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落ち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講談社  

内容概要

「妻を殺しました」。現職警察官·梶聡一郎が、アルツハイマーを患う妻を殺害し自首してきた。動機も経過も素直に明かす梶だが、殺害から自首までの二日間の行動だけは頑として語ろうとしない。梶が完全に“落ち”ないのはなぜなのか、その胸に秘めている想いとは―。日本中が震えた、ベストセラー作家の代表作。

作者简介

1957年東京生まれ。国際商科大学(現·東京国際大学)卒業後、上毛新聞記者を経て、作家として独立。「陰の季節」で松本清張賞、「動機」で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賞を受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半落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也许是我因为个人的缘故,零碎的时间断断续续翻完了这本。一开始的时候似乎觉得还行,越往后面翻越是觉得没什么。反正别人说的感动啊震撼什么的我竟然一点都没感觉到。
      想了想,看书这件事终究是过于私人化的情绪。只能说,这本书恰好和我没什么缘分。所以,我也终究是感受不到里面的那种什么感人啊,感觉很扯很一般而已,最终也没能过于升华……
      故事内容很简单:在职警员亲手杀掉了自己患了痴呆症的妻子,而在妻子被杀两天后,去自首了。围绕着为何要在把妻子杀死后的两天后去自首,那两天的空白发生了些什么,警部之内以及众多报社之间的故事。
      讲故事的方式,是从几个角色各自的视角,逐步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里面出现了官僚之间的勾结,报社里面独家新闻的抢占与发布,一些角色各自家庭、职场的问题,人到中年的一些情绪。
      活着也许太累,尤其是发现自己连最重要的东西都会记不清楚的时候,也许死了会比较好吧;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匹配的骨髓,所以离去,呐,但是,却给别人带去了需要的东西。
      我自认不是什么推理迷,看到最后也没觉得有多感动……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无力,终究是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事……
  •     看过的侦探推理小说一共两本,一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一是本书。
      所以忍不住比较。
      东野笔触冷静,对人性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深入剖析,长于心理刻画,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立体的,个性十分鲜明。不是一味可爱或可恨,他看到每个人自身的缺陷与可怜之处。
      横山秀夫长于写社会关系,半落里的人物,就比较模糊和单薄。举例来说,男主角,作案的警部,作者反复描述他的眼睛,显得很啰嗦,而关于这个人物性格中的其他侧面,却没有描写,仅用善良和平和来支撑的人物,我觉得很单薄。其他的一些人物,只有那个律师令我留下印象。
      我觉得这本书的长处在于对组织里人物关系的描写,彼此掣肘,每个人物都陷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所有想说实话的人,想把真实公之于众的人,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被迫沉默。
      总之,本书对于人性的挖掘,不如《白夜行》,作者的兴趣在于社会关系,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失语。个人认为东野圭吾要高一个层次,HOHO~
  •     这种译者以后还是别出来祸害人了吧,翻译的像一坨羸弱的shi
      !~~~~~~~~~~~~~~~~~~~~~~~~~~~~~~~~~~~~~~~~~~~~~~~~~~~~~~~~~~~~~~~~~~~~~~~~~~~~~~~~~~~~~~~~~~~
  •      这一周情绪都不高,所以就花了两个晚上把这本横山秀夫的《半落》看完了,甚至还牺牲了部分的夜晚休息时间。
      
       刚看完的第一印象是:这么简单的 情节,作者怎么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来推理一个这样的简单案件:在警察学校做教官的四十九岁的警部梶在杀害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两天之后才自首。梶还在自首后,把他的犯罪过程进行了详尽而细腻的供述,让人怀疑的是中间间隔的48个小时,作为深爱妻子,甚至也没有了其他的亲人,感觉没有其他需要牵挂的梶,为什么没有立刻自杀,都干了些什么呢。
      
       在这起案件中,作为县警重案指挥官的志木作为这起案件的主审讯官,却查出这两天梶去了歌舞伎町。同时书斋里的一幅“人间五十年”的书法作品也引起了志木的兴趣,直觉这幅画是个很重要的线索。 可县警里面却出现了分歧,警务部的高层担心真相的丑陋,诱使嫌犯做假口供,志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就为了保住他自己在四十八的时候才升任的警视职位,那个刑警老大的位子,最后被迫解除审讯官的资格。
      
       然后以佐濑检事的角度继续阐述案件的进展。明知县警提供上来的是假口供,本来想一腔热血维护着他自己的自尊和脸面,却在最后关头被上司驳斥,只为和县警交易,换取县警对地检内部贪污案的沉默。
      
       被同事嘲笑为“雇佣兵”的记者中尾,誓要报道出一些爆炸性的消息来证明自己的努力和优秀,结果却被同行孤立,被地检禁止出入,最后却被上司威胁,不得不违背和县警刑警部长的约定,发出了他的关于县警和地检对立,有关歌舞伎町的报道草稿。
      
       接着出场的是中年破产,只能在郊区简陋的律师会馆做个打工律师的植村。伪造了委托书成为梶案辩护律师,力图名声大震,然后开具独立律师事务所的植村,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已满五十岁的他同情梶,只能继续自己的生活,保护他的家庭,邮寄成箱的明信片。
      
       让妻子照顾自己老爸的藤林,因为老爸也患有老年痴呆症, 看到签证父母深厚感情的书信,通过妻子感受到老爸的痛苦,感受照顾病人的痛苦,感受到梶的善良。
      
       最后就是对上面唯唯诺诺四十年的狱警,马上就要退休的古贺,也努力看顾着梶,谨防犯人的自杀,最后做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让梶再见一见他最后的羁绊,不是什么私生子或者招妓等想当然的丑闻。那是梶作为骨髓捐献者而活着的一个年轻的生命池上。
      
       梶是打算自杀的,打算只活到五十一岁,因为骨髓库的捐献登记书会在五十一岁的生日那天取消,他想在这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再等到和自己身体骨髓配对的孩子,拯救他们。在孤独中等待着邮件,虽然活得忍辱负重,但是梶认为他的身体还是有价值的,帮助别人重生。
      
       原来是这样解释: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不是真正的五十年,而在五十一年时的惨烈决定。
      
       人在半百之年,见识了繁华和贫穷,信任和背叛,生命也走了一多半,这时就会明白为谁而活,为谁而努力,心底最羁绊的那些人是否生活的惬意,是否顺遂。身体的那颗心依然柔软而坚强,不禁潸然泪下。
      
       确实不愧为了不起的推理小说之一。
      
  •     如果你想读一个惊险刺激的推理故事,建议自行绕道;如果你想看真实有力的人生,建议翻开这本书,耐心一些,沉下心来,坚持读到最后一页。
      
      也许你会像我一样体会到最后二十页忍不住飙泪是什么感受,哪怕你隐约猜中了结局,也还是会被这结局深深感动,一笔入魂。
      
      人生向来坦途的人,也许不那么愿意注视和你相反的、灰暗的、无望的、被抛弃的人生,甚至弃之如敝屣。
      
      但大多数人的一生,总会有灰暗的、无望的那一面。谁没坚信过有情饮水饱,有爱足矣对抗一切?最后却在漫漫羁旅里,把最重要的信念一点点抛弃,就连双眼也被道尘染得昏黄。
      
      无论如何,一生都是要承受和度过的。如果有选择,哪怕连挚爱之人的生命都决定放弃了,也请坚持一样东西:爱。
      
      它是唯一支撑你灵魂鲜活下去的理由。
      
  •     关于《半落》,这几天不时涌上心头,淡淡地驻留一会,又被其他的牵挂压下去。
      只是隔几日,它又会泛上心头盘旋一会。
      
      我并不迫切地想写这个文章,甚至没有想过写这段文字,
      但如果能够藉由只言片语成功封存莫名的念头,总好过得上“半落癔症”。
      
      半落,其实是很日语的表达,翻译过来,应该指半白、坦白一半,是案件侦讯中的专用术语。
      
      驱使我去看这部周围人们知之不多的横山秀夫获奖小说的原因,是“半落”这两个字。
      它的字形与组合吸引了我。这吸引力远胜这两个字所发动的悬念。
      我在搜索这部比起小说更难觅踪迹的影片时,把一个提供下载片源的博客从头到尾搜了个遍,
      工程之大以至于那位好心人百忙中评论我说“你是个好同志”。
      我如此啰嗦的意思不外想说:“半落”两个字才是最大的动力。
      这种因字形而着迷的体验虽则奇怪,也许并不罕见。
      
      但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半落”这部作品。
      一个现役警察杀死妻子然后自首的案件,作案动机细节都交代了,
      却对案发后到投案前的48小时行踪讳莫如深,不肯坦白,
      甚至为此愿意配合各方捏造虚假的口供,不惜清名染黑。
      这就是半落。
      
      这两天的行踪是怎样的?杀人后书写墨汁未干的“人生五十年”条幅又有什么涵义?
      围绕这个谜题、这个不得已杀人的前警官,小说写了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
      也写了其中不同的人——从办案警察、检方人员、辩护律师到法官、看守甚至报道案件的记者——的心态。
      不同的人虽有不同的遭际,但因这个案件,对自己的人生,对人生五十年,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年轻时每个人大概都会慨然冲刺,鲜少反躬自问。“趁年轻”,是一帖多么管用的安慰剂啊。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摸爬滚打之后,与这个社会机器毂齿咬合融入过、合奏过,也打过跌、流过血,
      才会更深地体会到这部半落的兴叹。
      那确实不是悬疑故事,而是对现实生活与半途人生的反思。
      
      在这个浩荡奔流的社会中,我们个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
      是否真能像年轻时理解的那般只手青天、独立潮头?
      很可能,答案是令人疲惫的。
      跨过了年少轻狂,尝过了成功失败,内心深处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功成名就并不那么可喜,有春风得意也免不了马失前蹄,没有人会永远顺遂如意。
      就像检察官佐濑铦男,即使顺风顺水向上爬,一个“你为了谁而活”的质问,就使他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发生了怀疑;
      再如律师植村学,由曾经的事业巅峰跌落到寄身乡间律师事务所,他也在反省,
      一样是这个自己,忽而成王忽而败寇,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而自己又是为了什么而活。
      
      每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上了这台机器,就只能被推着前进。
      一旦反悔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引致的就是崩盘。
      退不得,脱轨不得,于是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背负着成功或失败的压力。
      所以,人生五十年,到了中年才能坐下来喘口气,好好思索这半生:
      得耶失耶,成就潦倒,终于不沾沾自喜于所谓的得志,也能够鼓起勇气掸掉跌倒的灰尘,站起来再战一程。
      
      人生五十年,不只是对理想、事业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自己作为人的属性的认真考量。
      活到中年,每个人都肩负着沉甸甸的家庭,是年轻时不曾深思而眼前却不可推卸不容忽视的责任。
      这份责任,是老龄化社会每个中年人都会面对的诸多问题:
      年迈甚至痴呆症的老人、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习以为常到淡漠的夫妻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平衡与牵制,是千头万绪剪不断。
      沦为凶犯的前警官杀妻的动机是“她太痛苦了”,
      身为法官的藤林圭吾因了这个审判而更加理解妻子照顾老年痴呆症父亲的血泪与辛酸。
      因为是个好人,所以才杀了人。这个荒唐的悖论在这个特殊的条件下显得温情脉脉。
      
      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相同感受、理解,
      这些执法者从最初接受案件时的究极真相到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屏蔽,为半落的案件网开一面。
      而当最后,真相在牢狱中展开,其时已经只是一个结构的部件,一个必须划上的句号而已。
      
      人到中年,人生幽明,一半明白一半悬疑,未来还要鼓起余勇去承担去奋斗,往事可鉴,来日可追。
      在我看来,这就是半落。
      人生五十年,是这样的一个中转站,坐下来歇口气,这一口气可以使中年成熟稳健,终于识得此生的意义。
      其实,它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四十不惑”,虽则五十年过去了。
      
      (转自:http://hi.baidu.com/mingyuechouxin/item/8ec40cdb96b3ff856dce3f28#713670-tsina-1-36279-128ff9f28d958dae738be418601ffbcd)
  •      《敦盛》中,织田信长殉死之前曾唱过: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
      
       在《半落》里,正直的警官梶聪一郎杀人后留下的唯一线索,正是一幅与之相关的书法作品——“人间五十年”。
      
       循着这五个字,又从六个涉案人员不同的视角,情节缓缓推开,直到最后几页,才知道那么沉重的人生选择背后,竟是那样一颗让人泪流满面的赤子之心。
      
       《半落》故事并不长,落笔克制冷静,简练从容,但感情那么丰沛,最后暗涌喷薄而出。
      
       人在滞重的生活里,有时不得已作出违逆内心的选择。但不忘初心,真的是历经千山万水之后,才深深懂得。
      
       眼眶湿润,推荐本书。
  •     
       实在不愿意用这样不正经的几个字来作为这样严肃又感人的作品的书评题目,可是这就是疲惫下的产物。谁叫今天是周五,谁让到了现在,下午五点二十分还不让下班?于是,我索性就把这部书最后10%的部分看完了,kindle的进度条真是个好东西,随时掌握阅读进度。
      
       横山秀夫的功力在看过《真相》和《看守眼》这两部短篇集后有已经领教过,作为首部长篇,而且还是有口皆碑的佳作,就更值得期待了。怎么说呢,不功不过吧,虽然没有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期待,不过也算是对社会派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原来社会派的推理是这个调调。
      
       相较于其他只关心核心诡计的作家而言,横山秀夫的文笔就像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一笔入魂可不是浪得虚名,果真是实至名归。
      
       这部书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但是完全没有千人一面的重复和苍白,随着案件的深入,不断出现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让人记忆犹新。从警方的志木到检方的佐赖,从新闻界的中尾到法院的藤林,从律师植村到监狱看守古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家庭故事,他们的感情纠葛,他们的事业浮沉,他们的辛酸苦楚,不到一页纸的叙述就让人大致打通了脉络,理清了头绪,对人物有了初步的判断。可是后面清洁的推进,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无奈,辛酸,妥协,坚韧,执着,人生百态展露无遗。实在是要感慨横山秀夫的功力之深,驾驭人物和情节的控制力之强。
      
       看到最后,虽然非常想知道结局如何,这个半落的原因为何,但是在看到之后却没有想象中的震撼,只有静静流淌的莫名感动。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感动了我。
      
  •     社会派典型。共六章,分别从六个人(刑警、检察官、记者、律师、陪审官、监狱看守)的视角介绍,重叠和渐进地展开情节。多个视角也展现了这六种职业的人各自复杂的生存环境。故事一直在压抑的气氛下,至谜底揭晓,其实也没有特大逆转;但最后两页还是直接击垮了我的泪腺。
  •     (涉及谜底,可是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谜底不一定能读下去。)
      
      看《潘多拉3》那部烂剧里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山本耕史饰演的记者太刀川采访江口叔演的脑科医生铃木时,铃木反问太刀川有没有想过自杀,太刀川很坚定的说没有。铃木说,绝大多数人都有想过自杀。
      
      的确是这样。
      至少我也有想过。
      但是却没有办法做到。
      
      我并非喜欢社会派的小说,未免有时候陷入渲染过分的境地。当然前提是要有深深地,深深地直达心底的共鸣,有共鸣才会有恐惧。所以点开(是的,的确是点开,居然买不到实体书)《半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看好它。
      
      但是他吸引我看下去,并且头一回看推理小说看到嚎啕大哭。
      上一次看书看到哭,也只是团长里兽医的儿子家书。
      其实挺像的。
      
      直木赏落选,说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缺乏现实性。
      但是,这是小说的世界。
      (关于直木赏落选http://www5a.biglobe.ne.jp/~katsuaki/sesou49.htm 完全不懂日语,只是在押犯不可捐献骨髓么?)
      (有豆油翻译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0009/?post=ok#last)
      
      “人間五十年”
      
      “人間五十年”有很多译本。比如人生五十年,人活五十年。但是我好像更倾向于原文的人间五十年,不光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
      梶聪一郎的第四十九年,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锈在组织内的警察也好,无意间挑起地检和警察之间的检察官也好,苦于升迁的记者也好,形形色色的人被织入这张网。
      现役警察弑妻。
      自首,没有自杀,配合招供,但还有两天的空白。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沉重的不堪重负的,然后梶聪一郎的案件,无疑给他们加上个更大的负担。生活的规则成为了最大的负担,与其说梶聪一郎是半落,不如说所有人都陷入的自己的半落中。比起梶聪一郎在案件中的不坦白,每个人自身的不坦白反而衬托出梶聪一郎是最轻松的人,因为他活着,只有那一件事而已。
      
      不可暴露在阳光之下的
      
      梶聪一郎的目的,与其说是不能说,不如说是不愿说,如果真的说出来,每个角色又从阴郁的社会人变成热血万能的社会人,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所谓“救济”活动,搞不好可以搞一本感人肺腑的治愈系多拉马。最后的场景拆去做一个通俗剧一定能拉高收视(虽然已经有电影版和SP,但是看完小说后却没有信心看下去)。
      想让池上能够毫无负担的活下去。
      所以像树叶落下来一样的谜底和沉重如石头的情节未免有一种微妙的的感觉。
      那些石头,下定决心了要好好利用一个人的死亡和一个人的犯罪谋求自身的平衡。
      那个犯了罪的人,却要小心翼翼守护未必需要守护的真相。
      
      杀人的善良
      
      藤林法官选择了“不杀人的善良”。
      但是他内心,未尝不是选择了杀人的善良的。只不过他未必有如同志木一样坦荡接受的勇气。
      梶聪一郎是个太善良的人,宁可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也不愿意让妻子生活在苦难里;宁可被人误解,也不愿意给池上带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佐濑、植村、志木都是在妥协中成就了梶聪一郎的善良,而藤林则是在自我犹豫中默认了他的善良。
      说起来,志木倒成了第二个解脱的人。
      
      死亡和生命
      
      我复学次年,站在五楼阳台的水池边看着被刚拆除的办公楼废墟想要往下跳。也并非多么需要死的理由,只是一直认为,尊严远比生命更重要。直到看到《半落》以后才忽然觉得,别人的生命,未尝不如自己的尊严更重要。
      我说过是团长打碎了我的杯子,不是倒光了水,然后重塑杯子的,应该是《半落》。
      我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跳下去。只知道看到地面——是的实际上站在那个位置是看不到地面的,因为底下的榕树和天竺桂会近乎完全的遮盖住地面的瓷砖。只有踮起脚,视线绕过阑干,把头低到无法再低的角度才可以看到地面的瓷砖。
      现在才意识到,既然已经低下头了,为什么还不能活下去了呢。
      迄今为止那一年都是我绕不过去的心理阴影。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站在我座位上。与其如此说,不如说我完全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绝对要活下去。
      
      其实能够理解梶弑妻的理由。
      说来用弑并不恰当,这我知道。
      与其说弑妻这事让警察们愤怒,不如说是弑妻之后没有殉情这事让警察更为愤怒。SPEC里的濑文说过一句“把别人的生命看成了什么”(人の命を何だと思ってんだ)。我也想这样问。
      不对别人的生命怀有敬意,大概已经是通病了吧。
      与其没有尊严的苟活于世,不如好好的死去。说起来有点像《司法研习八人组》里那个弑妻的案子。但是焦点却在于没有请看护照顾。
      不过对于这种问题,我也不能说出一个绝对的判断,如果是我,我大概希望快点解脱,但如果是家人,身为家人的我,绝对不能失去他。未尝不是一种矛盾。
      梶启子寻死的理由是忘了儿子的忌日。
      他们的儿子死于白血病,说来,也是梶聪一郎做着一切的源头。
      儿子死了,却希望别人的儿子可以活下去。所以要成为骨髓捐赠者,哪怕多救一个人,也要赌上自己的尊严。
      
      所以说,纠结于现实合理性并不恰当。也不如说是把别人的生命和小说世界看成了什么。
      越是现实世界受制于牵制,就越希望在小说世界找到羁绊的建立。
      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梶聪一郎把自己孤身一人活着的价值归咎于身体还对别人有所作用,因此只要等到登记取消就选择死亡。
      儿子的影子重叠到池上的身上。
      但是最后还是不承认。
      但是池上叫了一声“父亲”。
      或许能够带给他生的希望。
      
      志木到最后发出了不同于开篇警察系统内部需要发出的声音,不能让梶聪一郎死去。
      
      即是人间五十年似乎已经是梶给自己定下的死期。
      但就像是《全部成为F》里四季说的那样,能够定下死期的日程表实在是太奢侈了。
      
      至少池上的生命的能量,可以成为梶聪一郎活下去的理由。
  •     故事的整个构架做的很到位,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角度来看待这桩貌似有些诡异的案件,从中还反射出社会对痴呆群体的看护问题,横山的作品还是少不了警察内部的潜规则和对社会的反思。
      警官、记者、法官、狱卒,每个人一开始都想找出这桩案件的真相,但在重重阻力下,特别是牵扯到自身利益的时候,都选择了妥协并接受,或许这也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态,大多数的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时野心勃勃想要有所作为却被单位、社会里的种种潜规则一一击败,最后被磨光了棱角,成为了以前自己最看不起的那种人——轻易妥协、畏首畏尾。文中的前几个人都是这样,一开始不愿妥协,并几乎摸到真相,但最后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妥协,直到最后的狱卒——当然了,只是他没有面对压力,如果有牵扯到他自身利益的时候,也难保他会明哲保身。结局的设定出人意料,不过也谈不上“震撼”,只是给人多一点反思,而纵观整篇文章难免有叙述平淡的缺点,毕竟故事的主线非常简单,如果横山还是写成短篇的话,这可能会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
  •     2003,横山秀夫的《半自白》成为第128届直木奖的候选作品。评选委员的北方谦三就本书关键的要素向相关机构进行咨询,发现现实中并不可能。他在评选会中批评此书缺乏现实性,最终因此落选。评选委员林真理子指责推理界放任有缺陷的作品屡获大奖。又在杂志中发表评论:“这样的缺陷作品还能大卖,读者和作家果然不同。”因为觉得不仅仅是推理作家,连读者也受到了侮辱,横山秀夫发表直木奖诀别宣言。
      
      以上来自日文维基百科的翻译。
  •     1.“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扛鼎之作”这个评语恰如其分毫不为过。
      2.号称感天动地的《嫌疑人X的献身》是神作,神在诡计。但是《半落》看到最后眼睛确实湿润了。
      3.这三个译者如果不是翻译的“一笔入魂”的《半落》,而是其他稀松平常的小说,他们可以为自己糟糕透顶的水平去死了。
      4.所谓诡计控和本格迷可以绕行,无看点。对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刻,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深刻,不是你的菜。
  •     其实 我想给两星来着 怎么说呢?1.故事其实很简单 但不知是翻译还是作者的问题 过程读起来很乏味 沉长2.翻译的不好3.故事的中心就在结局 但实在谈不上震撼二字 看到某些人 用震惊 震撼 等字眼形容 我简直怀疑是书托 花钱买的 也只能给3星 违心的给3星
      
  •     不得不把此书与凑佳苗的《告白》摆在一起。
      同样是不同人的视角之间转换。告白里的所有人都是变态的,而此书中的所有人都是人性的。
      不知道在日本若真有警察杀妻案会不会和书中描写一样影响重大。在我们的国度,相信警察犯罪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吧。
      所以每个人对自身的感触很真实,对此案的感觉,尤其对警部的那种保护意识,感觉不太真实。
      当到了中年,有家庭要呵护,有父母要孝顺,还有事业要打拼。现实却可能是妻子矛盾、父母重病、事业下滑。年轻时候都有自己的抱负,长大了,梦想却渐渐被现实磨灭了。父母期望自己的成长。自己成长了,还没成长到,或者根本没可能成长到父母期望的地步,父母已经没办法看到自己的成就了。更可能是,自己永远没有达到年轻时候的期望。
      最震撼的,是人到五十的解释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     虽然我是推理迷,但为一部推理小说流泪却并不多见。
      
      
      许久没有拿起一本推理小说了,自从东野圭吾去年红遍大江南北,似乎日式推理在中国重新掀起了热潮。于是我反而读得少了。今天若不是在图书馆百无聊赖,也不会拿起这本《半落》。
      
      
      作者横山秀夫被称为日本警界小说的“旗手”,这种虚妄的说法我向来是不太喜欢的,因此以前读他的作品时难免带着有色眼镜。虽然之前读得不多,但也曾经出现过他的短篇小说集我连最后一个故事读完的心都没有。这无疑是我读推理小说的大忌。再加上这种日式推理小说常见的难看封面,在翻开这本小说之前我是不带任何期待的。
      
      
      之所以罗嗦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这小说前言里向来被认为是虚张声势的推荐“您将读到一部催人泪下的犯罪推理小说”,是出乎我意料的恰如其分。读到故事的结尾,我流下了罕见的泪水。
      
      
      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故事,一位口碑甚佳的警官在49岁之际犯下杀妻大罪,三天后向警方自首。看似应该完结的情节却暗藏深意,他为何不立即自首?杀妻后“空白的两天”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面对审讯,他却始终保持沉默。于是故事由此展开:性格正直,办案得力却被警局内部消极力量阻碍的警探;嗅觉敏锐,意图寻找真相却挑起县警与地检内部矛盾的检察官;善于抓住线索却被报社视为“雇佣兵”,为了往上爬不得不比正式员工付出更多心血的记者;背负着沉重的过去,面对生活家庭压力,年近不惑之年意图翻身奋力挣扎的律师;立场尴尬,肩负重担却在法庭上心态岌岌可危的法官;一步走错,再难翻身,仇视警检系统,厌世情结严重的狱官;一个个形象鲜明,跟案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人物粉墨登场。一张密织的网将每个人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到一起。
      
      
      社会派的小说向来如此,故事交织,心事重重,疑虑重重。由于描写的笔触过于真实,读的时候难免让人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无人幸免。随着案件的调查一步一步进展,抽茧拔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轻松的。各种社会、生活、家庭、感情、工作的烦恼交织到一起,让人喘不过起来。一幕一幕徐徐展开,恰似接力棒一个一个往下传,终于所有人都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日本社会背后的阴影:警局为了维护声誉不惜捏造证词,警界与地检背后积怨互相牵制,报社之间为了情报互相斗争,医疗与养护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制度对人性关怀的缺失……所有的一切通过这样一起简单的案件,展开了庞大的画卷。
      
      
      而最后,让我们泪盈于睫的并不是故事构思有多么精妙,情节有多么离奇,而是历经了众人重重的命运纠葛,各种生活的委屈无奈悲愤,在对人性彻底失望后,才发现谜底原来是那么简单清澈。恰似浓浓乌云中闪现的一道金光,原来在为世俗所困的人中,有那么一瞬间,有一个人抛开了所有的烦忧,以一颗无比清亮的心去期待未来。在结尾的那个时刻,案件本身反而不重要了,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是无论世事有多少艰难险阻,命运有多少无奈坎坷,人性的那一丝光辉仍然值得我们去相信,去期待。即便它也许只有短短一瞬,我们仍然会为了那样一个瞬间热泪盈眶。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谛。
      
      
      这个社会中,有谁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众人皆是苦苦挣扎求生,各人有各人的难言之隐。书中有一个绝妙的暗喻:格里尼克桥。那是一座曾被洪堡称为“世界最美的地点”的桥,但却是一座为世人熟知横跨东西柏林的“间谍桥”。书中被内部矛盾牵制而无法伸张正义查出真相的警探,在独自灌醉后,对着前来刺探情报的记者喃喃的说出“桥”。这正是如蜘蛛网般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警察与地检交换情报,互相牵制;警检系统与大众媒体交换情报,互相牵制……社会中人人莫不是如此。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住尚存的人性光辉,借以自慰而已。那一点点纯净的、对未来的期待,正是我们赖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
      
      
      我们生命中缺失的那些瞬间,去了哪里。人人都行走在格里尼克桥上而已。
      
      
  •     半落 横山秀夫
      
      宏观面:★★★★★
      
      微观面:★★★★
      
      可行性:★★★★★
      
      诡计度:★★★★
      
      综合得分:★★★★☆ 4.5分
      
      
      
      这本书如果不是 最后那个核心谜底 ‘人活五十年’ 那么惊人。这部18万字的小说,算不上精彩,写了警察,检察官,记者,律师,狱警,法官 关于司法相关的职业都涉及到了。 面是铺陈的很广,尤其是关于律师的那一面写的较为精彩。 但是,核心的确定明显是人物刻画得不够深刻,6个面的人物,18万字体,尤其是法官跟狱警的都是草草收场的刻画,有点可惜了。 不过本书我还是给了仅次于人性的证明与虚无供物的评分,主要还是‘人活五十年’解密的那一刻,太令人震撼。这本书还不如叫‘证明的人性’,跟人性的证明组成人性的姐妹篇,都是社会派的顶梁之作。
      
      
  •     在这部中译本只有16.4万字的小说中,作者以一件警官杀妻案为基础,串联起了六个与此案相关的职业、年龄、阅历迥然不同的人物,逐一详细刻画了他们围绕这个案子的所作所为和背后的心理状态,通过他们在这一具体事件中的表现反映了环境对他们造成的日积月累的影响。案件在这部小说中只起到辅助作用,恰恰是最不重要的。
      《半自白》故事的表层内容是事件(杀人案),中层是人物(高级警官、检察官、记者、律师、法官、狱卒),深层是社会(职场、家庭)。(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刚想起自己还在哪里看到过这种以小事件为切入点,用小篇幅写大社会的手法——《万历十五年》嘛。)而且,《半自白》最精彩的前半部故事的时间跨度仅有三天,作者恰恰在这十分局促的条件下清楚交代了三位人物的个人立场和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见其用笔经济、构思精巧。
      “半自白”自然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它不仅代表着杀妻的警官梶聪一郎始终不肯交代的案发后行踪,也代表着每个人物与团体不能光明正大地展示的东西。只是不同于梶警官用心良苦的善意沉默,其他人的失语多多少少都有着真正见不得人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半推半就的“半自白”可以被看成社会生活的两面性的象征,它也正是负责调查此案的志木警官和佐濑检察官等人痛苦的根源。志木警官是资深查案高手(这是可以说的“阳面”),但是他在接手杀妻案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承担的是诱导嫌疑人说出假口供、维护警察整体形象的“光荣使命”(这是不能说的“阴面”)。佐濑检察官的境遇更加尴尬,当他发现嫌疑人口供漏洞百出,警方明显在偏袒自己的同事后(“阳面”),却不被上司允许深究此事,因为检察院也正有领导受贿的把柄握在警方手上(“阴面”),最可叹的是,没人相信佐濑想彻查此案是为了维护公共正义,而只是觉得他在追求个人晋升。记者中村工作能力出众,却因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而遭受排挤,他原想彻底调查后报道此案(“阳面”),却被迫发表尚无事实依据、违背道德的稿件来吸引读者(“阴面”)。等等。
      可以说,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是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也就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提供的那部分自白。正是这种看不见、而且也没人会承认其存在的东西主宰着诸多人物的命运,让法庭上的呈堂证供同事实越去越远,让量刑标准变得虚无飘渺,让个人对真相和正义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接受潜规则在很大意义上成了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旦成了这样的社会人,你就再也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与行为标准,而要将自己看成一台伟大机器中无足轻重的零件,机械地做出反应。我们被潜规则的洪流裹挟而去,自愿或被迫将自己的利益同某个团体捆绑在一起,随时准备着跟一大帮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毫无自己的立场可言。正如电视剧版《半自白》中的志木警官所说,我们都逐渐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想让我们怎么审,我们就要怎么审;想让罪犯说什么,他们就要说什么。值得讽刺的是,作为罪犯出现的梶警官的半自白之后隐藏的秘密最终被证明为一项无愧良心的善举,倒是其他人的行为动机几乎都经不起这样的追问。好一部《半自白》。
  •     看到最后一页,我不可避免地眼眶湿润了,这是我对横山秀夫的初体验,为什么说他是“一笔入魂”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这可以说是我最近所看到的最好的作品。
      罪犯在“传送带”上流转,依次通过了警察、检察官、记者、律師、法官、监狱看守这六道工序,这些人从各自的角度看待着罪犯的“半自白”,伴随着情绪的纠结与矛盾的冲突,真相慢慢地被抽丝剥茧,而渴望谜底揭晓的躁热却在不断升温,直到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并冷却,只有感动的情怀在心中默默流淌……
      
  •     横山的小说让人望而却步的原因,许多时候,也许正来自于字里行间那过于沉重,又过于真实的世情流露,心事重重,焦虑重重,往往正是横山主角们的真实写照。
      
      果然,在《半落》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都是满身泥泞,双手沾污。
      
      口碑甚佳,却犯下杀妻大罪,将背后团队的荣辱至于悬崖边上的警察。
      用心办案,性情坦诚,却不断被内部消极力量掣肘,躁动不安的神探。
      表面光鲜,个人生活一团糟,职场上怨愤难平,无处发泄的检察官。
      以小博大,无法安分,赌徒情结,却总被人揭伤疤泼冷水的记者。
      背负沉重过去,怀抱赎罪心态,勉力挣扎,又自我放逐的律师。
      立场孤独,难言之隐,肩负双重重担,心态却岌岌可危的法官。
      一着不慎,永难翻身,得过且过,顾影自怜,厌世情绪浸染的狱官。
      
      没有一个潇洒的形象,统统是江湖上打拼的苦命人,接力棒一个一个往下传,终于将那残缺的自白补完。
      
      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并不是书中某些角色的独特用意和美好心愿。
      
      而是我们终于看到一个角色,他可以抛开一切世俗烦扰,全身心面对那无比清亮的希望的未来,尽管只是暂时,尽管只是瞬间。
      
      半落,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遗落了本该最珍贵的那一半。
      
      
  •     本以为在看过一些感人肺腑的小说之后,已经不会再轻易感动,没想到看到结局,还是忍不住哭了。
      在此之前,从没想到警察的职场小说也会如此感人,原本以为铁板一块、众志成城的警察部门,也同样有推诿扯淡之事,这本书也印证了我一个想法:推理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写,我们的着眼点也不一定只盯在凶杀案的手法和诡计上。这本书凶杀案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刻意的诡计,唯一构成谜团的,就是犯人犯案后两天时间的空白。
      这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对推理小说,斋藤荣主张“不论是情节或故事,其本身就必须隐藏着一个迷,要有一个崭新的结构”。虽然理论上来说应该存在没有谜团但逻辑辩证味道也可以做到很浓的推理小说,但就我看过的绝大多数推理小说来说,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谜团的设置。有的推理小说用谜团造成表象与真相的不同,有的推理小说用谜团给人逻辑辩证的快感,而有的推理小说,则是用谜团来说明一个道理,比如这本《半落》。
      回味这本书的时候,却想到快一年以前的事情,时间也过得挺快的。那个时候,我还坐在寝室的椅子上,然后就感觉到强烈的摇晃感。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地震。然后寝室里有位同学就马上冲出去了,但我没有。我们寝室在四楼,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冲出去,而是蹲在桌子旁边,一直等到那几十秒过去之后,才冲下去的。每一次回想,都感觉有些后怕,躲在寝室不下去,这种作法很冒险,如果强度再大,这栋10层的楼铁定是保不住的,而我们被压在里面,生还的希望也几乎为零。可是换句话说,如果地震强度很大,就算立刻跑下去,也大概会被困在楼梯间,生还的希望也很小。在摇晃的那段时间,我真的想到了死。当时只是脑子里浮现出来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是感觉自己会死在这场地震中。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主震结束,然后我才匆匆忙忙地跑下楼去,那时候楼梯间上全是人,幸好大家都还比较有秩序,没有出现太混乱的场景。之后陆陆续续从广播里听到死亡人数的上升,原本宝贵的生命现在只成了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
      生命可以如此脆弱。
      我想说的是,或许真的要经历过什么之后,才能看得懂这本《半落》,死并不困难,如果真发生地震那样的事情,也就在一瞬间而已。对作品主人公来说,更困难的是活着。他杀死自己的妻子,已经对自己和警察这个团体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他又恰恰最看重名誉,甚至胜过生命。如果是按照小说中那些警察的想法,梶聪一郎应该自杀,但他选择不死,必定有比名誉更重要的原因。这种原因,必定是经历过什么,才会对人生产生这样的想法——
      人活五十年。
      有次和无忆MM在聊天的时候,她说:“人总有一天会变得现实,不过如果人生一帆风顺,这个过程会延长。”对现时的我们来说,真的是这样,不过似乎也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已经定型了,不管他遇到再大的挫折和困难,他仍然能够保持一颗怀有理想的心。梶聪一郎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而故事中出现的其他人物,诸如志木和正、佐濑铃男、中尾洋平、植村学、藤林圭吾、古贺诚司等人,就他们自身来说,早就过了怀揣理想的年龄了,可是在梶聪一郎的事情上,他们察觉到了梶聪一郎的良苦用心,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缄默,成全了别人的心愿。
      或许有的人看这本书,会觉得这本书过于夸张,或是说已经不太可信了。但就我个人的想法来说,我宁愿相信这个理由,不过我想这本书最重要的诉求,不是你相不相信这个理由,而是你相不相信生命中永远存在令人感动的力量。
      
      
  •   正在查这个,多谢。
  •   一本书译者竟然有三个人,质量可想而知了,但这本书我就打了五星~
    并非有那么多书托,人们或许只是忠于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而已……
  •   只是结局有点俗套 我看太多了 我承认很感人 但前面的关子卖的啊了 结局的震撼自然就变小了
  •   我承认不感人 ……
  •   我也觉得不是特别感人,只能说很让人感慨。
  •   这本书有推理吗?
  •   额。。属于社会派。。。推理有,不过都不复杂,感觉这本书推理不是重点。
  •   我手头刚好有一本,听您这么一说,没有太大动力看完整本了。。。。
    哪部分最精彩的?我直接找来看吧。。。>"<
  •   “您”这个字还是不要用了。。。
    我还真找不出哪很精彩。整本书悬念其实就一个,解答也不算多么出人意料,属于感人的解答。
    个人觉得重点是对各个人心理状态的描写。书也不厚。还是值得一看的。
  •   看来还是得看完整本……
    诡计控默默地将之放回书架……
  •   无论世事有多少艰难险阻,命运有多少无奈坎坷,人性的那一丝光辉仍然值得我们去相信,去期待。即便它也许只有短短一瞬,我们仍然会为了那样一个瞬间热泪盈眶。
  •   我觉得诡计最多给两星,甚至连“诡计”二字都根本谈不上,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演绎司法人员,从警察、检察官、法官到律师和狱警的洋洋大观,将他们的人生际遇和职业操守相互结合,在这方面这部小说达到了宫部的水准
  •   剧情简单到可以一句话概括
    最后的真相可能是人性带来的震撼,但绝不是阅读过程和感受上的震撼。
  •   与东野《恶意》相比,《半落》显得更厚实更丰满一些。
    但在写作能力上,却是比东野稍逊一筹。
  •   嗯,横山记者出身,作品的文学性比较一般。
  •   横山对人性的刻画让人胆战心惊。
  •   昨天刚看完,警部清澈的眼睛让六个人都印象深刻
  •   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书台湾有,Hk 有,就是大陆没有!】
    天杀的大陆专制~
  •   这本有大陆版啊~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34041/
  •   是啊,生活着的人哪个不是满身尘埃?
  •   猜你就会打五星
  •   男人哭吧哭吧……
  •   人们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见的东西
    或许是愿意相信自己的猜想
    有时候 猜对了 开心
    有时候 猜错了 懊恼
    人和人之间就是互相猜谜开始 无语结束
    而有时 你是明白的
    却故意闭口不语
    却故意背离
    很残忍
    但是伤害自己
    带着善意
    你也看见了?
    那么一起沉默寂静
  •   或许有的人看这本书,会觉得这本书过于夸张,或是说已经不太可信了。
    让他们去献血吧,而且要同意捐造血干细胞,把自己的名字登记上去,等待自己能帮上别人的心情,就是那个样子的,一点儿不夸张,感动死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