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腳注

出版时间:2005-10-18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作者:董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雪月扇上的桃花
2006-07-06 23:36:26 李天葆
雪月扇上的桃花
董橋的書印極為考究,這本灰絨布作封皮,包上透明紙免得弄臟──那底下深淺的絨色仿佛水云渦流,一如書名所謂的“記憶”,而里面的文篇等于云淡風清的“腳注”。常人都說董橋好,好在哪里?我想他營造舊文人的風雅蘊致是到家了──那過去流散在時光天涯的民國名流,不管是學者政客或者才媛詩人,他輕描淡寫幾筆,往往從一兩幅別處看到的詩畫入手,偶插一兩件軼事韻事,梢在文內與時事對照。暗諷月旦,可說接近毛詩的“興”。董橋又性好搜集,附夾的彩印書畫可看出他的用心。對此類舊聞遺風不熟,甚至無心“嘵風殘月”者,只覺造作矯情;或有意尋覓董橋文字八陣圖里的實質意義,翻來覆去唯剩霧來花影,月浸江底,看不出所以然。他曾留英,筆底更添一份“西風”,英美文壇掌故信手拈來;寫阿瑟米勒死后百老匯熄燈相送,其中幾句恍如雪里舀水,清明洞察,深得我心:“──學院里的知識人一向只為私利,在講壇上狎玩當代文學,評作品以自詡,棄作家如敝屐───”故他不看勢利的文學評論。
提及姚老譯筆渾然天成,可我偏記起上官云珠—老上海留在新中國凋紅的一株艷霞;她與姚克所生的女兒。紅顏哀事則重生在陳丹燕的厚甸甸書冊里。閃藏在其中的翩翩紅袖為數不少,大抵董橋有意為文存照,是以舊民國逸事雜記多了一份魅麗光環,麗人綺事,一如白先勇忘了寫的章節,反而由他補綴──不就是此書附印的溥心畬五言對聯:牡丹鳳凰團花里,一朵花一個字,“女蘿搖碎月,仙露綴明珠。“孫多慈與徐悲鴻之戀,叫我意外,董橋照例從拍賣會的「寒江孤帆圖」遠遠來近來寫,再提孫氏之詩,丹青綺戀到思念斷腸,董文用得極其“煙籠傷心碧”,簡直是金綠山水的文字。于是我們熟知徐悲鴻身畔紅粉,蔣碧薇廖靜文之外,還有個孫多慈──蔣廖二女的回憶錄,倒是看過。『汪精衛的三個女人』寫方君瑛陳璧君和施旦,幾個段落寫盡一代漢奸,他的情史艷屑,卻不無真情實意。
文風志趣再個人化,也有其寄托深喻──趙紫陽舊居書房外院的白玉蘭,還有當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玉簪劫后盛放,都好比是將花喻人風骨冰清。董橋文章身后是南方香港特區背景,政事多變,一本本牛津出版的董氏文集雖是吟風弄月搬炫掌故之嫌;只是一把雪月扇上的朱砂紅,無須點染描畫,心里都有一部借古諷今的『桃花扇』在,枝枝節節隱藏在空氣中,不言而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記憶的腳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昨晚看完的,今天早上补上简短的“读后感”。
      
      第一,文字不错。第二,信息量大,我的意思是,里面有各种你不认识的文化名人和轶事等等,如果愿意深挖,一路检索下去,能长很多知识。第三,缺乏思想性,没有让我拍案、觉着醍醐灌顶的深刻见解。
      
      用冯唐的话说,“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可见,思想非他的长处。这位冯唐还认为,“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周树人、周作人,“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脑浆”,结论是“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读董桥也是偶然,因不是我一贯的风格。一来,一个同学极其喜欢,几次推荐,其他同学过生日他照例送董桥,人手一册;二来,一次在公交车上跟一个57级的老北大聊了几句,竟也给我推荐董桥。好奇心被激起之后,当然想见识一下。
      
      按我的风格,那种思想深刻、见解犀利,文字又幽默的杂文才是我的最爱。董桥之流,工于文字,思想欠缺。但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我更大的风格,多样性是个好东西,也该多读读其他口味的东西。
  •     轻抚着蓝色布面书皮,上面的皱纹就好似时光的印记在刻画.
      董桥一生爱书藏书.
      收到的书,做个书盒还要讲究材质,实在小资到了极致.
      字里行间透出一个文人气十足的"遗老"形象.
      真难以想像现实中,他也是个现代干练的商人.
      他说中国画的学问往往在题不在画,这点不敢苟同.
      国画中近山取其质,远山取其势.工整处婉丽,写意时辛辣.
      留白的分寸和念想.这其中的学问可真不压于文字.
      
  •     久仰董桥的大名,知道其文字复古而清丽,透过他的文字能够感受逝去的那个时代,这姑且称之为董桥的话语体系。真正拜读董桥的作品实在去年,记得完成了很多事情后突然变得很闲,在即将要离开的图书馆里漫步突然发现了董桥的作品,还记得那是《今朝风日好》,封面纯净而俭朴,十分喜欢,翻开书,书中记录的都是过往的物与事。文笔果然洗练、清纯,追忆那个清淡而婉约的时代。但是记录的事物也许与作者关系过于密切,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对那个时代的具体人事和作者都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读起来就欠缺了一份吸引,所以看了一半就放弃了。后来也陆续看了一些,但是都是看到一半就放下不看了。
      这次选择看这书,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呢?但是这次却不会,两天就已经把它看完了。我想这可能是与内容有关。正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作者为自己的记忆作注的书,书中所言之人与物其实我们都相对熟悉(国外的还是不熟悉),读起来就减少了阻隔感。读后又有无限的感慨,觉得无论是什么时代相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那是最好的时代,而在另外的时代却不一定。
      董桥的文字还是值得一读的,文字中所记录的人与事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今天能完全懂得那个时代吗?读过董桥的书后,你就不能妄言,尽管他们和我们所相差的时间,与汉唐明清相比,那当然是近的。不过不能忽视的是j近代是个变化剧烈的时代,今天的话语与那时的话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区别,董桥的文字最起码能为我们从感性上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桥梁。
  •     是周末读书郎放学日了。海风来到礐石山头,已明显放缓了脚步。可学生们归家的那阵下山快跑,相衬得更见轻快、欢喜。到位于礐石的金山中学接阿弟回家,成了清明假期我的首项休闲。彼时候,山下车辆行人开始多了,拜山扫墓的人群已初现。虽然天空未必放晴,但四处彳亍的老老少少,分外有亲切感。这应该是清明节特有的氛围吧——是有记忆有故事有团聚的节日,能归来会首的人,真好!
      一说起“拜山扫墓”,挂到嘴边,格外文绉绉,还是习惯“过纸”(“挂纸”),念叨得亲切。一转眼就到了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即是正清日了。驱车返乡,交通拥挤,大家都显得有点急有点盹有点困。带上祭品、蔬果和黄纸白条上山,一路踏着的是青葱是离离;到了墓前,除野草、清杂尘,要的不正是一份珍重的记忆,在给先祖挂纸时,可以浓得很贴心。在沉浮夸耀盛行、满是标签套话的年轮间,还是沉默、缅怀来得真实。合眼默念时,图的是一番沉寂,袪热袪湿,用真诚补养过日子的脊梁……
      诗句里的“欲断魂”是一种牵挂的耳语的描摹吗?还是“记忆的脚注”?追寻假期的闲暇,读一点董桥先生《记忆的脚注》里清贵的文字,韬光养晦,是老旧文士似水的体贴,流动轻盈,转入传统的家园,原来真可以心顺、心安。
  •             董桥的脚注
      
      
        话说那日与笑我兄闲话,偶尔言及忍痛买港版董桥文集事,我兄笑道:“我有一友,说董先生的文章很像一支总也涨不上去的股票。”这话大概是说他的文字少变化,气魄,格局都不够大,始终迈不进一流大家的堂庑中去。言外之意,当然是这只是一位写得又多又快的专栏作家罢了。
      
        不过我倒以为,一直少有变化,恰好说明其内劲持久,绵长,对自家认准的方向能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慢慢走下去,虽说多是盆景小品,几案文玩,缺乏名山大川的千沟万壑飞瀑流泉和荒江大河的波澜起伏泥沙俱下,然而会心处正不必在远,好比苏州那些藏在幽深小巷里不为人知的私家园林,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随心点缀,竟也在虽由人作的工笔描摹中造就出宛若天开的境界来。
      
        董先生置身滚滚商海,偏偏苦心孤诣追逐如处山林的阒寂情怀,实在难能可贵。然而更值得珍视的是心如静水却并未忘记媒体从业者所应有而当下已缺席太久的人间情怀,我总是猜想,他一定记得李大钊写的那副对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否则,他不会如此忧心于香港的前景与港人的未来。以前读他在大陆出版的几本文集,只看到一个中年记者不再抢新闻抓线索,而是坐在窗前浴着月光谈论各色风雅,以为这就是董桥的全部。直到终于托邯郸兄觅来那卷浓艳如火的《小风景》和素洁如雪的《白描》,才发现原来的印象竟只是一汪春水中模糊的月影,不能完全当真的,尤其是在《小风景》里,横眉冷对,拍案而起的文字竟然不在少数。
      
        陡然间想起鲁迅夫子和朱光潜先生关于陶渊明的那场论争来,从某个意义来看,董桥就像陶渊明,既有光风霁月,更有金刚怒目,“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大先生真不愧是大先生,数十年前的一番话更像是在说眼前,只不过“凌迟”作家以及一切愿意思想的人们的不再是“选文家”“摘句家”,而是更加强硬蛮横的国家机器。很遗憾,董桥也遭遇到这样的命运。
      
        还是扯回来说董先生的书吧。我所拥有的三卷文集真当得起美轮美奂,方寸之间投射光影斓斑,封面自不必说,单是内页的用纸,就相当讲究,版式疏朗,天宽地阔,真是当成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品在制作。喜欢听他有些刻意有些雕琢有些矫情地讲文玩,讲旧文人,讲过去的情调。有些像南宋的词,那是人力执拗,举重若轻的逆笔,不管是梦窗凌乱,还是玉老田荒,居然也别有美丽所在。
      
        最高兴的是,在一篇文章里他终于忍不住说今后要写自己真心想写的东西了,不再心为形役,不再为他人作嫁衣。真为他老人家(这个称呼怎么有些怪怪的)叫好。人生实难,能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那是幸运之极的造化,董先生都得等到六十来岁才能到自为的地步,该算迟来的际遇了。尽管知道这些纸上的烟云哪怕再迷人都只会是记忆的追悼,却也愿意陪着他一起抚摩那款乾隆年间的剔红漆盘,毕竟我们都“情愿保留那一丝岁月的印记”而舍不得“送去修饰了。”
       
        十月十八日夜阑识于榻,十一月四日改定。窗外雨丝风片,秋意欲满怀矣。
      
  •     讀董橋先生的散文向來是種享受。
      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版本,讓足夠優美的散文錦上添花。
      
      從《小風景》開始,紅色canvus的精裝版本,已經是捧在手上翻閲的很大享受。
      此本《記憶的腳註 footnotes to memory》,以藕灰色的麂皮封面包裝,實在是讓人撫摸書皮便能閲讀董橋先生的散文風采。
      這本書的裝幀並不只是昂貴或者特殊,但是我以爲他選擇的顔色和面料,都很適合這個活了超過一甲子的老派文士。
      
      董橋先生在書中寫《幸虧曾蔭權命好》令人鼓掌:
      “我不願意歌頌香港的新天地説穿了也許只是一個老派人應有的固執。
      人老了不供養幾分固執容易喪失氣節和品格:小事順從人意可以;關鍵的信念放棄方正的堅持等於墮落。”
      
      “……曾蔭權只能摸著中南海的門檻找門道。幸虧曾蔭權命好:命好是他的本錢。”
      
      老人寫到這種火候,即便是駡人也恰到好處,不慍不火。
      雖然我對政治毫無興趣,對香港我也只是單純的觀光客人,不過讀董先生寫香港故事,客人很容易make myself at home.
      
      看過一些人批評董橋體,說董先生便是用大堆形容詞堆砌交遊相識的人,說他行文泛泛,華而不實。
      還舉證歷歷,評論寫的洋洋自得。
      
      我的意見不同,讀起來容易的董橋體自己卻是不可能寫得出來的。
      
      除了傳承舊派風采,還得像先生那樣見多識廣,交遊四方,博學強記。
      每篇散文停註的恰到好處。
      
      先生沒說的不是他說不出來,而是如果已經說了那麽多、還讀不到内容,那你也不用來了。
      
      http://sweetobject.com/2006/02/04/204
      
  •   青雅
  •   写得是真好
  •   其实,为文是否有情趣,有智识,关键在于那一行行文字、标点能否拴住读者的心,其他的外在形式只能是点缀罢啦。
    喜欢你的评论,是个有情趣的读书人。
  •   喜欢你的评论,是个有情趣的读书人......同意,呵呵
  •   董先生的文章对于初练习写作文的学生比较有帮助,咬文嚼字,挺有趣味的。“董先生的文章很像一支总也涨不上去的股票”,这话有意思。董先生的文章看起来总觉得是做出来的,太用力太用心了
  •   写专栏的难处,并不比憋巨著差,每天都要固定写出新鲜的话题,有时候真是被逼疯的感觉,难得董桥写得还那么淡定,不时地幽默一下,让人看了还想看下篇。
  •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
    这句太棒了。
  •   期待阅读这本书。
  •   mars生活在香港么?
  •   生活在各地。上海居多。
  •   每年都去火星度假么?
  •   不一定每年去。也到其他地方去的。
  •   KenLee,
    不客氣呀。
    喜歡董老的文字是好的,平視炎涼。
  •   董桥的文字"力大着沉",如果认真琢磨,各人有各人体会.
    有的文章我也觉得他很闲,写这个干什么?
    但多数文章,我觉得容不得那些喜欢找磋儿的人的挑刺,那真是写得好.
    不过,我想他的文字好不好,读者都是聪明人,自己去体会吧.
    我不说哪篇好,哪篇坏,因为反正他的文字众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读懂,而且凡是读了的,喜欢不喜欢都会感觉比较清楚的.
    用不着我说,各人自会懂,这就是董桥的好.
  •   这本书的封面,让麦克看了眼光有点发直:也只有封面看看了。
    前两天在书店见到上海译文精装纪念版《洛丽塔》,看了也舒服。不过开本比这个宽了许多。
  •   汗,不看您的评论我也不晓得是麂皮...
    不过我的书是淡紫色,不是灰色诶。
  •   超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摸起来手感非常好。
  •   对的,手感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