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語

出版时间:2007/7/5  出版社:小學館  作者:不詳  译者:市古 貞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平家物語』(へいけものがたり)は、鎌倉時代に成立したと思われる、平家の栄華と没落を描いた軍記物語である。
保元の乱・平治の乱勝利後の平家と敗れた源家の対照、源平の戦いから平家の滅亡を追ううちに、没落しはじめた平安貴族たちと新たに台頭した武士たちの織りなす人間模様を見事に描き出している。和漢混淆文で書かれた代表的作品であり、平易で流麗な名文として知られ、「祇園精舎の鐘の声……」の有名な書き出しをはじめとして、広く人口に膾炙している。

作者简介

作者については古来多くの説がある。於是我也沒啥好說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平家物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2条)

 
 

  •      平家物语里,其实看到内大臣小松公去世后就顿感人生无趣了。按如今的说法,如果平家物语拍成剧,内大臣小松公就算是我的所谓追剧动力的理想男主角吧(之前那部平清盛就不要提了)。一堆主角里我偏偏对个前半截出来打了几场酱油的小松公(后面还有一个惊鸿一瞥的敦盛)念念不忘,也真够奇怪的。大概是因为小松公的死便是平家从顶峰衰落的标志——之后,后白河法皇与平家之间再无调停者,院政与武士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激化,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小松公在此书中大致是以当世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出现的。温厚柔和、冷静沈著。他最喜欢的儿子维盛被世人公认为美貌惊人,跳青海波时震惊四座,可见小松公也应是风采宜人的大帅哥一名,最难得的是不惊不躁,气度沉稳,为人宽厚。只可惜他在书中没出来吟几句和歌弹几下和琴以示文采修养出众——大概篇幅太短了。
      
       平家物语里关于他的几个段落都写的很妙,连木曾义仲这人也很可爱,相反后白河法皇,平清盛入道相国这几位倒显得性格有些不连贯。
      
       入道相国得知小松公的舅子大纳言成亲卿(话说成亲大纳言居然住乌丸御池……大纳言您老人家居然就住在我在京都住的旅馆那儿啊,离皇宫20分钟路嘛)要谋反,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鹿谷阴谋,众人都紧张不已摩拳擦掌。唯独“小松公过了许久,才同嫡子权亮少将维盛同乘一车,带着四五个卫府的人,二三个随从,军士却一个也没有带,泰然自若地来到西八条。入道相国及其左右的人,都觉得有点意外。下车的时候,贞能上前说道:“发生了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不带军士?”小松公要救舅子,亦不想和法皇家闹翻,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回答的极妙:“所谓大事是指天下大事,这样的私事能说是大事吗?”那些带着兵仗的人听了这话,都显得有点不安。
      
       之后,入道相国思前想后又想干脆挟持后白河法皇算了,手下人于是闹做一团,从入道相国开始到陪臣武士们,个个身披铠甲一副准备作战的样子。唯独“小松公却是乌帽子便服,穿了大花纹的长统裤,提着裤腿,衣裳沙沙作响地走进来,相比之下,显得与这里的气氛不协调。”
       儿子这样泰然盛装,结果逼得老爹也只好庄容以对,最有趣的是爹的心理:”入道相国垂着眼,心中暗想:‘啊,内大臣又是那种目空一切的样子,恐怕又要进行一番谏劝吧。’“老爹大概也知道,这儿子又要开始一套义正辞严的BLABLA了吧——看到这里真让人忍俊不禁。
       于是乎”虽说是自己的儿子,但按佛法来说,入道相国严守五戒,以慈悲为先;按儒教来说,他不乱五常,严守礼仪;所以觉得现在穿着腰甲与内大臣相见,似觉不甚得体,便慌忙拉开纸门,将一件白丝绸法衣披在腰甲外面,但护胸板上的金饰还有些露在外边,为了遮住它,只得时不时地拢拢衣服的领口。
       父子两人一见面时还挺尴尬,”内大臣走到兄弟宗盛卿的上座,坐了下来。入道相国一时找不到话题,内大臣也没说什么。“之后气氛逐渐融洽,小松公才开始BLABLA连哭带劝。连后白河法皇和身边人听到这些也称赞小松公以德报怨。
      
       书中反复强调内大臣之稳重,”小松内大臣向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着急“。中宫分娩时也是,在人们忙乱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才带着嫡子权亮少将维盛和其他公子,坐了车慢慢来到。献上各种衣裳四十袭、银剑七柄,都装在礼品箱里;还有十二匹马,一起送了过来。礼数周到,不慌不忙,大约是贤人之典范了。
       对中宫,内大臣是如兄如父,看到有蛇游过,怕声张起来惊扰中宫,泰然自若抓住蛇放在袖子里让臣下拿出去,然后还赏给对方一匹好马,夸赞对方应对得当——多会做人。反之他兄弟却要去抢人家的好马,最后激怒对方谋反了。真是少了内大臣以后整个平家都不好了的节奏啊。
      
       小松内大臣也不是滥好人,有其慎重机警一面,看到父亲与自己想法差异太大,又一意孤行,回到府中,马上发出通告,"让'凡信任我重盛的人全都武装起来迅速集合!'小松公这向来稳重的人发出了如此紧急的通告,一定是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于是武士们迅速装束起来,如风而来。散在京郊各地,如淀、羽束师、宇治、冈屋、日野、劝修寺、醍醐、小黑栖、梅津、桂、大原、静原、芹生里等地的兵士,有的只穿了铠甲,没有戴头盔;有的只背了箭来不及拿弓;还有的骑马只踹了一个镫,纷纷扰扰地奔驰而来。
       西八条的几千人马,听说小松公的府邸骚动起来,也不向相国禀告便各自一路喧嚷着奔向小松府去了。凡是能上阵弯弓射箭的人,一个不剩全都跑去了。入道相国非常吃惊,将贞能叫来道:“内大臣集合人马打算干什么?难道真象刚才说的,要对这里发起进攻吗?”贞能听了流着眼泪说:“这要看是什么人了,他哪里会做出这种事情呢?连他刚才对您说的话,这会儿恐怕也已经后悔了。”入道大概觉得与内大臣闹翻了没什么好处,就打消了将法皇接过来的计划,脱掉腰甲,穿上白色的法衣,心神不定地念起经来了。“
       小松公实际上并不是查清了什么真相,而是根据刚才劝谏父亲的话,想检阅一下听从自己命令的人马到底有多少,并不是真的想与父亲开战。并且想这样一来,也许可以使入道相国背叛朝廷的心思有所改变吧。
       温柔沉静的人一发飙,到底还是有点力量的,小松公也不是小白兔。但是有时候也会疑惑,他总是和稀泥真的好吗?历史上对后白河法皇确实没什么好评价啊。
      
       鸽派小松公因为力主调停,逐渐在平家被孤立了,政治权力开始转移到其他兄弟宗盛之类手上。因此,到了后来,小松公内心应该是很痛苦寂寞的吧——又要尽人臣之责,又自觉对父亲有亏欠,读到这里让人心里不禁恻然。历史上认为他是胃溃疡或者胃癌而死,想来小松公在这一大家子里,左平衡右平衡心思缜密心事郁结,这种性格胃溃疡肯定跑不了的。
      
       书中写的最妙的是小松公的死。不提他逐渐权力旁落,而写小松内大臣听得国内凶兆不断,因他是对任何事情都非常谨慎的人,马上就到熊野参拜神社。在本宫的证诚大菩萨神殿里,彻夜地祈祷:“父亲入道相国,所做所为多属无道之举,动辄挟制法皇。重盛身为入道相国长子,虽曾屡屡诤谏,但因己身不肖,不被父亲采纳。看他所作所为,大概一代荣华犹自难保,更不要说子孙相续,显亲扬名了。此时此刻,重盛自思,我忝居重臣之列,随波逐流,恐怕不合良臣孝子之道,不如隐名退身,抛却今世令誉,只求后世冥福。无奈我乃一介凡夫,资质愚钝,不明是非,因而未能毅然决然。为此祈请南无权现金刚童明示,若我平家子孙荣华未绝,仍能仕于朝廷,恳请缓和入道的作恶之心,使天下得以安宁;若荣华仅止于家父一代,子孙将会蒙羞受辱,那么就请缩短重盛的寿命,以救助来世的苦难。以上祈愿,唯求大神予以冥佑。”此时,众人都看到一团火球出现在内大臣身上,然后消失不见,都惶惑不已。
       于是乎内大臣后面真的就死了,得病后不医治也不怨怼,免了后面的痛苦(不过史书上说他一向身体不好)。他死之后,平氏一族盛极而衰,先是入道相国被地狱烈火焚烧般恐怖的死亡,然后是平氏各家子弟年轻的生命陆续如同朝露般消逝,天下生灵涂炭及各种妻离子散生离死别,这些,所幸小松公都看不到了。
       小松公最喜欢的儿子维盛后来入道自杀,源氏在那边得到消息还感叹,如果是小松公的后人,因其恩德宽厚,本来不用死的——小松公可谓死后也风头出尽了。
       生前尽量行善事力挽狂澜,但搞不定就死遁青史留名了,这样幸运,岂非妙人儿?
       导演啊,拜托挑劳模叔这个妙人儿做公家打扮来演小松公吧,小松公死的时候也就40出头,劳模叔年龄相貌声音都刚刚好,温柔可亲,俊朗端庄,哭起来也是梨花带雨。你让我脑补成洼田正孝简直没法看啊。
  •     平家物语好像是村上春树也推崇的一本小说。 全篇我感觉不是很紧凑的那种,而是比较松散的格局,有很多很多人物,很多故事串联成的美丽的折射出各种宝石光彩的巨大珠串。是译者辛苦的劳动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平安末年的那些场景。
      
      尤其是关于佛教方面的熏陶。这本小说又大量佛教方面的词汇用语,典故等等。王新禧老师的这个版本翻译是极其细致的把那些相关用语做了大量注解。 我从中了解到原来日本古代小说受佛教思想影响这么深。这整本小说中围绕着平家的兴衰史,传递着佛教的基本思想 -无常,空的思想。 当然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神道也一定是大量涉及到的。
      
      关于战争场面的惨烈让人不忍卒读。 被杀的人,或自裁的人,战败的一律予以枭首,挑于太刀尖上,悬于城门,狱门,等等。 这大概是日本民族残烈的根性。 几次平源大战描写好像让人身临其境。
      
      有些人物的描写也极尽生动,比如后白河法皇,高仓天皇,一些死忠于源平两家的武士,平大纳言成亲, 山门僧众中的一些人,小松殿,维盛少将,平忠盛,源义曾,源赖朝。几乎个个如生一般。
      
      也许是军记小说多描写男性战争场面,女性的描写有一些但篇幅极少,女性的角色众多,下至一些舞姬女官,上至平德子和平清盛夫人等上层女性多只是男性陪衬角色。
      
      这本物语是平安末期社会的包罗万象的总括,也是令人难忘的一些小故事的总和
  •      看《平家物语》是看了2012年大河剧《平清盛》之后,希望了解一些源平时代的历史而看的。相比于电视媒体产物《平清盛》的励志、说教、娱乐现代化,《平家物语》则清淡的多。本人没什么辞藻,想不出什么好的形容词形容这本书,之所以挑了“清淡”一词,是因为故事中处处有禅道,只可惜我尚不能领会其意,每至大篇大幅的缘啊,佛啊,神啊,福啊什么的,我都跳过,只觉得有愧于古人和译者王新禧先生。
       除了禅,书中武士精神也如一朵朵樱花,绚烂开放,痛快凋谢。书中对木曾义仲描写仅第8卷后半卷,第9卷前几章,寥寥几章却将义仲刻画地生动饱满。在写他蛮横无理时,顿觉十分可爱,而兵败与女将巴和部下今井四郎共击追兵时,所涌现的主从之义、男女之离,令人感动。其中一个情节,木曾让巴快逃,巴却固执不肯,“木曾殿反复劝说,她才勉强答应,暗想道:‘好歹让我再杀一个强敌,以全最后之功。’最后斩下堤防大力勇者的头颅,方离去。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段有别于平常的男女离别,尽显爽快,却不失真情。
       关于自杀,出乎意料的是众多平家武士都是以跳海的方式维保武士尊严,也许是因为出身镇西,流亡西海吧。原来源平时代,剖腹自杀尚未于武士间流行。
       第一次读东瀛古书,看前几章的时候仍摸不清头脑,直到后来才适应,对书中平家发家没多久就个个陨落,感觉很可惜。毕竟是物语,将平家没落一概归结为奢靡暴政,而没有指出平家掌权后制度改革的滞后等原因。
       印象深刻的也就这些了,还是挺好看的,有种听说书人讲故事的感觉。
       对了,书中不计其数的报应说,平时说话都可以模仿其体,比如看到别人遇倒霉事了,就可以对他说:“鼻屎汝平日有负于我,罪孽深重,佛法难容,看,遭报应了吧” 此乃平家体也~
      
  •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消有涯之生?”人生虽短,对我来说,却也很长——因为,我自小就是一个没什么理想和追求的人,自然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满足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快乐。读书,给我带来的便是那种小小的快乐。
      面对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所获得的快感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个体感觉灵敏或迟钝的程度各各不同,这实在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儿。俗云,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对于行家来说,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或一位作者水平的高低,往往只须看三四十个字便足矣,就像要判断一盘菜是否好吃,没必要将这盘菜整个儿吞下肚子一样——反之,猪八戒吞了人参果,却仍然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明张岱善品茶,一壶茶,他只须抿上一两口,就能准确地说出壶里泡的是什么茶、用的是什么水、怎么泡出来的、火候把握得怎样等等。如我辈迟钝之人,即便牛饮几大碗,恐怕仍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卬来。如同品茶一样,要对一本书或一件艺术品进行价值定位,往往也只有少数天赋较高并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胜任,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国的文字讲究的是“气韵”,“气韵”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好像很玄乎;但是,对一个熟读中国古籍的人来说,“气韵”之于他们如同“场”之于现代物理学家,和我们坐的椅子一样地实在。此语止可以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聊斋志异·司文郞》里有一瞽僧,“最能知文”,虽目不能视,但却能以鼻嗅出文章的好坏来。识别一篇文字有无“气韵”,也不能依靠视觉,而是要靠心灵之眼,用鼻子嗅倒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而一篇文字能否获得“气韵”,则全在乎作者的“精气神”能否贯注其中——如果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也不能说,那也不敢说,战战兢兢,畏首畏尾,所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没有生命的文字碎片的堆积,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的作品来。
      我很少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去谈论一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指出一部作品不好,往往很容易;而要谈一部作品的好处,则往往很难——因为,一部作品的精微之处往往是不可言说的,而只能凭感觉和悟性才能把握得到。既然如此,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倒不如老老实实地保持沉默。但是,却也不妨就平家败亡的原因谈谈个人的管见,就当和一二知己喝喝茶,聊聊闲天,胡乱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言者姑妄言之,听者姑妄听之,未必不是浮世人生之一大乐事。
      《平家物语》开篇之诗云,“祇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道理;/娑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此开篇指出了平家败亡的原因即在于“骄奢”与“横暴”——这与贾谊的《过秦论》里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大致相近。
      然而,在我看来,“骄奢”、“横暴”与“仁义不施”三者其实都是“果”,而不是“因”。其实,平家覆亡的原因是结构性的和内在于集权体制的,恰恰就在于——权力过于集中于平家,却又缺少对于该武士集团权力的有效的、非暴力的制约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性固有的弱点,必然会结出表现为“骄奢”、“横暴”与“仁义不施”等等的权力的腐化和堕落的毒果。而且这种腐化和堕落往往更容易表现在平家贵族子弟们的身上,因为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绝对权力”自小就毒化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自我无限地膨胀了,看不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这群不可一世的平家贵族后裔,过于高估了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世界都应该围着他们旋转。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与不幸之上。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权势并非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神力”,而是来自于被统治者的认同和服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作为他者的被统治者其实是统治者的自我的延伸。
      当统治者肆无忌惮地剥夺和侵占被统治者赖以维持生命的各种资源,从而扼杀了他们的生机的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的生命。就在他们志满意得之时,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作用,很多非人类的智力所能预测的变化发生了。于是,旧有的看似非常强大的暴力集团将被觑觎它的权势已久的另一暴力集团所取代——譬如平家亡于源氏——如果新的暴力集团的权力架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仍然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它必定将重蹈前一政权的覆辙——譬如北条又篡夺了源氏。权力的更替只不过另一轮循环的开始罢了,如《圣经·传道书》里说的一般,“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恳求诸位豆友一定看清楚版本再评论,这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王新禧老师译版,此前已经有N多豆友在《怪谈》误将其他译本做王老师的作品来评价,您的评价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误解,请一定慎重,不要辜负任何辛勤的作者与译者,不要误导后来的读书人】
        
        当这本书沉甸甸的压在手上时真是千言万语如鲠在喉,不知从何说起。若说如何数年如一日的期待这部煌煌之作的中译本问世,显是妄谈。从我开始接触王新禧老师的译著至今不过两年时间,且不具备骨灰级粉丝至少应做的将与偶像有关的东西尽皆搜刮一空类痴狂,王老师的作品我所有的不过《雨月物语 春雨物语》《怪谈》《方丈记 徒然草》以及这本日本后世至今的军旅文学都未能望其项背的《平家物语》,而这本译作自译好到能让读者展读前后跨度已将近一年的时间,真是令人唏嘘。不禁回想起此前的王老师所译足本《怪谈》中第一篇《无耳芳一》便是擅长弹唱“平家物语”的盲琵琶师芳一如何艺惊鬼神引得物语中的众主人公——平家亡魂延请为之献艺并险些丢掉性命的奇遇。如今这足本的《平家物语》问世,不知王老师手抚自己心血的时候怎样感慨,但我想,若是日本平安朝文学双壁《源氏物语》《枕草子》的作者紫式部与清少纳言再生发现这联系,想必也会于桧木扇后掩口浅笑,“敢是夙世因缘吧”“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呢”……
        在我向诸位分享自己关于王老师的这本新作的浅陋感想之前,我想先向一个人致意。论起当世的日语杰出译者,林少华老师和王向远老师的大名不必多说,民间的代表当然就是我们尊崇的王新禧老师,数十年如一日躬耕自家后院却香飘远近惠及无数东瀛文学爱好者。然而,有那么一位译者早已于2007年悄然去世,至今早已湮没无闻的赵乐甡先生,他故去两年后,译著,也可算是遗著(此等谐音令人何等伤感)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想起这本书还是因为王老师感叹此次的译作说道:这套书装帧强很多,银线线装不是胶订。手感很好,所以是值得等待的。赵版《万叶集》亦是今已罕见的线订精装巨著,同是佚名大著,同为不求闻达于外只求不愧己心的杰出译者,百感交集,不禁要向仍将为我们奉献出更多译作与著作的王老师和已仙去的赵乐甡老师致以敬意、谢意。
        转回文本,王新禧老师的译作之所以为真读书人追捧不仅是译文本身的精良美质,更难得的是每本译作前的译序。不少译者没有这个本事写,看他们译出来的东西就知道。有的译者有这个本事,却因袭成规倩人代作,另一部分则是懒于动手,其实懒的不是手,而是心。唯有王新禧老师的每篇译序都隽永雅致,耐读直可单行面世。从不在译序中空谈一元二元或胡吹海擂,国事风月,四处扯来还自当文采风流。在如今的文坛里,这样的风节不多见矣。不妨借用一下王老师这篇译序中的话:……根据其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或半文言、或白话,力求使译文既古雅又不失畅晓……(P15)“古雅又不失畅晓”,这短短一句,非古典文学爱好者不能窥见其中功力。回忆起自小从语文老师那里接受的关于可怜的文言翻译知识,大多数人都只能想起“信”“达”“雅”三个字,少有人细问,这三个字作为文言翻译的信条是否足以概括或分解清晰,不仅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历来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更在于我们血液中与生俱来的“视而不见见而不思”。“达”既具有信的真实传达原文本意又和雅所指向的传神逼肖有相当程度的重合。所以,相形之下,“古雅畅晓”在面对日语翻为中文,文言译为白话的双重翻译中更明确的证明了,不,体现了王新禧老师的翻译功力,不经意中还流露出愿和读者共同分享的一片素心。怎能不叹服,不由就想起金庸《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冒充张无忌前往武当山向张三丰寻衅的那一幕,当年的八臂神剑方东白已改名阿大,沦为下等的走卒,然而听见张真人要临时传授张无忌太极武功时的老实木讷,正是那做作不来的“愚直”暴露了他,盖世武功如何,难得的是武林耆宿的大家风范!!!
        《平家物语》的翻译难度是有目共睹的,乃至于不亚于前文提及的《万叶集》,一样的古日语(这点上《万》难度更大,不需讳言),一样的多作者,万叶集唯一的翻译方便处是原作者踪迹湮没穹远,反倒为如何通过和歌、反歌的只言片语来体现作者的心境性格留有余地,任何人想诘难译者之前都必须要考虑到这点。然而《万》的便宜处恰是《平》的“难波津”,王新禧老师前,《平》就有数个版本,中译本如周作人的《苦雨斋译丛》、申非的两个版本,错讹甚多的北京燕山版和叶渭渠导读的《日本古典艺术图点(五本)》(我前后搜求近四年才高价买到)以及有云南版,看起来充裕的参考反而麻烦更多,一方面不能不读,有精求之心的译者自会广读众家以比较借鉴,另一方面,原译本自身便错讹离谱。在这点上,王老师<《平家物语》新译本琐言>只是轻描淡写,但网络上不少日语专业人士都多次多处提及这些错讹。更有一重难可比为日本有心人欲将《三国演义》《金瓶梅》译成日语版,如何选取原版就是横贯于眼前的难题。披沙拣金,综合唱本、读本、白话译本、改写本的合校正是为此
        细品序言中<《平家物语》的文学思想价值>时,蓦然想起百家姓中的一个复姓——公孙氏。如王老师所说,《平》的时代,尚无成型的“武士道(可参见新渡户稻造的著作)”,书中所体现的忠贞、刚毅、坚韧等无不充满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东西”的刚健美,是以掌权后沉迷于奢靡生活的原武士阶层的平家子弟不敌勇武善战的源氏;另一方面,佛家的无常与宿命论也愈加烘托出了作品中日本民族固有的“物哀”,尤其在后世为织田信长等枭雄传唱不已的《人间五十年》正是源于《平》,人命如同草叶上的微露般苦短,转瞬即逝,如《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华烛凝待,邂逅含情最终无法摆脱“则烟然灭矣”的宿命。公孙二字拆开也可隐证《平》中的历史脉络,平安文化虽然风雅却已无法适应历史的发展,是以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没落,转而以崇奉“孙(孙武、孙膑)”勇武谋略的武士阶级的新兴,公孙二字可不是能当《平家物语》的谶纬笑谈。
        大和民族千余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以严肃的态度享受人生这道易垮的堤防”人生观,所以在历史风云际会,他们或吟咏不如归去慷慨赴义建功立业,或静思众生无常坐观燹烟纵情享乐。
        物哀之美,幻灭之美,幽玄之美犹伴万丈巨瀑砯崖澎湃,最终无可更改的汇入归墟
        毁灭与永恒(待续)
  •     大气磅礴的合战写实,勾心斗角的权力相争,亦真亦幻的神佛显现。穿插于平家物语中的种种这些元素,不禁让人流连忘返于行文之间,阅时如同亲自临幸平安王朝,仿佛那个时代的人,物,事又重新跃然于眼前。号称日本历史小说和军记物语的问鼎之作实是当之无愧!
      
      阅此大部头之前,私以为平家物语该是三国演义的日本版。阅毕之后,此等愚昧的观点登时灰飞烟灭。可以说,平家物语和三国演义绝对是站在同等高度的古典著作,诚如金庸笔下的东邪西毒,各领风骚。他们同样有着催人泪下的情愫。父子共赴疆场杀生成仁,主仆不离不弃,共赴黄泉,情人难以相聚,唯有出家入道,以祈后世姻缘的段子在平家物语中比比皆是。少年英雄,忠贞之臣,谄媚小人,各种人物形象鲜明清晰。六波罗入道摄政平大相国霸气外露,权倾日本六十六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然是鬼神见了也要退避三舍。此等霸者形象绝不逊色于任何一朝的君王。其嫡子小松殿平重盛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致死也不失大国重臣的气节。如此器宇轩昂,治国安邦的能臣绝对堪称是古今罕有。他短暂的一身也的确如同灯笼一般为平家在黑夜中照亮了前行之路。九郎冠者源义经少年英雄,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讨木曾灭平家,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绝不输于军神关羽!区区文字已经难以表达某人对书中人物的喜爱之情。
      
      开篇以祗园精舍为引子,暗示了平家一门由富贵走向没落的悲惨结局。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几代人的荣华富贵,转瞬间只不过是一缕青烟。如同那娑罗双树的花色,非枯非荣,非假非空,梦总有该醒的时候,留下的只有那些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故事罢了。
      
      平家物语不仅仅是一部军记小说,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人性间的暗示。青年时期的平清盛到中年,老年直至薨死,每个阶段都揭露出了人的典型性。不谙世事的愣头青,到位及人臣的殿上仙。清晰地刻画出了一位霸者的成长历程。如果说正是平清盛将武士这个角色写进了日本历史也一点不为过。杀贼除盗,救济百姓,修筑佛庙,忠于主上。年轻时期的平清盛拥有着一名武士的杰出品质。但是当他渐渐尝到权力的美味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堕落与腐朽。书中描画年老时的平清盛为天魔所附体,才至如此暴虐无道。其实要我说,并非天魔作祟,祸首该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心魔。当人们面对难以抗拒的诱惑时,往往心魔便开始占据我们的内心,渐渐吞噬我们的自我,进而使人堕入魔道。小说后半部分登场的木曾义仲不也是如此,自恃大权在握,飞扬跋扈,无法无天,弄得众叛亲离,死于荒野泥藻之中。诚可泣之事也。。。。。
      
      阅读平家物语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却恍如昨日。武士间的酣斗场面历历在目,厮杀声不绝于耳。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战争的看点在于谋士的锦囊妙计,那么平家物语里的合战则完全要看众武士们的个人魅力。舍生取义,绝不贪生怕死。纵然是伤痕累累也要力战到底。大和民族的武士形象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受人追捧,想来也不无一定的道理。从平安王朝时期到后来的战国时期,武士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主宰者,为义,为情,为忠,为贞,为名。单纯与复杂的完美融合,这些武士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他们的气节与忠勇实在是令人赞不绝口!如今的武士业已不是单单地指一种官职,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了日本人,尤其是男人的立身存本的准则。
      
      所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无道的统治者必定会被覆亡,平氏一族未能逃过覆灭的宿命,但是当他们颠沛流离,远走异乡之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对平氏一族显出了怜悯之情。父母与子女分离,兄弟天人永别,战场上尸骸遍野,身首异处。一门子嗣悉数被杀,就算是顽石枯木,看到这里也不得不感慨人世的无常了吧。孰是孰非写到结尾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了,六道轮回乃是上天注定,任谁也难以逃脱。唯有一心向佛,方能早登西方极乐净土,以正后世菩提。(完)
      
      
      只因为某人晚上多喝了一杯咖啡,略有点亢奋难眠,所以写了点糟粕文字以表对古典著作的崇高敬意。想想我这样的文字水平实难表达平家物语这般大作的精华,各种吐槽鄙视在此先悉数接受,还望高人不吝赐教,以点拨顽石成金。谢。
      
  •     日本人对于樱花有着不可释怀的特殊情感。那绚烂的姿容,短暂的花期,随风离枝的忧伤正暗合了他们对生命的感觉。烂漫的樱花拼命地怒放着,然而,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凋零的宿命,也许,这就是盛极而衰吧!
      
      平家就如同樱花一样,不断地到达权势的高峰,然而,最终,还是如樱花般瞬息凋零,最终无声无息地飘零在大地上化为春泥。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权臣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逐渐衰落,同时,拥有领地和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势力不断上升,其中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拥有巨大的权利,两大集团争权夺利,平家最终由盛而衰,源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鉴于这段历史,在日本镰仓时代产生了被誉为杰出的历史小说,灿烂的战记文学的《平家物语》。代表了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市有着深远的影响。
      
      《平家物语》分为13卷,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的繁荣,让人艳羡;后7卷描写了平氏家的衰亡,引人唏嘘。最后一卷为灌顶卷。描写了建礼门院平清盛的女儿德子,曾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作为高仓天皇的皇后,安德天皇的母亲,无疑是普天之下最尊贵的女性。然而,平家的没落,对与她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最终,与青灯古佛相伴,到寂光院出家。女院一一体会了天道、人间道、饿鬼道、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并在这痛苦的体验过程中看穿了人性的疯狂、残酷和脆弱。可以说,平氏家族的盛衰与女院的命运遥相呼应,同时女院或许可以看成是日本战争中贵族女性的缩写,她们的命运就像樱花一般,灿烂一时,又如同樱花般稍逝即纵。
      
      《平家物语》开篇写到:“沙罗双树花变色,盛者必衰丽昭彰。骄昂跋扈不长久,唯如春夜梦一场。猛士凶悍终究灭,偏似风前尘土飚。”开篇通过这段话其实已经断定了平家的命运。
      
      平清盛是《平家物语》的主人公之一。他凶猛,骄横,一手奠定了平家的显赫基业,官居太政大臣,家族子弟位居重职,一个女儿被立为皇后,后称为建礼门院,外孙是后来的安德天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平家已是位高权重。为此,平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清盛也成了百姓口中恶的代名词,他是欲望的奴隶,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但对他人没有丝毫的体恤之情。在第一卷的“秃童”中提到,为了封住庶民的口,他选出了三百个十四、五的少年让他们在京都各处行走探查,遇见说平家坏话的人,马上通知同伙,没收财产,将那人抓到六波罗府中去。可见,其专制统治的残酷。在“袛王”中清盛爱上了擅长吹笛打鼓的袛王,百般宠爱,而当他被袛王推荐来的女艺人佛的舞蹈吸引时,丝毫不念旧情,强行赶走袛王。由此可见,平清盛的无情。不知为何,上天竟然对他有所眷顾,能将别人实现不了的事实变成现实,他控制着日本,操纵着任何一个他想控制的人。就在此时,平清盛的嫡子重盛感到了隐隐约约的不安,正所谓“盛极而衰”,世间繁华往往是昙花一现,在骄奢生活尽头矗立的必定是严峻的惩罚。果然,人们对于平家的抱怨声越来越多,所以的矛头渐渐聚集到平家,可以说是万人唾弃,然而,当时还是在白热化中。平家对于这剑拔弩张的局势并没有有所觉悟。为此,感知到危机的重盛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制造行善,当无论怎样,这种行善毕竟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就像交易一样,一分善抵一分罪。无法与发自内心的行善媲美。重盛的善并没有唤醒家人的善,平家在暴虐之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大步伐得奔向了毁灭。地狱之门已打开,命运似乎在开玩笑,首先迎来地狱时代的不是罪恶深重的平家,而是平家的死对头后白河院家,而将后白河院拉入地狱的又刚好是类似平清盛的阴谋家成亲和西光,他们企图取代平家。平家平叛后,平清盛开始进一步控制朝廷,之后高仓天皇的弟弟高仓宫密谋起兵讨伐平家,事败被杀。平家在平叛的同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是被万人所唾弃,自己的大期也已不远了。
      
      当赖政发动起义之时,清盛不以为然,可没多久,源氏起义轰轰烈烈地爆发了,此时的平家早没了往日的勇猛,败得惨不忍睹。大期终于来临了,然而,罪魁祸首平清盛去世了。战乱的年代来临了。源氏集团再度兴起,源氏武士集团在一之谷中大胜平家,平家军不敌大军,此时已是大势所趋,平家军全军覆没,平宗盛父子及其部将或溺水或自裁,幼小的安德天皇在外祖母的怀抱中投向海里,奔向另一个世界。
      
      对于宗盛,他就像书中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黯淡的阳光,是整部书中最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他既胆小,智力又平平,却成为了平家总大将,身系平家一门的命运。他对于战事的连连失利,不是策划应敌,而是张皇失措地逃亡西国,他几乎是整部书中最让人不能信任的人物了,但同时,他又是唯一一个没有可憎之处的人物。对于惨烈的战事景象,他懵了,和儿子一起呆呆地观望着,以至于敌军忍不住将他们推下海,然而,他偏偏是个游泳能手,被源氏救上岸。宗盛父子被带到京都游街,战败,家破人亡对于一般人而言已是生不如死。然而,游街完毕后,在六条崛川睡觉时,他还担心儿子着凉,特地将自己的袖子盖子儿子身上。被带上殿,他还幻想可以免死。和清盛不同,宗盛只是被莫名其妙的命运推上历史的可怜人,是居于不平凡位置的平凡人。他没有舍身取义的武士精神,他没有很大的野心,他只想和孩子好好生活。纵然他有很多可笑怯懦的行为,但同时他是可悲的,是不幸的。
      
      与宗盛对比,教经是典型的武士。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平家才一度洗刷了被驱逐出九州的耻辱,恢复实力,东山再起。他有勇有谋,战争越是残酷艰难,就越能彰显他的英勇。
      
      作为一部战争物语,如果站在以成败论英雄的角度上看,那么着眼于失败者一方的《平家物语》显然是少有英雄登场的。作为一部叙事诗,被看作日本三大物语的《平家物语》有因为缺乏英雄,而格外的与众不同。没有英雄的小说,却有着比有英雄更能触动人心的内容,人性自有相通之处,在毁灭之际绽放出来的种种人性格外让人震撼,这也许正是《平家物语》为无数人喜爱的原因吧!
  •     1、和尚太嚣张、公卿多废柴。
      
      2、诅咒没有不应验的,预言没有不准确的。
      
      3、写得最好的是谁谁出奔,一步三回头,还有就是战场上棋逢对手,惺惺相惜,最后一方不得不含泪取了对方首级。
      
      4、膝盖中剑确实是个大问题,不止一个名将是这么完蛋的。
      
      5、引的汉文典故都很夸张,比如苏武一条腿,荆轲刺秦暂停奏乐,唐僧干脆就死于流沙取经失败,据说是受了唐传奇的影响?
      
      6、平家的公子们把妹都很在行,但是做人实在是太缩卵了,最后一路哭着就完蛋了。
      
      7、东国武士都不解风情,连个笛子都不会吹,更不用说作和歌了,龙泽秀明的义经形象轰然崩溃了。
      
      8、书里和歌貌似都很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9、虽然动辄双方都出动了几万人,但真的打仗往往数十骑甚至几个人就搞定了,严重怀疑这些数字都掺了水。
      
      10、称谓很搞,一会萨摩守,一会三位少将,一会入道相国,然后平家不论老少一律叫做平X盛,实在令人很崩溃。
      
      11、千古完人小松公明显是个妻管炎。
  •     我,我,我无言了。书到手才知道周作人的《平家物语》竟然只翻译了一半。人家好不容易才在二手书市场淘到周作人翻译的《平家物语》,哪知道,哪知道,那个哭天抢地啊,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周译不完整,竟然只有全篇幅的一半啊,后面还有七卷呢。查了查资料,原来周作人由于某次运动爆发的缘故,只翻译了前6卷,还来不及都译完,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了……
      早知道不完整,还缺一半篇幅,我就不买了啊。这个二手书又贵,现在半吊子的胃口吊在那,情何以堪呀?!!!
      这书本来要给4星的,但老周你只翻译了一半,我也只好分数减半了。杯了个具,有没有湖南张家界的朋友,这书可以转让,支持自取。
  •     http://homepage1.nifty.com/heiankyo/index.html#09
      
      里面有一些地图蛮不错的,像是平安京的大内里和内里的平面图,看了才知道,原来"建春门院""建礼门院"这些院号取自内里的宫门名号,又如安元三年的大火,对看书中记述和地图之后,确确实实知道是风起东南,一路向西北延烧.
      最特别的是,这个网站还有平家物语里公卿宅邸的分布图,以及"六波罗"和"法住寺"的示意简图.
  •     虽然平家是被人看不起的武家,但风雅入骨的人亦不少。
      譬如离京前,有去亲王府邸倾听琵琶者,有将诗卷托付给有友人者。
      还有哀伤的“敦盛之死”,这悲剧故事在能乐、文乐、歌舞伎中都有出现。
      十六岁的敦盛在一之谷战中被源氏的熊谷击落,从容赴死。斩下他头颅的源氏大将熊谷取下少年随身携带的横笛“小枝”,感叹自己周围都没有那么清雅的人。人生,无常;五十年,如一梦。黯然吹奏一曲,出家去也。
      少年俊彦,如朝露般早夭,日本人大概总偏爱这类凄绝无常的调子吧。织田信长也总爱唱敦盛这首曲子,他自己的人生亦是如流星般划过人间。
      这个故事的确有动人处。当初我读到时就在想,他不会是爱上他了吧?就像阿申巴赫爱上了达秋一样。他也爱上了这个让顿悟五十年如一瞬的少年。
  •     之前是以(周启明)周作人译的为基础,他译和歌译得确是“信,达,雅”
      王玉华和申非改动了周原译的模棱之处,使之更有古韵,但译书中的和歌就夹带私货,雅便雅了,信损去不少。
      
      
      此书描写平安时代末期源平合战,对于人物着笔不多,侧重描写政谋,军略,却夹杂太多佛教观念,弄得我都五迷三道,差点要口念圣号,扬尘舞蹈了。
      《平物》有助于理解日本人的“无常”观念和悲剧观念,看了对修辞也有些助益,若想参禅悟道,就免了吧。
      
      顺便一提,开篇《祗园精舍》小时候看过,所以很有感触。
  •     祇園精舎の鐘の声 諸行無常の響きあり 沙羅双樹の花の色 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わす 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 ただ春の世の夢のごとし たけき者も遂には滅びぬ 偏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
      源平合战,日本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成就了源赖朝的天下,也成就了源义经的悲剧。充满戏剧性的开头和结尾,也许诚如开头唱词中所说,诸行无常,盛衰有道。当源氏的白色旗与平氏的红色旗交织在一起时,鲜血盛开出了绚烂的花,少年英雄在烈火中消逝,只有风中还唱响着白拍子的舞乐......
  •     今天从图书馆借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80年代出的《平家物语》,结果一比对,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王玉华的这个译本,就是改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平家物语》,只是稍微改动了极少的词汇,原来的译者是申非。如果王玉华没有得到申非的允许,那么就是抄袭篡改的!
      对于这种没有译德的无良做法,本人深表鄙视!
  •      本人看到国内的古代官职名称时都犯晕,更不用说这本异国讲史书籍了。每当书中出现官职名称时,我只是眼睛顺势向下瞟一眼。最难受的是地名+官职+人名+排行+父亲官职+出家后的名称,等等这一长排的字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我只能记住平清盛,平重盛,源赖朝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关系。
       书中有些注解在前文已经解释过的时候,会在第二次或第N次出现的时候,标明在第几卷第几节第几个注解。但是问题出现了,当我照着第x卷第x节第x注解找的时候我发现我找不到那个注解。当然,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对上号。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硬伤在注解上。当然,我买的可能是盗版!
  •        我是在四处寻找之后,在家乡一家小书店买的。《平家物语》太难买了。
         读了一些篇章,感觉可以,至于大家说的错讹之处,现在还没发现。希望不要太多。因为就那几个版本,又都不好买。北京燕山出版社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价格不高,所以这个出版社的文学名著,我们那里很多人买,它为文化普及做了大贡献。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平家物语》竟受冷落,而《源氏物语》那么厚,又写尽荒淫奢华,怎么版本甚多,处处好买,好不风光?《平家物语》好比中国的《三国演义》,《源氏物语》又算什么,不就是因为描写宫廷生活吗,有什么高贵的地方?《平家物语》写的有性情,有风骨,道出世事变幻,分合兴衰。即使它果真没有《源氏物语》那样好,也不至于受到如此待遇!
         果然是源家显贵风光,平家寂寂冷落。
  •     想起来要买这本书,其实是源于看了《义经》。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个时代的事情,只是不像战国时代,有那么多的文章可以读。
      不管是当当还是卓越,这本书就是一直处于缺货的状态,周启明的版本就是一本难求。
      不过无意中去超市买东西,倒是在一个买打折书的摊子上看到,品相算不上好,但是看起来还是新的啦。
      对于这本书,还没看完,但是已经发现很多错别字了。至少编辑应该拖来打屁股!
  •     
      
      周末无聊,读止庵主编的“苦雨斋译丛” 所收《平家物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仅读了21页,就发现了两处校勘不精的地方:
      
      1、……忠盛……建造了“得长寿院”,是一所三十三问的佛堂。(4页)
      
      2、皇太后……叹息说道:“这还不如在久寿的秋天,先帝去世的时候一同死去了……”。(21页)其后注释云:永寿乃日本近卫天皇年号,永寿二年即是近卫天皇去世的那年(55页)。
      
      第一句我初读之下,还傻兮兮地以为所谓“问”是日本古典佛教建筑的术语,正好卷后有注释,很有兴趣地翻过去一看,结果“问” 实为“间”之误。第二句,到底是永寿还是久寿?我疑惑不已,正好手头还有周启明、申非翻译的《平家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正文注释均作“久寿”。两者相较,我还是比较相信人文版的。虽然现在出版业较之80年代繁荣许多,但要论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出版从业者还真是愧对前人,至少80年代的书很少出现这样自扇耳光的低级错误。
      
      人文版的译者之一周启明应该就是周作人,对现代文学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长庚、启明的故事。国朝肇始,周作人也咸与维新,誓不“作人”,重拾幼字“启明”,撰文回忆长兄与童年生活,江南风物,情致宛然;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无论是托庇新朝、为稻粱谋,还是白发思旧、情之所至,临到晚年,周作人终究还是与长兄魂魄未离。惜乎长庚已逝,三弟建人虽然蒙长兄遗泽,贵为国朝新闻出版署的署长,但毕竟庸人一个,绝非知音者。不过,在这个火热的的新时代,为人低调、交游绝少的周作人,晚年总还算是安稳的。毕竟5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还是以整自己人为主,像周作人这样的老古董,藏在社会的旮旯里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到了1965年,“横扫一切害人虫”的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他也正好去世,真算是见机知命,恰逢其时。
      
      止庵在苦雨斋丛书版的序言中称赞周作人“灵魂是古希腊的,审美方式是日本的”,未免有些过甚其词了。周作人在《我的杂学》中说自己 “大概从西洋来的属于知的方面,从日本来的属于情的方面为多”,“在意的方面则纯是中国的,不但未受外来感化而发生变动,还一直以此为标准,去酌量容纳异国的影响”。周作人一生自命儒家,并且有意识地将中庸作为儒家精神的主干,也就是有节制、不狂恣、通人情、达物理,对道学气、八大家气避而远之,喜爱华实兼具、安详沉着的秦汉文章,真率自然的明清野史、笔记、小说,当然还有日本、希腊。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之所以推崇希腊精神,在于倡导古典希腊世界尤其是希腊神话中所表现的健全的人性,这种认识正确与否且不论,但对于一个道德禁锢人性的社会,自有其正面的价值。五四之后,眼望故园风雨如磐,亲人反目,周作人终于还是选择了脱离时代大潮,隐居于书斋之中,这是他的文人本色,也是他天性淡漠的本色。面对同样的境遇,鲁迅眼是冷的,心总还是有些温热,所以他说,“绝望之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周作人则眼冷,心亦冷,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他已经无所希冀了吧。相反,日本则以其细致的美感,寄托了周作人的情感。用周作人自己的话说,“日本是艺术的国民”,“优美精巧”,有一种润泽的“人情味”,与道德僵化的中国截然相反,所以一生提倡“人情之自然”的周作人,自然会喜欢日本艺术那种“有情的滑稽”或者闲雅空寂的趣味。可惜的是,周作人最终由喜爱日本文化走向了政治投逆。虽然,他自己也明了儒家思想不但最重要的是仁,在思想混乱的时候,也需要智和勇,“智以辨别、勇以决断,才能截断众流,站立得住”。但正像鲁迅多次叹息的一样,他“太糊涂”,又太怯懦,沧海横流之际,他只有随波逐流,所以终于还是把持不住,沦为头牌文化汉奸。或许这其中有他那个鄙俗的日本老婆撺掇的影响,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对他选老婆的眼光嗤之以鼻。嘿嘿。
      
      苦雨斋丛书版《平家物语》只收录了周作人译的前六卷,人文版则是全译本,另一位译者申非先生在周译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完善,并补译了后七卷。余生也陋,不知道这位申非先生是何许人,但是对周译确实改动很大。止庵在丛书序言中说,这套丛书实际上提供了一套“最忠实于译者定稿的版本”,应该是意有所指。试着比较一下两版《平家物语》,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从语言上来说。止庵说,周作人的翻译往往不与原文句式过分走样,但是随着通行汉语的发展,周翻译的西洋作品的“信”反而成为了“达”的障碍,但是类似情况却不见于日文译作。《平家物语》等作品“依然活泼泼的,读起来舒服极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自卖自夸。周译读起来明显不如经过申非修改之后的译本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比如第一卷开端,即谓“远征外国的事”,乍读之下,我还以为是“征伐外国的事” ,但是接着看后面的史例,“有如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心头就一愣,这些人何时征伐外国了,日本人这么没文化?硬着头皮往下看,紧接着有“近观日本的例”,才知道“征”乃是“征引”之意。再看申译:“远察异国史实……近观本朝事例”,不但表达准确多了,对仗也更工稳。书中如此例者甚多。近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过“过度白话”的现象,如胡适、刘大白等人的作品,浅白无味,使中文语言之美丧失殆尽。周译出现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是因为它所使用的仍然是不太成熟的白话文,还是因为夹杂着很多日文的句式?我想应该更多的是后者。“远征外国的事……近观日本的例”这样的别扭话,明显是仿照日文句式的硬译(这方面,周氏兄弟倒很相似)。但看周作人的注释,则畅雅清通,活泼舒服。或许周是有意在文中造成一种间离效应,促使读者产生阅读异域文本的直观感觉。此外,有些比较重要的语句,不知为何周氏未加翻译。像前面所引的“还不如在久寿的秋天,先帝在世的时候,一同死去了”。周译在此注云:“原文意云,消为野中的露”。既然原意如此,何以不在正文中直接译出,却仅于文末注释中略作说明?此意殊不可解。申译则翻译为“与先帝一同化为原野上的薤露”,这样虽然不是没问题,毕竟还是译出来了。所以就总体而言,申译应该算是后出转精,更为成熟一些。对于只是想作一般性了解的读者,该译本是很不错的选择。
      
      申译也有自己的毛病。主要是太照顾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而且过于求雅,不免有以辞害意之处。比如前面的“薤露”,根据周译注释,原文显然没有“薤”之意,虽然“薤露”在中国古代也是丧葬之歌,用在这里也恰如其分,但是把原文没有的意思走私到翻译作品中,很容易混淆视听。申译的这种毛病,尤其体现在对和歌的翻译上。申译将书中的和歌大都翻译为五、七言,虽迎合了读者,但是也夹带了一些私货。比如第一卷皇太后的和歌:“竹节逢忧患,何以不沉沦;徒载不义名,千古恨难泯”。周译则为:“在忧苦的时节不就沉没了,如今河竹似的,漂流着世无前例的浮名”。所谓“不义”之意,显然是译者加上的。再如紧接其后的短歌,周译为:“以我忧患余生,想不到重来宫里,看这云间的月亮”。申译则为:“苟且留人世,冯妇再进宫;当年屏风在,犹见月色融”。其中“冯妇”之词,实在是比拟不伦。而且,若无周译本,我还以为《物语》的原作者就用了中国的古典呢!所以我觉得翻译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不要用本民族语言的典故、成语、惯用语等,能直译的就尽量直译,要尽量在翻译作品中保留异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貌。当然,要是自己有志气有时间有能力,最好通十国八国外文,也就用不着什么单纯的翻译作品了。
      
      周译还有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他的注释。申译的注释估计是在周译的基础上整理、删减的,所以更为简明、扼要、精严,对了解本书的时代背景、典章制度很有帮助,但也仅此而已。周的注释却有一种个人性在里面,更体现了周作为一个学者的广博知识和文人的情趣。比如对“小野道风”的注释,申译仅谓是平安朝著名书法家。周则荡开一笔,说出“后世称其雨中看见蛤蟆向垂柳跳跃,乃悟书道精义”的八卦来。记得曾经读到周作人文中,有“看蛇斗蛙跳懂得写字的道理”(《自己的文章》)的说法,“蛇斗”的典故依稀记得是唐朝张旭,至于“蛙跳”,则不知阿谁,看到这一段则豁然洞明。再如注释“权现”,申译诚然更准确、全面,但周译则谈到“德川家康亦有东照权现之称”,使人联想到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在老辈的藏族人眼里,也被看作文殊大菩萨的权现。赫赫。这些旁逸斜出的注释,有如野史笔记,给全书增添了不少趣味。
      
      
      
  •     读周作人版的《平家物语》,还蛮好玩的。因为他老人家关于译文本身的观点是“信五分,达三分,雅两分”,以至于有时候“达”、“雅”的部分常为过分保留原文句式的“信”所累,所以常有一些磕磕绊绊或者颠三倒四出现,有点象古天乐讲普通话的那种感觉,或者十几岁的小屁孩读鲁迅,大概他们姓周的兄弟写文章都以“迷人眼”为己任罢。
      
      其他倒还好,比较幻灭的是书里面每每提及一个重要或不重要的人,大抵都会用上类似于“内大臣兼左大将妙音院太政大臣藤原师长”这种官职+居住地+全名的全称谓构成方式,换句话说,以我为例呢,就会被后人记载为“无业华山花苑panas”;当然,这种结构老人家我历史上也不是没见过,当初也有“编曲:李端娴(Minimal)@ 唐楼”之类差不多的,但那个……看到“山城守基兼”这类名字,反复加强,倒还蛮尴尬的。
      
      相比之下,反而是天皇的称呼比较简单了,有叫什么鸟羽天皇,白河天皇的,假如后代人起不出名字呢,也可以自称后鸟羽天皇,后白河天皇了,这个跟欧美人的习惯倒蛮一致的。还有些什么二条天皇,六条天皇,醍醐天皇,不知道有没有诈胡天皇,五筒天皇,全风向天皇……根据梦枕貘著《阴阳师》所附地图显示,平安时代的京都,也是自北向南每隔四条马路被划分为一个条,从一条、二条、三条……一直到九条。不得不令人怀疑,仿佛整个日本的历史,就是由一副144张的麻将牌所构成的呢!
      
      日本的天皇很变态的一点在于,他们经常性地小小年纪就加冕,倒也未逢兵燹遍地的乱世,就是喜欢搞个什么三岁登基,然后在位几年或十几年,初过冠礼,大约都不曾如何享用过玉帘锦帐,便在很早的年纪里死掉了,或者没有死,就禅位出家,却不放弃政权,称为“法皇”。许多权臣也是如此,没事就爱剃发僧装,有似隐居,权位仍如故。而且这帮人甚至出家了也不太平,动辄以辞官去往嵯峨深处,专心向佛要挟,天皇也无可奈何。山门内的和尚则更加操蛋,不仅拥僧兵自重,而且但凡碰到和地方官的小摩擦,动不动就要抬神舆入宫“强诉”,以至于有“加茂河水,双陆的骰子,山法师,这都不能遂我心愿”的说法。
      
      由此可见天皇也的确蛮难做的,上有法皇挟制,鲜有实权,中有摄政关白辅政,外有山门法师不好得罪,后宫的各位老婆大概也都是各族权臣的亲眷,而且日本这种粟散边地,国民生产总值当时多半很低,皇帝又不少近亲繁殖,加之营养不足,发育晚,死得早,果然很难大展淫威,怪不得争相退位。
      
      仿佛是和《源氏物语》差不多的小说,但也罕见后宫乱搞的情色内容,反倒是宫闱群殴比较多些,甚至群殴都算不上,大多是察觉异样后,很快地将一个人或一群人绑了,欲弑之,然后跳出一个人,摆出世道君王,家国天下的道理,再以出家入道,欲修后世菩提的口吻相威胁,当事人觉得所言不错,遂饶了逆贼的小命,就算一系列故事的终结了。
      
  •   导演啊,拜托挑劳模叔这个妙人儿做公家打扮来演小松公吧。
  •   哈哈哈哈哈哈LS,MUA
    多大的福利啊,请参见劳模叔的天皇装束
  •   雅人叔要演就杯具了丫
  •   小松公却是乌帽子便服,穿了大花纹的长统裤,提着裤腿,衣裳沙沙作响地走进来——迷离你懂的
  •   我想起了大奥里面玉木宏那身衣服。。。
  •   就是那身儿
  •   读史阅世!!
  •   哈哈哈,小猫的爆发,为了自己真心守护的东西,人都会迸发出无限的勇气。
  •   小猫,你的小宇宙到底还有多少能量啊!
  •   不要生气。真心喜欢的人,看过你评论毅然决定购买。
    你做的一切就都值了。
    谢。
  •   拥抱LS ,喵呜~
  •   觉得比三国演义有着更富有人文关怀的价值,
  •   嗯,感觉有本质上的差别呢!不过在英雄惜英雄这点上都一样!
  •   大历史。
  •   历史感厚重。
  •   唐僧被沙和尚吃了九次,第十世才取经成功的故事也是有的。
  •   平家的版本是唐僧被流沙吞没,然后转世投胎去日本传教了。
  •   那一段是为了劝上皇不要去天竺的,所以故意夸大困难,未必就是日本固有的民间传说。
  •   再补充一点就是宋朝皇帝都很会作生意,1000两黄金换节竹子什么的,日本人还当作宝贝。
  •   很多人都翻译过平家物语。你看的是哪个版本?
  •   第10条其实是文化冲突,欧美翻译三国演义时通常不翻译字,所有人都是姓+名,否则读者就晕了。
  •   其实我觉得最爆笑的地方是:一系列『XX出奔』之后,下一个标题赫然是『全家出奔』。
  •   我看的是书仓里的一个版本,应该是周作人的吧?
  •   周作人只翻译了前六卷。
  •   我读的是申非的译本,感觉还不错。尤其是开篇的诗译成七律了:
    祗园精舍钟声响 诉说世事本无常
    娑罗双树花开谢 盛者必衰叹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 好似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殄灭 恰如风前尘土扬
    其实银魂里面,小猿出场时念的就是这首诗。
  •   主要是自报家门,别人称呼,还有作者以第三方视角称呼都是不同的名字。不过看多了还是知道谁是谁的。
  •   因为在尼轰这些都是常识吧,不需要作者解释。
  •   我还以为你是能直接读原典的。
  •   祇園精舎の鐘の聲、諸行無常の響き有り。 沙羅雙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顯す。 驕れる者も久しからず、唯春の夜の夢の如し。 猛き者も遂には滅びぬ、偏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
    Gionshōja no kane no koe, Shogyōmujō no hibiki ari. Sarasōju no hana no iro, Jōshahissui no kotowari wo arawasu. Ogoreru mono mo hisashikarazu, tada haru no yoru no yume no gotoshi. Takeki mono mo tsuwi ni wa horobin(u), hitoeni kaze no mae no chiri ni onaji.
    The sound of the Gion Shōja bells echoes the impermanence of all things; the color of the sāla flowers reveals the truth that the prosperous must decline. The proud do not endure, they are like a dream on a spring night; the mighty fall at last, they are as dust before the wind. -- Chapter 1.1, Helen Craig McCullough's translation
  •   原典是文言文,日本人自己也看不懂。大日本史的原典我倒是能看,哈哈。
  •   你觉得哪种翻译好?
    祗园精舍之钟声,奏诸行无常之响;
    婆椤双树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
    骄者难久,正如春宵一梦;
    猛者遂灭,恰似风前之尘。
      祉园精舍的钟声,回荡着众生无常之音,
      娑罗双树的花朵,昭示着盛者必衰之理。
      骄奢者必不长久,恰似春夜的梦幻,
      勇士终归会泯灭,犹如风里的飞尘。
  •   你不是天朝人么?对你来说尼轰的文言文应该更容易吧?
  •   还有终于明白了 面白い 是怎么来的,原来跟天照大神还有关系。
  •   日本文言文语法都跟现代日语不同的。如果全用汉语(比如水户黄门的那个大日本史)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其实照抄就很好啊:祗园精舍钟声响,世间诸行道无常; 婆椤双树花之色,盛者必衰天理彰。
  •   照抄就比较类似周作人版了。
  •   比较类似那个七律吧。
  •   七律加了很多原文没有的信息。
  •   所以还是我这个最高,又押韵又没加太多新信息,哈哈。
  •   骄者注定难久长,唯如春夜梦一场,强者终究如烟灭,恰似风中灰飞扬。
  •   敦盛首。
  •   再次发问申非的资料~
  •   唉,抄袭成风啊
  •   平家物语 周作人译了一部分。申非翻译了后一部分。
  •   申非的翻译来自于钱稻孙吧?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医院,非常难译
  •   不,你买到的就是正版,一个差劲的正版。错别字特别多。
  •   很差劲啊~!
  •   我是在打折书店里以5元的价格收这本的。
  •   很简单,因为想充假贵族的人太多了.周作人那版的我也读了一部分,不用说别的,就开头的诗文的翻译水平就不如申非版的.
  •   申非这个译本,日期、官职、注释等错处不少,实话。
  •   其实目前就2个版本,周作人只翻译了前6卷,申非这个译本,前6卷又是改周作人的。
    另外还有一个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又似乎是在申非译本的基础上改的。
  •   源氏物语的原型是藤原氏不是源氏吧 光的原型是藤原道长吧 再说源氏物语时代比平家物语早很多很多 我觉得都很好 我想看平家 源氏物语看过了 哎紫式部这本书真不幸啊,要不就被拿来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比,要不就被拿来跨国和红楼梦比,现在又被拿来和平家物语比…而且还经常看到人说它不好……为什么对源氏物语喜欢的人真的这么少吗,而且不喜欢的人经常说它写的就是宫廷的男女乱七八糟关系、哪里好了,唉,还真是众口一词啊。
  •   楼主,源氏物语不仅仅写宫廷生活,更重要的是写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好不好,有其意义的;再说那些荒淫奢华不也是实际情况吗,当时贵族、宫廷就是这样的啊。反正我觉得像这些古典物语都有各自的意义,能看到各种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就是好的。PS:个人认为,要说高贵的话枕草子更高贵,它写的是宫廷生活的高雅与乐趣,更加从贵族角度出发,而紫式部写的是黑暗。
  •   @止痛片,要装贵族的话,看枕草子更好一些我觉得。
  •   这个译本,日期、官职、注释等错处不少,实话。
  •   我是几块钱买的- - 话说这个版本的只印了2版 能找到也是碰啊 哎呦 错别字什么的看白话文都习惯了
  •   旧书市场花了五块买的这个版本,翻来翻去也不知道译者是谁。其他版本没看过,编辑风格倒像中学时候读的一部上下五千年。
    原书的思路是断断续续的,我的理解。
  •   对本文的回应
    1.第五段“人文版的译者之一周启明应该就是周作人”,这“应该”二字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真情流露,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作者真是白白读了那么些周作人的文章。
    2.第五段“到了1965年,“横扫一切害人虫”的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他也正好去世,真算是见机知命,恰逢其时。”周作人晚年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寿多则辱”,说他死得“恰逢其时”那就真的是你的小家子气了。这点可以参看文杰若的《周作人最后的日子》,作者既然看过这么多书,要找这样一篇小文章的话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吧。
    3.第六段,周作人关心的是作为个体的人,鲁迅比较的去关注作为民族的整体,在我国的国情之下,周作人的不被认同也就在所难免。作者可以说他明哲保身,也可以说他天性淡漠,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处事方式的权利,如果一棒子打死这样好,那样不好的话,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尊重别人,去赢得别人的尊重?
    4.第六段“或许这其中有他那个鄙俗的日本老婆撺掇的影响,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对他选老婆的眼光嗤之以鼻。”如果因为他老婆是日本人你就非要在前面加上“鄙俗”两个字的话,那我真的对你失望透顶,做研究的基本心态都没有。知道周作人为什么讨厌他的大哥三弟在婚姻方面的“多情”吗,因为他自己始终坚持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和羽太信子坚守一生。这样钟情的男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在婚姻上对他指指点点?
    5.第七段“苦雨斋丛书版《平家物语》只收录了周作人译的前六卷,人文版则是全译本”,并不是说完整的就一定是最好的。苦雨斋版当然也想收录完整的周作人的译本,这个“只”字用在这里太扎眼睛,毕竟周作人只翻译了前七卷,作者加引号的横扫一切害人虫的文革就夺去了他的生命,第七卷也不知所踪。作者没有看止庵先生的跋?
    6.没有了,因为我实在没有耐心坚持看下去。
  •   读过留名。很想知道有谁能提供申非的资料。。
    ls你又何必呢。保留自己的看法,即使看来失之偏颇,不也是一种美好吗?
  •   对比苦雨斋译丛版和人文版的《枕草子》,也有LZ说的问题。喜欢哪版是个人口味吧。我反正都收了。《平家物语》还收了北京燕山版,将之与人文版对比了下,完全一样,但燕山版的署名只有申非。
  •   《枕草子》,周版的现在好像很难买到啊,淘宝上,感觉正版的少
  •   枕草子 周版的我收的是台版的,还有《彩画集》王道乾翻译的,我收的也是台版的。价格都是百元以内,不像是苦雨斋系列的,价格炒的离谱。
    苦雨斋的希腊系列全部收齐。
  •   那么憋屈的我们看哪本哦?
  •   还是看周本吧
  •   卷二“这个明云是村上天皇的第七王子……久我大纳言显通卿的儿子。”不知是怎么回事。
  •   人文版现不知何处求得。。。。只能凭私人的阅历来补足校勘的舛误了。。。不过像远征外国的史实这样的句子,多看点文言文,就不会觉得奇怪,反而会觉得是“雅”了,平家物语日文本身就是有很多对仗,用的是古汉语,硬要翻成现代汉语反而失去了味道。另外,周作人俳句翻得确实是好
  •   北京还有东四X条呢。。。。
  •   人山人海的李端娴有这样一首歌??只记得明歌唱到过:唐楼~《穷风流》里 ^-^
  •   LZ只是写着搞笑吧。。。。。
  •   呵呵,赞同楼上:)PS:妙见君所言甚是
  •   那个妙音院是发好吧,就像天璋院什么的。
  •   打错了,是法号
  •   藤原师长的邸宅叫“妙音堂”,所以冠一个“妙音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