不错,可以去看一下,还有就是《看日本:逝去的面影》也很有帮助,当然咯,武士道毕竟借鉴了很多中国禅学的理论,所以了解中国一个禅学文化也是必要的
      
  •     -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户稻造,要读多少书才能如此自如地将西方哲学史,莎翁的著作以及中国孔孟学说信手拈花,不着痕?
      
      这是一本以比较文学(化)的视点写成的通俗读物。 说它通俗,即便对哲学史不熟悉,仍不影响阅读,章节里有大量的实例,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一个个正史或野史里的鲜活故事。
      
      今天读的章节中,讲了一个献子报恩的故事。 读得毛骨悚然。 这是一种---忠义(第九章,p50),它命令你牺牲出小我,个体,包括你的家族。 你要效忠于那个有-恩-与你的-主-,它可能是你侍奉的封建主,可能是你的国家;也可能是雇佣了你的公司,或者正让你当着主演的一部电影。 为什么日本公司里有年功序列的臭规矩?为什么日本人不满中国雇员的频繁跳槽?这里或许有答案。如果把年功序列放在了中国,会是什么结果?国营企业大锅饭下场。中国人没有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羞耻感-,散漫偷懒不自觉。
      
      日本人有着强烈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并非来源于外部的强迫,而是直指内心,来自于内心的鞭策力。 荣誉感,包含着对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自觉而鲜明的意识。(第八章,p45) 在日本,任何一种平凡的工作,无论是送货员还是交通导向员,都能够保持相当的职业意识,不因小而不为。 每当飞机在成田机场上空盘旋下降时,我总能深深地感到那种熟悉的安全感和亲切感----机场的导航人员,搬运空运行李的工人,一个个勤奋工作的身姿感染了我,而这种场景在中国的机场,无论是首都还是浦东,都难以发现。
      
      在今天读到的第十一章-自我克制-中,作者提到,事实上,每当人性的脆弱置于最严厉的考验时,日本人经常会做出笑脸。 哦,想想日本的运动参赛队伍。。。在中国,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女人不仅不习惯化妆出门,而且情绪外露。笑脸当然好了,但在商场或街道,在那些公共场合,我常能看到那些不快乐的表情(女人的),不快乐也许不是一个恰当的词汇,我想说的是,,,,不美的。 她们在愤怒,生气,忧心忡忡,她们的表情直接地告诉了你。我觉得有意思,在中国我看到了好几次情侣们的当街争吵,而这在日本发生几率几乎为O。 联想到上个星期在商店,电梯旁有个告示,请求顾客不要将婴儿车或购物手推车推上自动上下电梯,它的理由是----这样做不仅很危险,而且也会给别的顾客带来麻烦,请您多加配合。 不能给别人添麻烦,非常典型的日本心态,sumimasen文化的活例子。所以我想这种自我克制里面也包含了对彼此生存空间的尊重。
      
      同时,我重读了-礼-这章,(第六章,p31) 我好奇新渡户怎么解释日本的繁文缛节。 他举了茶道的例子,来解释一种日常行为如何变成艺术然后晋升为文化。但我觉得他说的太粗浅,我记不住任何重点。他牵强地解释,规定好的方式也是最节省时间和体力的,是对力的最经济的使用。*斯宾赛,这也是最优雅的。 然后上升到艺术的层次,认为茶道是一种对精神的陶冶。我觉得,太表面,是书的败笔之一。 但这一章提到了送礼文化,与美国的送礼文化相比较,写得很出彩。认为,美国人讲的是礼物的物质价值而日本人讲究的是送礼的精神价值----您这么优秀,无论我送什么都配不上您,只是点小心意,仅代表我的善意,您就收下吧。 中国人这点和美国人一致。所以中国人老奇怪日本人为什么小气,送人送块手绢。呵呵。
  •     新渡氏的《武士道》称不上是一本学术著作,但作为了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目的而言,则是不错的选择。与成书于明治时期的新渡氏的著作不同,《菊与刀》出自西方的人类学家之手,成于二站后期,是地地道道的科研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组合。新渡氏游访欧美,在日本日益受到世界注目和尊重时,于病榻之上完成;而本尼迪克特的书作于日本战败,同盟国为如何处置日本而着恼的没落时刻;新渡氏是人文学者,向世界介绍日本精神,热情洋溢;本尼迪克特是社会科学家,为雇主描述日本社会现实,冷静直白:正好一盛一衰,一内一外,一柔一刚。
      挑剔的怀疑主义者会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对那种将书中所述的图景等同于日本的倾向保持警惕,但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真诚的叙述家,因此只要对他们各自的姿态和立场稍加注意,就不会妨碍我们作出努力,并且避免在通过他们理解日本的相关主题时,犯下令人难以接受的错误或偏差。因此,我将首先分别评论他们在书中未必自觉到的偏见,近而表达我所获得的有关日本武士道精神之结构与表现的认识。
      两位作者刚好处在同一股思潮的两端,这股被质疑为只属于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潮事实上长期支配着整个世界。新渡氏在美国的病榻之上为他的妻子就日本“何以如此”这一主题娓娓道来,后来他发现这些内容对于那些外国朋友可能有意义。当西方话语支配世界时,善于学习的日本人迫切地渴望在西方主导的世界里获得“名誉”。明治改革使日本从作为他者的东方世界里脱颖而出,这一事实本身使本来就具有东方气质的日本显得更加神秘。在这个时候,由“作为被告的辩护者”的新渡氏来介绍日本,正是正中下怀。使这本书成为世界名著的,除了新渡氏对日本精神的深刻理解,他采取的表述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新渡氏事实上有意地将日本的武士道价值比附于西方文化中的相似形象,以帮助西方人从西方的角度来理解日本精神。或许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与“骑士道”相对应的“武士道”这个词的创生。因为在西方的文化中找不到与“孝”这一个德目相与比较的东西,他甚至放弃了对这一个“日本道德之本”的轮子进行说明。
      或许这正是新渡氏的杰出之处,但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我们却不得不认识到我们正因此不仅仅要警惕其中的日本偏见,还要小心西方化的扭曲。它们都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读者的信念。
      如果说《武士道》具有日本人在理性光辉下主动西方化的属性,《菊与刀》则难免使人无法放弃对其中可能有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潜意识的怀疑。虽然从人的局限出发,两位作者都是无可指责的,但我的批评也仅仅立足于对客观真相的奢望之上。《菊与刀》的原材料主要地来自于相关的文献和对日本战俘的调查,虽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正是最大的缺憾,然而在当时的强约束条件下,这又恰恰让我们由衷地佩服本尼迪克特的洞察力。无论如何,尽管在十九世纪的《武士道》中,新渡氏多次提到中国的孔孟之学和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我们在《菊与刀》中却很少发现对日本社会中的中国元素的注意,我们甚至难以看到有关中国战场上的信息。这一方面可能由研究者所用的材料所限,也可能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另一方面,整个世界话语对东方世界的有意和无意的忽略却是现在不应该被我们所忽略的。
      我不是一个激进的文化主义者或本土主义者,虽然我必须承认后现代话语给我造成的深刻影响,但那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我的立场。我一方面相信话语结构中隐藏着权力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却又怀疑那种将表达当成事实的倾向。尽管如此,当面对文本时,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仍然是主要的进路,只是我将始终承认它与真相之间的无法消除的距离,并以这一多少带着悲怆意味的想象作为学者的共同命运。
      正如前文所述及的那样,鉴于两本著作之间的互补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理解日本精神的起点。我将联系后者对日本社会的描述来进行说明并将它作为其表现。是这样一种假设使我免于那种以为自己在作循环证明的恐慌,即两位作者正确地(即使不是全面地)理解并反映了日本现实。
      在中国的一般经验中,“武士道”是日本精神的象征甚至别称,武士道就是日本精神,日本精神就是武士道。尽管在中国有一种将“儒”学提到一个类似的地位的一贯倾向,但事实上,儒学只能算是中国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支。除了诸子三教之学外,最晚在易经中得到表达的一种世界观和另一种由五行说构建的宇宙规则不但在中医学理论中自成系统,也与诸子三教之学胶融在一起,并成为诸学的逻辑起点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域外传入的佛学。它们共同构成了现在被笼统地称为“中国文化”的那个观念系统。之所以要在讨论日本精神的时候对中国的情况作出说明,是因为至少就日本称为“武士道”的那个观念系统而言,深刻地打着中华文明的印迹。有研究者认为,在日本(以及韩国等东亚国家)存在一种认为他们接续了自宋明以来的正统汉学传统的观念,并且认为大陆本土的汉学已经被“蛮夷化”。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东亚关系和日本与世界的关系。然而我想说明的是,在日本的那个“武士道”的观念系统之内,存在着类似的多种观念杂糅的情况。如果说中国各种观念之所以能够相对和谐地共存是有共同的观念基础,我估妄称为在易经和五行学说中得到表达,并多少带着唯物色彩的世界想象,则日本的武士道中又是怎样的观念在起着类似的作用?又或者,是否必然需要一种这样的基础呢?
      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精神中具有三种构成,分别为孔孟之学,佛学(主要地是日本式的禅学)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我以为这种说法至少是不假的。武士道中仁、义、礼和勇等德目清晰地表示着它与孔孟儒学思想的亲缘关系;日本本土供奉的鉴真和尚等也给佛学的影响作了很好的注脚,而武士道中的淡看来世和相信此身成佛的主张也诚实地展现了其与神道的渊源。在本土被斥为“心学横流”但在日本却受到尊重的阳明一支显然被包括在“孔孟之学”里,尽管新渡氏或只是下意识地将阳明学和孔孟之学分别说明,但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尽管渊源极深,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或许更大一些。至少在岛田虔次甚至沟口雄三那里,作为“近代”或“前近代”思想异流的阳明心学传统多少被作为孔孟甚至宋明那个传统的儒学的一个逆反或背叛来看待。在我看来,这正是“三教合流”的实例,也是日本“武士道”生成类似结构的先例,并可能正是这种传统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后者。简单而言,阳明一派主张的“心即理”及后来的“我注六经”的主张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那句“佛法非法,非非法”的著名谒语。如果不避时髦,我们还会发现这与时下流行的文化主义之“表达即真实”的主张“庶几似也”。倘若这种超越时空的对应可以逃避附会的指责,而后者多少深刻地反映了一种主张的合宜性,则这正可以解释前者的那种遭遇。
      或许东方人都具有一种在自己所愿意相信、但根本而言却不同质并且多少有点冲突的观念间自由进出和切换的本领。我认为不妨参照那种“何以中国不是这样”的模式,由西方的经验观照出这或与东方世界里宗教角色的不同和东方人的世界想象有莫大的干系。当然,我这里的“东方人”是就狭义上的中华文明圈而言。本文接下来想要说明的是,在日本的“武士道”那个系统里包含了怎样的世界想象。然而,我却希望现在能够提醒这种东方式的实用主义倾向对将要讨论的那个主题本身的构成所可能具有的种种影响。
      就新渡氏所展现的武士道而言,其核心是“秩序”。秩序是对可以经由禅宗式的修炼直觉到的世界本质的尊重,践行或者表达。这种秩序的世界是武士道中的孔孟传统,禅学思想和神道主张的共同指归。不仅对于人(至少对于日本人而言)的世界是这样的,对于世界本身——比如国家之间——也是这样的。对这种秩序的实践和尊重是最高的道德和终极的意义,它也是一切行为的合理性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这种秩序在人的世界中的表达其实就是等级。表现在人的观念上,就是忠于上;表现在民族国家之间,则可能是对“低贱”民族的侵略的正当性甚至必要性。这在日本传统社会中是能够等到印证的。在那样的社会里,主君和臣下之间,武士阶层与贱民阶层之间的等级不可逾越,这不但为法律也为习俗所认可和保护。这种等级的的正当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可能在于,只要一个武士认为必要,他可以砍下一个贱民的头颅以维护公认的秩序而不必承担责任。事实上,如果他在应该拔刀的时候放人一马,那可能会被那个人认为是一种更大的侮辱。出于同样的逻辑,他在必要的时候可能必须杀掉妻子父母以成全一种被称为情义的东西。他唯有实践这种情义,才能使自己在那种公认的道德中得到认可,而如果他的亲人拒绝受戮,他们就违背了自己作为亲人对武士的“义”并且变得更加应该被杀死。所不同的,在后一种情景之下死去,他将失去名誉。名誉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只有那些忠于义,并且恪守着诸如勇、仁、诚等德目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名誉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承认并且是最高的承认,一个人只有获得了真正的名誉他的生命才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名誉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激励,至少在物质刺激被斥为庸俗的传统的日本是这样的。等级的自觉和精神被拔高到一种极高的地步在本尼迪克特的著作中有许多体现。日本在二战中的态度在本氏看来,也与当时日本以为自己处在世界民族等级秩序之巅的一种想象有关。她近一步认为,日本人在天皇宣布投降前后的令人费解的行为差异,一方面是出于对国内等级秩序之顶端的天皇的忠义,另一方面,也因为战败的事实使日本人更正了原来的那种民族等级秩序想象。
      武士道本身是一种教育体系。在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看来属于社会教育系统的那些机制,在日本人看来,很可能不过是基于武士道的各种实践。一个武士的孩子从小必须学习包括参禅、击剑、柔道以及诸如中国传统中“六艺”纲目里的骑和射的内容。女性孩童在稍长之后会被作为一个武士的好妻子来培养。在日本的观念中,禅,剑,当然也包括茶道以及艺术等,都是帮助人觉悟的途径,而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忠于世界的本质是道德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将武士道仅仅理解为新渡氏所描述的那种形象可能至少是过于简单化和世俗化。对于获得于世界本质的哲学体验的诉求可能会被归入专门的修炼实践之中,并体现出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武士道的属性。我们不应该将武士道的边界过于僵化而认为它就是由新渡氏所提到的那些德目的一种构成。至少在实践上它们是能够内洽的整体,比如仅就字面的意义上来说,勇是实践义的的一种潜能,仁是将勇合理化的约束,礼是将道德日常化的体现,诚则可以避免礼成为为人垢病的繁文缛节。
      使武士道的主张深入人心的,是武士道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能量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各种观念和习惯中。总体而言,当一种观念成为共识时,它本身就是强大的社会形塑力量。武士道正是如此,关于日本儿童和武士的培养上,两位作者在各自的著作中有体现。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本尼迪克特所持的那种叙述方式,在客观性的自我假设之下,可能会妨碍我们认识到那些现象本身的武士道血统。而日本忠于由一种世界想象出发的严整的规则,并将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作为这种想象的实践的武士道显然与西方的被称为骑士道的那个蕴含也极为不同。这些正是我们在理解东方背景下的日本时所必须注意的。
      至此,我完成了对两本著作的一个中国式的注脚。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带着中国偏见的个性化的注脚,即使要支撑起本文所选择的标题,也需要与原著比照阅读才行。
      
  •     一百年来,武士道与剖腹自杀在中国被视为一对同义词,而挥刀之手无疑是一名因耻辱而自杀的疯狂的失败者。这种见解因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与新中国播映的数以千计的战争体裁的影片而广为流传。
      
      与中国人原告的身份不同,美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总是希望自己以律师的身份判定武士道的价值体系。从一百五十年前日本被美国敲开大门,到六十年前日本人在珍珠港还以颜色,武士道仍然被律师与西方的陪审团视为有罪。纵然美欧作为辩护律师也是难以将武士道解释清楚。
      
      日本人新渡户稻造是一名深谙西方文明的学者,在一百年前他决定站在被告者的立场向西方解释一下武士道。当时他用英文写作了《武士道》一书,在短短几年内重版了十次之多,并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还将此书赠其友人。《武士道》一书不仅让世界开始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日本,也开启了泛中华文化圈的大门,尤其是儒家的伦理体系更加明晰地出现在西方面前。
      
      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可以说是一种儒家伦理体系,只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其有惊人的暗合。它是用中国古典哲学浇灌出来的日本固有植物——也是武士道与日本的象征樱花。武士道通俗地说来,是指“武士的训条”。围绕着这个“训条”,有几个问题凸显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武士道的溯源问题,它是控制武士道的挥刀之手的决定性因素。
      
      与西方骑士道的三大溯源“宗教、战争和光荣”大为不同,武士道几乎以其源头的重要性依次可分为佛、神道与孔子学说。佛或者说禅,提供给武士一个字:静。要求武士处危不惊乃至卑生亲死。禅是更高要求的“静”,让武士通过“冥思默想”“确认一切现象深处的原理”,也即“确认绝对本身”。神道给予武士道佛无法提供的东西,以一字“善”可以概之。神道的宗教意味弱于基督教,与“原罪”道德体系大为相异的是神道相信人心本善,如同神一般纯洁。对于“心”的重视,使武士道视中国哲学家王阳明为圣贤,因为他极端地肯定了个体性,同时又提出“知行合一”,完全满足了日本人与武士道的理念追求与世俗目标。新渡户稻造立刻认可了这一点:日本人有着任何国家都不具有的“性格
      独创性上的差别”。日本人在性格上强烈的两重性乃至多重性亦成为武士道衰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神道在外化的感情上对日本人影响甚深,因为它不仅以伦理教谕的面目高于一切,而且给予日本人特别强烈的民族感情——“爱国心与忠义”。神道提供这些行为准则的方式较之基督教也更为有力,它减少了程式化的条款可能带来的疑惑,相当直接地让其深深注入武士道的精髓之中。
      
      武士道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新渡户稻造认为孔孟的书是国民的最高权威,但是他亦提及在孔孟之道传入日本之前,大和民族已经本能地认识到了五伦之道,孔子只不过让它们得到权威意义上的确认。无论他如何解释日本民族的本能是如何产生的,事实上他在以后的行文中也没有再提起,孔孟将在《武士道》一书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孔子的言论符合了武士政治家的思维和行动,与中国不同的是孔子的形象在日本是温和而保守的。所以当孟子的王权思想与民本思想巧妙的结合为日本人所接受时,也同时被掌权者认为是危险的,因为他提供给贵族武士另一个强大的对手。但是孟子的思想已经渗入武士道的深处。中国儒家圣贤在日本武士道中的崇高地位一刻也没有丧失过,在言语中,武士道更多地把孔孟或者中国古代历史作为理论根据,而不是日本本土的历史或者圣人。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仁义礼至信”为五常,在逻辑关系上没有过多的关注,只是依照重要性作了一个排名。这种排名带有浓厚的先验的色彩,在武士道的道德体系中是不适用的。新渡户稻造为武士道的具体准则提供了一个新的体系,在重要性上逐步变弱,而在逻辑上层层递进,丝毫不可混乱。同时在内容上,“仁义礼至信”只被保存下来五分之三。
      
      他提出的体系在核心上由“义勇仁礼诚”构成,在外围饰以“名誉”、“忠义”和“克己”。如果将之归纳进儒学伦理体系,应该是不会受到多少指责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微妙的变化,日本人的武士道才会被中国人也视为异端。因为这些差异使挥刀之手在日本符合理性,而在中国则违背理性。
      
      “仁”与“义”在中日两国的不同排名开始了对武士道的歧视。武士道将“义”放置在首位,虽然它知道孟子说过“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但是它依然在路上义无返顾地前行。在武士道看来,人只要踏上了“路”,也就自然有了“义”,从而实现了自己的责任或者把自己置放在一个符合权威的所在,于是在心灵上得到了最高的安定。在新渡户稻造开来,“仁”只是一个前奏,一个迈入正途的小过门,主旋律才是最重要的。
      
      “勇”决不是因“义”而产生,它是约束“义”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锁。它所住了因为尊崇义理而可能引起的懦弱者的遮蔽。“勇”还有另一个角色,即“义”的最贴身的助手,“勇就是去做正义的事情”。“勇”并不是逞匹夫之勇,它提出了一个相当高的几乎是哲学义含上的要求,即因时机不同勇于生亦勇于死。在对少年进行教育时,日本人颇有斯巴达的风范:武士们把儿子放在深谷中,甚至使其缺衣少食;在寒冬时要求他们日出前起床,并步行到教师家练习朗诵等等。
      
      “仁”紧随着“勇”出场,淡化了“勇”的野蛮成分。“仁”在中国儒学中具有崇高而复杂的意义,在武士道看来,“仁”与“恻隐之心”最为接近,也最为直接地体现了“仁”的本义,即“仁爱”。
      
      仁爱时“武士之情”,它是一种有效的爱,包含着处理自己以及对手生死的力量。对于弱小的对手或者受伤的猎物,武士道会以仁爱之心放下夺命之刀,因为此处的“仁”正体现了武士真正的勇:对手必须是配得上自己的,也是值得尊敬的。武士道中的对音乐与文学的爱好也来源于此,“仁”让武士注重自身的艺文修养,同时也产生出“谦让和殷勤的心态”,这便构成了“礼的根本”。
      
      “礼”是次于“仁”的,新渡户稻造认为礼的最高形态,接近于仁爱。“礼”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最终之指向只能是崇高的思想境界。礼是由谦卑而产生出的平等感,所以礼无论在抽象的含义还是具体的实指上,都是表达崇敬而忽略歧视的。“诚”是对“礼”的进一步思考,到底能不能为了“礼”而说谎呢?
      
      “诚”无疑是“礼”的锁,如果打开,“礼”便失去了意义。而“诚”的破坏恰恰是由于“礼”的过度表现而产生,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诚信的违背没有前四者的丧失而导致的后果那么严重,它大多只是被当作一种懦弱的行为而受到指责,因为它损害了武士的名誉。
      
      名誉作为武士道的外围准则,只能是各人克已的结果,它不能由他人教诲或者某物赐予。如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一些历史事件立场的价值观。珍珠港事件前的日本官方对美国的虚假承诺与南京大屠杀后日本官方不断的否认,可以说是日本损害了名誉的历史污点,但是大多数国民并不负有愧意或者漠不关心乃至刻意遗忘。这种态度可以说与武士道的另一个外围准则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忠义”。
      
      “忠义”是“义”的更加细化也更加明确的解释。与中国传统伦理规范中将忠孝放在几乎平等的位置上不同,日本武士道毫不犹豫地将“忠”放于“孝”之前,因为他们确信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或集体为国家无论承担了什么指责或者惩罚,非但不可耻,在某种程度上是光荣的。
      
      如此说来,武士道的挥刀之手作为一种荣誉行为,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剖腹这一形式被视为经过洗练的自杀,因为没有极端的冷静与向善之心,就无法实行。所以武士道是武士为承担罪行或表达忠诚的唯一终结性方式,同时它也象征了新生命的开始。但是对于战争中,尤其是二战中日本所行之事,我们往往有太多的疑惑。无法否认,日本军国主义的挥刀之手也具有武士道的潜在精神,正如希特勒的纳粹主义自行向尼采的学说靠拢一样。
      
      我们的指责应该公允,盲目的指责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和。
      
      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最终理想毕竟就是和平”,但是这种思想更多地为僧侣和道德家们所宣讲,武士仅以武艺的练习及赞赏为宗旨,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军人令这种惋惜变成指责、报复乃至惩罚。新渡户稻造在书中几次提及中日甲午海战,并且认为武士道的精神是日本军队获胜的最大原因,他并且高度赞美了这种精神。在书的结尾他有些悲悯地提及,也许武士道会消亡,但他又充满热情地认为武士道所渗透在国民心中的无法言喻的精髓会永存不朽。从武士道到军国主义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日本的历史看来,这一演化或者说转变是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力量的壮大而加速的。
      德川幕府的中兴几乎最为完美地发挥了武士道的精神,它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武士的行为规范。在1615年的“元和武家法令”中的第一条,德川幕府就要求武士“修炼文武艺能。左文右武,古之法也,不可不兼备矣。”同时对武器的使用设立了一个符合武士道和平精神的规定:“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虽然这一法令有德川幕府安定武士阶层并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巩固了武士道的理念传统。但是二百年后这一传统受到了日本逐渐兴起的商业力量的冲击,而且最终破坏了武士道的核心。1816年日本一名署名武阳隐士某的人写了《事事见闻录》,以武士的身份写出了当时的民间历史状况。其中他写道,“武士们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丧失了武士道的武士,十人之中要占到七八个;而真正的武士,十人之中难于找到二三个。并且即使是这二三个正直武士,偌与元禄享保年间的武士相较,还是差得很远的。”到了1853年美国舰队司令佩里轰开日本索国主义的大门时,武士道正式成为历史,留下的更多的是对武士道精神的怀念与并不系统的练习。新渡户稻造以为中日甲午海战是日本武士道再次兴起的标志,实际上只是军国主义兴起的标志。武士道的道德核心几乎被遗弃了,此后的道路主要着眼于对其外围精神的运用,尤其是对“忠义”概念的极端扩大: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得到肯定,并且披着武士道的崇高外衣。新渡户稻造认为伊藤博文是有武士道优良传统的武士,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正是伊藤这样的武士构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力量。而在明治维新时期有日本“伏尔泰”之称的福泽谕吉也认为中日甲午海战是文明与野蛮之战,他抛弃了武士道精神对孔孟的尊崇。他在日本近代史中的伟大也就同时预示了武士道彻底为军国主义所替代。
      
      站在一百年后的中国土地上,在武士道之源孔孟学说的故乡,在一个遭受同一文明体系的日本所重创的国度,我们应当了解武士道及其发展。挥刀之手是崇高的,乃至值得尊敬的,它吸收了儒家文化的伦理规范,并在指向上呈被动的防御之势。但是当刀挥向别人时,武士道就不复存在了。本文并不认为日本对中国的罪行应归咎与武士道,正如我们不应该因纳粹的罪行而责怪尼采一样。军国主义并不是武士道的继承者,相反他是一个暴虐的篡权者,是一个彻底的背叛者。它不仅彻底破坏了武士道作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存在,而且伤害了中国与日本乃至更多国家的人民。历史告诉我们刀之所指并不总是正义与虔诚的,在武士道的遮掩下,军国主义依然在高高挥舞着日本民族之刀。这被日本人视为民族之魂的刀,何时才能真正恪守武士道的终极理想——和平呢?
      
  •      说到武士道我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西右卫门,就是那个下巴分两半的武士,出门永远带把刀,好象有时左右各挂一把,简直帅极了。接下来眼前就蹦出俩字--切腹,好象这种自杀方式只属于日本的武士道,比起拿剑在脖子一抹这么潇洒飘逸的自杀动作显得太笨拙和血腥了,后来看了小津的同名电影才知道切腹只是个形式,一般不能切了马上就和世界说再见,需要后边有个帮忙的再补上一刀,这有些象日本茶道,明明可以一口闷,却要搞出许多花活来增加观赏性,也是,要不旁边围一群人看什么呀。小挨日本就是能琢磨,在拍AV上更是体现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具体的我就不说明了,五个字--我爱爱田友,四个字--矮服了日! 这本书写的不咋地。看的出作者读了不少书,消化的也不错,这从他的排泄物形状就能看出来,我就象是拣驴粪蛋儿的,跟了一段,拣了不少,累了,抽根烟歇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纸张和价格,封皮印刷的还算精美,内页的纸就很普通了,所以两本小书买十二就算便宜了,真希望多能出点这样的书,这就如同找小姐,有漂亮的脸蛋,丰富的内涵,价格还不贵,还买一送一。
  •     在我的印象中,日本和俄罗斯都是特别的民族。日本在我脑子里就是一个安静有时又会狂暴的形象,本尼迪克特的概括力更强,菊与刀。美与力,静与动,惟美与暴虐,这样的矛盾总是会吸引人一探究竟。好奇的当然数不着我,一个世纪以前,一个叫新渡户稻造的日本人就用英文试图解答欧洲绅士们的疑惑了。他的著作是《武士道》。
      
       这本书是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的,又译成中文。除了引用诸多当时欧洲学者的论断,以及一些大概因为翻译而产生的过长的欧化句式之外,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难读。在书中,很多的孔曰孟曰王阳明曰会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正如作者所说,他写这本书的立场是“被告人”,其实在书中的很多地方,是东方文化(甚至是儒家文化)站在被告席上辩护的。他所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可笑的,我读来却是熟悉和认同的。当然,我只是就他的这本书来说,至于他是否虚美掩恶,我见识俱浅,难做判断。
      
       他是把武士道作为道德体系来介绍的,在介绍它的渊源时,除了佛教和神道,道德方面,孔孟之言 “是青少年的主要教科书,是成年人之间讨论问题的最高权威。”孔孟之外,特别提出的还有王阳明,认为日本人的心态似乎特别适合于接受阳明学说。然后,以此为起点,从义、勇、仁、礼、诚、名誉和忠义七方面介绍了日本民族的特性。看看这些章目的标题就不会觉得陌生吧。不过也会注意到,仁义礼知信中,唯独少了知。武士道是轻视知识的,认为知识本身应该作为获得睿智的一种手段去探求。他们说:“学问有如臭菜,如果不认真去掉臭味,就难以致用。”中国好像也有过学与识的辩论,我不知道是否得出了一致的意见。反正我看到这里时觉得有些新颖。说出来好像都能赞同,区别在于是否强调。
      
       关于义,孟子说得很多,舍生取义,义,人路也。我在这本书里看到它的日本定义:义是勇的对手,是决断的心。就是说凭道理下决心而毫不犹豫的意志。应该死的场合就死,应该攻讨的场合就攻讨。(林子平)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些日本形象吧?比如剖腹。。他把它归结在义上了。
      
       在仁的一章里,作者论述了“生父政治”和“叔父政治”的区别。用了不短的篇幅来为君主专制式政权辩护。他引用了俾斯麦的说法:“极权政治首要条件是统治者具有正直、无私的强烈的义务感,精力充沛和内心谦逊。”林语堂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说人治是把当政者预先设定为仁德公正的民之父母,而法治则是设定为土匪流氓坏蛋的。不同的是二者的态度,一个是维护,一个是唾弃。不过现实好像与这二位的态度恰好相反。维护专制的走上了法制的路,唾弃的却总有些扔不掉。
      
       关于礼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不仅仅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在于日本人殷勤郑重彬彬有礼的世界形象。“如果礼貌只不过是害怕有损良好的风度时,那就是微不足道的德行了。与此相反,真正的礼貌应是对他人的情感的同情性关怀的外在表现。”这句子说的别扭,意思只是说,礼貌并不是为了风度,而是因为对他人的同情关怀。想起《大长今》里韩尚宫让长今端水,虽然只是一碗水,但是如果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的话,温凉咸甜放不放薄荷等都会各不相同。不讲礼貌总是会让别人不愉快,当然有的人相当鄙视繁文缛节,或许也不在乎别人对他是否礼貌。作者还说:“我并不认为周密的礼仪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它是长期的实践结果所证明的,为了达到某种特定效果的最恰当的方式。”引用了斯宾塞对优美的定义:动作的最经济的态度。关于这个我还和宿舍的人争论过。我同意斯先生的说法,认为美感来源于实用。比如不同民族的人都会觉得圆形给人完满美好的感觉,大概就是原始人们用得多,现在小孩子们也玩推铁环。这也不是我说的,听李泽厚说是康德说的,可惜她们都不认康德。
      
       关于诚,跟中国现在差不多,在作者的年代,日本商人也面临着国际信用危机,我们可以看看这位日本学者是如何解释的。首先,跟中国一样,士是耻于谈钱的。这有其制度上的合理性。孟德斯鸠说,使贵族远离商业,是预防财富聚集于掌握权力者手中的值得称赞的社会政策。其实,《大学》里也说,食禄之家不与民争利。臧文仲的小妾织了席拿市场上去卖,就被孔子称为臧文仲 “不仁”。也是,国家已经养着你了,你吃纳税人的粮,还要觊觎人家口袋里的钱,也太贪了。所以现在公务员好像也是不能搞第二职业的吧。食国禄的人,就是群众雇来搞协调的,国家这个大机器的润滑油,十字路口的指挥官,如果也去打算捞别的钱的话,那便宜可大了,油净往自己那轮子上抹,还总给自己的七大姑子八大姨亮绿灯,可不乱了套?接下来,列举了莱基所说的信实的三个诱因:经济的,政治的和哲学的。并且在商业活动中,以德国商人为典型,正是第一个诱因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对于日本人,书里边有我感兴趣的一句话:“如果说因为正直要比虚伪能得到更多的现金所以遵守他的话,我恐怕武士道宁愿沉溺于谎言之中!”我注意到这里还使用了感叹号。当时就纳闷,什么逻辑?正直能赚钱,武士鄙视金钱,所以不正直。后来想想也明白了,武士排斥的是报偿主义,其实只是说武士不愿把正直当作筹码去获利,也就是说对于商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诚信,经济诱因不成立。对于和我同级的人来说,诚信这词听着特别熟悉,高考作文的题目,研究生考试的英语作文题目。在轰轰烈烈的诚信大讨论中,好像没有太多的这样为不诚信辩护的人吧?或许新渡户也不是在辩护,只是想让人们对于由历史积淀而来的现实也抱一分同情之理解吧。
      
       作者的辩术高超。有一个书中的故事大概比较符合我们对日本鬼子的印象:某个商人好意地提醒一个武士他的背上有个跳蚤在跳,便立刻被砍成两半。然而作者说了,正像宗教的偏执狂比起醉汉的狂态来,毕竟还有些动人的高贵之处一样,在有关名誉的武士的极端敏感中,难道看不到那潜在的真正的德行吗?这里讲的是名誉感。
      
       而讲到“克己”时,作者总结出的原因也很高尚:一方面,用的锻炼要求铭记着不哼一声的忍耐;另一方面,礼的教导则要求我们不要因流露自己的悲伤或痛苦而伤害他人的快乐或宁静。日本有个谚语:开口则见肠,其唯石榴乎。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虽然知道搞笑的原因很可能只在于翻译。我有些同意他的话:费许多唇舌来发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宗教上的东西,这是它们既不深邃、也不真诚的明确标志。可是,我感觉现在的日本人不见得是这样,看卡通里他们张口谈论心灵体验,多细腻丰富啊。不过,指的大概只是传统日本。就像说到中国的民俗也只能是抽象意义上的了。
      
       下边谈了一些零散的问题,比如上边说到的克己,还有武士的训练,刀,妇女问题和自杀问题。写得还是比较有趣的。对武士道的将来,作者说:作为体系已经灭亡了,但是作为美德还活着。
      
  •     五伦,受到中国影响的日本也有,但他的排列却和中国有着不同
      中国是“仁,义,礼,智,信”
      日本是“义,勇,仁,礼,诚”
      大体上是一样的,但在日本“义”被派在“仁”之前,在中国“义”则在“仁”之后,中国人认定“义”的基础是他所行“义”之人,必须有“仁”。中国古代的帝皇也大多说的是“以仁义制天下”,所以,一旦人们认为这个人不在“仁”,他们就想着去推翻他,所以,看看中国5000年的历史,没有什么所谓的绝对核心,对人们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没有了精神核心这个概念
      反观日本,他的天皇是一系直底,改变的只是幕府,即使是真正拥有实权的幕府,对待天皇也毕恭毕敬,在天皇与其他人之间划上一道分界线,做为神而不是人存在在日本人心里面,做到对天皇的绝对信仰,这正是自信心的来源
  •   我还是接受不了过于强调牺牲自己求得群体利益的思想
    偏执啊...小说,动漫,到处都是...
  •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个自信的民族……对了补充一句;书中见日本,如同管中窥豹……在小说,动漫,电影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偏执和为群体的牺牲……日本一些幼稚的漫画体现出作者对理性之美的思考与追求(人型电脑天使心)……无论接不接受我们应该客观点看到他的优秀与落后……
  •   以前见过一个观点,认为种族群体性格的养成跟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是不是日本作为岛国,长期资源缺乏,压抑的环境形成了性格的压抑
    我看到过心理学的一个结论,说是童年压抑的人长大后思想行为有偏执的倾向....
    显然这说得有点大...
    至少我相信,群体形成的性格倾向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在梅森的《自然科学史》中,他就很有见地提出希腊几何学的巨大成就来自于地中海环境赋予希腊人的空间直觉
  •   正在读这本书,儒家伦理之树上结出了两个果,一个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个就是日本传统文化。一个吸取了“文”的养分,一个则是趋“武”。
    等我读完,再来细看你这篇文章吧。O(∩_∩)O~
  •   很久前的了,华而不实,到时一起讨论:)
  •   我把这本书看完了。我觉得作者出于向西方介绍日本传统文化的需要,用了很多类比的概念,这个写作方法我见得不多。
    虽然这本书可能略显得晦涩,但是用武士道精神来观察现在日本人的精神,好像的确某些方面依然保留着。
    另外,正因为武士道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就“武士道的道德是荣誉感”这一点来说,很容易造成武士的愤怒易燥,但是武士道又包含了“忍”、“克己”等内容,因此修炼武士道精神是一个慢慢培养具备的过程。虽然日本武士尚武,但是依然在幕末出了很多英雄人物,比如我比较欣赏的岛津齐彬。
    也许武士道就如儒道一样,都是有历史的传统文化,需要人用心去培养心性养成吧。
  •   武士道本身是一种教育体系。在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看来属于社会教育系统的那些机制,在日本人看来,很可能不过是基于武士道的各种实践。一个武士的孩子从小必须学习包括参禅、击剑、柔道以及诸如中国传统中“六艺”纲目里的骑和射的内容。女性孩童在稍长之后会被作为一个武士的好妻子来培养。在日本的观念中,禅,剑,当然也包括茶道以及艺术等,都是帮助人觉悟的途径,而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忠于世界的本质是道德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   刚刚在学而优书店见到~很想买一本~
  •   说得有点乱 请问"中心思想"?
  •   中心就是,目前的中国没有了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
  •   1现在的日本有没有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观呢?
    2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   现在只能说没有以前那么强烈
    ,但的确还是比中国高
    正确的信仰,个人认为
    只有社会发展了,个人才会发展
    人与人最重要的是之间的信用
    团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