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嶺よふたたび

出版时间:2001/10/01  出版社:廣済堂出版  作者:陳舜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玉嶺よふたた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书本身好看与否,算是各花入各眼吧,我只想吐槽一下这书的几次易名。
       从《玉岭第三峰》到《重见玉岭》再到《玉岭的叹息》,名字是一个比一个诗意,于故事本身而言,我却觉得是一个不如一个。
       “第三峰”暗合了3段不同时代背景下、轮回般相似的三段故事,一唱三叹,最早的菟原少女是一切的缘起,接棒的朱少凤是玉岭的注释、是案件的谜底,而李映翔则是故事最华美的高潮,并且圆满、有力的终结了这三角恋情的宿命悲剧。前两位少女没能做出的选择,她用最血腥、最坚定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重见”应该是指主人公入江的第二次玉岭之行,在青春消逝之后终于知道了当年未开花的爱情是缘何枯萎。在知晓真相后,面对情敌,哑然失笑,心头的隐痛也终于释然。
       “叹息”算是什么呢?为当年情场失意的哀叹?见到情敌后的酸楚?对现今处境的尴尬?虽说可以理解,但总觉得牵强。
       古人都忌讳“为赋新词强说愁”,今人却在矫情的路上乐此不疲。
  •     因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而看,结果作协奖第一次让我失望了...可能抗日战争已经距离我太遥远了、以致于很多情怀都没办法在我心中有共鸣吧...推理上也没有什么让我觉得很惊喜的,只觉得是一般不错的小说吧。
  •     这是读到的陈舜臣的第二部推理,觉得还是原书名《重见玉岭》更贴合原意。
      
      同样是战争中的人性设计,一个去政治化的日本学者,一个战争中的边缘人爱上了投身革命的中国女人,这样的主题不久前在盛可以的《1937年的留声机》也曾读到,中国视角下写得是一个点,日本视角下写得是一个面。
      
      很难做去政治化的解读,人性超越政治性的理想在国仇家恨前显得那么苍白而一厢情愿。
      
      可以尝试着事后去创作,却不可以为真。
      
      摩崖这种地方总是充满了神秘沧桑,何大草的《我寂寞时 菩萨也寂寞》同样是以佛像为背景演绎的出离尘世的爱情,当物欲战争这些不可抗力强大到无可逃避时,宗教也许是最后的灵魂救赎地。
      
      不一样的这是一部以历史宗教为背景的推理小说,故事套的格局,最后一页揭开谜底。你知道巧合的牵强对推理会不服气,但你无法不膺服于陈师对笔下人物塑造的魅力,书页中的人物会加载你对他们的偏爱,升华你的情感,哪怕有再多的不合理,那唯一的人物也只有那唯一的结局。那是陈师笔下的人物呵,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江以为自己是中国古代故事里的石能,而实际上他是日本古代故事里射中水鸟尾巴的青年,他以为自己和谢世育是前一个故事主角,却原来他与周扶景才是后一个故事的主角。小说拥有非凡的结构之美。赞!
  •     读过有段时间了。只是最近读《青玉狮子香炉》想起了它。忘了具体是什么时间,只记得似乎是无意的,走到了新书架下,那时候两本书是放在一起的,还都是闪闪发光的新书呢,由于喜欢看软面的书,呵呵,主要是折起来方便,又觉得封面不错,就借了。当然也忘记了是出于什么原因,只借了一本,至于为什么选《玉岭的叹息》,这个倒是记得清楚,是因为它比较薄,哈哈。
      其实这本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日式推理小说,当然,以前看的名侦探柯南什么的那是不能算的,不是漫画就是动画片。看完了感觉很一般。日式的语言,经过翻译之后平添了一种生疏客气是感觉,是他国的文化,无法使我非常贴近。故事内容,虽然是以中国为背景,而且是以让很多中国人无奈或沸腾的抗战时期为背景的,但由于这一层隔膜吧,仍然觉得生疏,仿佛是他人在诉说另外的人的故事,根本无法让我激动,就那么有点浑浑噩噩的读完了。
      小说里体现的情感,也是日式的。日式的爱情,用情虽深,却仍夹杂了很多的谨慎,似乎每一步都是仔细考虑过的,失掉了我想见的那种不顾一切的罗曼蒂克。也有日式的执着,因为爱情的等待,却也似乎是屈服于现实的,没有激烈的挣扎,又或者,作者认识到了,挣扎也是没有用处的,但这种安静的屈服却没法使我满意。之于侦探小说,我想要的,大概是激情的,极端的。
      还有啊,我自己不是很喜欢女主。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她的行为让我不觉得她是有爱情的。仿佛把自己为了某一种目的出卖,而且为了保险或者为了能够卖一个好价钱,她还同时允诺了两个人,以爱情的名义。我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接受她的这种行为是爱情,在现在的我的眼里,如果是爱情,那么至少她只能向一个人提出要求。现在,女主向两个人提出了要求,我总觉得这伤害了那两个人的感情,他们对于女主,或者是真心的一片赤诚,为了她可以去杀人。可是女主对他们呢,总觉得是一种戏耍。
      能体现中日文化不同的还有,两个男人,经女主拜托后,去杀人的方式。中国的那个直接冲了进去,给了他一枪,符合中国式的英雄的作风,或者说是中国式男人的作风,大胆干脆,我很看好。日本的那个,则是根据传说的内容,重现了当年的方法,谨慎的很。我却觉得少了一点阳刚的气息。
      总之,是日式的情感。虽然在中国的背景下,仍让我觉得生疏。
  •     入江与映翔的“爱恋”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战争,跨越了一切。他们两的“爱恋”有生活中那稳稳当当的节奏,又有诗歌故事中那动魄的情节,充满了烂漫的色彩。艺术史学者模仿“山中宰相”弟子的暗杀,让人看了感到揪心的美——为爱而痴狂。也许我们都会认为,一段跨越一切的恋爱开始了,可是这样,二十五年后的重返玉岭就不会成文。一颗子弹让他们走上了不同轨迹。爱情,可遇不可求!
  •     《重见玉岭》最初发表时题为《玉岭第三峰》,此次在大陆出版更名为《玉岭的叹息》,三种题名中最喜欢《重见玉岭》的言简意赅,沉郁蕴藉。
      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抗战时期在江南沦陷区名为玉岭的某地,来访的日本学者入江、抗日游击队队长卧龙、当地汉奸谢世育都爱着美丽倔强的少女李映翔。玉岭当地传说,南朝梁的两位青年包选和石能为追求美女朱少凤展开竞赛,最终却双双毙命,少凤亦遁入空门。日本古代有类似传说,两青年为争夺菟原少女而比赛射箭,一个射中水鸟的头,一个射中水鸟的尾,无法抉择的少女选择投水自尽。
      日本的推理小说家们传统的一种写法是将案情映射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中去,以后者象征和催化前者,借此丰富故事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日系推理的缜密细致程度乃各国之冠。最近拜读京极夏彦的作品,即被其抽丝剥茧般错杂繁密而又章法严谨的象征、比喻写法震撼得目不暇接,应该说根本就瞠目结舌,五体投地。
      《玉岭》中亦有两层巧妙的映射,以中日两国的传说为底本。第一层是之于石能杀死竞争者包选,映翔表示不同于朱少凤,她将有勇气选择活下来的那个竞争者,与他远走高飞。这给了入江勇气,承诺为映翔杀死企图占有她的汉奸谢世育。入江模仿石能杀包选的手法进行了谋杀,但事成后映翔并未履行厮守的诺言,而是留下短笺一封,飘然遁去。这次离别使得二十五年后,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入江仍耿耿于怀,迫切地重返玉岭,探寻可能存在的真相。
      陈氏采用插叙写法,在故事的最后才揭开谜底,也就是第二层映射。原来入江不仅进入了朱少凤的故事,也进入了菟原少女的故事。当年映翔同时委托入江和卧龙杀谢世育,卧龙的子弹射中了谢的头,而入江起到的作用仅仅如“射中水鸟的脚”。映翔并非违背誓言,而是选择了竞争中胜出者卧龙。于是重游玉岭的入江,终于得以放下困惑于怨怼,惊觉自己出演了这么一个精彩与巧合的故事。
      即使以苛求的眼光看玉岭,写法和技巧上算不上惊艳,然其故事背景与内涵——美与爱情都是无国界的,使它实至名归地斩获推理作协奖。
      
      
  •     真实的作品,有些推理小说的意思。女主人公要是身在和平年代就是很不厚道,拿着自己当调料,到处调。这样的生存技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是必须的吧。卧龙和女主人公在书中出现的第一场景似乎也有些轻浮。入江这位仁兄算是什么呢?想在异国他乡找一份真正的感情,背后是同乡对着心目中的爱人的同乡开枪,何其难?幻想了,有些书生意气挥霍感情了。也许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玉岭。
  •     【七月底完成。原址: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displayid=4787179783862&review_id=5251359】
      
      
      
      个人评价:★★★★☆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凤飞飞《追梦人》(罗大佑词曲)
      
      
      本书名为叹息,实则有一个微笑的结局。因此我在揭过最后一页时,脑海中响起的,就是那首惊才绝艳的《追梦人》的旋律
      
      陈舜臣的大名,在推理中也颇响亮,之前看过的很多选集和合集中,也都会有他那一篇小说录入:即《贺望东探案集》的第一个故事《东方来的客人》,有时会以其它名字出现,不过作为“长安日记”的形式并未改变。那时看到作者:陈舜臣(日),总是马上会心地联想到日籍华人,也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浮现
      
      然而他的合集却少,尤其是他后来转向历史小说,推理方面基本撂下,至为可惜。我对历史的态度一向是将信将疑的,理由是亲眼所见尚且会被骗,何况并未亲见;而且历史小说一旦涉及朝代,不可能不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当然像楚嫣寒那样一丝不苟的著史者也不是硕果仅存,但多数历史及传记,还是会对朝代和帝王粉饰,这应该是史实。再者,我不过是个懒人闲人,了解历史于我无益,不若浑浑噩噩醉生梦死
      
      因此读历史就不如看推理了,至少于我而言确实如此。偏偏陈先生的推理作品内地极少,短篇也都是搜到些电子版聊过眼瘾;因此一看当当有售全本,便赶紧拍下
      
      他的推理,严格地说也不完全是推理,尤其本部,基本可算作游记。以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日本学者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穿插着爱情罗曼史,既沉重又轻松,而且,一种挥之不去的眷恋和忧郁始终横亘全书,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像封底上的评价所说的那样:芳香扑鼻
      
      比喻一下的话,本书的文字和故事很像栀子花的香氛,浓郁、纯洁、醺人欲醉,却异香异气,你无法瞬间判断喜不喜欢,只会陶醉在花香里,忘却评价。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忘了本书的推理分类,完全沉浸到那段历史中去,既有战争,又无硝烟,既有爱情,又无缠绵;一切的一切都像在追寻一个青春的梦,开篇还在清醒,越读,便越入梦境,随着作者的脚步,沉沦其中
      
      仿佛看到男女主人公的身影在眼前晃过,仿佛看到男主那样毫不设防地为女主垂青——通过那个仪式:点朱。马上就想起词牌《点绛唇》,它和《眉妩》都非常予人美感,所谓素面天然,朱唇一点,红袖添香,如在眼前
      
      书中有爱情、有谋杀、有国仇、有私怨,可是这些统统不明显,都被湮染进男主入江的哀愁,如一江春水,悠悠东流。而在最后解开谜底的一刻,读者想来也会如两位主角般,笑出深深的酒窝
      
      
      本书原名《重见玉岭》,更名后确实更见功力:满心欢喜时,也可能发出长长的、如释重负的叹息
  •      很想说些什么,却忽然发现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只有真正读过此书的人才能了解,那种淡淡的忧伤在最后喷薄而出之时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关于战争不想多说,重点还是在战争下的人们选择了怎样的一种活法。
  •       这次,在有生之年能读到陈舜臣早年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作品--《玉岭的叹息》,很是幸运。不过,我倒是认为本书用原名--《重见玉岭》更符合本书的主旨。
      
        小说中的入江是个日本美术史学者,喜欢山崖上的石佛。入江在很久以前去过中国的玉岭,就是为了看那里的摩崖佛,到了五十岁还是要再去看看,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笔锋一转,带领笔者来到了几十年前战火烽飞的战争年代。
      
        那应该是1945年某个时段,也就是日军投降的前夕吧。那时的入江还是一个青年小伙,来到中国的玉岭是为了研究那里的摩崖佛,摩崖大大小小很多,但他对其中两个样貌差不多的石佛产生了兴趣。然后,又听李东功讲起了其中悲惨的一幕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的雕刻石佛的故事。其间入江又想起来跟日本相似的菟原少女的传说,可谓是相得益彰。
      
        作者在交替叙述的过程中对入江事隔二十五年的疑问得到了完美的解答,因为他知道了他所喜欢的中国女子李映翔当年为何不辞而别,个中的原因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雕刻石佛的故事,还与日本的菟原少女的传说有关。至于杀人的诡计倒在本书中显得很次要,因为在作者的笔下写得很清楚,并不需要读者来推测。
      
        关于书中游击队和日军的交锋,作者透过入江的看法应该是不认同的,对于游击队,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日本军队的弹药,太轻视人的生命。而游击队的辩白是,为了打击日军,必需牺牲个人的性命,对游击队来讲这是非常崇高的,是可以大书特书的英雄行为。
      
        本书的最后,入江终于知道了游击队长“卧龙”倒底是何许人也,这也是本书的第二个看点。应该说书中前前后后给出了很多线索,就看你有没注意了。
      
        重见玉岭,这也是入江为了过去的记忆而再次踏上中国之路吧。
      
  •     PS:整部书的内容翻译和封面设计还是很精彩的,只是书名译的让人跌眼镜。
      
      这部陈舜臣的《再见玉岭》将要出版,很是高兴,陈先生的书籍在内地还并不广为人知。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不该是这样的。
      
      不过在即将出版之际,某出版社却因考虑市场因素,想将书名更改,改为《石佛谜影》一类,这个名字将我雷倒了。
      
      陈先生是个吝于用语的人,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如果进行访谈,我想更多的场景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而不是侃侃而谈。然而他的书,却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并且往往能把握住大事件的主线。而将更多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
      
      像是《枯草之根》,《焚画于火》,这样的书名都有它的意味。枯草正像是陈先生的命运,游离于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之间,以及在台湾目睹国人的悲哀,这些都会在他那敏感的心灵中留下印迹。然而枯草却是生命力顽强的,无论在哪里都会延伸。像《诸葛孔明》中的小标题——“高树多悲风”,也都很有意境。
      
      回到这本《再见玉岭》,我认为这个标题作为这本书的书名再合适不过。“再见”有挥别,重逢的两层意思。既是放下心中难以割舍的爱,同时在故事中,又与这种爱重逢。“玉”本身是美好的象征,既是象征书中的少女,也是两个热血男儿对爱与美的追求,“玉岭”是故事的发生地,石佛之间。这一方面是中国艺术的典型特征——较少写实。另一方面,也正是陈先生作品的特征,他将对身世的感怀,对爱与美的留恋,淡淡的若隐若现于字里行间,很少正面直白的来表达这种爱。但恰恰是这种低调的处理,却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     看完之后和小一说到了奇女子这件事。
      
      我说我就是抵挡不住传奇中凛冽女子的芳香。
      
      玉岭的叹息(原名:重回玉岭)是一本沁人心脾的小说。说它是推理小说未必太屈才了,从此被陈舜臣的文风勾住了。
      
      小说是在大年初一晒着阳光看完的,阅毕,抚书长叹。
      
      印象:
      1、不偏不倚的描述
      2、娓娓道来可谓举重若轻
      3、丰厚的积淀
      4、对祖国大陆深深的情结(陈老师是人到中年才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
      5、人物的形象很鲜明,仿佛就在脑海中浮现
      6、都说推理小说不宜提爱情,而看到东野的X献身和陈舜臣的玉岭,不禁叹道,陷入单纯诡计的囹圄,必然不是一种创作小说的好态度。
      7、九转千回,动人心魄
      8、我可以说我爱上了她吗
      9、如果我去做,恐怕只能和入江如出一辙吧
      10、果然,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陈舜臣的推理小说果然如传说中的一般强劲,优雅的文风,浅浅的思绪,隽永的情感,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一曲爱情长歌,历史、传说尽被其作为推理的线索。从推理的角度,该书的诡计实难谈的上优秀,然而敢于将爱情入推理本身便是推理小说框架的突破。阖上书卷,一方面是为入江的情感而不禁扼腕,另一方面也为这段在抗日大背景下超越民族的界限而诞生的一段爱情而唏嘘。鲜有人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抗日战争,陈舜臣给予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一种悠长的回味和深深的暖意。
  •     再见玉岭 作者:陈舜臣
      第23届(1970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宏观面:★★★★★
      
      微观面:★★★
      
      可行性:★★★★★
      
      诡计度:★★★
      
      综合得分:★★★★ 4分
      
      
      
      系历史场景的小说,小说并没有多少推理成分。但是由于是历史场景与中国古代侦探推理结合的作品。给与4分。
      
      
      
  •     之前看了陈舜臣的《北京悠悠馆》,就明显感到陈舜臣并不是一名执着于诡计的作家,这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得主——《重见玉岭》,基本上已经不能算推理小说,但看完后却思绪万千。
      或许很难有人从这个角度切入战争,中国的小说,大抵不外乎是敌占区人民生活如何如何困苦,抗日战士如何如何英勇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日本鬼子如何如何残暴。在这种尖锐的敌我矛盾下,我们很难了解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同一件事情,不应当只用一种声音来讲。而身兼推理小说家和历史小说家的陈舜臣,用独特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入江以为他遇上了对的人,可惜他所遇上的人,却不一定认为入江就是她对的人。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那入江也还有二分之一的机会。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个错误的时间,战争期间,爱情本来就是奢侈的事情,虽然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而第三个错误是,入江和他所喜欢的人分属敌对阵营,而且李映翔是游击队成员,说什么清如水的爱情,恐怕是不现实的吧。
      当然,这本不应该说成是错误,爱情本来是无罪的,错误的只是战争,只是民族与文化的隔阂,只是我们的不够宽容。只不过现实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责任,但由此造成的后果却要你来承担。一如Firefox的兼容性问题,已有的设定决定了入江和李映翔的爱情无法找到归宿。小说中巧妙地描写了古今两段三角恋情,表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看完此书,如果生起了“性格决定命运”的想法,入江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这场爱情争夺战中取得胜利,尽管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场爱情战争的存在。相比之下,对游击队长卧龙的描写,虽然全是侧面描写,却形象尽显:果断、刚毅,而两人的比试也正如传说一般:一人射中了鸟头,而一人射中了鸟尾。但李映翔不是菟原少女,她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而这个判断,给入江造成了将近一生的遗憾,直到多年后故地重游才解开心怀。
      陈舜臣本就不愿多着笔墨,只需三言两语就能够勾勒出一场美丽的误会。或许他们本不该相遇,或许入江本来就不该喜欢上李映翔。传说和现实的映照,相同的开头,不相同的结局,如果不是战争,这一切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生,入江和李映翔心中也不会留下遗憾。可以用来写爱情的背景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陈舜臣却偏偏挑了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结局来写,不知道是对他自己身世的感怀,还是对隔阂、战争和文化冲突的无可奈何,或是美好的希冀?
      最后想到《宽容》的序言:“那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方壶园》:这个短篇彻底改变了我对陈舜臣的一贯印象。短短的篇幅里面居然能有三重解答,而且诡计极耐咀嚼,这个短篇强烈推荐。
  •     第一次读陈舜臣的《再见玉岭》已是很多年前了,当时对小说中爱的感动与美的陶醉都让人回味。如今同样是“为爱献身”题材的《嫌疑犯X的献身》,多年后多年后还能留下鲜明的记忆,我不知道,但我想至少不会不时拿出来,在不同的境遇下,一遍遍的重读了。
      读推理文学的朋友都很熟悉日本推理协会奖,此奖一年颁给两部小说是属罕见,更罕见的是,这两部推理长篇竟处在同一人之手——台湾一日本作家陈舜臣。原因似乎是说,评委们都觉得《再见玉岭》太出色了,一定要得奖,但看过此书的朋友一定明白,书中内容多多少少会令保持着日本民族自尊的人,心中不快。于是呢,选了偏向日本的《孔雀之道》来平衡一下。其实1970年第45届日本推理协会奖的亮点就在《再见玉岭》,这张一部发生在抗日战争末期,也是主人公入江青春岁月中,重山峻岭间的爱与美的浪漫传说。
      纵观推理文学史,有没有一部作品是为杀人犯的预谋行凶大唱赞歌的,至少这部作品就是。
      给没看的朋友先简单说一下故事:抗战末期日本青年的艺术史学者入江,在战火硝烟中来到中国南方的玉岭地区寻访山中梁代遗留下的石刻大佛。无意间卷入了多方博弈的转轮与阴谋当中。同时,也结识了美丽少女映翔,并最终陷入了由古老传说与现世悲歌所构建出的,爱与美的梦幻当中。当然,陷入其中的不止他一个,还有决壁上点朱唇的少女,还有若隐若现的游击队长,还有正在一锤一斧雕凿大佛的青年才俊,还有个个时间点上很多很多听见美看见美的人生过客,和如我般一遍遍翻读这本书的广大读者。
      首先,这本书里的亮点是两个古代故事与现实故事组成的多重结构。这有点像现在很多推理小说都在用的“作中作”。故事影响现实中人的判断与情绪,现实中人又根据现实的情况来重建解读故事中人的心境与动机。三个故事的起点都是两男一女的三角恋,但因为具体背景和各自女主角的性格,出现了不同的发展。直到整本小说的最后,25年后,主人公重回玉岭,才终于完成了现实故事,也同时让这三个故事相映生辉,瞬间迸发出了叙事文学特有的层次美。
      小说中也有很直接的美学冲击,最突出的就是“点朱”。遥想在那个颠沛流离,人人不知路往何方的灰色年代里,在那个充满了悲哀与无奈,希望与失望的大佛上,率性的青春少女为佛唇点上那抹朱红,立刻传越了时空,鲜明地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那抹朱红是鲜活的,生动的,跳耀着,却有凝聚在历史里,千年万年不曾退色。
      书中对“雕佛者”的心理分析也是很吸引人的。从一种简单的做事情,变化到爱,最后是信仰。让人体会到对美的向往最后一定会升华,能够突破自我意识,控制人的思想,影响行为,超越到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这点日本很多文学作,比如《金阁寺》,都有这种倾向。
      对于一部“推理小说”,谜团和悬念自是必不可少,《再见玉岭》很巧明地把一幢幢的预谋杀人融汇到了书中人物对爱对美的不同见解当中。都是热血男儿,都愿意为了心中的爱与美,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甚至是背叛自己。但决心有大小,方法个不同。作者没给读者反复斟酌的机会,书中用很简单明了的字句,一刀麾下,斩断了纠结在读者和主人公心中的戈耳迪之结。
      至于书中那些谋杀诡计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主人公多少年来不曾忘却的,遗落在青春岁月里的,关于爱关于美关于梦的回忆,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吗。发现内心变化是的悸动,和心上人初次交谈时的颤抖,梦醒时的自责和留恋,挥别时的不舍和无奈,情情景景似曾相识。
      看《再见玉岭》,就是在书中人一起反复品读过往。多少的爱与美,埋藏在岁月的重山峻岭当中。
      
  •     在那个黑摊上偶遇这本小薄册子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大陆版本,赶紧捧回,一口气读完,滋味悠长。
      很喜欢这本书时空交错又完全不故弄玄虚的写法。作为主角的日本学者与游击队领袖“卧龙”的两次偶遇,与爱慕的少女的偶遇,偶遇游击队的袭击,偶遇古今交错的爱情阴谋……
      这是本充满了偶遇的小说,好读。
      
      两年过去,在书店忽然发现了此书的新版,虽然读过,还是欢叫着买下。
      重读一遍,仍是十分喜爱。推理小说中常缺的历史感和真挚感并存于一册。
      希望陈氏推理类作品能够在内地出齐。
      附录的大事年表再详细一些更好,勒口词比较混乱,小问题。
  •   鼓爪,生生真厉害
  •   自家人就不要互相吹捧了,多难为情~~~ * ^^*
  •   《方壶园》:这个短篇彻底改变了我对陈舜臣的一贯印象。短短的篇幅里面居然能有三重解答
    ——哪三重啊?请教。。
  •   《再见玉岭》确实很不错,虽然推理的味道淡些
  •   前几章节 让人有些压抑
    文字太过凝练 让人阅读起来不是那么舒服
  •    陈舜臣的推理作品,台湾的远流出版社出的比较多。像是《再见玉岭》、《青玉狮子香炉》、《枯草之根》、《孔雀之道》、《托月之海》、《三色之家》、《柊之馆》、《虹之舞台》、《琉球之风》(最后这个偏历史类)等等……
      
      也同样希望内地能早日多些出版。
  •   其实说起来,内地也出了五六本了……
  •   偶今天中午也偶遇到一本
  •   拿下了木有?
  •   自然拿下的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