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双葉社  作者:湊かなえ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が子を校内で亡くした女性教師が、終業式のHRで犯人である少年を指し示す。ひとつの事件をモノローグ形式で「級友」「犯人」「犯人の家族」から、それぞれ語らせ真相に迫る。選考委員全員を唸らせた新人離れした圧倒的な筆力と、伏線が鏤められた緻密な構成力は、デビュー作とは思えぬ完成度である。

作者简介

〈湊かなえ〉1973年広島県生まれ。武庫川女子大学家政学部卒。2005年第2回BS‐i新人脚本賞で佳作入選、07年第35回創作ラジオドラマ大賞受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告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小时候,如果有人推我,我一定要推回去,推不回去就骂了跑,一定要占点便宜心里才平衡。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是最单纯最善良的,人们总是说人性本善,可是我觉得人生来带恶。团结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内讧为了在人群中的优越,人的平衡点是很容易被打破的,看似坚不可摧的团体在利益面前很容易地就四分五裂,互相制衡。又跑题了,今天听了点《明朝那些事儿》。
      人这辈子能好好活着,真的要靠运气。森口的运气就不好,喜欢的人仰慕的人得了艾滋,不幸之中的万幸,他们的孩子好好的。万幸之中的不幸,孩子被两个懵懂的孩子杀掉了。法律制裁不了他们,她咽得下这口气吗?不能。所以她把混了艾滋病毒的牛奶给两个孩子喝下去。站在她的角度是合理的,两个孩子活该不是吗?
      A是个聪明、可怜的孩子,他爱母亲,他的世界里只有母亲,可是,母亲抛弃了他。原本他有机会可以忘记母亲,如果没有弟弟的到来。他狂热地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用尽所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却也更容易走进歧途。
      而B因为某些事,一直对森口有敌意和厌恶,他们选择了森口的女儿。A电昏了森口的女儿,B很害怕,小孩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为随随便便一个大人都可以教训他,他们没有做错的时候尚且担心被训斥,何况是做了无法弥补的大错,慌乱之中,森口的女儿醒了,他做了更错误的决定,把小孩丢进池塘。在某一刻,我即是他,不是相同的故事却有着相似的惶恐。在这个世界上,小孩因为年龄和资历是无法改变的弱势群体。
      小直的妈妈,她深信对女儿严谨苛待,对儿子鼓励夸奖,这种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没有错的,甚至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弟弟,可是物极必反,对于一个不优秀的孩子要努力找出优点来夸奖这个孩子真是很不容易。要放弃吗?不不,执拗的母亲尽其所能。可是让儿子感受到的只有母亲对自己的失望而已。所以,不要给孩子以与他们自身价值不匹配的夸奖,成人与误人只差一步。
      小直的妈妈不喜欢森口老师,原因是综合性的,所以在看到森口老师的女儿不幸溺死,她心里也许是痛快的,那个讨厌的女人遭遇了不幸,哈哈,这种感情凌驾于道德感之上。
      外人眼里的优秀孩子渡边,聪明却没有怜悯之心,冷眼旁观。小直基于对强者的仰慕之情,他很珍惜这场来之不易的友谊。小孩的世界真的不单纯,漂亮的,聪明的,成绩好的,家境优越的,有魄力的……这些人身边总围绕着一群小孩,形成圈子,优秀的人不怕没朋友,这比成人世界还要赤裸裸。因为某种优越感的光环,良心、怜悯等都被抛到了一边。
      小直心里住着一个恶魔,渴望表现自己,却一直平庸,渡边替他逼出了这个恶魔,这一刻,他忘记了一切,只剩下报复的快感。
      小孩的世界,狭隘,自私,自以为是,常常困住了自己。森口很容易地利用这些,她报复了,可是她并没有痛快。
      我同情并理解故事里的每个人,尽管他们并不值得原谅。善良是件很容易的事,善良保鲜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故事的解在于孩子的父亲劝世鲜师。这个世界有很多恶,可是有更多渴望光明的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     说是青少年成长犯罪,究其根本却是三位母亲共同制造的悲剧与闹剧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
      于是我们就一味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是不会犯错的天才
      哪怕是错也是别人诱拐陷害的
      于是我们的孩子长成了少年B,长成了我们的宠物,想要摆脱主人却不敢反抗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需要鞭策
      于是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成就,忽视了他小小的虚荣心
      用成人的价值观贬低孩子的成就感
      于是我们的孩子长成了少年A,长成了傲慢的自卑者,想要证明自己缺害怕失败
      这之间的界限恐怕无人能划分
      我们一辈子会面对很多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但父母的评价胜过一切,这种东西叫做归属感,虽与年龄无关,却会在少年时期成为性格养成的基石
      最近在看毕淑敏的《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儿时的老师,甚至不记得名字和长相,却因为她的一个动作使“我”二十多年不曾唱歌
      老师即如此,何况是父母
      所以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无从而知
      于是我们小心翼翼,我们诚惶诚恐
      
  •     
      “那时候我就想,这就是我,稀释了一切无所有的空壳中仅存的幸福残骸,变成了满满的小泡沫,即便知道这是空洞的幻象,但总比一无所有要好。”——渡边修哉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是对还是错,还是本身就没有对错,还是关于爱与惩罚的悖论?我要以一颗少年勇敢跳动的心脏来面对这些活着的苦难,还是站在黑暗里窥探,却不知身后还有更隐蔽的窥探者?嘭——泡泡破掉了,真实像血肉模糊的婴儿,伸着渴望的双手望着你,一瞬间,苦难,悲伤,气愤,心酸,仇恨迸裂出血管,你害怕了。
      我爱上了你,我忘了复仇。这种桥段,在修哉的世界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是,你这么蠢,那么杀掉你好了。况且,这世界那么蠢,有什么好复仇的呢?
       我是聪明绝顶的少年,我是内敛温吞的少年,我是正义悲痛的老师,我是绝望的家长,我是乖巧精怪的少女,而我,是凑佳苗。凑佳苗站在任何一边都可以引导决对的是非价值观,可是她没有支持任何人,为追求戏剧化而放弃一些忧伤的小秘密,她让五个人分别一丝不挂地站在你面前,渡边修哉、下村直树、北原美月、森口悠子、直树之母。每个人都在乞求,每个人都拿着刀,每个人都哭了,每个人都绝望。而你,无法安慰任何一个。
       看完这本书,任何人都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考虑整件事情,如果我们像5个主角一样活着,这本书,这个故事根本毫无吸引力。死掉而已?那有什么所谓呢?全世界只有作者是属于这个世界的。所以,只有出于对某个人的爱怜,才有了五段告白,她不是刻意表达什么,文明?理智?你又不懂我,我便不用说。
      
      【看不见的自己】
      整个故事在悠子老师的第二段告白后戛然而止,最后剩下的那个人还有谁呢?只有少年A了,如果不是出于对少年A的爱,那是为什么呢,留在读者脑海里的只有那个握着手机,呆若木鸡的少年A。
      你指望我说些什么呢,自作聪明的少年A?潇洒孤傲的少年A?错了,你仍然是那个得不到肯定的修哉。在少年B面前说些洋洋得意的话,在自己的封闭世界翩翩起舞,这个不被理解的小天才,只是还不够聪明。要是你够聪明的话,应该知道抱有任何希望就会被拖进痛苦,一开始就没有希望的话,人生中就不会再有噩耗,任何事情都是那么令人欢喜,你太小了,你不该没有弱点。这样,才会变成了被复仇的对象,被读者同情的对象。一切,都是因为虚妄的爱。
      北原美月,似乎比少年还要傻地无药可救。在这个世界,说出爱是多么致命的行为。站在少女的角度,少年的每个细节都变成爱的表现,少女总是喜欢夸大某些子虚乌有的事情,然后据那些幸福感为己有,然后就,死掉了。“之前的一秒,我们互相讽刺挖苦着,下一秒我们会拥抱,接吻,对吧?”她根本不懂,杀掉好了。自作聪明的少女,这世界当真有爱么?
      
      
      而少年B呢,是这些所有少男少女中最让人安慰的一个,因为他还热爱着活着。“长头发跟长指甲,以及肮脏的样子,就是我活着的证明。遮住了眼睛耳朵的头发也遮住了我的表情,替我抵挡那些家伙,然后告诉我,我还活着。”少年B本不该受到折磨,只是因为心里过不去那道砍,但是回到过去,我还是无法改变我的心境,我还会做同样的事情,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傻气,因为每件事情都是注定的不是么。你还活着不是就很好吗?只是到了后来,你竟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梦,你写到:“我做了一个梦,我是一个叫小直的男生,这个名字怎么这么难听呢,而且,我好像很理解他所有的感受呢。这个梦好难啊,妈妈怎么还不叫醒我,我要吃妈妈的炒饭去学校了呢。”
      成绩什么的,初恋什么的,有什么好重要的呢,你呀,太一本正经了啦!当然,总会有人在“总会过去的”和“天啊活不下去了”之间徘徊,但是还有一种选择,叫“疯狂地活着”,前提是自己不要疯掉,但你为什么就疯掉了呢?
      
      
      【大人的世界】
      他们只能看见时间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你的身高,你的头发,指甲,能指望他们什么呢,他们又不会懂。少年不会懂母亲为什么要再婚,母亲更不会理解儿子要用炸弹弄死一学校的人,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完完全全就是两个世界啊。
      我也曾经历这个过程,用小刀在手腕上划口子,去药店买安眠药,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了支持我活下去的动力:我根本就是一个随性的灵魂,我操纵着一具颓然的躯体,我在她的身体里活了13年,她叫XX,她很高/矮/胖/瘦,无所谓,我发现自己操纵着她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兴奋地不得了,我可以让她去做任何勇敢疯狂地事情,如果东窗事发,我就逃跑好了。我带着她夜不归宿,让她淋雨,让她和男孩子牵手,让她休整一下外形,如此种种,好有乐趣。
      然后的一天天里,我发现自己无法折磨她,因为大人打在她身上的棍条让我觉得好痛,她和男生牵手让我觉得好有成就感,我已经和她认识了6年了,我觉得还是让她好好过吧。
      可这些大人,怎么会懂呢?就像小直的妈妈不懂儿子为什么会不洗澡,不理发。灵魂是想通过头发窥探一下躯体是否还活着,而母亲却一把剪掉了头发。如此,灵魂只好逃走了。
      你知道吗,我和我的灵魂已经互相认识6年了,我们互相扶持,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然后,我把她慢慢修改成假装成熟的样子,我帮她携着记忆,她继续往前。其实少年少女,死掉并没有什么大不了,顺利渡过成长这个过程只会让少年变成更可怕的怪兽,它凶恶到不用见血就能狠狠伤害你,这就是大人的世界。
      当然,让大人去伤害少年不就更简单了么 ?
      
      
      
      【一切还是源于爱】
      悠子老师最后,嗯,在电影里边说,开玩笑呢。在说了一大段说教,和鼓励之后,对着少年A说道,开玩笑呢。
      “这是对修哉同学的惩罚喔,修哉同学要从这一刻开始认认真真面对以后的生活喔,加油喔,
      开玩笑的啦!”
      
      
  •     于2014.3.17午夜看完这本书。
       我看完了这本书,两口气看完的,但我估计我要缓过来需要更长的时间。我始终坚信人性本恶,但是人类进化是为了什么呢?应该是包装起来恶吧!但是很遗憾,经过数万年的进化,恶还是时不时出来秀一下,来嘲笑人类是多么的脆弱。可悲吧?但是别沮丧,如果能够在崩溃的边缘前多一些表达、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如果这些是“正确的“话,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之前看过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也是关于少年犯案的,讲的是一个父亲为了自己被少年害死的孩子复仇的故事,《告白》更为甚,是一个不断的循环 ,恶引起了更多的恶,制造了更多的恶。但从一个简单的角度去说,任何人都从年少过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成长至关重要,这样的书籍能否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呢?见仁见智吧。
       饿着肚子看完一本书,再打开电脑发一条长微博,只因此书给我的感受确实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推荐这本书,不要因为书中太多阴暗面而感到害怕,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敢于直面现实的人生,才是真的勇士。
  •     书里的两个凶手:小直、修哉,都有点性格扭曲。看完几章后,发现他们性格扭曲的原因一样:有个扭曲的妈妈。
      
      ①
      
      小直的妈妈是过分溺爱。觉得自己孩子什么都好,明明只是个普通小孩,动不动就说“善良的”小直、“可怜的”小直、小直是被陷害的、小直一定吓坏了、“善良的”小直啊为了帮别人……明明孩子是杀人凶手,不仅不教育不开导,反而处处给孩子找理由,觉得就算杀人也是为了帮别人遮掩行径,一定是被逼迫的,一定是有苦衷的……包括小直的心病,也完全没有小直自己的问题,都是“导师害的”。
      
      总之,在小直妈妈看来,她儿子永远不会错,错的永远是别人。她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卸到别人身上,只觉得小直很可怜,被连累、被伤害、被拖累。
      
      但小直却知道自己不咋地,是个很普通的学生,在学校里都没被夸奖过。于是有个聪明厉害的男生接近时,二话不说就听了。完全顺从,要当帮凶。结果事后被说成是“失败品”,一气之下,把小女儿扔到池里,溺死。
      
      一个被妈妈捧上了天,实际上却很普通甚至庸俗的男孩,被另一个聪明的男孩说成“失败品”,激情杀人。
      
      ②
      
      修哉刚好相反,成绩非常好,总是年纪第一,同时还活得发明大奖。但可惜,爸妈离婚,妈妈搞科研,从小就很少关爱孩子,别的爸妈跟孩子讲童话,她给孩子讲科学、物理、电子理论……妈妈因为有孩子,不能完成自己的科学事业,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打骂孩子,说“要是没有人就好了”,每天打孩子,青菜没吃完、考试犯了小错、关门太用力……随便什么理由。“她只是不能原谅我存在她眼前这个事实。”
      
      打骂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便,修哉的妈妈又把所有的指望都放在修哉身上,觉得是修哉让自己失去了科研的梦想,就必须要修哉去追回来:“阿修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妈妈无法完成的梦想就只能交给阿修了。”那么小就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修哉会努力学习,可想而知了。
      
      虽然成绩好,在学校被老师、同学认可,但妈妈从来没有认可过,反而要求很好,这种心情很难过吧?(我能感同身受,因为我经历过,且一直经历着,包括现在。)别人说修哉很厉害,修哉想着“我只是一直希望有人这样称赞我而已。”于是加倍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不惜一切,甚至想着通过获得发明大奖上报纸的方法。
      
      结果发现一些杀人的社会新闻居然登的版面别他科技发明的获奖版面还要大。一气之下,想到杀人上版面,让妈妈看到。“中学男生在校内杀害导师的小孩!这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过的案例。媒体一定会爱死的。”甚至想好了要有一个目击者。不然“就算杀了人,也没意义了。”
      
      这种极端的方式也是被他妈逼的。书里有段看着很可怜:“我们牵着手走上回家的路。灵活地使用螺丝起子的手。制作好吃汉堡的手。用力扇我耳光的手。”
      
      
      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标准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判断他人的标准是依据自己最初接触的人物而定,这个人通常都是母亲。
      
      有个扭曲的妈妈,怎会不有个压抑的童年?有个压抑的童年,自然有个变态的孩子。
      
      为人父母,好好爱孩子。不宠溺、不娇惯、不打骂、不冷漠,该夸奖的时候就夸奖,该教育的时候就教育,但要适度。最最关键的,还是爱,健康的爱。
  •     之前看过电影,特来看原著。书评里有人说书里没一个正常人,都是变态,打三星。我反对。我刚看到第二章节,打了五星。的确,书里真没一个正常的,全变态,但作者把变态的心理刻画的很好。尤其是第二章节的——关于小孩子的“恶”。
      
      书里讨论了犯罪与法律的问题——
      
      “无论怎样残忍的罪犯,审判果然还是必要的吧。这并不是为了犯人,我认为审判是为了阻止世人误会和失控的必要方式。“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这么做除了当好人,还能发泄日常的压力,岂不是一举数得的乐事么?而且一旦尝过甜头,一次制裁结束后为了获得新的快感就会找寻下一个制裁对象吧。一开始的目的是要纠举坏人,渐渐就变成强行创造出制裁对象了。“
      
      ”这样一来就跟中世纪欧洲的女巫审判没有两样。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
      
      我记得《看见》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说“只有完人才有资格向罪犯扔石头,而完人是没有的。”
      
      面对犯罪,我们应当交给法律惩处,而不是失控的民众。
      
      尤其是孩童。
      
      一班学生面对一个未成年的杀人犯,自以为审判者一样对杀人犯做出各种下作的事情来……书里反问得好——“小直跟修哉是杀人犯的话,那这些人又是什么呢?”
      
      大家不仅乐此不疲地共同欺负一个人(虽然那个人是杀人犯),而且相互比较,认为不欺负他的,就是他的同类。
      
      这让我想起两件事。
      
      一,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一个呆呆傻傻的貌似有点弱智的同学,大家都欺负他。我一开始没欺负他,但看大家都欺负他,我如果不欺负他似乎有点不合群,于是——我也有点欺负他了。我想,也许有不少人都是我这样心态,然后渐渐地就开始欺负他了。不欺负的话,大家就觉得:你是不是也弱智啊?然后开始欺负你。——这不,《告白》里的那个女生就因为没欺负杀人犯而被欺负了。
      
      二,让我想起之前吕丽萍、孙海洋夫妇抵制同性恋,某些网友声援,表示支持人权,支持同性恋,就有人反问:你支持同性恋,一定也是同性恋吧?这话说的就好像:①同性恋是一件可耻的事情;②不是同性恋就不能支持同性恋了。难道我们身在其外,就不能去反对一件错的事情了吗?
      
      杀人不对,欺负人难道就对了吗?
      
      小孩子的“恶”是最可怕的。——成年人的“恶”也好不到哪儿去。只不过小孩子本该是纯真的年纪,却做出那种事来,让人不寒而栗。
      
      看到第二章节,反省自己,向当年的那位同学致歉。
  •     此书笔调极为冷静,但并不沉闷,而是像蜘蛛一样缓缓织成复杂的网络,将故事的脉络,人物的动机串联起来,并进行极为精彩的刻画。而中岛哲也的电影改编也相当成功,他尽可能的选取了电影的精华部分,并采取极为特别的诠释方式:如慢镜头,快速切换等。可惜的是没有把除森口和渡边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勾勒细致。尤其是原书中关于下村直树和北原美月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管中窥豹,探索以其为代表的一批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而且作者将每个人物的自白都赋予了合理性,看似每个人的动机都合理,但是需要读者来细究,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和真正的抨击对象。
      摘抄1: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悠子老师,小直跟修哉是杀人犯的话,那这些人又是什么呢?
  •     阅读提示:
      1、 写只为爽
      2、 赘述太多
      3、 观点偏颇
      4、 情节透露
      
       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在充分了解剧情的情况下比较能专注挖掘主题和细节。惊讶于这本书的分类一直是“推理”,也许在人称切换的过程中需要读者稍微分析,但诚实说作品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演绎。故我觉得应该挖掘一下推理背后的弦外之音。
       看完小说后不难发现,电影改编时明显把重点放在了前后两部分,中间一部分关于直树的故事有压缩,关于美月的情节有拓展。这样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放大主线人物的性格和关键情节的铺陈,但因此削弱了配角和细节的效果。而小说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配角的设置,其次是连续的、大篇幅的独白。这也是改编的难度所在,电影能还原大篇幅独白的文学代入感,以冷静而不乏感性的态度陈述事件经过,却无法像小说那样在恰当的地方付之阙如。这一点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有明显的体现,电影中伴随着森口老师的来电修哉丰富变化的表情小说里没有一个字的对应描写。甚至到结尾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独白。不带任何转折、场景、心理描写而随着独白的结束戛然而止的故事讨巧地成为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容我杜撰一个名词来描述本作里集中体现的手段——「间接受害制裁法」。即施害者的目标受害人往往是因失去了最在意的事物而间接得到伤害,因弱点暴露且被轻而易举地击碎达到的伤害加成。
       未成年人的内心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恰如其分的审视。多半是出于成年人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总是喜欢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归类、封装、管理,这便导致了未成年人渴望得到额外关注的想法愈发强烈。可怕的是,在道德伦理方面模糊、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纪,采取的途径容易走向极端,且在此欲望的趋势下愈挫愈勇。这便是渡边修哉的原罪。
       简单粗暴地分析下,中二两字足矣。扩展阅读便是因家庭分裂导致潜藏的俄狄浦斯情节被激发,生母又是智商极高的人,得到了遗传的眷顾天资不差,本该安于优等生的荣誉活在制定好的框架中,却为了博得关注倒行逆施,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在自暴自弃和恃才傲物的权衡中走上偏执的道路。
       然而本作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这样的未成年人该不该受到制裁?该如何制裁?
       后一个问题已经满意地在结尾看到了。诚然这是我认为最公允的制裁方法,在这个案例中,有必要暂时抛弃不伤及无辜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这是为了成全更上层的人道。所幸没有真实的案例来让看客们明白这一点,人道与人道本身的矛盾所在。如森口老师所言,就算她选择暴力复仇,修哉死前仍是毫无悔意,这并不是最佳的复仇手段。她选择了心理制裁,看似是大人与小孩较真,恃强凌弱且小心眼,但正是因为这一观点的包庇给了未成年人无法无天的倚仗,心理制裁却是这一弊端的终结者。你若无法将心比心,就由不得我以牙还牙。这竟然有意无意地暗合了「相信教育能使他们变善」的圣母理念,正如其丈夫换掉牛奶的善意初衷,然而血淋淋的实行代价也让各位推崇者见识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偏袒则显得浅薄。
       可以见得,渡边修哉的心理其实是多方面映射。比如他极端恋母的原因是家庭分裂后得不到关注,以及养母和生母智商上的差距使他「对笨蛋们充满蔑视和排斥心理」,而生母的形象愈发神化以至于渴望得到其关注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本无错,但情节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区别于叛逆的倒行逆施。这体现在「得到负面肯定比得到正面肯定」更值得显摆,以及「杀人犯罪才是大新闻」。从制造各种刑具来虐杀流浪猫狗便可窥见其扭曲人格,对生命的不屑一顾是任何凶手犯罪的资本。更无怪乎他在得知爱美之死不是因为他引以为傲的装置而是笨蛋队友为了脱罪而实施的愚蠢行为时的懊悔,他的关注点从来都是自己是否得到了预期的关注。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并不突兀,伏笔便是修哉发明钱包的新闻被路娜希事件冲刷得一干二净,这是情节的合理安排,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此处不得不说北原美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残酷映射多半集中于此。首先,未成年人黑白不分盲目崇拜。基本上本书中未成年人崇拜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便是「做出同龄人无法做到的事」。而这点毫不关乎道义,十三岁的孩子对道义的定义基本上是模糊的,价值观也容易随波逐流。而新闻媒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只关乎话题的劲爆程度,因为这是与他们的收益挂钩的,却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职业本能将造成怎样的蝴蝶效应。书中明确提及「既然杀人犯少女的真实姓名和长相可以出于保护而隐匿,为什么要把“路娜希”这样无关紧要的网名透露出来,致使它成为同龄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确实诚如文中所言,这造成了错误的价值导向,即将杀人犯神化,不仅使杀人犯陷入深深的自我陶醉中,还使尚无判断能力的少年少女们错把无知当个性,形成一种「很酷」的错误认知。这便是北原美月为后续事件铺设的背景,让所有信手拈来的恶意有理有据。最终她的死也贡献给渡边修哉性格的塑造中,形成一个因果回环,正如直树之母和直树,森口老师认为这是自作自受。
       文中提到的《罪与罚》是让我眼前一亮的惊喜,感觉和作者想到了一块儿去,确实本书探讨的正是罪与罚的问题。关于罪的精心铺陈在于罚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手段的残忍能让人清楚地认识到关于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的漏洞的严重性。重重诱因堆砌起的悲剧回归到了教育的两难问题,包容或是教训。
       作者的态度不能更明确了。
      
  •     《告白》从头到尾都叫人倒吸一口冷气
      
      001
       神职者。
      
       在一个宗教信仰并不强烈,或者说干脆没有的国家生活的你我,看到这三个字的第一反应,不出意外该是”教师“吧。
       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叫法,亦是从很小的年纪就被灌输着。
       这并不带有讽刺,老师一向担任着教导一个心智不成熟孩子的重任,不论是幼师抑或是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他们身上的责任并无差距。
       有差距的大概是工资而已。
      
       森口悠子,认为”既然要进入教育界,就要挑战义务教育的现场“,所以来到了国中当一位理科老师,同时她也是故事发生的一年二班的班导师。
       看了前大半段,我几乎要为这个湊佳女士写出的人物鼓掌,冷静,沉稳,一丝不苟,即便是查出爱女并非意外溺亡,而是遭到班上的两个同学致死,说话的语气也丝毫并无太大变化,依然平静如初地说着”爱美的死并不是意外,她是被本班的学生杀害的“,这样的话语。
       爱美是这位单亲妈妈心爱的小女儿,由于父亲年轻时自暴自弃染上了HIV——对,那种翻译为”艾滋病毒”的可怕病菌,因此爱美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
       正因为森口是单亲妈妈的原因,小孩只好在托管所下班后来到自己工作的地点待着,直到学校开完各类会议。
      
       说到这里,不知道会否有人提出异议。
       就算是单亲母亲也不能随便把小孩带进教育学生的地方吧?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比对学生更用心的老师真的差劲!
       诸如此类?
       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这么想,因为这本书里杀人少年犯之一的母亲正是这样想的。
      
       因为是“神职者”,所以就应该放弃许多的东西,一心一意地为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而奉献;所以就应该在学生发出“老师,我好想死”这样短信的时候,立刻达到现场安抚;所以就应该在学生整自己时也要耐心,而不是严厉地去指正错误。
       这样对吗?
       如果,学生的整蛊事件背后隐藏的是更大的阴谋,或者,学生发那个短信也是为了污蔑老师“轻薄”自己,更甚者,难道要为了自己的学生而不追究死去女儿的真实死因吗?
       森口悠子面临地正是上面讲的每一个状况。
      
       并不是因为你的年纪小,心智不成熟,就有理由去做出那些伤害到他人,特别是作为自己老师的人。
       然而,森口老师确实没有将真相告知警察,没有用法律手段来制裁杀人真凶,因为她说“我不是神职者”,所以她不需要伪装成圣母,所以她辞去了教师的职位,所以一段复仇,就此展开。
      
       少年A同少年B的人生,在国中一年级的最后一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喝下一盒掺入了爱美父亲血液的牛奶会怎么样?
       “没办法立刻晓得会不会有效果。两三个月后请一定要去验血。”
       “要是有效的话,潜伏期是五到十年,在这段时间请好好体验的生命的可贵。”
      
       以上是,森口悠子的告白。
      
      002
       殉教者。
      
       前面忘记讲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患有艾滋病的热血教师樱宫正义,也就是爱美的父亲,一个曾经堕落过然而最后以其特有的教学方法而被冠名“劝世鲜师”的人。
      
       在森口辞职后担任升为二年二班的导师人,也正是这样一个热血的老师。
      
       这位自称没有烦恼的“维特”,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激励”同学们,去“引导”同学们,或者说是用自己的意志在左右那些才经过一次可怕制裁现场的孩子。
      
       本章事实上是一封来自班长美月的信,给前任班导师森口悠子的信。
      
       她这样描述着,“总而言之,虽然是春天,的那我们二班教室里的气氛一言以蔽之就是……诡异。”,也就是森口对少年A和少年B做出制裁的那天的情形。
       并且这种“诡异”持续到了开学。
      
       少年B下村直树已然不来上学,少年A也是就渡边修哉,则因此受到全班的孤立乃至于欺侮。
       听了悠子老师的告白后,班上最大块头的佑介最先开始了对修哉的“制裁”。一开始害怕靠近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修哉的人,也都渐渐地被激起了心中的怒火,同学们对这个制造出可怕电子产品去杀人的家伙,出离愤怒了。
       按照美月的话来说,同学们始终认为修哉是“杀人凶手”,既然是杀人凶手就应该收到惩罚,哪怕是老师自己实行了那样的制裁也不足够,必须要给予更大的……侮辱才行不是么?
      
      
       维特因为不知道事情原由,工作重心倒是放在了一直没来上学的直树身上,作为“热血教师”的最大特点,便是帮助学生排除万难,于是他一次次带着美月去做家访,送去班里同学整理的笔记以及鼓励的话语,可惜结果只是,他们从来没看到过休学家中的下村,总是那个一直念叨“我们小直”的妈妈来接待客人。
      
       也正是这个没有烦恼的维特,才能对教室里压抑的沉静气氛毫无所觉吧?才能在有人递纸条道“班里有人受欺负哦”直接拿着纸条在班上问;才能在一次次对小直的家访中感觉不到那个男孩的痛苦;才能单纯到在修哉既拿了好成绩又没继续被欺负时在全班诡异的氛围中大笑。
      
       事实上,身为教师,什么才是有道德的呢?
       无条件帮助自己的学生?如果那个学生根本就不愿接受你认为的良好“帮助”呢?又或者是,想要集合全班的力量,去召唤一位被全班认为是“凶手”的家伙,而却不自知这反倒令心怀鬼胎的人趁机对小直投下更多的伤害。
      
       身为教师,尽管有满腔热忱,但总是一昧对着学生热切说教,似乎也是离谱过头了,就犹如强行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小孩子,说白了还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俯视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听我的教导就好。
      
       明明才听到直树有所好转,也就是在最后一次家访完修哉的“共犯”直树后,美月便得知,“小直当晚把伯母杀了”。
      
       这大概就是一厢情愿的后果了吧。
      
      
      003
       慈爱者。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
       提出的这个命题的人到底是谁早已无从得知,只是在看到这样一句话时,按照常理,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或坚定或犹豫的说出“母爱”二字。
      
       下村直树的母亲亦是这样一位对孩子充满慈爱的人。
      
       哪怕这个儿子已经当着自己同森口老师的面承认自己是害死爱美的凶手,身为母亲的她仍旧认为“我根本无法相信直树的告白”;哪怕这个儿子变得越来越乖戾,越来越不可理喻,甚至如同一只野兽般伤害他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日记中写下的也是“直树只是有点儿运气不好”;直至最后,直树终于道出真相——“我看见那个小孩醒来,然后才把她丢进游泳池里”,这位最慈爱的妈妈,却始终没有责备过直树。
      
       在她的心中,最爱的儿子没能成长为她期望的那样纯洁美好充满善良之心的男孩子,这都是身为母亲的错误,直树失去了人性,变成了坦然自若的杀人犯,那么——“我身为母亲的能替他做得只剩下一件事”。
      
       这位慈爱者日记的最后一句,清楚明白的写道:“我要带着直树先走一步,到我最爱的父母身边了”。
      
       这一章看到最后,眼中会情不自禁地氤氲出水汽,母亲,的确是写满血泪的两个字。
      
       日本有着很多全职母亲,但她们却不单单是只懂做饭忙家务的“女佣”,相反,其中不少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关于教育,关于传统习俗等等,因为孩子第一个老师便是最亲近的母亲。
      
       希望孩子成龙成风一定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于是送孩子上最好的幼稚园,小学,中学等等,于是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教他们音乐,数学等等,只是,这会不会又是一种“一厢情愿”呢?
      
       亲爱的父母们,你们抱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爱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成绩不好,忧心的不仅仅是你们,身为有自尊的少年,同样觉得难过,谁会不希望自己优秀而强大呢?
      
      
       父母们,你们一定不知道孩子这样的“苦心”。
       言语永远有隔阂,无法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如何才叫做“爱”?
       这个命题,或许没有答案。
      
       004
       求道者。
      
       那么再让我们看看少年犯之一的下村直树的内心告白。
       得知自己有艾滋病后,下村直树将自己封闭,他不跟家人同桌吃饭,他单独洗自己的衣衫,并且总是等到最后一个沐浴,然而这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害怕把可怕的病毒传染给他最爱的家人。
       可是有时候,母亲却总是做出一些叫他更难受的事情,例如说森口坏话,不承认他犯下的错,总是把新班导师带到家中,还让班长美月带笔记……诸如此类母亲认为会让他回到正常生活的行为。
       下村直树最苦恼的不是杀死的爱美,而是他才是最终导致爱美死亡的凶手这件事,没有一个人相信,他无法得到真正的制裁——“你是个失败作品”,渡边修哉嘲笑过他的这句话,成了他的梦魇。
      
       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是“失败作品”,他下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成为别人戏谑语气下的“失败作品”,所以当初看到爱美清醒了过来后,他还是鬼使神差地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丢下了游泳池。
       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渡边制作的小机器根本无法“杀人”,相反是他下村直树,才是真正的少年杀人犯。
      
      
       下村甚至给自己定义为“神清气爽醒来的少年——案发次日”。
       仿佛杀人是一件值得炫耀能够攀比的事情那般。
      
       可他没有想到,森口,母亲,美月,以及全班同学,在那一次学年结束的“告白”后,无一例外将渡边修哉当作了真正的杀人犯!
       他在别人眼中还是那个怯懦,胆小的家伙!他是一直窝在家中不敢面对的失败作品,失败,失败,失败……
       更冲击的是不明真相的“维特”对下村直树说的那番话,“其实这一学期痛苦的不只有你。修哉也非常难受,他被班上同学欺负了,非常恶劣的欺负手段……但大家也明白了我的苦心”,原来真正的杀人犯像个懦夫一样藏在家里,而渡边居然去上学了,心安理得的被当成杀人犯上学去了?还没被杀?
      
       下村一直以来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他暗想着,渡边修哉那家伙肯定打心底蔑视他这个“家里蹲”,在嘲笑他。
       两个都感染了艾滋病毒深知命不久矣的少年,可是却只有他下村直树害怕死亡而躲在家中。
       不仅如此,他深爱的母亲在得知一切后,拿着刀流着泪,“你变成这样都是妈妈的错。我没有好好教育你,对不起,我失败了,对不起。”
      
       就连在母亲心中,直树都成了失败作品。
      
      005
       信奉者
      
       渡边修哉是一位小小年纪便有着超凡发明能力,同时也出过不少风头的少年。
       只是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出风头的原因不是为了被同学老师们赞赏,也并非为了获得国家奖金,更不是为了日后能考上好的大学,他做一切科学实验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离开自己的母亲看到。
       渡边的母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博士,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发明家,只是后来因修哉的存在无法继续攻读下去,从而对修哉家暴,最终同渡边的父亲离婚,并不再与自己的儿子见面。
       身体里流着这样出色的母亲血液的渡边修哉无意中完成了小发明后,惊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他,能够赞赏他的,只有他从小到大都最崇拜的,母亲。
       制作出“吓人钱包”并一举获得少年科学大奖,全部都是为了能够让在电子大学任教的母亲看到,当做一种惊喜让母亲看到。然而渡边没想到自己获奖的新闻却被日本一位毒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抢去了风头”,他的计划失败了。
      
       幼年失去母亲的渡边修哉,决定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让母亲承认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
      
       抱着这种想法,他开始计划用自己的发明杀死爱美——森口老师的女儿,但出乎渡边意料之外,这位单身母亲竟然在发现真相后没有报警,而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制裁了自己。
      
       喝下混入艾滋病毒的牛奶,那么自己一定不会活多久了吧。
       时间不多了,渡边修哉更焦急地希望制造出大动静来告知母亲自己“优秀”地继承了她的血液,他不是阻挡母亲成为更优秀发明家的绊脚石,他会是一个少年发明家。
      
       看到这里,我只能不住地摇头了,犯罪根源竟来自于一个孩子欲向母亲展示自我的心。
      
       这样一来,森口的制裁,维特的同情,下村的协助,事实上都推动了渡边朝着更可怕的方向前进,只因他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制裁。
       得不到真正的制裁,就没有真正的关注度了吧?
       故事的最后,一心以为母亲是为了自己而放弃梦想的渡边却无意中发现,才华横溢的母亲与更优秀的男性结婚生子了,并且持续做着研究工作。
       那么当年母亲的绊脚石并不是孩子,而是这个叫做“修哉”的孩子,五年来的梦,就好比泡泡一样,破灭了。
      
       006
      
       传道者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一个特点便是爱出风头,做不成总被赞美的人,不如做被惩戒的人吧,而且关注度反而更高呢!少年犯们多少抱着这种心理,再加上犯罪构成有年龄限制,他们也越发会钻空子了。
       如果,有一宗前所未有的少年犯罪,电视台会咬着不放吧?媒体会大为骚动吧?
       少年犯一夜成名,可因为是“少年犯”他们也不会获得重罪。
      
       渡边修哉为了报复母亲,在学校的大礼堂安置了炸弹,并且在他高超的技术之下,只需他轻按手机键即可以让全校师生陪他一同丧命——“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为了确保母亲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然而彼时获得作文优秀而站在礼堂中的渡边修哉,在按下按钮后,发现毫无反应,冒冷汗的他接到了一个电话。
      
       韩愈先生早就告诉过你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授业解惑都容易理解,只是排首位的“传道”似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传什么道,才符合一个为人师表者呢?
      
       森口悠子拨通了渡边修哉的手机,并告诉他,“渡边同学,我不止解除了你装在学校的土制炸弹,还把炸弹重新设置在别处了”,“K大学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第三研究院,那是我重新设置炸弹的地点”,“制作炸弹的、按下引爆钮的,都是你”。
      
       这个故事到这里便也结局了,森口悠子是一个女人,是一位失去爱女的母亲,更是一位深谙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知晓她自己的制裁方式失败后——被患艾滋的前夫换了牛奶,森口悠子不动声色地去了解了所有有关学生的故事,终于,她也明白了渡边修哉。
      
       只是,她无法原谅,她相信,犯罪不是别人的错,没有借口,就是你本人的错。
      
       ##
       “喏,渡边同学,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复仇,也是你重新做人的第一步吗?”——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更是一句深深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的,告白。
       或许,只有当看到自己挚爱之人的冰冷尸体后,人们才会真正的重视起生命来吧。
      
  •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在描写阴暗面上总是高人一筹。细腻,平和,残忍。真正让我感触的,却是少年时自我以为的对错。那种残忍,恣意伤害任何人只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的时期,我也有过。所以真的非常赞同那句话:真正的善良勇敢来自于对黑暗的深刻认识。原本动物的人类,没有经历足够的教育,不会成为人。
  •      命运多舛的人,摇身一变成了最终大boss!
       凑佳苗简直在描写犯罪传奇!
       犯罪不需要犯罪能力的吗?制作炸弹是容易的事情吗?最后,那个死掉的小女孩的妈妈,这人是个化学老师就一定会制作炸药吗?居然神奇的把炸弹放到宿敌A的妈妈的实验室里,还炸死了对方,还是略施小计把遥控炸弹的遥控器塞到宿敌的手中!
       这真是,只要想复仇,好人就一定能成功!
       另外一个情节也很有趣,人人都说宿敌B的妈妈宠溺孩子,这种行为导致了宿敌B杀害了小女孩!我倒觉得是宿敌B的妈妈种种行为中展露出的幼稚和对社会规则的懵懂,是这些影响了孩子吧!理性的正常的大人都会在孩子犯罪之后,要求孩子自首以获得宽大处理。可是宿敌B的妈妈却要杀了还是小孩子的宿敌B,不但如此,还要同归于尽去争取一个叫做良知的东西。那么,是妈妈的良知杀人了。这逻辑真是无语了。
  •     2014年阅读计划里完成的第一本书,促使我想要把这本书读完,是因为前不久发生的那个十岁女孩摔婴事件。不知道现在还是否有人记得那个重庆十岁女孩把不认识的婴儿在电梯里摔来摔去,好像那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个没有知觉的洋娃娃。在看这本书以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那孩子是天生的恶魔,像《消失的爱人》里的艾米一样,生来就有着一股子恶意;要不就是像《白夜行》里的西本雪穗,从小遭遇不幸,然后把内心的恶魔释放出来,最后彻底沦为一个可怕的女人。
      
      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们以为是遭遇了什么不幸,又或者是某种天性的遗传,但其实说到底只是因为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对错。他们从来没有道德观念,不管别人生死,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是愚蠢的小鬼罢了。对,就是愚蠢,自以为是,想要获得周围人的崇拜,千方百计想要杀人的渡边也好,溺死爱美还自鸣得意的下村也好,想要模仿投毒的美月也好,只是想让自己成为自己愚蠢想象中的悲情英雄。那个摔婴的小姑娘,也许真正的动机说出来都要笑死人,所以我们总要理所当然的套上“过去受过虐待”这样的猜测,但背后也许只是单纯而纯粹的“好玩”的恶意而已。
      
      每个小孩子都幻想成为英雄,都希望被周围人崇拜,但是通过恶意来表现,控制不住内心的恶魔,越是自鸣得意的人,越是漠视生命的孩子,越容易干出这种事。反过来说,当他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又会怕得要死——这一点都不奇怪,就算恶意再怎么深,心智也只不过是个小屁孩而已。第二章的故事就很好的反应了这点,所有的孩子都觉得自己有权利审判渡边,但是被渡边威胁之后,就再也不敢“审判”他了。我一直在想,假设森口老师真的没有打算惩罚这两个孩子,如果森口老师第一章的告白没有发生,会怎么样呢?渡边会继续寻找杀人机会借此引起母亲的注意,下村下次碰到不爽的事情还会动杀机,美月会找到新的试验品,这样想想,也许现在的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     关好你心中的恶魔
      日本推理小说《告白》读后感
      
      请不要说日本是变态的民族。
      小说毕竟是小说,不可能那么正式全面的反映现实,既表达爱情青春美好的主题,又表达严肃规范幽默平淡的生活。这本书。她只是集中地反映了人们心中的诟病和扭曲。
      也许你会说书中的人都有着变态的一面.有着不为美好的一面。
      但是在日益消息新闻丰富的今天,在中国,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令人目瞪口呆的事件。
      人是有狭隘自私的一面的。今天的情侣明天会成为陌路,今天的父子明天会成为受害者与犯罪者。在这个容易动怒的社会,谁都有阴暗面,不要不敢承认,和极力否认。你有,我有,每个人亦如此。只是我们要回调节自己和与人沟通,学会理解他人。
      法律,伦理道德,都只是形式或者文本意义上的约束了人们的思想,或者禁锢了人们的行为。但是在冲动的时候还是因为很多激怒的情形而造成恶果。
      几段独白,我还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更多,更心向着她。
      尤其一个单亲妈妈无法照看好小孩带她到学校,各种无奈的生活。却被学生误解,B自私的以为森口老师爱自己的孩子胜过了班上的学生,便扭曲了心灵。
      当我看到“每天醒来的时候,发现不管怎样伸手寻找都再也摸不到她软嫩的小脸跟柔顺的头发时,我总是泪流不止。”的时候便认定森口的私人报复绝对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她的掌心宝,尤其一个做了父母的人才可以更深的体会到这种悲哀和凄凉,所有未来的一切憧憬和盼着他长大样子的憧憬被打破。
      少年B的母亲看成是带小孩来学校不可理喻。
      B的母亲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角色。B被母亲保护的严严实实,以至于结局自己死去,而不是真正的正向去面对实情,让儿子去自首。
      A有A的理由和悲凉无助,B有B的理由和消沉,人们的心里都住着阴暗的恶魔,他们可悲的同时也可怜着。其实我们更需要做好自己,在理解他人的同时关好心中魔鬼。不要因为家庭不完整而自暴自弃,不要因为缺少关爱而误解。不能全做到,但至少正
      
  •     告白
      
      作者:凑佳苗
      
      译者:丁世佳
      
      类型:推理小说
      
      文摘精选: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这么做除了当好人,还能发泄日常的压力,岂不是一举数德的乐事么?而且一旦尝过甜头,一次制裁结束后为了获得新的快感就会找寻下一个制裁对象吧。一开始的目的是要纠举坏人,渐渐就变成强行创造出制裁对象了。
      
      故事剧情:8.5分 文笔功底:6分 形象刻画:9分
      
      总评:7.8分
      
      简评
      
      知道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有改编的电影,但就跟上一本看过的《致青春》一样,电影同样没看过。本书改编的电影的分数极高,这表示书肯定不差,虽然话说的绝对了些,但也是有道理的。而后我上网一查,果然书的分数也极高。这就跟《致青春》不一样了,那货是书分高,电影分中庸。于是,在图书馆偶然发现此书,当即借阅。
      
      书名《告白》看起来像言情,但其实情节黑暗无比,压抑得让人难以喘息,所幸黑暗的书我已看过不少,比如《白夜行》、《杀人之门》……故而心情尚且淡定,也许晚上睡觉时躺床上会好好反复思索回味吧。这书跟东野的《恶意》一样是用第一人称叙述。但不同于《恶意》处处充满谎言,本书全部是真言真语,并无谎言。就像我看到后面,发现A和B并未得艾滋,我以为是森口故意说谎,吓唬A和B,其实没放,然而事实是她老公圣人一样地把牛奶换了。所以说本书是真如书名《告白》,全是掏心掏肺的实话。
      
      本书也提到了少年犯罪,对于此我也不陌生,东野的《彷徨之刃》厚厚的一本全在讲这东西。至于伦理道德呀,学校教育呀,家庭教育呀等等,我感觉都不陌生,毕竟都有所接触,不是特别新鲜。然而作者写的确实不错,观点能引起共鸣,对于每个人扭曲的心理,变态的想法,都叙述得恰到好处。但文笔稍稍一般了点,不知是否是因为受限于本书的叙述形式。
      
      另外,书的后面重复的内容真多,虽然角度不同,心里想法不同,然而真的有点点让我烦躁,因为我不看都知道后面是什么内容,降低了很大的好奇感,可是作者又不得不这么写。可能是因为本书本就是由第一篇《圣职者》扩写而成。
  •     一个有“恋母情结”的天才少年,为了让离婚出走的妈妈关注他、回来看他,于是不断地吸引她的注意力,从参加科技比赛,到杀人,这样的犯罪心理折射出了少年心中深度的执拗和执念,任何人都无法更改。于是,他拉上一个被别人视为笨蛋的家伙,引诱他为自己作证,将导师的孩子杀了,少年犯罪,用的是获奖的作品,足够让在做科研的母亲看到了。可是,笨蛋少年没有按照成功少年的路线走,对于“失败者”的称号,他愤怒而嫉妒。于是,他溺死了孩子。知道真相的孩子的妈妈,在学期最后的一节课把这件事公开,并将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注射到两个少年要喝的牛奶中。离开以后,她继续暗中作祟,让新来的老师用一种对自己老师的盲目崇拜,去刺激笨蛋少年,笨蛋少年内心充满了恐惧,害怕母亲将他赶走,害怕离开这个家。于是,他躲着不出来,完全封闭。班长和新人导师的不断刺激,以及最后知道天才少年仍然每天上学,心里的自卑被激发,将绝望的母亲杀死。
      而天才少年,本来以为希望能用艾滋病唤回母亲,想不到死去孩子的妈妈的计划被丈夫掉包,于是,天才少年的计划又泡汤了。尤其在他发现母亲已经完全抛弃他的时候,他想到了最后一招,他要让这个笨蛋的世界毁灭,这样,母亲总该看见他了吧。
      结局,孩子的妈妈始终活在仇恨当中,天才少年的计划又再一次失策,而自己的母亲,怀着孕的母亲,死在了自己的仇恨和自以为是当中。
      多角度的叙事,多线索的推进,关于复仇,关于死亡的恐惧,关于天才与笨蛋,关于恋母情结,关于母爱,关于少年心理……这本小说所要探究的事情太多,作者一个都没有直讲,一个都没有慢慢叙述,几个人的角度,逐渐铺开了一个案子的真相与后续的现实。对于犯罪推理小说而言,这样的写法始终是新颖的,结局令人慨叹而倒吸一口凉气。沉默罢,默默叫好。
  •      我是先看《告白》电影,非常震撼,然后才知道它是根据小说改编,马上找了来看。
       一起普通的校园意外事故,却是一场校园犯罪,小说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六章,以案件中不同人物的内心告白各自诉说他们的动机,最后完成作者要向读者揭示的社会状况。
       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他们心里渴望的,或是亲情、或是关注、或是认同,但都分别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实现。
       记得其中有一段话写的很好:
       无论怎样残忍的罪犯,审判果然还是必要的吧。这并不是为了犯人,我认为审判是为了阻止世人误会和失控的必要方式。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这么做除了当好人,还能发泄日常的压力,岂不是一举数得的乐事吗?而且一尝到甜头,一次制裁结束后为了获得新的快感就会找寻下一个制裁对象吧。一开始的目的是要纠举坏人,渐渐就变成强行创造出制裁对象了。
       这样一来就跟中世纪欧洲的女巫审判没有两样。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
      
       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更多的故事内容我就不透露了,这绝对一本印象深刻的书,如同电影一般。
  •     其实一个月前就已经看完了。看得太快,当时没写下什么,时隔至今,反倒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倍负盛名,期待很高,看了以后,的确觉得十分精彩。故事简单,但是很吸引人,有所悬疑,每节都短小精悍,该交代的都交代,该突出的都突出,结构设置手法也可谓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很喜欢基督山伯爵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始终没办法放到特别的位置上一样,归根结底,不喜欢复仇类的题材。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我曾经以为她只是恐吓,一直这么以为,因为不相信她会真的如此狠心。倒不是觉得善良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只是即使复仇,她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反倒搭上自己本已凄惨的生活。所以故事的最后,她所做出的报复的最后举动,让我厌恶且失落。
      
      大抵就是这样的小说啦,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高超,主题不待见,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的。
  •      把凶手弄死大概是最直接的报复方式,但其实也是对凶手刺激性、杀伤性最小的方式,从某些层面上来讲,甚至是给了凶手一种解脱。
       而小说告白中女老师所进行的报复可谓是最残忍的了。对少年B,他不断对你进行心理上的折磨,平静的家访,平静的告白体现的是老师内心燃烧着的不可磨灭的怒火。人永远都无法战胜来自己内心的自己创造出的恐惧感,尤其是当少年B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需要受到审判的,所以他不断的自我否定,他相信自己喝了毒牛奶染上了艾滋,从生理到心理上他都认为自己是肮脏的。所以他不断清洁,想洗清自己,自己对自己进行着谴责。同时又让自己保持在肮脏的外表下进行自我保护。可惜是最终当他发现自己原来没有感染艾滋的时候,他想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他的妈妈却已经疯了,而且也已经不允许他回来了。
       对少年A,老师的处理手法则是最让我感到寒毛战栗的恐惧与害怕的,如果说心理战已经深化了,那么直接摧毁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就等同于永远把他打入了地狱。少年A的愿望,其实是非常单纯、美好的,可惜他的懦弱让他不敢正视现实,他以逃避的姿态将所有的错误推给别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想念自己的妈妈,进行发明创造,然后堂而皇之地杀人,无非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可是老师轻而易举地毁了一切,先让他知道妈妈可能根本忘了他,毫不在乎他,再让他知道自己最完美的杰作亲手杀了自己最爱的妈妈,这种报复,带给人的,是最深的绝望,青少年犯罪,可能逃过法律,逃过监狱,逃过死亡,却逃不开对心灵的抨击。
       逃避如果是人类的本能,那么当青少年犯了罪之后他们的逃避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不能因为你年纪小,你不懂事,就能把你犯的错都抹去了,不知者不罪,只是说可以不追究你的责任,但并不代表你有权一直犯错。实际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不被蛇咬一次,那么永远都无法逃开真正的惩罚。父母、社会以为隐瞒,包容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大人对教育子女这份责任的逃避,当你做错事被打一顿、甚至被砍一刀的时候,也许这才会知道有些事是永远不该做的。
  •     
      这不是推理小说,更多地讲述家庭学校和孩子的关系。太多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不反省自己的责任,而是责怪学校,责怪同学,责怪社会。同样,孩子遭遇问题,也缺乏反省能力,只会迁怒身边的人:同学,老师,家人,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自我反省。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的畏惧,对生命没有任何的感觉,从不反省,那末这个世界,没有人是安全的。还好这只是一本小说,但缺乏反省能力,缺乏敬畏之心,不正是这个世界的现实?
  •     对大多数人的评论 我感到悲哀 如果你们说 书中的人都不懂得理解他人 那么你们懂得理解书中的人吗???
      虽然这是一个悲剧 但是也是有一个导火索导致的必然发生的事情。
      
      首先每个人人活着 都是为了什么??
      单亲妈妈只有一个女儿 她活着大部分由于有一个这样乖的女儿带给她希望 女儿死了她活着意义有什么?除了复仇还有什么活的??
      
      而学生A呢?性格软弱从小被溺爱 根本不会自己解决问题,遇到事情也不会解决 又在乎父母的看法跟其他人看法 极度自卑 而这种自卑也是由于自己的愚昧 但是父母又过份的期望。导致他做错事情 当然不是所有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 都会变成这样 但是 碰巧让他遇上了这种事情 而不是其他小的事情让他改变接受。性格软弱 遇事不懂得处理。A的人生 也是围绕在母亲 家人活着。
      
      学生B 父亲不关心他 母亲对他有爱却离他而去 这种得到过再失去 是比那个所谓鲜师比孤儿还要悲惨的 。一个孩子他人生意义真的没有多少 也想不了多少 他那么崇拜母亲那么依赖母亲 却最后让母亲嫌弃 甚至离他而去 换你 你也受不了的。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像他那么优秀 又没有朋友。所以他最后走向悲剧 可是也是必然的 如果站在他角度 他这种情况 怎么可能去想所谓的什么道德??道德在这些孩子里算什么 ?活着的意义都没有了 怎么会去谈道德??
      
      其实这里最可恶的就是什么都不管的父亲。根本没有做到父亲的责任 可惜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母亲教育有问题 。可是谁的教育都不可能完美 不管是母亲还是老师 但是教育一般都是父母双方的 。。这本书里的孩子 都缺少父爱。 父亲都是什么都不管的不负责任者 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汗颜 也是作者暗藏的玄机
      
      
      
      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 当所有因素这么巧合的凑到一起的时候 才会发生小说中这么轰动 这么悲惨的各种死亡。但是现实生活中 什么都不管的父亲正好碰上抛弃或者溺爱孩子 而且孩子不是特别愚蠢就是特别聪明的情况 也几乎没有。。。所以小说只能是小说
      
      小说只是为了让我们多思考 多观察 多关心身边人 多爱身边人。虽然小说看起来很阴暗 但是其实 他所带给我们的作用 是最阳光的。
      
  •     ──正文前的小吐槽:
      
      “湊佳苗這個名字怎麼看怎麼念都怎麼不像日本人好嗎。“ (╯﹏╰)b
      
      ──正文:
      
      這還是第一次讀東野圭吾之外的推理小說。
      
      以前也讀過島田莊司和阿加莎克利斯蒂,但實在無法消瘦島田鋪天蓋地的血腥描寫(說的是《占星術殺人魔法》第一章,然後我就不敢看下去了;
      
      至於阿婆,因為最早看過電影《陽光下的罪惡》,所以杭外圖書館里看見書就也拿來寥寥草草地翻過;但我認為英國人的東西還是看原著好,中文翻譯很沒意思,所以當時的感想是電影比書好看。
      
      扯遠了。
      
      讀《告白》之前,我似乎只看得進東野大神的著作。
      
      東野圭吾的小說很有故事性,然後大概是身為男性作家的緣故,理性思考的部份比平鋪直敘的部份要多,所以整體節奏不拖沓,有起有落,在給出很多線索后又佈迷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能滿足讀者“尋求刺激”的快感心態。
      
      相反,湊佳苗的《告白》,沒有殺人謎團,沒有複雜到叫人震驚的作案手法,就連案發現場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學校,犯人和被害人也都是再老套不過的教師和學生。記得當初讀東野圭吾的《放學後》也都略覺得無聊,很多章節都是一目十行地帶過了。
      
      ──然而,《告白》卻看得我津津有味,而且一字一句都不肯放過。
      
      作者一開始就告訴你誰死了,誰殺的,怎麼死的,死在哪兒,我想要是東野圭吾這書就寫不下去了;然而,也就因為不是東野圭吾,湊佳苗開闢了日本推理小說的新路,她給讀者的懸疑,是找尋“作案動機”,以及,安排被害人復仇這條截然不同但極為重要的另一條線索。
      
      我的短評里說這本書承載著此起彼伏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恰恰是這種一浪接一浪的意外感,叫人捧起這本書就放不下。
      
      值得一提的還有作者的敘事手法,用第一人稱,以不同的6個人的身份,這讓我想到東野圭吾的《惡意》。於是一開始我就有做好心理準備,這些人物的話語中必定有能帶給我們極為震撼的消息的。
      
      而和《惡意》不同,《告白》里每一句都是實實在在的告白絕無謊言,精妙之處就在於不同人的告白擁有不同的心理,而每個人也都擁有選擇「說」與「不說」的權利。於是這個人說這些,然後換個人又說了不同的那些,這些零零碎碎拼湊起來的細節,分開來講看似毫無亮點,而整體連起來就好似多米諾骨牌一樣一觸即發!這點來說,作者一方面達到了她“講道理談論社會問題”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讀者對未知章節的期待。
      
      出於「俗套」而「脫俗」,《告白》真的非常成功。
      
      不知為何,我在短短5個小時刷書的過程中反覆想起之前剛看過的日劇「家族遊戲」,兩者截然不同但叫人著迷且震驚的效果卻非常相似。只是,「家族遊戲」選擇了happy ending, 給了主人公們一個“重生“的機會;而《告白》卻全線走”毀滅之路“,發揮”黑暗系“的極致。
      
      個人覺得真實生活中,《告白》的結局看似不可思議卻更為現實。不止一次提起「日本是個表面文明骨子裡野蠻的民族」,這麼說也許一葉障目,但就小說人物的心理問題來深究,治癒系的效果只會顯得突兀吧。所以作者也的確選擇了一條好路去收尾。
      
      總之,《告白》無論是作為一部推理小說,還是論社會現象的教育著作,都的確非常成功。o(≧v≦)o~
  •     本来想打四星,但是特别不喜欢小说的结尾. 因为结尾关于那个炸弹的事就猜到了。猜到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应该不会那么俗吧。。结果,那就是最终的结果,有点失望,因为带着紧张复杂的心情从头看下来,每个人的独白都有至少一处看点。唯独结尾的那一篇太平凡了
  •     
      還不錯看w 我本來以為會耗掉我更多時間,
      不過只要過了一開始的地方,整部的緊張度會讓人很快地一口氣看完XD
      
      
      
      
      --------------------以下有劇情透漏,強烈建議非看勿入--------------------------
      
      
      
      
      
      全書分成六段,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是第一段的聖職者XD
      女老師森口冷靜的獨白,卻帶出一段駭人聽聞的殺人犯罪,
      最後再冷靜地給予出乎意料的懲罰,真是有力的一段啊~
      
      我本來一開始看的時候因為是個人獨白、沒有行動和對話,本來還以為會讓我很卡的,
      而且又是以分發牛奶這種死板的話題開頭,實在很悶,
      還好後來就進入了事件,那句「我的女兒被殺了,而且兇手就是在這間教室裡的同學」,
      真是超有震撼力的!!整個背脊都為之一凜。
      
      我也很喜歡這段的感情部份,不論是森口壓抑地很好的情感和憤怒,
      和森口對於自己女兒的那份哀慟,都是寫得很打動人的地方。
      而明明是只有一個人的獨白,卻勾勒出整個事件和眾人的模樣性格,
      最後的結局也出乎意料,是個很完整又很精彩的故事-w-
      
      
      比較讓我驚訝的是原來這部故事沒有在第一篇完結就結束,
      接下來五篇從不同人的角度描述了事件以及女老師告白以後的發展。
      
      事件的犯人一轉變成班上被霸凌的人這段是還算出乎意料,
      雖然被霸凌這個主題是非常通俗普通,但從班上女生的角度看來,
      的確森口的處置到底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結局是值得商榷,
      而那兩個犯人是不是真有那麼糟、班上同學的霸凌又怎麼能稱之正當,
      都是很讓人跟著換了角度思考的地方。
      
      而下村殺了自己的母親的某段最後一句,也是再度讓人一凜。
      (我蠻喜歡這種把大事件用一句話輕輕地丟在一段的最後面的設定w)
      那句我一開始看錯介詞,以為是上村被自己母親殺了= = 讓我驚悚又覺得合理,
      後來看下去一點才發現好像不對才回頭再看,
      發現原來是上村殺了自己母親,這樣的進展就有點沒那麼有力道?
      但後來看完第三篇,其實我也是猜對了喔- -?
      
      
      看到這邊都還會讓人去質疑女老師的行為,以及兩個犯人的本性是不是沒那麼壞。
      不過繼續看下去……只能說,這兩個小孩根本就是該死( ′-`)y-~
      
      第三篇慈愛者有點過於普通,典型的望子成龍的母親,形象就非常不特別,
      日本這樣的母親真的好像很多,因為結婚了以後沒有工作,只在家裡照顧小孩,
      連帶就有很多母親就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是天,一心一意地希望他們出人頭地。
      而當小孩不合意時,就覺得對方是自己製造的,弄死他們也理所當然……?
      
      有點普通了這篇,對我有點可惜,因為主角太過偏頗,
      所以看的時候就很冷靜,也無法與之產生認同。
      
      不過看這篇也還好,下一篇求道者上村的獨白倒是確定他的確個性也扭曲了,
      殺人是為了不服輸,對抗渡邊以及自己叔叔的強大幻影,
      所以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當然讀者也就不會同情他。
      
      我覺得最糟的是第五篇信奉者,很讓我失望……
      渡邊為了自己母親而正當化自己犯下的罪是還好,
      然後又得知渡邊也是抱持著想殺人的動機,而不是單純的惡作劇,
      讀者也就無法原諒他,好吧,反正只是回到一開始看完聖職者的感想而已。
      
      但整個後半就超展開 囧
      突如其來地殺掉美月是怎樣──!!而美月注意起Lunacy事件的設定更是牽強,
      更不要說突如其來的炸彈= = 在一點點小篇幅中忽然渡邊就拼命暴走,
      讓人看得完全反應不過來,一愣一愣的。
      
      而最後一篇傳道者,突然其來森口再度登場並且阻止渡邊的陰謀,
      呃是很讓人大快人心啦,但森口的反差有點讓人反應不過來= =
      
      在第一段只採愛滋病丈夫的血混入牛奶讓犯人喝下,
      這種無疑是溫和到不能再溫和的復仇(雖然後來有講換掉牛奶的是她丈夫,不是森口)
      但在最後一段森口的仇恨完全露骨地表現出來,
      強大的復仇讓人覺得根本與第一段的形象不合啊~~~囧
      
      而且未免也有點太超能力了orz 應該說從要搞出這種爆炸事件就很不合現實了,
      學校理化教室再怎麼強大也最好是有辦法給你搞到足夠份量的火藥啦╰(‵皿′*)╯
      更不用說區區一個理化老師怎麼會懂得拆炸彈,
      好吧,拆掉一個小孩子裝的炸彈或許沒有想像中困難?
      ──但炸彈難道是這麼通俗的技能嗎喂~
      
      而森口說把爆炸物移去裝在渡邊母親的實驗室更是莫名其妙 囧
      就對打擊渡邊方面是十分有震撼力啦,完全可以想像渡邊聽了這段話尖叫崩潰的樣子,
      但是這也太奇幻了orz 哪個爆炸物可以隔這麼遠遙控引爆的啊= =?
      區區的一個理化老師這麼厲害可以就這樣把爆炸物輕鬆地轉移啊?
      
      如果是嘴炮的話又沒辦法說得過去,因為她的確已經太恨渡邊了,
      但整個就很不合現實啊orz 而且這樣就變成森口不惜以牙還牙了:
      「你殺了我的女兒,我就讓你殺了你的母親」
      這種把不相干的人牽扯進來不是讓森口打自己的嘴巴嗎= =
      還是就要把這段直接當作是嘴炮?但那就一點都不震撼了。
      
      總之最後是有兩種可能:
      1. 不嘴炮:很有震撼力,但一點都不合現實。
      2. 嘴炮:一點震撼力都沒有。
      但還是算不錯的結局啦,以驚訝來說,還有以惡有惡報來說。
      
      整體其實我覺得很多部份有點普通刻板不突出(班級霸凌、把兒子當作天的母親),
      但能把這些串起來成為一篇故事還是挺精彩的,尤以第一篇最好,
      設定果然還是學生殺了自己導師的女兒這點最是奪人眼目,還是蠻不錯的啦~
      
      
  •     自己还是挺喜欢凑佳苗的描写风格的,比较生活化,情节也比较顺畅紧凑。最后结局虽然没有办法说是非常出乎意料,但也能噔地一下让人从心里有一些不知名的感觉。告白只所以告白,其实每个人都只关注着自己,自己的告白却没有关注他人。没有一个人为他人真心想一番,而最后都完全的阴暗,其实,人和人之间在最开始不也是这般?
  •   孩子需要适当的被肯定,关键就是这个度的把握
  •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深有感触。杀人不对,欺负人同样也不对。事情的性质不随,也不应该随着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其实细想一下,法律公平正义的精髓,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就事论事”。
  •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支持性恶论的人。小孩子的恶简直就是天性使然,在没有学会建设之前,我们往往先学会破坏。所以人类才会有教育,有文明。慢慢成长成好的人。我们发表的各种观点,也依赖于在生活环境里所学习到的种种。但进化了这么漫长的时间,一不留神我们还是会在突然一瞬间恢复原始的野蛮本性。
  •   同意。先不说小时候欺负人之类的,年纪小当时没什么概念。我觉得这玩意儿可能跟日本文化有点关系。比如说松子嘛的,透的就有点日本的自杀情节。然后这个玩意儿,可能是我变态的东西看太多了… 我觉得都可以说的过去。可能是因为拍成电影了,所以会让人觉得失真。 但是从整体剧情来看我没觉得什么“变态”的, 就是能说得过去……。
  •   这本书也是我一直想看没看的,看了这篇评,应该看看了
  •   没有最好的结局,只是很多坏的结局里挑一个不那么坏的而已。
  •   ,假设森口老师真的没有打算惩罚这两个孩子,如果森口老师第一章的告白没有发生,会怎么样呢?渡边会继续寻找杀人机会借此引起母亲的注意,下村下次碰到不爽的事情还会动杀机,美月会找到新的试验品,这样想想,也许现在的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这个假设很赞
  •   学妹,东野是本格而凑小姐是社会派的啦233
    还有这部小说的改变电影也很棒
  •   學長,為什麼除了你別人都叫她苗姨 (#°Д°)
    嗯我打算等我妹妹來了讓她陪我一塊兒看www 一個人不敢看TAT 不知為何看東野大神的書不覺得恐怖,看苗姨的現在還覺得蠻怕的TAT
  •   ?……大概是没见过真人所以没有先入印象吧233
  •   我也沒見過 但看網上的人叫她姨 我就跟風233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